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三年抗疫实践述评之一

生命重于泰山,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新冠疫情发生三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措施,有效应对了全球五波疫情冲击,有效处置了国内100多起聚集性疫情,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有效守护,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
病毒频繁变异,形势不断演变,防控策略不断调整,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是中国抗疫斗争最鲜明的底色、最真实的写照。

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在湖北武汉,为确保患者有充足供氧,援鄂医生(右一)推着氧气瓶,护送81岁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去做CT检查(2020年3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毓国 摄
2023年1月11日,武汉同济医院重症病房。
为全力保障新冠患者就医需求,医院重症病床数由原先的546张,扩增近一倍至逾千张。为患者检查生命体征,调整呼吸机参数,翻身、排痰、调整补液速度……医护人员紧张忙碌着。
“疫情三年,有太多变化,也有始终不变。”回忆起2020年那场异常艰难的“遭遇战”,武汉同济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冉晓说,相比于三年前,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性减弱,我们也拥有了对病毒更深入的了解、更多抗病毒药物的选择、更丰富的新冠救治经验。而始终不变的,是不放弃每一个生命的理念,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庄严承诺。
彼时的武汉,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全力保障人民生命权、健康权。把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作为首要任务,最精锐的医疗资源向最需要的地方集中,重症救治“一人一策”,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不放弃每一个患者。
“我曾目睹4万名医护人员志愿前往武汉,4.4万名建筑工人在3天内到达武汉,在10天内建成两个庞大医院……世界应该看到中国的努力,应该看到中国如何以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方式对人民负责。”来自英国的纪录片导演柯文思说,自己这三年来就住在中国,“一直是中国努力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的受益者”。
从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到成功控制住由德尔塔变异株引发的疫情,再到迎战奥密克戎变异株;从提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到实现“应检尽检、应隔尽隔、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我们避免了致病力相对较强的原始株、德尔塔变异株等大范围流行传播,极大减少了重症和死亡,也为疫苗、药物的研发应用以及医疗等资源的准备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护佑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是一以贯之的“中国方案”,是始终不变的“中国理念”。

2023年1月5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医务人员在亚重症病区查看患者病情。新华社发(邹竞一摄)
当前,中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不仅有助于把防控资源更加集中到保护患有基础病的老人、孕产妇和儿童等重点人群,也有助于为经济活力加速释放创造条件,更好地保障正常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卫生需求。
“中国有效应对了多波次全球性疫情的冲击,感染率和死亡人数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正如柬埔寨人民党中央外委会第一副主席索斯亚拉的评价,中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近期出台一系列优化措施,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为民众生活提供便利,是及时且正确的。

以精准之措平衡非常之需: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
面对世纪疫情,防控救治、保障群众正常生活、确保经济社会必要运行,三者辩证统一、缺一不可。
湖南长沙建湘新村社区是典型的老旧社区,60%以上是老年住户。疫情之下,许多高龄、独居老人出行不便。
“不出门没法买菜买药,出门又担心‘阳’”。2022年12月26日,77岁的社区居民李奶奶收到社区干部、党员志愿者等组建的“老者帮帮团”送来的肉蛋、蔬菜和药品,解决了自己的大难题。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锚定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我们在疫情防控中兜住民生底线、保持民生温度,努力将疫情对民生的影响降到了最低,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

2023年1月5日,建设者在华电海晶光伏项目B标段施工。由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承建的天津华电海晶1000兆瓦“盐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稳步推进,项目预计在4月建成完工。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在疫情“遭遇战”阶段,全国上下紧急动员,依托强大综合国力,开展全方位的人力组织战、物资保障战、科技突击战、资源运动战,“水不停,电不停,暖不停,通信不停,生活物资供应不停,社会秩序不乱”,让海外华人感叹“不敢想象”。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我们把稳就业、稳物价、保民生作为必须守好的底线,“兜”住最困难群体,“保”住最基本生活,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这是2022年8月20日拍摄的宁夏银川招聘会现场。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2022年前11个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45万人,完成1100万人的全年目标任务;在全球通胀压力高企的背景下,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温和上涨2%;粮食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就业稳、物价稳,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经济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2022年11月9日,顾客在江苏省无锡市一家超市内选购蔬菜。新华社发(还月亮 摄)
三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不仅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还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以科学之策求解非常之难:调整优化防控政策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随着中国经济从三年的新冠疫情中复苏,北京的街道再次出现拥堵,游客争相预订出国度假,企业预计商业活动将回升。”英国《金融时报》2022年12月29日这样报道。

