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完这条世界最长的“绿色围脖”,用了哪些“神器”?
在大漠边缘,人与沙的较量从未停歇。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而新疆是我国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最大的省区,其中荒漠化土地106.86万平方公里,占新疆土地面积的约64%、占全国荒漠化土地的约41%,防沙治沙任重道远。
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有着神秘壮阔的景色,但也暗藏危险。狂风呼啸时,沙尘暴遮天蔽日,席卷之处,农田被掩埋、交通被阻断,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
多年来,为治理风沙,人们想了一个办法:围绕塔克拉玛干沙漠建一条绿色阻沙防护带,给沙漠“锁边”。3046公里,是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一圈的长度。
截至2023年底,沙漠周边形成了长度约2761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在沙漠南缘和东南缘绿洲之间,剩余的285公里“缺口”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今天(11月28日),在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和田地区于田县,随着最后一棵玫瑰花苗种下,长达285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空白区顺利实现“锁边合龙”。如今,这条3046公里长的“绿色围脖”终于织完。
给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究竟难在哪儿?如何应对?
给沙漠“锁边”,难在哪儿?
从地图上看,在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昆仑山脉、帕米尔高原、天山山脉从南、西、北三面环绕成一个巨大的口袋,东部季风送来的暖湿气流早在数百公里外的地方就被“消耗”殆尽,高耸的天山山脉又阻挡了来自大西洋的水汽。
特殊的地理位置让塔里木盆地中心诞生了号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千百年来,沙漠随风向变化不断侵蚀绿洲,如何固沙治沙、锁住沙漠是新疆最大的生态课题。
被沙漠包围的策勒,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南道上的重镇,但临近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漫漫黄沙随风流动,不断吞噬着沿途的绿色生命和祖先创造的文明印迹。
英阿瓦提曾经是策勒县一片绿洲上的村庄,1997年由于沙害和缺水而搬迁到七公里之外的地方。不到三十年的时间,村庄原址已变成一片沙漠,仅有一些破败房屋的残骸。风沙威力,可见一斑。

给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可以理解为在沙漠边缘建起一道绿色屏障,阻挡风沙对绿洲的侵蚀。但“锁边”并不容易。
首先,大,是“锁住”茫茫沙海的头号难题。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面积33.76万平方公里,占新疆沙漠面积的约76%、占全国沙漠面积的约49%,相当于江苏、浙江、福建三省面积的总和。其中,流动沙丘的面积约25.84万平方公里,沙丘最高处可达300米左右,相当于一幢约100层楼高的摩天大厦。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最大风速可达8级以上。沙漠地表因风蚀形成不同样貌的沙丘,新月形沙丘链、线形沙丘、金字塔形沙丘、鱼鳞状沙丘群……类型复杂多样。
其次,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增大造林种草难度。
塔克拉玛干沙漠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毫米—80毫米/年,而同为“三北”区域的内蒙古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308毫米/年,甘肃约300毫米/年,山西约508毫米/年。
最后,更让人头疼的是漫漫黄沙形成的沙尘暴。
据了解,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子粒径小,白天太阳暴晒以后地表温度非常高,从西边进来的冷空气和东北方向进来的空气极易形成空气对流,就会形成风,非常容易形成沙尘暴,治理难度大。
千百年来,塔克拉玛干沙漠受风向影响,逐步南移,流动沙丘吞噬城镇,留下了尼雅、丹丹乌里克、阿克色皮力等古城遗址,它们曾经见证了古丝绸之路的繁荣兴盛,更提醒着世人要代代接力确保沙源不扩散,筑牢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这道保卫家园的绿色屏障。
如何“锁住”沙漠?
