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精神:生生不息的民族伟力
【探寻精神源头彰显时代价值·第十九期主题:抗震救灾精神】
【光明日报社主办上海市委宣传部、浙江省委宣传部协办】
光明日报记者 李晓东 陈恒 周洪双
有一种力量,使山川动容;有一种精神,用生命书写。
12年前,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瞬间的灾难,吞噬了数以万计同胞的生命。12年间,我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自然灾害,但是一次又一次,在同特大自然灾害的艰苦搏斗中,在抗震救灾重建的豪迈进程中,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在抢救生命、重建家园、振兴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取得胜利。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面对汶川特大地震,全国人民举国同心、守望相助,无数支救援力量奔赴一线,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民警、民兵预备役、医务人员、专业搜救队等数十万人,志愿者100多万人,还有数量庞大的当地干部群众,迅速投身抗震救灾斗争,最大限度挽救受灾群众生命,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
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玉树被地震突袭之后,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生命高地,在翻越雪山垭口、距离震中最远的甘宁村,在风雪弥漫、海拔最高的错桑村,在随时都可能坍塌的断壁残垣间,救援官兵以血肉身躯作支撑,先后从废墟中救出1584名幸存者,演绎了一曲用生命拯救生命的壮歌。
以人为本、尊重科学——芦山震后1分钟,中国地震局发布地震速报信息;震后6分钟,成都市公安局应急指挥部发出了第一道救援指令;震后几个小时内,民政、交通、通信、农业等部门的救灾机制全部启动运行;遥感信息、自动搜救设备、旋翼无人机、心理辅导、地质灾害预警……专业救援力量和先进装备在抢险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极大地提高了抢险救灾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同心同德、协力奋战,一定能够战胜灾害、重建家园,让灾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短短12年间,我们经历了4次7级以上特大地震。在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感召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谱写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壮歌,创造了一个个攻坚克难的奇迹。

四川芦山震后七年之变。图为4月19日拍摄的芦山县龙门镇一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国上下凝聚强大合力
12年前,大地震动,山川易位。近7万人丧生,1.8万人失踪,37万余人受伤,巨大的自然灾害带给了全国人民巨大的悲痛。一时间,山河失色,举国同悲。
“今天,我们都是汶川人!”在那场艰苦卓绝的抢险救援大行动中,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大军,不畏艰险、顽强奋战。在汶川抗震救灾第一阶段,先后有20多万志愿者、400支专业救援队、9万名医务人员活跃在抗震救灾最前线,共接受国内外社会各界捐款600多亿元。无论是志愿者人数、志愿献血人数还是自愿捐款捐物人数,都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各国抗击自然灾害的历史之最,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在灾难降临时空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人们当然记得,在南京江宁区募捐点,一位拾荒老人上午捐了5元后,下午又将多年积攒的零钱,到银行兑换了一张百元现钞捐出,而他身上的衣服,到处都是破洞。
人们当然记得,那位26岁的战士武文斌,在救灾一线奋战了32个昼夜后,冒着大雨将8车50吨重的活动板房建材全部卸完后,累得瘫倒在泥水地上,再也没能站起来。
人们当然记得,来自河北唐山的13个庄稼汉,在震后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仅在北川一地,他们就直接抢救出伤员23人,引领出受灾群众300多人,“唐山十三义士”感动了13亿中国人。
…………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这种伟大的精神力量,由每一位优秀的中华儿女双手铸造,在每一位优秀的中华儿女心中传递。

海南省开展地震灾害应急拉动综合演练。新华社发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进入恢复重建阶段后,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全国19个省市承担了对灾区的对口支援任务。“一省帮一重灾,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这一恢复重建中的制度创新,是我国抗灾史上的第一次。
