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丨志存高远 矢志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点击链接观看视频
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两院院士大会6月24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首先用“5个新”来总结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我国基础前沿研究实现新突破,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新跨越,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科技体制改革打开新局面,国际开放合作取得新进展。讲话还深刻总结了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经验,精辟论述了科技创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伟大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系统阐明了新形势下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为做好新时代科技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丛斌:总书记这个报告对一些科学内容的描述非常精准。对我们今后的科研攻关、科学管理体制改革和科学家的自我修养、自我完善,不断地释放才华、释放活力,在新质生产力发展当中真正起到决定的生产力要素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委员李家洋:新质生产力最核心的内容就是高质量生产力,能够让企业实现新的价值,同时有科技的创新,能够引领新的产业和未来的方向和业态。同时,我觉得在现在科技强国建设当中,还需要新动能,这些新动能怎么去创造出来,也要从科技当中来,所以我觉得总书记的讲话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和很强的逻辑力量在里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委员李家洋: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我觉得是对我们国家发展的高度概括。到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我觉得这又是向我们发出一个新征程、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动员令,也是吹响了一个冲锋号,任务很艰巨,使命很光荣。
在本次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获得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和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颁发奖章、证书,同他们热情握手表示祝贺。按照规定,每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授予不超过两名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个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其代表着我国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荣誉,迄今为止,共有37位科学家被授予该奖项。我们先来认识今年其中一位获奖者李德仁。

今年5月21日12时15分,由武汉大学团队自主研制的“珞珈三号”科学试验卫星02星搭载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李德仁是国际著名的摄影测量和遥感学家。85岁高龄的他至今还活跃在科研一线。1985年,46岁的李德仁博士毕业,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毅然归国,回到母校武汉测绘学院也就是现在的武汉大学任教,次年破格晋升为教授。回国后,他接到一个重要而艰巨的测绘任务——在有地雷的地区为中国和某邻国边界测图。

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爬到树上去测量摔下来,之后我就在想能不能将来不用野外测量,最后我就想把测量的手段放到飞机上去,去代替野外测量。
运用“GPS空中三角测量”技术,李德仁很快完成了无须地面控制点的边界测图任务。这是中国人第一次通过机载GPS系统在减少人工野外测量工作的情况下为边界测图,也是追赶国际航空测量先进水平的一段奋斗历程。从青藏铁路测量到汶川地震,从南水北调可行性分析到北京奥运会……在李德仁心中,始终坚信“科学是要为祖国服务的”。近几年,他带领团队又提出了一个极为宏大的“东方慧眼”星座计划。通过部署在天上的遥感卫星组网,计划将实现5天覆盖地球一次,到2030年,整个星座将在轨252颗卫星,通信、导航、遥感一体化,天地网络互联。

经过不懈努力,李德仁带领团队,将国产卫星遥感影像定位精度从300米提高到0.5米以内;研制了我国天-空-地3S集成的测绘遥感系统。从卫星数据85%依赖国外进口,到实现85%的自给率,再到向其他国家出口,我国测绘遥感技术一步步从落后走到了世界前列,建立起真正的“中国人自己的全球观测系统”,武汉大学遥感技术学科连续多年排名世界第一。

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另一位获奖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此前他曾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半年多前,他还获得了国际凝聚态物理领域的最高奖——巴克利奖,成为70年来首位中国籍获奖者。此次获奖,也使得61岁的薛其坤成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要想理解薛其坤获得这么多奖项的原因,就需要面对诸如量子霍尔效应、拓扑绝缘体等专业词汇。

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大家都知道,材料分为导电的金属导体,还有不导电的绝缘体,拓扑绝缘体相当于在绝缘体上镀了一层导体的金属膜,介于两者之间。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就是在具有磁性的拓扑绝缘体全新材料中,出现全新的科学效应。
要想实验成功,首先要找到合适的新材料。薛其坤带领团队分秒必争,历经4年时间,先后制备测量1000多个样品,不但完成了材料制备,还破解一系列科学难题。在2012年底的一天,他们终于抓住了狐狸的尾巴。

