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再续敦煌飞天神话

暑期是旅游旺季,敦煌莫高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作为千年古迹,莫高窟饱经岁月风霜,但在现代科技加持下,依然焕发着生机和活力。科技如何为千年古迹延年益寿?近日,记者随科技部青年干部“根在基层”调研团赴甘肃敦煌调研,实地了解现代科技在敦煌文物保护和文化产业中的支撑作用。
数字石窟辟新路
三危山下,鸣沙山畔,宕泉河谷。现存735个洞窟的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石窟开凿从十六国时期至元代,前后延续约1000年,在中国石窟中绝无仅有。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在莫高窟第341窟数字化采集现场,一套“可拆卸采集设备”正在运行。滑轨上,黑黢黢的相机镜头在明亮灯光下自动散点分幅拍摄,采集壁画的局部;电脑旁,年轻的工作人员将精细入微的照片一张张拼接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文物具有不可逆性,数字化将永久记录文物此刻的所有信息,所以我们做了很多数字采集的标准。正在采集的这块墙壁,要拍2000多张图片来拼接,1张图的数据量就达到50G至60G。”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俞天秀告诉记者。
俞天秀介绍,敦煌研究院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合作,经过三十年的探索与研究,研发了一整套适合不可移动文物的数字化关键技术,包括基于摄影与计算机技术的壁画二维数字化技术、基于激光扫描和结构光的彩塑三维重建技术,以及基于遥感测绘和倾斜摄影为主的大遗址数字化技术,实施了“数字敦煌”项目。
钜细靡遗的数字化采集,是“数字敦煌”的基础。截至2022年底,敦煌石窟完成了289个洞窟的壁画数字化采集,178个洞窟的图像拼接处理,162个洞窟的全景漫游节目制作,7处大遗址三维重建,45身彩塑的三维重建,5万张历史档案底片的数字化扫描工作,形成了海量的数字化成果。
开放共享的网上平台,让全球用户共赏敦煌文化。自2016年“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以来,先后实现了30个洞窟整窟高清图像和全景漫游节目全球共享,访问用户遍及全球78个国家和地区。2022年12月,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公司联合打造的“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上线;今年4月份,结合敦煌学研究成果与游戏科技的“数字藏经洞”上线。敦煌之美通古今,一部手机游敦煌,就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实地参观中,游客总会遇到开放洞窟有限、参观时间有限、眼见细节有限等种种遗憾。有了“数字敦煌”,这些遗憾便可得到弥补。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游客可在这里看到基于数字化成果的球幕电影《梦幻佛宫》和专题电影《千年莫高》,身临其境地观看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这种沉浸式体验缩短了游客在洞窟内的滞留时间,缓解了旅游开放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
对症下药做修复
记者在莫高窟第55窟,看到壁画出现了起甲、颜料层脱落、空鼓等病害,修复师站在脚手架上,给壁画耐心细致地“打针”。人病了要打针,壁画病了也要“打针”?其实,这是壁画修复的一个技术步骤,注射器里装满了修复空鼓的黏结剂。
“文物保护是需求导向很明确的研究。我们做壁画修复,其实跟医生看病差不多,医生给人看病对症下药,我们给文物做修复也要对症下药。”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于宗仁说,经过多年不懈的技术攻关,敦煌研究院已经建立并不断完善我国古代壁画保护的科学方法和工作程序,形成了以起甲回帖、酥碱脱盐、空鼓灌浆等为核心的成套古代壁画保护关键技术。
对症下药需要“辨症”,也就是加强基础研究。2009年,经科技部批准,依托敦煌研究院建成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首个国家级平台——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自成立以来已承担各级科研任务215项,推动文保科创工作从应用研究向基础研究转变。