鏖战沙海,因地制宜是关键。
“锁住”塔克拉玛干沙漠主要采取三种方式:工程治沙、光伏治沙以及生物治沙,三者适应的情况不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保护修复处处长王振锡表示,水资源条件相对比较好的区域,优先采用生物治沙的方式;在水资源条件相对比较匮乏,远离绿洲的区域,主要采用光伏治沙;在不具备水资源条件,光伏铺设条件也达不到要求的地方,主要以工程治沙为主。
工程治沙,是指在沙地上插进芦苇秆,打上草方格,或者布设高立式沙障,阻挡流沙扩散。
今年11月,在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南缘的民丰县,当地村民们正忙着铺设草方格,用来阻挡流沙的扩散。

草方格,被称为中国人的治沙“魔方”,指的是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设成方格状的挡风墙,增加沙地表面的粗糙度,削减风力,使之无力携走疏松的沙粒,这样不仅可以防风固沙,还能够截留降水。芦苇等材料往沙子里插多少是有讲究的,一般在沙子上面要留20厘米高,在沙子下面要埋15—20厘米,阻沙效果比较好。
光伏治沙,是在沙漠里“种太阳”。
走进新疆洛浦县万亩“光伏+农业”综合治沙项目基地,可以看到成片的太阳能光伏板。

巨大的光伏板不仅可以发电,还可以降低地表风速、减少风蚀作用,起到稳定沙土的作用。光伏板下的土地还可以通过种植耐旱植物或作物,用根系将沙土固定在地表,实现了发电、农业增收、治沙三合一。
在“锁边”工程中被广泛应用的是恢复植被、涵养水源的生物治沙法。
新疆巴州且末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县城三面环沙。201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退伍老兵田野来到且末县,被恶劣的风沙环境所触动。2018年,他和2名战友成立治沙队,开始在沙漠里种植梭梭。
茫茫沙海里,一年中有100多天都是沙尘天。在这样的环境里,三位退伍老兵开始与风沙搏斗:树苗死了,就接着种;一年不行,就再种一年……老兵们说:“有次一天大概种了200亩树,第二天过来一看,我们昨天没种树吗?被风沙刮得一个苗子都不见了。”
老兵们边种边摸索,“老兵治沙队”也从3人变成了9人。这些年,他们种下了1万余亩治沙生态林。如今,他们还尝试种植肉苁蓉、板蓝根,改善土壤的同时也实现增收。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有热火朝天的“开疆拓土”,也有润物细无声的贴心守护。
1995年,国内首条沙漠公路通车。为解决长期防沙固沙问题,防止道路被风沙侵蚀甚至掩埋,从公路修建之日起,其周边的防护林工程便同步开始建设。2005年完工后的生态防护林带全长436公里。
为守护这条“绿色屏障”,沙漠公路沿线建有108座水井房,上百名养护工人分散其中,因为日常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水井房,他们也被称为“守井人”。“守井人”的日常工作是灌溉水井房东西两侧的防护林带、给树木施肥、检修水管等。
驻守在10号水井房的是安国正、宋雯夫妻,今年是夫妻俩到沙漠的第九年。刚到沙漠时,安国正觉得“连一个礼拜都待不住”,没多久他的脸就开始掉皮。天气最恶劣时晚上睡觉都要戴口罩。
待得久了,安国正和宋雯对沙漠有了感情。谈起过去九年的变化,他们最大的感受是树长高了,宋雯说看着自己亲手种下的树苗长大、变绿,那种心情是不一样的,“跟管(养)小娃一样”。
树木守护着公路,人们守护着树木。
如今,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已有四条公路贯穿南北。一条条铺在大漠腹地上的绿色动脉,未来将织得更密、延伸更广。
治沙,也致富
绿进沙退,绝非一日之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500万亩,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缩减”。
从一组卫星图看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变化。
巴州且末县,一个四周被沙漠包围的小城,人口只有7万多人,这里的沙漠曾以每年3—5米的速度向城市逼近。