2022年12月31日,游客在陕西西安的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观看表演。新华社发(邹竞一 摄)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仅要保障人民的生命权健康权,也要把握住发展主动权。
1月8日0时17分许,中国南方航空CZ312多伦多至广州航班顺利降落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这是“乙类乙管”总体方案和民航局入境新政实施后全国首班落地的国际航班。
航班落地后,入境人员不再实施闭环转运、集中隔离等措施,旅客相继从到达大厅走出,见到前来迎接的家人和朋友。

新冠病毒感染自2023年1月8日起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022年12月27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就相关热点问题作出回应。这是发布会现场。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1月8日,我国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从“二十条”到“新十条”,再到“乙类乙管”,防控政策的调整优化,是科学防控的及时、必要之举,也是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战略、长远之举。
“我认为中国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十分及时。”萨尔瓦多驻华大使阿尔瓦雷斯说,“针对当下疫情防控的新形势、病毒变异株的新特点和中国的现实情况,中方依据科学研判作出政策调整是十分必要的。”
“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绝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要继续强化管理、服务和保障。”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抓实抓细医疗救治资源准备,着力保证群众用药需求,做好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群防护救治,加强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努力保障人民健康安全。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农民驾驶收割机在田间收获小麦(2021年6月8日摄)。新华社发(武纪全摄)
在加强新冠病毒感染防治、确保平稳转段的同时,各地区各部门采取各种积极措施,精心做好过渡期管理,让人员忙起来、生产热起来、信心强起来:
邮政快递业不断强化物流末端配送能力,加大保通保畅;文化和旅游部优化旅游景区疫情防控措施指南,机票、火车票、酒店预订持续走高;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等地组织“出海招商”,推动经济稳步恢复;全国最大单体“盐光互补”光伏项目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餐饮、电影院等线下场所陆续开放,线下商业人气逐渐回暖……

2023年1月1日,市民在位于北京西单商圈的首都电影院检票观影。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曙光就在前头。
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秉持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再加把劲,坚持就是胜利,团结就是胜利。