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晚上10点35分的时候,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出来了。当我看到的时候,我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有两个数据支撑,我们抓住了最重要的东西,欧姆电阻下降,就说明迹象有了。
如今,薛其坤仍奋战在科研第一线,带领团队为解决高温超导机理、高温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拓扑量子物态的应用等前沿科学问题持续攻关。从两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的故事里,我们感受到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委员李家洋:今年的两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首先从年龄结构上,一个是德高望重的80多岁的老一辈科学家,也有刚刚达到花甲之年的科学家,打破了过去的思维定式。希望不仅仅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终身成就,更希望能反映出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国家科技奖设立的初衷,就是完全看科技贡献、看创新。
除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外,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还评选出49项国家自然科学奖,6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39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并授予10名外国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众多获奖者在现场聆听总书记重要讲话后,倍受鼓舞,表示要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方忠:我心里非常高兴,非常激动,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能够获得党中央和国家的认可,更加坚定了要继续开展基础研究的决心。握手的时候,总书记还说了要继续勇攀高峰,我们国家的科技创新大有可为,我觉得这是对整个科技创新的高度认可,同时也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周欣:我觉得总书记重要讲话特别高屋建瓴,特别是从我们要在原始创新上面发力,中国要多出一些原始创新的科技成果,同时要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能力,这样才能把我们从科技大国做成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我们国家的中国梦而奋斗。下一步,我们将会以总书记这次讲话的精神为指引,抢占下一个科技制高点。
科技创新靠人才,科技强国需要有大批的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需要有大批有报国之志和创新精神的青年科技人才。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们研究领域不尽相同,经历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有一颗赤子之心。表彰他们就是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取得更多的成果,创造更多的业绩,无愧时代,不负人民。
编辑丨薛晨 沈公孚 银建章摄像丨席鸣 杨帆 刘洪波 高忠 王扬 王忠仁 陈朋剪辑丨苗佳亮 周维 赵云龙策划丨余仁山
大家都在看
-
武汉科技大学如何从“四大钢院”末尾逆袭成双非之王? 最近刷到武汉科技大学的消息,挺意外的。以前总以为重点大学才厉害,没想到这类双非学校也有能耐。原来这所学校前身是清末张之洞搞的工艺学堂,后来变成武汉钢铁学院,现在三个校区加起来能装下好几万人。1958年建校那会 ... 科技之最07-23
-
雷环捷:科技哲学学科定位的新动向 本期导读作为哲学二级学科之中的后起之秀,科学技术哲学(以下简称“科技哲学”)近年来成为一股席卷多个圈层的研究热潮。立足学科内部视之,科技伦理、人工智能哲学、认知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哲学、负责任创新、科研 ... 科技之最07-23