2014年,且末县被沙漠覆盖,一片苍茫;十年后,这里已披上“绿装”。十多年来,巴州且末县各族群众,在沙漠中铺设了9.37万亩草方格,相当于铺满8700多个标准足球场,给沙漠穿上一件巨大的“格子衫”。

近年来,和田民丰县4万多名群众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植树造林5.6万亩,建成农田防护林2.4万亩,种植治沙植物1065.6万株。

和田地区于田县,2014年时全年风沙天数为225天,从图上可以看出,这里满目被风沙侵袭过的荒凉;2024年,已是处处绿意铺陈在大漠黄沙之中。

在与风沙天气作斗争的过程中,坚守在这里的老百姓研究出了“于田治沙模式”,用梯田的方式种植出了梭梭、红柳等植物。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当地治理沙化土地72.95万亩,全年风沙天数减少到了203天。老百姓说的“一天三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的现状在逐渐好转。
十年来,新疆治理沙化土地面积5736万亩,各族群众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铺设了50.52万亩草方格,累计开展人工造林1725.48万亩,植树20亿株,这些树如果按1米的株距排开,可以绕地球近50圈。
卫星云图上的绿色变化,是人们治沙的“功勋章”。
治一片沙漠,富一方百姓。
近年来,新疆于田县将沙漠生态治理和发展沙产业相结合,发展肉苁蓉相关产业,为群众增收致富开辟了新路径。
肉苁蓉俗称“大芸”,作为寄生植物,主要寄生在梭梭或红柳根部,每年春秋两季可采挖,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被誉为“沙漠人参”。种植肉苁蓉让村民可以季节性务工,腰包鼓了。同时,梭梭、红柳有利于防止风沙侵袭,保护生态环境。
于田县希吾勒乡相关负责人介绍,希吾勒乡辖区共种植800多亩肉苁蓉,每年的4月和10月为采收期,可带动希吾勒乡季节性就业100余人,每人每天工资100元至200元。
目前,于田县肉苁蓉种植产业发展较快,肉苁蓉种植面积高达21万亩,2024年总产量预计达5万吨左右。
除了特色种植,还有特色养殖、沙漠旅游……新疆各地加大对沙产业的探索。
新疆阿克苏地区柯柯牙附近的一处果园,曾经是一片荒漠戈壁,经过当地几代人的努力建设,现在已经变成了万亩果园,当家产品就是阿克苏“冰糖心”苹果。2024年,阿克苏地区苹果种植面积超过50万亩,产值预计超过40亿元。
在和田地区策勒县的一个平原水库,养殖户陈淮养起了螃蟹,“沙漠里的水,矿物质元素比较丰富,所以我们综合利用,把螃蟹养起来,还能带动当地水产业的发展,带动当地就业。”在新疆养“海鲜”,早已不是新鲜事。
世界上90%的胡杨在中国,中国90%的胡杨在新疆,新疆90%的胡杨在塔里木盆地。塔里木河流域的沙雅原始胡杨林景区,涵养着470万亩全世界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生态胡杨林。得益于沙漠公路的开通,近十年来这里游客的人数已经增长了10倍。
“锁边”固沙并不是终点,如何巩固成果,从根本上遏制住黄沙的蔓延,是推进治沙工作的长远目标。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再到“人沙和谐”,我们一代接着一代接着干,终将筑牢“绿色长城”。
记者/张敏 王新宇 刘飞飞 李强 索南达杰 新疆台
大家都在看
-
基洛夫级有多大?和055放一起比才明白,确实堪称全球最大巡洋舰 说到海军舰艇,大家可能都听说过俄罗斯的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和中国海军的055型驱逐舰。这两艘船,一个是冷战时期的“海上巨兽”,一个是现代海军的“技术尖兵”,都挺有名气的。不过,基洛夫级到底有多大?光说数 ... 世界最长07-15
-
“世界上最长的路是什么路?”小学生回答两个字!老师哭笑不得 2025年7月的小学试卷彻底火了。孩子们用"改行"解决农民亏损,用"再买计算器"应对数学故障,标准答案根本锁不住这代10后的脑回路。教育体系快被这些神回复逼出内伤了。要我说啊,批卷老师手里的红笔 ... 世界最长07-15
-