海报设计:赵丹阳
新媒体编辑:胡碧霞
大家都在看
-
武汉科技大学如何从“四大钢院”末尾逆袭成双非之王? 最近刷到武汉科技大学的消息,挺意外的。以前总以为重点大学才厉害,没想到这类双非学校也有能耐。原来这所学校前身是清末张之洞搞的工艺学堂,后来变成武汉钢铁学院,现在三个校区加起来能装下好几万人。1958年建校那会 ... 科技之最07-23
-
雷环捷:科技哲学学科定位的新动向 本期导读作为哲学二级学科之中的后起之秀,科学技术哲学(以下简称“科技哲学”)近年来成为一股席卷多个圈层的研究热潮。立足学科内部视之,科技伦理、人工智能哲学、认知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哲学、负责任创新、科研 ... 科技之最07-23
-
上海科技大学怎么样?一个"张江人"的掏心窝推荐 最近高考志愿填报季,后台收到好多上海考生的私信:"上科大到底值不值得报?"作为一个在浦东生活了十多年的"张江通",今天我就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带大家看看这所"科技少年班"的真实模样。一 ... 科技之最07-20
-
高校科学营北京化工大学:启航!直通科技最前沿! 7月15日上午,2025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北京化工大学分营开营式暨开营第一课在朝阳校区举行。北京化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科协荣誉委员谭天伟出席并讲授开营第一课,校党委副书记宋来新出席活动。来自北 ... 科技之最07-20
-
"飞天-2"亮出绝密杀器,3D打印护盾突破极限,美智库报告透出凉意 别急!这消息炸得人头皮发麻!外媒曝光中国新一代洲际弹道导弹"飞天-2"突破性细节:利用3D打印制造导弹的关键部件。美国《国家防务》杂志直接拍板:"中国在导弹材料技术上单点突进,保守领先全球十年不 ... 科技之最07-20
-
世界十大科技之都! 基于当前全球科技格局的普遍共识,以下城市通常被认为是世界十大科技之都的有力竞争者:1. 硅谷:虽然不是一个单一城市(核心区域包括圣何塞、帕洛阿尔托、山景城等),但它是无可争议的全球科技创新发源地和中心。 ... 科技之最07-15
-
【南科人·好YOUNG老师】李翔:在磁流体的微观世界探寻无限可能 【编者按】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随着“双一流”建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优秀的南科青年教师,正活跃在教书育人大讲台、科技创新最前沿、服务社会第一线,在火热实践中绽放出青春绚丽之花。近日,官网推出“南科 ... 科技之最07-15
-
《以法之名》结局:五大漏网之鱼,洪亮、江敏上榜,许言午最意外 电视剧《以法之名》大结局一段时间了,对于这部剧的大结局,可以说真的有一些意难平,最后的大结局万海居然被毒杀在了监狱里面,简直是匪夷所思,按理说万海应该不至于那么惨死的,郑雅萍发现了不对劲,可他害死死了 ... 科技之最07-14
-
表面镀铬技术早德国2000年,揭秘古代黑科技如何改写冶金史 秦始皇陵青铜剑成分分析:表面镀铬技术早德国2000年,揭秘古代黑科技如何改写冶金史1974年,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批颠覆认知的青铜剑。这些沉睡地下2200余年的兵器,出土时剑身光亮如新, ... 科技之最07-14
-
2025 年十大黑科技之最会 “精打细算” 的黑科技 要说 2025 年交通界最会 “精打细算” 的黑科技,那得数世界经济论坛点名的结构电池复合材料 —— 这玩意儿简直是材料界的 “斜杠青年”,既能当车身骨架扛住磕碰,又能化身 “移动充电宝” 储存电量,堪称汽车界的 ... 科技之最07-13
相关文章
- 《以法之名》结局:五大漏网之鱼,洪亮、江敏上榜,许言午最意外
- 北理工最厉害的三个专业:铸就国防利器,引领科技前沿
- 表面镀铬技术早德国2000年,揭秘古代黑科技如何改写冶金史
- 2025 年十大黑科技之最会 “精打细算” 的黑科技
- 这位任正非最钦佩的科学家,有什么与众不同?
- 深圳震撼前所未有!没有24小时内破不了的案,它的发达不只是科技
- 中南大学的五个之最
- 奇妙量子百年跃迁!这场科学盛宴不容错过
- 用科学撬动宇宙的巨人-牛顿
- 照亮人类进步之路的科学巨擘——牛顿
- 艺述科学:走向科学美学的科技馆科普展示
- 艾萨克·牛顿:从苹果树到科学巨人,开启现代科学的奇迹之门
- 黑洞史话【序】:时空的终结,新物理学的开始
- 全球都在竞速的科技创新赛道,上海只争朝夕……
- 走,去见识“黑科技”(文旅新象)
- 说你不行,你就不行!我国科技实力强,咋就不给理工类诺贝尔奖?
- 孔雀东南飞!山东科技大学最成功的决定,就是把主校区搬到了青岛
- 大开眼界,“一网打尽”数学中,所有“最”重要的定理和难题
- 好评中国丨以青春之我 筑复兴华章
- 赵建:战争、科技、债务已经形成了世界的“死亡螺旋”?
热门阅读
-
万事胜意不能乱说的原因?告诉你万事胜意该对谁说 12-09
-
科威特第纳尔为什么那么值钱?比美元值钱的货币盘点 12-22
-
撕心裂肺十大催泪情歌,10首哭到崩溃的歌曲 12-24
-
不敢公布马航真实原因,内幕曝光简直太惊人! 12-25
-
陈百强什么原因怎么走的,陈百强85事件是什么 01-05
-
麻将公式一定要背下来,麻将手气背转运小妙招 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