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促学科交叉融合“化学反应”,复旦推动科技创新势能向产业创新动能转化


在危险环境作业中,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人形机器人背后,往往有一个遥操作系统。远程操作的关键挑战是通信延迟,当下的技术方案至少延迟60毫秒。日前,复旦大学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院长姜育刚团队,首次实现不到20毫秒超低延迟的XR技术与轻量级触觉设备,让操作者身临其境地远程控制机器人完成精细任务。
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前沿研究方向,也是全球产业竞争焦点。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的基本路径,科技创新解决“从无到有”,产业创新破解“从有到用”。
复旦大学近年聚焦国际科技竞争、教育和人才竞争、科研范式变革和未来产业发展最前沿,用好改革“关键一招”,以改革撬动学科交叉融合“化学反应”,推动科技创新势能向产业创新动能转化。
【发布面向未来的120个科学问题】
如何判断AI是否具有意识?6G如何改变虚拟与现实世界?如何培育可以适应未来气候变化的作物?不久前,复旦大学聚焦国际科技竞争最前沿,发布了面向未来发展的120个科学问题。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之本,有更多高质量科技供给,才有更多融合可能。以基础研究见长的复旦大学,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
早在“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进入一级学科目录前,复旦大学领风气之先,2020年在全国第一个设置该交叉学科。以学科牵引,优化基础学科布局,凝练培优领域,推进融合创新。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复旦大学以任务为牵引,聚焦量子计算、高温超导、人工智能、能源材料、遗传与发育、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等前沿领域,主动布局建设科研团队。以平台为牵引,前瞻性部署了信息、医药、数理、生物、化学等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优化重组,深度参与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
【资源跟着人才走】
信息的存储速度极限,成为集成电路领域最为关键的科学问题之一。日前,复旦大学集成芯片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周鹏/刘春森团队研制“破晓”闪存器件,擦写速度达到400皮秒,比传统闪存擦写速度快100万倍。

周鹏(右一)/刘春森(右二)团队。黄海华 摄
刘春森是复旦大学基础研究特区项目中最年轻的科学家,2021年入选时只有29岁,入职刚一年。除了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还可招收博士生,他的研究开始驶入“快车道”。
复旦大学至今遴选资助37项基础研究特区项目。特区计划鼓励青年科研人员大胆创新、勇闯科学“无人区”,充分赋予项目负责人科研路线决策权和科研经费自主权,并辅以全方位保障。整个特区计划的实施,是复旦大学探索如何支持好基础研究的“练兵场”,也是重大基础研究创新成果的“培养基”。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发展,关键在人。复旦大学聚焦教育和人才竞争最前沿,面向全球引进战略人才,“资源跟着人才走”,5年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超过1000人,自主培育各类国家级人才300余人。
过去,一些鼓励自由探索的项目,一到考核阶段就无法形成闭环。为“种好自己的果树”,而不是光摘“别人树上剩下的果子”,2023年11月复旦大学成立相辉研究院,聚焦前瞻性、高风险科学难题,提供10年以上长周期支持,十年免考核,尽职免责。
“如此大的支持力度,即使在国外也不常见。”去年8月,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林治武,受此理念吸引成为一名“相辉学者”,他曾在国外任终身教授。如今,他手头的研究已经有了一些初步进展,“来到复旦后,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更加频繁,这也给了我不少启发。”截至目前,相辉研究院已聘任或引进了21名国际顶尖学者和一批青年杰出人才。
今年4月,复旦大学学敏高等研究院成立。宁德时代联合创始人李平及夫人廖梅无偿捐赠价值10亿元的无限售流通股股票,设立“复旦大学学敏自然科学研究基金”,与复旦大学共同支持学敏高等研究院组织基础研究。学敏高等研究院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科研机构,学术委员会将由诺贝尔奖得主等国际高水平专家组成,对引进人才进行评价。
“我们将打破学科壁垒,不局限于某一具体学科,交叉性是它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复旦大学科研院负责人介绍,学敏高等研究院计划十年内引进近百名全球顶尖青年学者,实行青年科学家负责制,不限学科和国籍。按需支持是另一大特点,研究院将给予长周期稳定支持,最长为20年。
