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述评:因时因势做出科学抉择——我国三年抗疫实践系列述评之二
新华社北京1月13日电 题:因时因势做出科学抉择——我国三年抗疫实践系列述评之二
新华社记者
先后制定十版防控方案,出台“二十条”“新十条”优化措施,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面对新冠疫情,我国始终强调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每一次优化调整都依据客观情况,因时因势、审慎抉择。
正是以防控战略的稳定性、防控措施的灵活性,我国三年来有效应对了疫情形势的不确定性,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科学稳健,筑起疫情“防波堤”
2023年1月初,北京,发热门诊和诊室总数达到1263家,ICU开放床位数增至7000余张。
据北京市卫健委通报,全市发热门诊接诊量从2022年12月15日最高峰7.3万人次,逐渐回落到2023年1月4日1.2万人次;急诊接诊量从2022年12月30日最高峰5.2万人次,逐渐回落至4.2万人次。
面对不断变化的疫情形势,我国始终以科学之策应对非常之难。
三年来,我国经历了突发疫情应急围堵、常态化疫情防控探索、全方位综合防控等不同阶段,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挑战,积极有序调整防疫政策,不断提升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有效性。
回望2020年初,新冠病毒突袭。
4万余名医务人员白衣执甲,星夜驰援;抢建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方舱、重症床位不断扩容;调集最先进的设备、最急需的资源……我国以坚决果断的勇气和决心,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打赢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病毒狡猾,快速变异后卷土重来。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毒性没有明显减弱,传播力和隐匿性却变得更强。全球经受了数波疫情冲击,多国反复经历“放开—封控”的循环,并为此付出数以百万计的生命代价。
在我国,开展人、物、环境等多渠道监测预警,快速进行流调,第一时间精准落实管控措施……不追求零感染,但疫情发现一起扑灭一起,成为很长一段时间里常态化防控的特点。
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动态清零”总方针,以“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为核心,从严从实开展防控工作。在病毒最凶猛的阶段,我国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找准合适的平衡点。
三年来,凭借14亿多人共同筑起的疫情“防波堤”,我国有效处置100多起聚集性疫情,抵御住了一波波全球疫情大流行的冲击,极大减少了重症和病亡人数。
全国绝大多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也稳步向前。2020年我国是全球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经济规模突破110万亿元,两年平均增长5.1%。
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表示,基于国情,我国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同时,积极加快药物研发、疫苗接种、能力培训、物资储备等各项工作,明显提升了抗疫的能力和系统的韧性,为我国进一步优化调整策略和措施创造了条件。
稳中求进,不断优化防控措施
2022年12月13日0时起,“通信行程卡”服务正式下线。
自2020年3月上线以来,“通信行程卡”累计提供查询服务超890亿次,最高单日查询量近4亿次,为流调人员及时定位病毒传播链提供坚强助力。
三年来,我国秉持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在抗疫实践中不断优化防控措施。
从先后印发十版防控方案和诊疗方案,到实施“二十条”“新十条”优化防控措施,再到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我国始终坚持边防控、边研究,边总结、边调整。
新冠病毒致病力下降,是我国优化防控措施的重要前提。
迎战奥密克戎,中国对病毒变异株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传播指数R0值最高攀升至21,这意味着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1传21”,感染人数呈几何指数增加,奥密克戎的防控难度已非之前几代新冠病毒变异株可比。