从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出来,东行数百米,就能看到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多场耦合实验室。这是我国文化遗产领域首个多场耦合实验室,占地1.6万平方米,设有夏季仓、冬季仓和风雨仓,可承载数吨重的大型土遗址样品,可模拟-30℃到60℃温度、10%至90%相对湿度,以及风、雨、雪、太阳照射等一年四季的各种气象条件。
在这些实验仓里,停放着取自全国不同地域的方块形状的岩土样品,它们在实验中接受与当地气候一致但经过“快进”的风雨雪热的侵蚀。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数据分析预测当地的长城、石窟等遗址会出现怎样的病害,风化机理是什么,哪些防风化措施能真正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郭青林说,传统的实验室只能承载小体量样品,温度、湿度等条件变化幅度小、实验时间短。而以长城为代表的土遗址多在户外,常年风吹日晒雨淋雪压,实验室数据与真实情况之间可能存在巨大偏差,影响研究结果准确性。2020年通过验收并正式投运的多场耦合实验室,解决了前述难题,具有时间可控、变量可控、条件可重复、能进行足尺模型试验等优点,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研究起到重要作用。
科技与文化融合
“我们有成果转化公司,文保技术已经推广应用到很多地区。”郭青林介绍,工程中心的文物保护技术已成功推广至全国16个省区市的240余项文物保护工程项目中,抢救了一大批濒危文物,促进了科技与文化深度交叉与融合;近年来,敦煌研究院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先后启动了吉尔吉斯斯坦、尼泊尔、缅甸等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为科技成果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推广夯实根基。
莫高窟是丝绸之路上古代东西方文明交融荟萃的结晶。1900年,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大量珍贵文物其后流失于海外。让流失海外的敦煌文物复原,是很多人的夙愿。但文物实体原件复原很困难,“数字化复原”是一条可行之道,可以实现敦煌文化艺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化共享。
“我们正在通过国际合作项目,依靠数字化、信息化等技术手段,推动流散海外的敦煌遗书等文物的数字化复原。”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说,敦煌研究院已经组织查明了分藏于英法等8国的4.9万余件流失在海外敦煌文物情况,并依托国际敦煌项目IDP、敦煌遗书数据库等6个收藏机构的敦煌文献,建立了流失在海外敦煌文物数字资源管理和共享平台。
科技研究、数字化共享也滋养了敦煌文化的现代传承。现在,“敦煌岩彩”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不少中外画家和岩彩爱好者,利用天然矿物质颜料,运用古代壁画技艺创作,展现了敦煌艺术在现代的生命力。
文化面向传统,文明面向未来。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文化自信,“飞天”是敦煌艺术的标志性符号。用科技再续敦煌“飞天”神话,延续敦煌文脉,是继往开来之举。苏伯民表示:“我们要以新发展理念传承传统文化,把敦煌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记者 佘惠敏)
大家都在看
-
鸿蒙系统:璀璨星空中最耀眼的那颗功能之星 在科技的浩瀚星空中,鸿蒙系统如一颗璀璨的新星,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而在其众多令人瞩目的功能中,要说最吸引人的,那非“分布式能力”莫属。据相关数据显示,超过 80%的鸿蒙用户对其分布式能力赞不绝口。想象一下, ... 科技之最05-13
-
剖析劳力士最有科技感的新一代机心之王:7135机心 在2025年的日内瓦钟表与奇迹展表展上,劳力士推出了搭载全新7135机心的Land-Dweller系列腕表,除了新系列的设计和内外规格之外,还有一个格外引人注目的部分,就是这块表所搭载的7135机心,这款机心拥有全新的技术— ... 科技之最05-09
-