【科学智能领域的先行者】
如同人生病,手机电池衰减是锂离子越来越少,其他部分仍保持完好,是否可以“打一针”补充锂离子让其“满血复活”呢?这一看上去有些“疯狂”的想法,日前已被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彭慧胜/高悦团队在实验室实现。通过“精准治疗”,锂电池在充放电上万次后仍接近出厂时的“健康”状态,这在国际上尚属首次。

白色粉末三氟甲基亚磺酸锂是注入废旧电池的“针剂”。黄海华 摄
去年6月,复旦大学联合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打造的“伏羲”气象预测中短期大模型,预报速度由小时级提升到10秒内,超过业界领先的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数值模式结果,成为首个面向气象导航及新能源优化的全球气象大模型。
这些让人眼前一亮的首创成果,都有着“AI for Science”(科学智能)的助力。科研范式变革往往会带来重大的理论突破,甚至彻底改变一个学科的发展方向。作为国际上科学智能领域的先行者之一,复旦大学聚焦科研范式变革最前沿,打造链接科技和产业的新引擎,自主拿出经费设立科学智能专项基金。
为“标本兼治”帕金森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团队,从超百万人群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中,发现了一个全新风险基因,并证实可作为帕金森病的全新治疗靶点。“这需要庞大的算力,我们非常幸运,用上了复旦大学前瞻布局的智能计算平台。”郁金泰说。他提及的这台“超级计算机”正是复旦大学为了促进全校科学智能发展而建设的校级智能计算平台CFFF,也是中国高校规模最大的云上智算平台,支持千亿参数的大模型训练。
为培养科学智能复合型人才,复旦去年起推出116门AI大课,覆盖全体本研学生和全部专业,并在国内高校率先启动“X+AI”博硕双学位项目建设。
【“从0到10”系统创新】
两个月前揭牌的复旦大学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新型触觉传感器,每平方厘米集成多达16万个感知单元,能够为机器人提供丰富真实的触觉信息,而传统传感器每平方厘米一般只集成4个感知单元。在面向具身大模型搭建触觉感知系统的同时,研究团队正在加快推进技术产业化进程。

复旦自主研发的多维力触觉传感器,已集成于机械臂夹爪,它能稳稳夹起一片薯片。受访者提供
“具身智能依托的本体就是机器人,我们将和‘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紧密联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兼任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院长的姜育刚说。
聚焦未来产业发展最前沿,复旦大学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未来信息、智能材料、智能机器人、医工交叉等领域,整合全校力量建设六大新工科创新学院,强调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构建“从0到10”系统创新能力。
在复旦大学校长金力看来,新工科不是一般意义的技术和工程。在最新的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复旦有46个学科上榜,在中国内地高校中数量最多。这些基础学科已经积累了不少黑科技,连接传统理科和应用场景,能更快更高效地把原创颠覆性成果推向社会。
同样地,科技成果转化也要有工科思维,以产业化落地为始。为此,复旦构建了首期规模10亿元的科创母基金体系,正在打造一家全新的成果转化机构——祖泉研究院,一些重要的创新研究将在这里工程化,使其更接近产业需求,最终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眼下,复旦正在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孵化平台,打造职业经理人团队。
相比同类处理器减少80%延迟的视频编解码处理器、延迟小于1毫秒的车载图像信号处理器……这些成果来自“复旦-中兴通讯强计算架构研究联合实验室”,都已在中兴通讯的相关产品中得到应用。这样的校企联合研究中心在复旦还有不少——市场出题阅卷,高校和企业共同答题。
上个月开营的复旦科学家创业营上,金力表示,不是鼓励教授办公司,而是赋能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走向市场的成熟度,从知识产权归属、收益分配机制到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学校将出台系列配套政策,“我们致力于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让科学家不必在发论文和做产业之间纠结。”
巍巍学府文章焕。对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这篇“文章”,复旦大学以学科交叉为“笔”,以产学研协同为“墨”,将基础研究的“最先一公里”与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衔接,让实验室的“神经元”与产业链的“毛细血管”共振。