然而,病毒变异大方向在传染力更高、潜伏期更短的同时,其致病力在减弱,也更趋向于感染人体上呼吸道。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相较于原始毒株和随后出现的其他变异株,奥密克戎的致病力趋于温和,病毒变异总体朝着季节性传染病方向发展。
病毒的危害性、人群免疫水平和卫生健康系统承压能力、社会公共卫生干预措施——自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始终密切关注这三者之间的平衡。
启动全球最大规模疫苗接种,截至2022年11月上旬,我国全人群新冠疫苗完全接种率已超过90%;推进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平战结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我国在抗疫实践中既重视补安全短板,又着眼长远织牢防护网。
坚持稳中求进、走小步不停步,主动优化完善防控政策,是我国疫情防控的一条重要经验。
“我们打的是有准备之仗。”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表示,随着病毒变异、疫情变化、疫苗接种普及和防控经验积累,我国新冠疫情防控进入了新阶段,防控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
系统应对,保障转段平稳有序
2023年1月3日,上海市杨浦区殷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来有10个补液位的补液区,“扩容”到27个补液位,一天内可满足约100名患者的补液需求。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负责人介绍,截至2022年12月25日,全国二级以上医院发热门诊超过1.6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设的发热门诊和发热诊室超过4.1万个。
统筹调配医疗资源,增设发热门诊,扩容医院重症床位;入户为高龄老人接种疫苗、上门发放健康防疫“爱心包”;根据健康风险等级,对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开展健康监测,以绿、黄、红不同颜色进行分级标识;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两类重点解热镇痛药日产能达到2.02亿片,抗原检测试剂日产能达到1.1亿人份……面临疫情防控新形势,一系列保障措施接连落地。
《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新冠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工作方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疫情监测方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检测方案》……密集出台的系列文件,为新阶段迎战疫情提供指引,增添信心。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是在综合分析病毒变异、疫情形势和防控工作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体现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和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要求。
随着春运到来,人口大规模流动将对各地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疫情防控带来考验,需要系统应对,完善准备。
太行山深处,天刚蒙蒙亮,村医就开始准备送医送药。河北省保定市组建了5000多支家庭巡诊小分队,为群众提供上门送医送药、研判病情、协助转诊等医疗服务保障,并为辖区65岁以上重点人群建档立卡。
通过发动乡村医生与志愿者,保障群众就医用药,为老年人等重点群体提供居家健康服务、做好转诊服务等,多地正根据疫情防控新任务,全力构筑基层新防线。
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全球大流行尚未结束,疫情走向仍有不确定性。“乙类乙管”绝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要把工作重心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确保疫情防控转段平稳有序。
大家都在看
-
最in,最炫,拉满科技感、给足未来感 一场创新的盛宴一个智慧的乐园涵养科学精神提升科创能力5月17日,绵阳中学第二十届科技文化节现场展示活动酷炫上演!绵阳中学党委书记魏东宣布开幕,党委副书记、校长苟文彬致辞。无人机表演、动感的机器人互动展示 ... 科技之最05-18
-
爱因斯坦:从一颗“相对”的脑袋到改变世界的科学巨星! 在科学的星空中,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之路。他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甚至连那些对物理学一无所知的人也能说出“相对论”这个词。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位让人又爱又恨的天才 ... 科技之最05-18
