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谋势、善造势、巧乘势、因势利导是毛主席军事谋略的高超艺术。

发布者:自由的坚冰 2025-7-5 10:06

势,这个词用在战争里,总是让人觉得玄妙?可偏偏,军事史上最顶尖的指挥家们,无不花大心思琢磨“势”。其实,孙子、李靖、毛泽东,他们说的“势”根本不是一回事,却又都纠缠在一起,叫人头疼也叫人佩服!细抠起来,一套一套,全凭对实际形势的拿捏和对内外资源的盘活。到底“势”怎么玩?谁又能抓住它的微妙变化,不至于一着错,满盘输光?

翻历史老底,孙子把“势”拆解得细致:动势、态势、气势、位势,像拉开棋盘,步步为营。李靖又来了点新花样,说势有气势、地势、因势。不同角度看情况,不同思路打算盘。到毛主席这儿,“势”成了实用主义的利器。他嘴上不多说,实操上一点都不模糊。

毛泽东总说作战别光掰扯棋子,那是小聪明,得盯着局面、谋着整体。哪怕全局就差那么一环,都可能稀里哗啦地崩盘。所以你要问毛主席的战争观,说白了就是:不怕兵少,不在乎武器落后,紧要关头得看谁会玩“势”。但真到实战里怎么变势造势?总感觉是玄学,其实工夫都在细节里。

怎么搞局势?第一步其实是扭转自己的不利。毛主席打仗常常装备不行,人也没敌人多。这种时候,他操作是:先保命,把部队拖到适合生存的地方;再想法子让力量慢慢壮起来。你倒是真的想象——战场上全凭几根蘑菇,能撑到最后?恐怕还得靠点巧劲儿和环境的变化。

他讲“先为不可胜之势”,也就是先让自己不容易被干掉,然后寻找时机创造反击机会。满盘思路,根本目的就是找个坐标点,等着敌人露出破绽。

辽沈战役的锦州,毛主席紧盯十万敌人,整条铁路线成了拦路虎。打下锦州,相当于把东北与华北切开,两边一断,不愁敌军不乱。林彪一度想绕开去打长春,毛主席立刻否定,把主攻目标拉回锦州。你没发现吗?不是谁调来几万军队就能左右全局,关键时候就靠“关门打狗”的局面。

跟下棋不是一个道理?其实很像,但又不完全一样。毛主席不想当那个在棋盘上忙着“吃子”的小学生,他想要的是让敌人一步步失措,最后全得听他的摆布。

“先乡后城”,是中国革命早期的套路。毛泽东在江西、鄂豫皖这些大农村造根据地,让敌人顾首不顾尾。城市守得固若金汤,这里却星火燎原。你要换别人,可能死死盯着大城市不放,一把子兵力就磨没了。毛主席偏不!农村包围城市,一点点啃下敌人边缘地带,让主力没了根气。

怎么防止敌人一个大包围就把根据地吃掉?八路军、新四军偷偷摸摸地绕后组团,挥师敌后,偷袭据点。在日本兵以为正面安全时,背后冷不丁扎上一刀。这才把日军正规军拖到泥潭里,渐渐丧失了主动权。要说信息来源,这几年出土的档案、新解密电报反而证明了当时指挥的灵活——不是一成不变的“战略”,而是活用各种情报和条件,边走边变。

一说城市气势大、物资充裕、位置关键,很多人都会推测,毛主席也是时候琢磨怎么夺城了。确实,打到后来,解放军主要根据地已经很强了。但没有城市里的钱粮物资,接下来就是鞭长莫及。毛主席这会儿就改变了主意,城市攻坚摆到了台前。守军弱的直接拿下,中等防守的因地制宜,铁桶一般的据点就别死磕了,机会不到先放一放。

慢慢地,解放区像小水滴一步步连成大江。东北、华北、中原互成犄角,后方稳固得要命。无论敌人怎么反扑,始终有一片根据地拖着。战略安全就等于稳坐钓鱼台。

换个角度说,这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办法。兵力分散,调度和补给都容易出乱子。等局势变化,计划必须跟着变。辛苦连片的农村根据地,还是比不上一座城市的号召力。你说矛盾不矛盾?有什么不矛盾的!

毛泽东1930年代到40年代,工作重心一贯放在乡村。“先乡后城”走了一大圈,可1949年,局势完全倒过来了。大城市成了主打,南京、上海、杭州这些核心地带先拔头筹,乡村采用补刀的打法。南方大片地区,实际控制权全在我方手中。

真到了1949年,毛主席在党的大会上坦率讲“工作重点进城”。这变化太快,跟过去的农村包围城市完全换了路数。看走眼的学者还真不在少数,但事实是,大城市攻占以后,才有后勤、信息、政权的全盘升级。谁再墨守成规,时代就要把谁摁在地上摩擦。**

有人说毛主席神机妙算,一步步都算到敌人下场。可你真以为每一步都稳准狠?并不是。真相是很多临机应变、甚至有冒险的决断。就锦州就是例子,锦州攻坚前,各路情报并不完全明朗,林彪和中央也并非铁板一块,毛主席单枪匹马顶住压力定下方向,全凭经验和一股狠劲儿。

如果都死抠条条框框地研究“势”,反而忽视了偶然性,比如突然来一场暴雨、一个小官兵突发奇想建议,都有可能改变一仗结局。可话又说回来,这种不确定性,也催生了最极致的创新和勇气。毛主席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可他自己也曾有过踌躇,该堵还是该保,没人能拍胸口说“稳赢”。

不管怎么说,造势、用势,始终离不开对实际环境的掌控。敌强我弱的场面,不等于注定失败;装备差,也能硬碰硬拼下胜局。关键在对时局变化的敏感捕捉。没人愿承认自己曾经走弯路,但真有谁能不停推陈出新,还不犯错?这种双面性,恰恰是战争智慧的底层逻辑。

历史翻篇再翻篇,从粤北垒土为墙、到东北群雄逐鹿,毛主席屡次调转战法是有现实需求,绝无“全能公式”。有时刚刚说乡村优先,过一个春夏,城市又成主力。你说矛盾也行,说灵活也对。一刀切的结论反而更让人警觉。那会儿中央高层意见也不总是一致,这些波动、反复才是战略调整的灵魂。

现在回头,东拼西凑看的不是一纸条文,而是一幅活脱脱的“势”之变奏曲。真学懂“势”的人,不光得敢破旧立新,还得敢于承认自己有时候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像1948、1949这两年,明晃晃的数据都摆着——解放军兵力装备、敌我损失,央视、新华社、军事科学院到处都查得到,论文堆了一桌。可真有几个敢下定论,不犯迟疑的?

不完美也许才是真的。毛主席的战略套路,不是一步就能走到头。死磕一个点,很多时候是等不到最佳结果。主动找势、主动换势,才是真正的本事。想死记硬背点什么套路,下场八成都不是理想模样。刻板经验主义,可能啥也玩不出来。

这才是谋势的本意,一手遮天的自信和时而踌躇的犹豫,在势与局,即兴与演变之间摇摆。从棋盘到硝烟,历史的分量由千头万绪缠绕编织而成。现实永远没有标准答案,每一个决策其实都悬在一线之上。

谁也没法保证步步都对,每一次顺利的“势”,都藏着一次次反复掂量的选择和冒险。至于结局?没人比时间更懂。

毛主席的战争艺术最终不是套路,是敢变敢冲!

大家都在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