原标题:《以改革促学科交叉融合“化学反应”,复旦推动科技创新势能向产业创新动能转化》
题图来源:黄海华 摄
大家都在看
-
武汉科技大学如何从“四大钢院”末尾逆袭成双非之王? 最近刷到武汉科技大学的消息,挺意外的。以前总以为重点大学才厉害,没想到这类双非学校也有能耐。原来这所学校前身是清末张之洞搞的工艺学堂,后来变成武汉钢铁学院,现在三个校区加起来能装下好几万人。1958年建校那会 ... 科技之最07-23
-
雷环捷:科技哲学学科定位的新动向 本期导读作为哲学二级学科之中的后起之秀,科学技术哲学(以下简称“科技哲学”)近年来成为一股席卷多个圈层的研究热潮。立足学科内部视之,科技伦理、人工智能哲学、认知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哲学、负责任创新、科研 ... 科技之最07-23
-
上海科技大学怎么样?一个"张江人"的掏心窝推荐 最近高考志愿填报季,后台收到好多上海考生的私信:"上科大到底值不值得报?"作为一个在浦东生活了十多年的"张江通",今天我就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带大家看看这所"科技少年班"的真实模样。一 ... 科技之最07-20
-
高校科学营北京化工大学:启航!直通科技最前沿! 7月15日上午,2025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北京化工大学分营开营式暨开营第一课在朝阳校区举行。北京化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科协荣誉委员谭天伟出席并讲授开营第一课,校党委副书记宋来新出席活动。来自北 ... 科技之最07-20
-
"飞天-2"亮出绝密杀器,3D打印护盾突破极限,美智库报告透出凉意 别急!这消息炸得人头皮发麻!外媒曝光中国新一代洲际弹道导弹"飞天-2"突破性细节:利用3D打印制造导弹的关键部件。美国《国家防务》杂志直接拍板:"中国在导弹材料技术上单点突进,保守领先全球十年不 ... 科技之最07-20
-
世界十大科技之都! 基于当前全球科技格局的普遍共识,以下城市通常被认为是世界十大科技之都的有力竞争者:1. 硅谷:虽然不是一个单一城市(核心区域包括圣何塞、帕洛阿尔托、山景城等),但它是无可争议的全球科技创新发源地和中心。 ... 科技之最07-15
-
【南科人·好YOUNG老师】李翔:在磁流体的微观世界探寻无限可能 【编者按】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随着“双一流”建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优秀的南科青年教师,正活跃在教书育人大讲台、科技创新最前沿、服务社会第一线,在火热实践中绽放出青春绚丽之花。近日,官网推出“南科 ... 科技之最07-15
-
《以法之名》结局:五大漏网之鱼,洪亮、江敏上榜,许言午最意外 电视剧《以法之名》大结局一段时间了,对于这部剧的大结局,可以说真的有一些意难平,最后的大结局万海居然被毒杀在了监狱里面,简直是匪夷所思,按理说万海应该不至于那么惨死的,郑雅萍发现了不对劲,可他害死死了 ... 科技之最07-14
-
表面镀铬技术早德国2000年,揭秘古代黑科技如何改写冶金史 秦始皇陵青铜剑成分分析:表面镀铬技术早德国2000年,揭秘古代黑科技如何改写冶金史1974年,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批颠覆认知的青铜剑。这些沉睡地下2200余年的兵器,出土时剑身光亮如新, ... 科技之最07-14
-
2025 年十大黑科技之最会 “精打细算” 的黑科技 要说 2025 年交通界最会 “精打细算” 的黑科技,那得数世界经济论坛点名的结构电池复合材料 —— 这玩意儿简直是材料界的 “斜杠青年”,既能当车身骨架扛住磕碰,又能化身 “移动充电宝” 储存电量,堪称汽车界的 ... 科技之最07-13
相关文章
- 《以法之名》结局:五大漏网之鱼,洪亮、江敏上榜,许言午最意外
- 北理工最厉害的三个专业:铸就国防利器,引领科技前沿
- 表面镀铬技术早德国2000年,揭秘古代黑科技如何改写冶金史
- 2025 年十大黑科技之最会 “精打细算” 的黑科技
- 这位任正非最钦佩的科学家,有什么与众不同?
- 深圳震撼前所未有!没有24小时内破不了的案,它的发达不只是科技
- 中南大学的五个之最
- 奇妙量子百年跃迁!这场科学盛宴不容错过
- 用科学撬动宇宙的巨人-牛顿
- 照亮人类进步之路的科学巨擘——牛顿
- 艺述科学:走向科学美学的科技馆科普展示
- 艾萨克·牛顿:从苹果树到科学巨人,开启现代科学的奇迹之门
- 黑洞史话【序】:时空的终结,新物理学的开始
- 全球都在竞速的科技创新赛道,上海只争朝夕……
- 走,去见识“黑科技”(文旅新象)
- 说你不行,你就不行!我国科技实力强,咋就不给理工类诺贝尔奖?
- 孔雀东南飞!山东科技大学最成功的决定,就是把主校区搬到了青岛
- 大开眼界,“一网打尽”数学中,所有“最”重要的定理和难题
- 好评中国丨以青春之我 筑复兴华章
- 赵建:战争、科技、债务已经形成了世界的“死亡螺旋”?
热门阅读
-
万事胜意不能乱说的原因?告诉你万事胜意该对谁说 12-09
-
科威特第纳尔为什么那么值钱?比美元值钱的货币盘点 12-22
-
撕心裂肺十大催泪情歌,10首哭到崩溃的歌曲 12-24
-
不敢公布马航真实原因,内幕曝光简直太惊人! 12-25
-
陈百强什么原因怎么走的,陈百强85事件是什么 01-05
-
麻将公式一定要背下来,麻将手气背转运小妙招 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