-
天马科技靠“水中软黄金”逆袭,风险与难题待解 出品 | 创业最前线作者 | 谢小丹编辑 | 蛋总美编 | 邢静审核 | 颂文一直以来,鳗鱼都被人戏称为“水中软黄金”、“水中人参”。“水中人参”是指其营养价值高,而“水中软黄金”则形容其价格昂贵。正因如此,在中国 ... 科技之最05-18
-
2025 科技圈王炸!这 5 大突破,正在改写人类未来 科技发展的脚步从不停歇,每一年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喜和改变。而 2025 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多个领域的前沿科技即将迎来重大突破,这些突破将实实在在地影响我们的生活,甚至重塑整个世界的面貌。下面就带大家看 ... 科技之最05-18
-
科学红毯,让科学家成为“最亮的星” 5月17日,2025上海科技节开幕,科学家与人形机器人共走红毯。上海科技节历经30余年的发展,已成长为上海市民尤其是科技爱好者认知科学、体验创新的重要平台。今天上午,2025上海科技节盛大启幕,张江科学会堂穹顶广 ... 科技之最05-18
-
如果全人类联手,用最先进的科技和最高端的武器能不能干掉孙悟空 当现代武器的寒光遇上金箍棒的烈焰,当量子雷达的扫描遭遇七十二变的迷雾,人类文明与神话传说的碰撞,正在我们的想象中迸发出最绚烂的火花。这个问题本质上是一场降维打击的推演——不是科技能否战胜神话,而是人类 ... 科技之最05-17
-
一条铺过11年时光的科学红毯,丈量上海科创的“长宽高” ●跨过11年漫长时光的红毯,丈量着上海科创建设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也让科创明星们走过的路被更多人看见。●上海科技节是科学精神与城市品格的共鸣。这里既有“从0到1”的原始创新,也有“从1到100”的产业转化;这 ... 科技之最05-17
-
鸿蒙系统:璀璨星空中最耀眼的那颗功能之星 在科技的浩瀚星空中,鸿蒙系统如一颗璀璨的新星,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而在其众多令人瞩目的功能中,要说最吸引人的,那非“分布式能力”莫属。据相关数据显示,超过 80%的鸿蒙用户对其分布式能力赞不绝口。想象一下, ... 科技之最05-13
-
剖析劳力士最有科技感的新一代机心之王:7135机心 在2025年的日内瓦钟表与奇迹展表展上,劳力士推出了搭载全新7135机心的Land-Dweller系列腕表,除了新系列的设计和内外规格之外,还有一个格外引人注目的部分,就是这块表所搭载的7135机心,这款机心拥有全新的技术— ... 科技之最05-09
-
国产黑科技有点猛!钻石崩成“白菜价”,幕后推手竟是一个小县城 “黄金是黄金,钻石是钻石,少了哪样都不行。”一直以来,虽然钻石常常被人们调侃为“智商税”,但在婚礼等重要仪式中,它的地位始终不可撼动。尤其是在“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一生仅能定制一枚”等浪漫口号 ... 科技之最05-09
相关文章
- 科学红毯,让科学家成为“最亮的星”
- 如果全人类联手,用最先进的科技和最高端的武器能不能干掉孙悟空
- 用脑电波操控无人机 !这项 “意念黑科技” 如何让不可能变可能 ?
- 一条铺过11年时光的科学红毯,丈量上海科创的“长宽高”
- 鸿蒙系统:璀璨星空中最耀眼的那颗功能之星
- 剖析劳力士最有科技感的新一代机心之王:7135机心
- 国产黑科技有点猛!钻石崩成“白菜价”,幕后推手竟是一个小县城
- 荣耀手机别乱买,2025这三款才是良心之作,接近“零差评”
- 祖冲之:科学星河中的璀璨巨星
- 英国“辟尔唐人”骗局:科学史上最荒唐的谎言如何欺骗世界40年?
- 辽宁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锚定“五个世界之最”全新呈现
- 别再说热带无强国,南美洲坐拥48项世界之最
- 怀柔科学城:从实验室到红毯,科学星光永不落幕!
- 自然界最坚硬的东西是金刚石:深入了解金刚石的形成、特性与应用
- 南京建邺:万亿级新赛道 总部产业基地落地生态科技岛
- 全国五大“国家科学中心”开建4年了,现在发展的怎么样了?
- 阿基米德:古代科学的巨人,如何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 人物传记系列之——郭永怀:以生命铸就的科技丰碑
- 艾萨克·牛顿:揭开科学革命的面纱
- 如何跨越“死亡谷”?专家共论科技成果转化破局之道
热门阅读
-
万事胜意不能乱说的原因?告诉你万事胜意该对谁说 12-09
-
科威特第纳尔为什么那么值钱?比美元值钱的货币盘点 12-22
-
撕心裂肺十大催泪情歌,10首哭到崩溃的歌曲 12-24
-
不敢公布马航真实原因,内幕曝光简直太惊人! 12-25
-
陈百强什么原因怎么走的,陈百强85事件是什么 01-05
-
麻将公式一定要背下来,麻将手气背转运小妙招 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