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铺过11年时光的科学红毯,丈量上海科创的“长宽高”
●跨过11年漫长时光的红毯,丈量着上海科创建设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也让科创明星们走过的路被更多人看见。
●上海科技节是科学精神与城市品格的共鸣。这里既有“从0到1”的原始创新,也有“从1到100”的产业转化;这里既尊重顶尖大脑,也珍视工匠精神;这里既拥抱硬核科技,也深耕科学传播。

祝碧晨 设计
5月17日,2025上海科技节在张江拉开帷幕。
一如往年,启动仪式前的红毯环节仍是备受瞩目的焦点。今年是上海科技节的第35个年头,也是这条红毯铺开的第11年。过去十年,这条红毯正如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之路的具象化。如今盛会再启,不论是红毯上的主角还是红毯本身的形式,都迎来新的突破。
可以预见的是,这场盛会将是上海科创一个不错的回望时点。
上个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上海要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如今科技节再度启幕,又一批科技之星亮相红毯,以自己的成果丰富上海科创图鉴。
2015年,上海科技节首次以科学家走红毯的形式作为揭幕,29位科学家代表走上红毯。而在那之前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出“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将这座城市放在了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起跑线上。
那时上海科技节还是两年一届,因此,2015年是上海明确建设国际科创中心后首次举办科技节。当时走红毯对于绝大多数科学家来说都是初体验,大家还显得有些拘谨。上海海事大学教授王胜正当年还是副教授,他觉得,走红毯这一形式说明大家对科技的认同和尊重到了新高度,上海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就需要这样的氛围。
这条红毯最初的起点和当下,正圈起了上海这片耀眼的科创高地。跨过11年漫长时光的红毯,丈量着上海科创建设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也让闪耀的科创明星们走过的路被更多人看见。
在这片红毯上,我们见过无数的院士专家,2015年首位走上红毯的就是实验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沈文庆。这些年,走过红毯的还有上海天文台氢钟团队负责人蔡勇这样“隐秘”的匠人、“不刷题的吴姥姥”这样的科普网红、智元机器人创始人彭志辉这样的青年科创人才,以及博物馆馆长、船长、少年创客……
红毯不断拓宽着主角的边界,也将上海科创的宽度显现无遗。各种各样的研究领域、各个行业的科技践行者,汇聚在一起,是上海科创生态的多层次与极致的包容性。
今年,这个边界再一次被突破。据上海科委介绍,今年亮相科学红毯的,不仅有来自各领域的科学家、科研机构及企业代表,还有来自智元和傅利叶的人形机器人。当“人机同行”的图景绘在当下,一条红毯的宽度,承载了上海新质生产力前沿的无限可能,红毯也将真正意义上地通向未来。
此外,本次科技节的红毯还将向每一位到场嘉宾和现场观众开放,传达人人都能成为创新参与者的理念。11年间,这条红毯从“单向致敬”演变为“全民参与”,上海科创的大门迎来越来越多前行中的探索者。
人机同行之外,另一处彰显未来感的便是红毯本身的技术应用。此次的AI科学红毯,大胆挑战实景虚拟结合,利用实时AI特效、AI拓展以及动捕交互等实现技术的飞跃。AI科学红毯首次采用XR无限拓展,实现现实景观的空间拓展,通过AI无感知动捕技术,实时采集嘉宾的运动数据,实现虚实互动。
借助AI技术,红毯不仅能将嘉宾们的科研场景和科学成果实时呈现出来,还可以让科学大家在红毯上与年轻的自己相遇,宛若一次在科研道路上对初心的回望。
这已不是这条红毯首次在技术上进行开拓和尝试,去年的科技节就推出了历史上第一条“元宇宙科学红毯”,运用AIGC技术为科学红毯赋能。每一个元宇宙场景,都为走上红毯的科学家量身定制。
从实体红毯到虚实共生,从元宇宙到AI,红毯本身也成为上海科创发展的一个微小切面,不断拥抱新技术,不断突破最前沿,是这座城市科技创新的高度和硬实力。
十余年里,我们的目光聚焦科技节红毯,聚焦红毯上的人,聚焦上海科技节,透过人的多元化与技术的前沿化,终究要折射出的是上海国际科创中心的立体图景——这里既有“从0到1”的原始创新,也有“从1到100”的产业转化;这里既尊重顶尖大脑,也珍视工匠精神;这里既拥抱硬核科技,也深耕科学传播。
上海科技节是科学精神与城市品格的共鸣,是科学家精神、科学思维和科创成果的交响。而当人形机器人迈出红毯上的第一步,当一条红毯也将自身游离在虚实之间,这座城市正在努力对话未来。
澎湃新闻记者 蒋乐来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大家都在看
-
武汉科技大学如何从“四大钢院”末尾逆袭成双非之王? 最近刷到武汉科技大学的消息,挺意外的。以前总以为重点大学才厉害,没想到这类双非学校也有能耐。原来这所学校前身是清末张之洞搞的工艺学堂,后来变成武汉钢铁学院,现在三个校区加起来能装下好几万人。1958年建校那会 ... 科技之最07-23