在全国大力支持下,四川全省万众一心、奋发图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汶川灾后恢复重建与发展振兴不断打开新局面,实现城乡面貌历史性改变。走在当年的重灾区,一个个新村点缀在青山绿水间,一幢幢高楼鳞次栉比,一座座厂房在工业园区里拔地而起……
2018年2月12日,临近春节,在四川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踏上汶川映秀镇的土地。已经建成的都汶高速公路,犹如黑色的巨龙穿越崇山峻岭,当年满目疮痍的小镇,现已成功转型为旅游小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灾后恢复重建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在推动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继续发力,把人民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如今,几乎所有到灾区来的中外人士都惊叹于这巨大的变化,感叹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只有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才能创造这样的人间奇迹!一位曾在中国工作过的法国国民议会议员说:“我看到房屋倒塌,化为废墟,然后我又看到中国重新站起,恢复重建,我见证了这强大的凝聚力,这力量让人感到温暖。”
一不怕死、二不怕苦,迎难而上谱写英雄壮歌
“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灾区10万平方公里内的道路交通、电力通信设施被摧毁。北川等县城和映秀等乡镇,瞬间化为一片废墟,数十万群众急需救援。
一时间,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于此,却苦于得不到任何有效信息。

北京支持建设的四川玉树州第四民族高级中学。新华社发
“早一秒进入震区,就能早抢救一个生命!”武警某部闻令而动,参谋长王毅带领部队向汶川急速开进。通往汶川的道路被完全阻断,部队就徒步前行。爬过上百吨重的落石,钻过倒下的大树,穿过山体滑塌形成的淤泥潭,2008年5月13日23时15分,200人冒着余震和滑坡的危险,急速行军90公里,成为第一支抵达汶川县城的救援部队,震后与世隔绝了33个小时的汶川,终于与外界有了联系。
5月14日,地震后的第3天,大雨终于停了。15名伞降勇士在没有地面指挥引导、没有地面标识、没有气象资料的情况下,从飞行在4999米高空的运输机上一跃而下,进入了孤城茂县,执行通信联络、灾情勘察、情况上报任务,为进一步的救援提供了科学依据。
他们的请战书,写着军人的忠诚和担当:“我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去挽救灾区人民的生命,实现我们军人的价值。”
救援部队源源不断地进入灾区。满目疮痍的废墟里,老百姓十分激动:“部队来了,我们就有希望了,有救了!”
几天之内,146000名人民子弟兵进入灾区。哪里有受灾群众,他们就向哪里集结;哪里任务最艰巨,他们就冲向哪里;哪里条件最艰苦,他们就顽强地战斗在哪里。他们发扬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精神,敢打硬仗,连续作战,争分夺秒抢救生命。
在余震中,绵竹市汉旺镇武都小学残存的房屋发生二次垮塌,在场的几名战士眼疾手快,赶紧将正在废墟下救人的战友拉了出来。就在他们准备暂时撤离时,一名叫荆俐杰的战士突然跪下,哭道:“求求你们让我进去吧,马上就可以把她救出来了,我还可以再救一个……”发自肺腑的哭求,深深震撼了国人的心。
“天一亮就起飞,一直要飞到天黑。”如今十多年过去了,时任原陆军航空兵第一直升机团参谋长武自强对那次救援记忆犹新。从飞机上俯瞰,满目疮痍,群众无家可归的景象,深深刺痛了他们的心。他们不顾山高谷深,一趟又一趟飞行,只希望尽快把食品、药品、器材投送到灾区,尽快把伤员救出来,安全地送到医院。
可乐男孩、敬礼娃娃、吊瓶男孩、英雄校长……灾区群众奋起自救的勇气和乐观坚强的态度,也打动了无数人。
在最初的生命救援结束后,人们立即着手解决另一个重大问题:灾后重建。在各方支援下,灾区群众迎难而上,艰苦奋斗,创造了“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奇迹。如今12年过去了,一座座希望之城在废墟上重生,人们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着全新的家园,创造着幸福的生活。
时间逐渐抚平了伤痛,让人更加乐观坚强。此后我们又经历了多次自然灾害,同样的不畏艰险、同样的百折不挠,我们排除万难重建家园,展现出生生不息的民族伟力。
从2013年“4·20”芦山地震,到2014年“8·3”鲁甸地震,再到2017年“8·8”九寨沟地震,每一次灾情都是集结号,各方专业救援力量快速反应,勇敢“逆行”,争分夺秒投入到了抢险救援的战斗中。