国产黑科技有点猛!钻石崩成“白菜价”,幕后推手竟是一个小县城 “黄金是黄金,钻石是钻石,少了哪样都不行。”一直以来,虽然钻石常常被人们调侃为“智商税”,但在婚礼等重要仪式中,它的地位始终不可撼动。尤其是在“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一生仅能定制一枚”等浪漫口号 ... 科技之最05-09
-
荣耀手机别乱买,2025这三款才是良心之作,接近“零差评” 还在挑手机?2025年,荣耀给你惊喜,三款不同定位的手机,总有一款适合你!荣耀GT:年轻人的第一台游戏旗舰预算有限,但游戏体验不能将就?荣耀GT就是你的菜!这台中端游戏手机,性能强,价格亲民,是2025年最火机型 ... 科技之最05-08
-
祖冲之:科学星河中的璀璨巨星 祖冲之:科学星河中的璀璨巨星在历史的浩瀚星河中,有一颗耀眼的明星,永远散发着璀璨的光辉,他便是祖冲之。这位南北朝时期的科学巨匠,以其卓越的智慧和不懈的探索精神,在数学、天文和机械制造等多个领域留下了深 ... 科技之最05-08
-
英国“辟尔唐人”骗局:科学史上最荒唐的谎言如何欺骗世界40年? 你或许听说过“人类起源于非洲”,但你知道吗?一百年前,英国曾宣称自己是人类文明的摇篮,甚至将一块“半人半猿”的化石奉为“国宝”,登上邮票、写入教科书。然而,40年后,这具轰动全球的“辟尔唐人”化石,竟被 ... 科技之最05-01
-
辽宁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锚定“五个世界之最”全新呈现 4月27日,经过7个多月升级改造的辽宁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在人们的热切期待中举行盛大复园仪式。重磅回归的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以“学术新高地、城市新名片、文旅新地标、融合新典范”的全新目标定位,向世人 ... 科技之最04-28
-
别再说热带无强国,南美洲坐拥48项世界之最 我们将目光锁定在南美洲,从地理奇观、资源宝藏、农业资源、自然与生态、能源、历史文明、工程奇迹、社会进步、文娱与体育、科技之光等10个不同角度入手,盘点南美洲的世界之最,详情如下。一、地理奇观1.亚马逊河: ... 科技之最04-19
-
怀柔科学城:从实验室到红毯,科学星光永不落幕! 镁光灯下,红毯之上当怀柔科学城的科学家们即将第五次亮相北京国际电影节时也许你会好奇:这座“科技之城”为何能持续“跨界破圈”?怀柔科学城的科学家们已连续多年受邀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红毯仪式TA是“硬核实 ... 科技之最04-17
-
自然界最坚硬的东西是金刚石:深入了解金刚石的形成、特性与应用 金刚石,作为自然界中最坚硬的物质之一,常常被用来象征坚韧与永恒。无论是在珠宝界的璀璨光芒,还是在工业界的强大切削能力,金刚石都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本文将深入探讨金刚石的形成、物理特性、用途以及 ... 科技之最04-16
相关文章
- 别再说热带无强国,南美洲坐拥48项世界之最
- 怀柔科学城:从实验室到红毯,科学星光永不落幕!
- 自然界最坚硬的东西是金刚石:深入了解金刚石的形成、特性与应用
- 南京建邺:万亿级新赛道 总部产业基地落地生态科技岛
- 全国五大“国家科学中心”开建4年了,现在发展的怎么样了?
- 阿基米德:古代科学的巨人,如何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 人物传记系列之——郭永怀:以生命铸就的科技丰碑
- 艾萨克·牛顿:揭开科学革命的面纱
- 如何跨越“死亡谷”?专家共论科技成果转化破局之道
- 可控核聚变+深海科技,最核心的6家(建议收藏)
- 感受生命科学“最”新成果的震撼
- 科技之光:照亮未来的璀璨星辰
- 中国的最尖端科技是什么
- “最先进的”与“最基本的”(人民论坛)
- 茶叶中的科学:2025年最值得收藏的春茶科普指南
- 人民论坛:“最先进的”与“最基本的”
- 黄仁勋:华为是中国最强大的科技公司!美国对华为遏制 “糟透了”
- 德媒:杭州致力于成为下一个“科技之都”
- 世界上令人震惊的黑科技有哪些?这10项颠覆你的认知!
- 又一世界之最诞生!细数子午工程二期里的电子科技
热门阅读
-
万事胜意不能乱说的原因?告诉你万事胜意该对谁说 12-09
-
科威特第纳尔为什么那么值钱?比美元值钱的货币盘点 12-22
-
撕心裂肺十大催泪情歌,10首哭到崩溃的歌曲 12-24
-
不敢公布马航真实原因,内幕曝光简直太惊人! 12-25
-
陈百强什么原因怎么走的,陈百强85事件是什么 01-05
-
麻将公式一定要背下来,麻将手气背转运小妙招 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