“世界上最长的路是什么路?”小学生回答两个字,老师哭笑不得 2025年7月,中国小学生考试答案又火了。孩子们答"微信支付"、"改行"直击现实痛点,老师却死守标准答案打叉。教育早该醒醒,这些非标准答案不该被红笔绞杀,那是未来创新的种子。小学生考试卷上的脑 ... 世界最长07-15
-
打破海外垄断!世界最大,下线! 打破国外垄断!全球最大,下线!这事儿真提气!咱们国家造出了全球最大的轴承,直接把那些靠这玩意儿卡脖子的老外给比下去了!7月9号,河南洛阳,洛阳轴承集团有限公司宣布:他们生产的全球最大辗环机用的全套轴承, ... 世界最长07-15
-
全球最大,可抵御17级台风!今天在福州下线! 【来源:福州新闻广播】今天(7月10日),由中国华能和东方电气联合研制的17兆瓦直驱型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在福州福清下线,这是目前已下线的全球单机功率最大、风轮直径最大的直驱型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 本次下线的 ... 世界最长07-14
-
全球最大!中国航运的王炸,为何让对手无路可走? 今天刷到红十字会的科普帖,突然发现我们都快忘了这个组织最初是干嘛的。1859年索尔弗利诺战场上死伤遍地,瑞士商人亨利·杜南当场组织平民救援,后来直接催生了全球人道主义救援体系——这才是真·格局啊。现在网上 ... 世界最长07-14
-
全球最大成人网站80亿甩卖,老板套现上岸 很多老SP以为,全球最大的成人网站是鼎鼎大名的P站,其实错了,最大是OnlyFans。OnlyFans是一个订阅制内容平台,里面以大量的成人内容闻名。但就在2023年,它的年收入已经达到了惊人的66亿美元,超过了他的老对手P站 ... 世界最长07-14
-
全球最大!152米高的海上"定海神针",中国又创世界纪录 你以为中国在海上风电领域只是跟跑者?那可就大错特错了。最近下线的那个17兆瓦直驱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直接把全球纪录刷出了新高度,让某些还在研究10兆瓦机组的国家情何以堪?262米的风轮直径,转起来比三个足球 ... 世界最长07-14
-
全球单机功率最大直驱漂浮式风电机组下线 7月10日,由东方电气集团与中国华能联合研制的全球单机功率和风轮直径最大的17兆瓦直驱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在福建省福清市顺利下线,标志着我国在海上风电装备制造领域取得新的突破,为我国海上风电走向深远海提供新 ... 世界最长07-14
-
花18万打造“全球最大嘴唇”,女子被拒:美丽与健康的失衡之思 在保加利亚,28岁的安德里亚·伊万诺娃原本只是一位普通的年轻女子,怀揣着对美的追求,却在不经意间踏上了一条充满争议的道路。她为了拥有“全球最大嘴唇”,不断向自己的唇部注射玻尿酸,累计投入已超2万英镑,约 ... 世界最长07-13
相关文章
- 美国拥有世界最大的稀土矿,为什么还会被中国卡脖子?
- 为追求“全球最大嘴唇”花近20万,保加利亚女子看牙被拒诊
- “世界上最长的路是什么路?”小学生回答两个字,老师给了满分
- 你知道世界上最长的路是什么路吗?
- 世界上寿命最长的王朝,已延续2680年,至今仍存在,已传位126代
- 中企在沙特安装世界最大直径柔性管道
- 世界最大的竹子,可以长到45米,是中国特有的珍稀竹种
- 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高峰运行机组超百台
- 全球最大“电力超市”到来 中国统一电力市场渐近
- 世界上寿命最长的王朝,已延续2680年,传位126代,至今还存在
- 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很多人不清楚,你知道么?
- 世界在建最长桥梁~: 通泰扬特大桥首座斜拉桥合龙……
- 全球最大船载光伏能源汽车运输船,成功首航!
- 世界上庞大的生物正在死亡,重6000吨,它能活下来吗?
- 解码冰川下的超级工程!走进世界最大埋深公路隧道
- 世界最大的“拉则”
- 世界“第一”😦CIES统计,中超成为全球平均年龄最大的主流联赛
- 世界最大新型多用途船在大连交付
- 世界最大容量热水锅炉在哈尔滨问世
- 全球最大内窥镜龙头被美国FDA发进口警报 奥林巴斯回应:目前只针对美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