“8·8”九寨沟地震发生后,数万游客有序撤离,同时一支支专业队伍,冒着频繁的余震、山间的落石,朝着灾区“逆行”。他们有的是身着迷彩服的战士,有的是挥舞旗帜的导游,有的是提着急救箱的医务人员……“最美逆行者”迎难而上,给灾区群众带来了希望。被困游客潘小珍感动地说:“远远听到武警森林官兵找寻我们的喊话时,觉得很有依靠,大家都想快点离开这里,可他们却冒着生命危险来寻找我们。”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务工作者和部队指战员迅速集结,他们写下请战书,按下红指印,奔向了险象环生、充满未知的抗疫一线。在全国各地,社区志愿者迎难而上,筑起了一道道坚固的防线。在战斗中,有的医务人员不幸被病毒感染,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他们却从未退缩,终于取得了这场战斗的决定性胜利。
在历次大灾考验中,“逆行者”们迎难而上,一次又一次地彰显了英雄本色,谱写了英雄壮歌。
一线希望、百倍努力,科学救灾创造生命奇迹
在救援实践中,有一个广泛的共识——灾难发生之后存在一个“黄金72小时”,在此时间段内,救援存活率极高,每多挖一块土,多掘一分地,都可以增加伤者存活的机会。
“抢救生命,就是与时间赛跑。”“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各路救援大军披荆斩棘,强行突破,直奔抗震救灾第一线,创下短时间内运兵十万的记录。抵达灾区后,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救人。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一幅名为《众志成城托举生命》的照片挂在显眼位置,不少观众在照片前面驻足凝望——超过60度的乱石坡上,救援官兵在大雨中用身体搭起人梯,举着双手传递担架,转移刚刚获救的伤员。
被救者名叫王兰。她的脊椎受伤,导致高位截瘫。十多年后,王兰不仅重新学会了洗脸、刷牙等基本生活技能,还学会了绣十字绣。她说:“我的命是大家那么努力救起来的,如果我死了,怎么对得起大家,所以我一定要好好活。”
在救援过程中,广大军民把人的生命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拼尽全力抢救受灾群众。即使“黄金72小时”过了,他们依然没有放弃。“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尽百倍努力!”此后数天内,拉网式搜救仍然是救援工作的重中之重,大量群众得以获救。
经过努力救援,84017名群众从废墟中被抢救出来,149万名被困群众得到解救,430多万名伤病员得到及时救治。1510万名紧急转移安置的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排,881万名灾区困难群众得到救助。
正是各级党委政府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始终坚持“急灾区群众之所急,办灾区群众之所需,解灾区群众之所难”,才使得这场大规模的抗震救灾行动载入史册。总结抗震救灾的经验,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对人民的高度关爱、对科学的高度尊重。在“5·12”地震之后的历次自然灾害中,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理念得到了新的发展。
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必须有一套完善的应急救灾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探索,确立了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多年来,我国一直不断完善这方面的体制机制,“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实践,在公共应急、灾难救助、重大安全保障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促进了新的应急救灾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在之后的多次自然灾害中,我们的响应速度越来越快、救援效率越来越高。遇灾不慌、沉着应对,也成为越来越多普通群众的共识。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制定周密方案,组织各方力量开展防控,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尽最大努力救治患者,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始终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指引着方向。
为最大程度地挽救生命,42000多名医护人员火速驰援,呼吸机、ECMO等医疗抢救设备、物资快速向湖北集中;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十几天内拔地而起,16座方舱医院先后设立。
据统计,重症患者人均治疗费用超过15万元,少数危重症患者治疗费用达到几十万甚至过百万元,医保均按规定予以报销。一位70岁老人身患新冠肺炎,10多名医护人员精心救护几十天,终于挽回了老人生命,近150万元治疗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
每一次灾难,都是一次大考。在一次次的大考中,我们党始终践行初心使命,书写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最好答卷。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09日05版)
