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人生——中国诗人之最

发布者:无非笑笑而已 2023-6-15 18:06

诗歌文化深刻、生动地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诗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民族的精神与心灵史,也是文化的主要形态之一。中国诗词文学历经3000多年不曾中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学之一,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最璀璨的部分。在文学的三个基本门类--诗歌、散文和叙事文学中,中国传统文学在诗歌和散文方面成就尤为辉煌。

唐诗是中国诗歌的标志。初唐四杰、陈子昂初唐诗人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创造了新体诗——律诗,五律在宋之问、沈佺期手上最后定型。盛唐国势强大,中国诗歌史第三位伟人李白登上诗坛,他以其绝世才华,豪放飘逸的气质,把诗写得行云流水又变幻莫测,如《蜀道难》、《将进酒》等诗,骨气端翔,无迹可寻又含蕴深厚。边塞诗人王维、岑参的《出塞》、《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把边塞生活写得瑰奇壮伟、豪迈慷慨。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则把山水田园的静谧秀丽表现得清丽空远。让我们品鉴一下历史上那些写诗到极致的诗人们。

诗仙——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其诗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流传于世。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代表作有《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望庐山瀑布》、《侠客行》《春思》、《子夜秋歌》等。

1、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侠客行》

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4、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5、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上李邕》

诗圣(诗史)——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其诗歌在语言上,具有“沉郁”的特点,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怜字炼句。内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情怀,其作品主要写于其漂泊年间,这期间共写了一千多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遭田父泥饮》《诸将》《秋兴》《岁晏行》等都是这时期最优秀的作品。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5、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

诗魔——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 ,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其作品主要分闲适诗和讽喻诗,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作品被人评价为语言优美、通俗、音调和谐,形象鲜明、政治讽喻。著有《白氏长庆集》,共有七十一卷。

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

2、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暮江吟》

3、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

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

5、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望驿站》

诗星——孟浩然

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但是更多的是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春晓》

2、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3、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早寒有怀》

4、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断句》

5、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宿业师山房诗丁大不至》

诗佛——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其作品特点为绘影绘形,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1、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

2、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

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山居秋暝》

4、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终南别业》

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诗豪——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一说是匈奴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铭》

2、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竹枝词》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望洞庭》

5、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秋词》

诗天子——王昌龄

王昌龄 (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其诗歌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耐人寻味,在发情、造景、写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而王昌龄的宫怨诗可与李白争胜,且其诗用意之深、写景之妙、比兴之切、造语之奇,都有独道之处。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2、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唐·王昌龄《送魏二》

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

4、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唐·王昌龄《西宫秋怨》

5、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唐·王昌龄《送柴侍御》

大家都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