-
上海科技大学怎么样?一个"张江人"的掏心窝推荐 最近高考志愿填报季,后台收到好多上海考生的私信:"上科大到底值不值得报?"作为一个在浦东生活了十多年的"张江通",今天我就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带大家看看这所"科技少年班"的真实模样。一 ... 科技之最07-20
-
高校科学营北京化工大学:启航!直通科技最前沿! 7月15日上午,2025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北京化工大学分营开营式暨开营第一课在朝阳校区举行。北京化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科协荣誉委员谭天伟出席并讲授开营第一课,校党委副书记宋来新出席活动。来自北 ... 科技之最07-20
-
"飞天-2"亮出绝密杀器,3D打印护盾突破极限,美智库报告透出凉意 别急!这消息炸得人头皮发麻!外媒曝光中国新一代洲际弹道导弹"飞天-2"突破性细节:利用3D打印制造导弹的关键部件。美国《国家防务》杂志直接拍板:"中国在导弹材料技术上单点突进,保守领先全球十年不 ... 科技之最07-20
-
世界十大科技之都! 基于当前全球科技格局的普遍共识,以下城市通常被认为是世界十大科技之都的有力竞争者:1. 硅谷:虽然不是一个单一城市(核心区域包括圣何塞、帕洛阿尔托、山景城等),但它是无可争议的全球科技创新发源地和中心。 ... 科技之最07-15
-
【南科人·好YOUNG老师】李翔:在磁流体的微观世界探寻无限可能 【编者按】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随着“双一流”建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优秀的南科青年教师,正活跃在教书育人大讲台、科技创新最前沿、服务社会第一线,在火热实践中绽放出青春绚丽之花。近日,官网推出“南科 ... 科技之最07-15
-
《以法之名》结局:五大漏网之鱼,洪亮、江敏上榜,许言午最意外 电视剧《以法之名》大结局一段时间了,对于这部剧的大结局,可以说真的有一些意难平,最后的大结局万海居然被毒杀在了监狱里面,简直是匪夷所思,按理说万海应该不至于那么惨死的,郑雅萍发现了不对劲,可他害死死了 ... 科技之最07-14
-
表面镀铬技术早德国2000年,揭秘古代黑科技如何改写冶金史 秦始皇陵青铜剑成分分析:表面镀铬技术早德国2000年,揭秘古代黑科技如何改写冶金史1974年,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批颠覆认知的青铜剑。这些沉睡地下2200余年的兵器,出土时剑身光亮如新, ... 科技之最07-14
-
2025 年十大黑科技之最会 “精打细算” 的黑科技 要说 2025 年交通界最会 “精打细算” 的黑科技,那得数世界经济论坛点名的结构电池复合材料 —— 这玩意儿简直是材料界的 “斜杠青年”,既能当车身骨架扛住磕碰,又能化身 “移动充电宝” 储存电量,堪称汽车界的 ... 科技之最07-13
相关文章
- 《以法之名》结局:五大漏网之鱼,洪亮、江敏上榜,许言午最意外
- 北理工最厉害的三个专业:铸就国防利器,引领科技前沿
- 表面镀铬技术早德国2000年,揭秘古代黑科技如何改写冶金史
- 2025 年十大黑科技之最会 “精打细算” 的黑科技
- 这位任正非最钦佩的科学家,有什么与众不同?
- 深圳震撼前所未有!没有24小时内破不了的案,它的发达不只是科技
- 中南大学的五个之最
- 奇妙量子百年跃迁!这场科学盛宴不容错过
- 用科学撬动宇宙的巨人-牛顿
- 照亮人类进步之路的科学巨擘——牛顿
- 艺述科学:走向科学美学的科技馆科普展示
- 艾萨克·牛顿:从苹果树到科学巨人,开启现代科学的奇迹之门
- 黑洞史话【序】:时空的终结,新物理学的开始
- 全球都在竞速的科技创新赛道,上海只争朝夕……
- 走,去见识“黑科技”(文旅新象)
- 说你不行,你就不行!我国科技实力强,咋就不给理工类诺贝尔奖?
- 孔雀东南飞!山东科技大学最成功的决定,就是把主校区搬到了青岛
- 大开眼界,“一网打尽”数学中,所有“最”重要的定理和难题
- 好评中国丨以青春之我 筑复兴华章
- 赵建:战争、科技、债务已经形成了世界的“死亡螺旋”?
热门阅读
-
万事胜意不能乱说的原因?告诉你万事胜意该对谁说 12-09
-
科威特第纳尔为什么那么值钱?比美元值钱的货币盘点 12-22
-
撕心裂肺十大催泪情歌,10首哭到崩溃的歌曲 12-24
-
不敢公布马航真实原因,内幕曝光简直太惊人! 12-25
-
陈百强什么原因怎么走的,陈百强85事件是什么 01-05
-
麻将公式一定要背下来,麻将手气背转运小妙招 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