-
雷环捷:科技哲学学科定位的新动向 本期导读作为哲学二级学科之中的后起之秀,科学技术哲学(以下简称“科技哲学”)近年来成为一股席卷多个圈层的研究热潮。立足学科内部视之,科技伦理、人工智能哲学、认知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哲学、负责任创新、科研 ... 科技之最07-23
-
上海科技大学怎么样?一个"张江人"的掏心窝推荐 最近高考志愿填报季,后台收到好多上海考生的私信:"上科大到底值不值得报?"作为一个在浦东生活了十多年的"张江通",今天我就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带大家看看这所"科技少年班"的真实模样。一 ... 科技之最07-20
-
高校科学营北京化工大学:启航!直通科技最前沿! 7月15日上午,2025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北京化工大学分营开营式暨开营第一课在朝阳校区举行。北京化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科协荣誉委员谭天伟出席并讲授开营第一课,校党委副书记宋来新出席活动。来自北 ... 科技之最07-20
-
"飞天-2"亮出绝密杀器,3D打印护盾突破极限,美智库报告透出凉意 别急!这消息炸得人头皮发麻!外媒曝光中国新一代洲际弹道导弹"飞天-2"突破性细节:利用3D打印制造导弹的关键部件。美国《国家防务》杂志直接拍板:"中国在导弹材料技术上单点突进,保守领先全球十年不 ... 科技之最07-20
-
世界十大科技之都! 基于当前全球科技格局的普遍共识,以下城市通常被认为是世界十大科技之都的有力竞争者:1. 硅谷:虽然不是一个单一城市(核心区域包括圣何塞、帕洛阿尔托、山景城等),但它是无可争议的全球科技创新发源地和中心。 ... 科技之最07-15
-
【南科人·好YOUNG老师】李翔:在磁流体的微观世界探寻无限可能 【编者按】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随着“双一流”建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优秀的南科青年教师,正活跃在教书育人大讲台、科技创新最前沿、服务社会第一线,在火热实践中绽放出青春绚丽之花。近日,官网推出“南科 ... 科技之最07-15
-
《以法之名》结局:五大漏网之鱼,洪亮、江敏上榜,许言午最意外 电视剧《以法之名》大结局一段时间了,对于这部剧的大结局,可以说真的有一些意难平,最后的大结局万海居然被毒杀在了监狱里面,简直是匪夷所思,按理说万海应该不至于那么惨死的,郑雅萍发现了不对劲,可他害死死了 ... 科技之最07-14
-
表面镀铬技术早德国2000年,揭秘古代黑科技如何改写冶金史 秦始皇陵青铜剑成分分析:表面镀铬技术早德国2000年,揭秘古代黑科技如何改写冶金史1974年,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批颠覆认知的青铜剑。这些沉睡地下2200余年的兵器,出土时剑身光亮如新, ... 科技之最07-14
-
2025 年十大黑科技之最会 “精打细算” 的黑科技 要说 2025 年交通界最会 “精打细算” 的黑科技,那得数世界经济论坛点名的结构电池复合材料 —— 这玩意儿简直是材料界的 “斜杠青年”,既能当车身骨架扛住磕碰,又能化身 “移动充电宝” 储存电量,堪称汽车界的 ... 科技之最07-13
相关文章
- 《以法之名》结局:五大漏网之鱼,洪亮、江敏上榜,许言午最意外
- 北理工最厉害的三个专业:铸就国防利器,引领科技前沿
- 表面镀铬技术早德国2000年,揭秘古代黑科技如何改写冶金史
- 2025 年十大黑科技之最会 “精打细算” 的黑科技
- 这位任正非最钦佩的科学家,有什么与众不同?
- 深圳震撼前所未有!没有24小时内破不了的案,它的发达不只是科技
- 中南大学的五个之最
- 奇妙量子百年跃迁!这场科学盛宴不容错过
- 用科学撬动宇宙的巨人-牛顿
- 照亮人类进步之路的科学巨擘——牛顿
- 艺述科学:走向科学美学的科技馆科普展示
- 艾萨克·牛顿:从苹果树到科学巨人,开启现代科学的奇迹之门
- 黑洞史话【序】:时空的终结,新物理学的开始
- 全球都在竞速的科技创新赛道,上海只争朝夕……
- 走,去见识“黑科技”(文旅新象)
- 说你不行,你就不行!我国科技实力强,咋就不给理工类诺贝尔奖?
- 孔雀东南飞!山东科技大学最成功的决定,就是把主校区搬到了青岛
- 大开眼界,“一网打尽”数学中,所有“最”重要的定理和难题
- 好评中国丨以青春之我 筑复兴华章
- 赵建:战争、科技、债务已经形成了世界的“死亡螺旋”?
热门阅读
-
万事胜意不能乱说的原因?告诉你万事胜意该对谁说 12-09
-
科威特第纳尔为什么那么值钱?比美元值钱的货币盘点 12-22
-
撕心裂肺十大催泪情歌,10首哭到崩溃的歌曲 12-24
-
不敢公布马航真实原因,内幕曝光简直太惊人! 12-25
-
陈百强什么原因怎么走的,陈百强85事件是什么 01-05
-
麻将公式一定要背下来,麻将手气背转运小妙招 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