中国巨头们的“造芯”运动——汽车厂商篇

发布者:馬儿部落 2022-12-30 17:54

#芯片##汽车#特斯拉率先开启汽车造芯之路。2019年,特斯拉抛弃英伟达,推出自研的14纳米自动驾驶芯片。特斯拉为此挖来多名苹果芯片架构师,欲自研NPU,希望做到软硬件一体。马斯克曾解释造芯的初衷,是想打造一款专为自动驾驶而设计的芯片,其算力足够强大,未来只需不断更新软件,就可以帮助车辆实现全自动驾驶。马斯克表示:其自研的芯片比英伟达的产品便宜,功耗也更低,省下的电可以让车行驶更多里程。英伟达是一家伟大的公司,但他们有太多客户,当他们分配资源时,一定做的是一款通用芯片。特斯拉只关心自动驾驶,所以我们的软件和硬件都是专为这一个任务而设计的。

两年后,特斯拉更进一步。2021年8 月,特斯拉发布用于训练神经网络的芯片Dl, 基于台积电的7纳米工艺打造,主要用在云端,可以替代英伟达的GPU,训练自动驾驶的软件模型。

中国的造车新势力均瞄准美国电动车厂商特斯拉发力。小鹏与蔚来正在使用英伟达的芯片, 但也启动了自研。在2020年四季度的财报会上, 小鹏创始人何小鹏称,自动驾驶软件和硬件的创新,是小鹏与竞争对手的差异所在。

2016年, 吉利创始人李书福与时任吉利汽车研究院副院长沈子瑜共同创立亿咖通科技, 由吉利、百度、海纳亚洲创投等投资,主攻名为“银河OS”的车载软件系统, 希望打造“汽车界的安卓”。2018年, 亿咖通科技又与Arm在中国的合资公司安谋科技等成立芯擎科技。

芯擎选择从智能座舱芯片入手,是因为这属于刚需,无论燃油车还是电动车,未来都会配备智能座舱。

2021年12月10 日,吉利间接投资的芯擎科技,正式发布车规级芯片“龍鹰一号”, 计划2022年量产并上车。

对芯擎而言,这款芯片可以保证其产品上车,而自动驾驶对芯片算力要求更高,且技术仍在不断完善当中,是芯擎下一步的发力方向。芯擎计划在2024年发布“龍鹰二号”, 主攻自动驾驶,算力是“龍鹰一号”的至少32倍,相关设计工作已经展开;2026年发布啃“龍鹰三号”, 算力进一步提升,希望打造成汽车大脑。

国内其他车厂也在通过投资,布局车载芯片。上汽集闭是国内芯片初创企业地平线的第一大机构股东。2021年初,上汽宣布将围绕地平线的高等级自动驾驶芯片成立联合团队,打造对标特斯拉芯片的方案。

在汽车行业,芯片厂商通常是三级或四级供应商, 对市场需求反应缓慢。但受此轮缺芯危机剌激,全球排名前十的汽车厂商中,约一半会组建芯片设计团队,以增强对供应链的控制。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中国的巨头企业现在拥有足够的账面现金来做研发和科研投入, 可以支撑完整的开发团队投入。相比十几年前,目前国内芯片产业链上下游更成熟,人才密度也更高。“中美科技战让中国企业家意识到了自主掌握高科技产业供应链的重要性, 巨头们有更强的决心和意愿从战略维度去造芯,即使知道很难,也会不懈地努力和投入。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