大家都在看
-
中国地理之最:从世界之巅到秘境奇观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景观千姿百态,从世界最高峰到陆地最低点,从广袤沙漠到璀璨珊瑚礁,无不展现着自然与人文的极致魅力。以下精选中国地理的极致特征,带您一览这片土地的壮丽与神奇。地形地貌之最1. 最高峰珠穆朗 ... 自然之最05-25
-
写作写什么?最自然的东西才最有保存价值 欢迎来到蝶之林小屋,每天一篇文章与您一起分享,麻烦进来的才子佳人,动动你们小手,点点右上角关注,留下您的印迹。背景清晨,享受着窗台前的第一缕阳光的洗礼,呼吸着第一口新鲜的空气,感受着来自大自然的最真诚 ... 自然之最05-22
-
世界母乳喂养日:生命之初,自然之乳 2025年5月20日是第35个世界母乳喂养日今年的主题是:生命之初,自然之乳母乳是婴儿最理想、最安全、最营养的天然食物,自生命之初,母乳喂养就为婴儿的生长发育提供全面营养和免疫保护。世界卫生组织 (WHO)与联合国 ... 自然之最05-22
-
宁阳县第一人民医院母乳喂养宣传日丨生命之初的自然之爱,给宝宝最珍贵的“礼物” 2025年5月20日是第35个“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宣传主题为“生命之初,自然之乳”。为进一步倡导母乳喂养理念,提升母婴健康水平,宁阳县第一人民医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为准妈妈及家庭提供科学、实用 ... 自然之最05-22
-
沉沉醉山水间,邂逅自然诗情画意 在尘世的喧嚣中久居,心似蒙尘。偶然间,一幅山水画作撞入眼帘,宛如一把精巧的钥匙,瞬间开启了通往宁静桃源的门扉。画面中央,一湾湖水如镜面般澄澈。湖水似是被周围的绿意晕染,透着清新的绿。天空的湛蓝与洁白云 ... 自然之最05-21
-
刘亦菲38岁素颜自拍照流出,于无妆中邂逅纯粹自然之美 在娱乐圈这个被美颜滤镜和精致妆容充斥的世界里,刘亦菲38岁素颜自拍照的流出,宛如一阵清风,吹进了大众的心田,让我们得以于无妆中邂逅她纯粹自然之美。照片中的刘亦菲,褪去了舞台上的华服与浓妆,素面朝天却依旧 ... 自然之最05-21
-
全国母乳喂养日丨生命之初,自然之乳 5月20日“我爱你”被喻为爱的表白日但它还有一个特殊的含义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2025年5月20日是第35个“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宣传主题为“生命之初,自然之乳”。母乳喂养母乳喂养是一种经济且环保的生活方式;母乳 ... 自然之最05-21
-
生命之初 自然之乳丨这场“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活动有料又有爱 #常德头条##汉寿县人民医院#5月20日是充满爱的日子。2025年5月20日是第35个“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主题为“生命之初,自然之乳”。该主题强调母乳是婴儿最营养、最安全的天然食物;母乳喂养是一种经济且环保的生活 ... 自然之最05-21
-
甘肃之美:推荐5个最具特色自然景观。 1.张掖七彩丹霞色彩交响曲·地质博物馆。张掖七彩丹霞被誉为“世界十大地理奇观”之一,其斑斓的岩层因白垩纪砂砾岩受流水侵蚀和风化作用形成,呈现红、黄、白、灰等渐变色带,宛如大地的调色盘。景区内“刀山火海” ... 自然之最05-21
-
凤翔峡原始生态旅游区探索自然之旅 景区内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其中不乏珍稀物种,如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南方红豆杉、二级保护动物穿山甲等。凤翔峡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原始生态保存完好,几乎没有受到人为破坏,溪水清澈见底,瀑布飞泻,形成了一幅天然的 ... 自然之最05-21
相关文章
- 嘉峪关最有灵性的5座山!您都去过吗?
- 国际博物馆日:德基艺术博物馆推出特别活动
- 自然分娩与剖腹产:哪个更好
- 520邂逅自然之爱 “山间动物的浪漫情书”邀你赴生态之约
- 博物馆的未来是什么?
- 让文旅“流量”变发展“增量”
- 抄作业!码住这份母乳喂养必备知识,解锁自然之乳的喂养密码
- 【卫生健康宣传日】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生命之初,自然之乳
- 金山湖 沉浸自然 释放心灵!
- 戛纳红毯:高圆圆古天乐同框,自然之美全场!
- 西藏之美:最具特色5个自然景观
- 吉林人参系列报道之一:秘境“山珍”——林下参
- 江汉北顾处 一陂纳古今——“武汉城市之根”黄陂走笔
- 石门岭雾锁奇峰,雨后水墨丹青既视感!
- 自然之颂
- 哪个自然奇观最让你感到敬畏?暗示你的意志力极限和突破力
- 拥抱自然:探寻最养生的自然之地
- 自然与生命的永恒主题
- 第146.《幼科概论》明·佚名【附】世界自然之最
- 江苏省兴化市之“最”盘点
热门阅读
-
张译和张铎,你真的能分清楚吗? 07-13
-
三年自然灾害毁灭了多少的东西,实属可怕 07-13
-
丹霞山阴阳石酷似男女生殖器,羞涩的人真的看不下去 07-13
-
世界上最高的十大山峰,珠穆朗玛峰稳居第一 07-13
-
俄罗斯十大城市排名:莫斯科第一,圣彼得堡第二 08-01
-
世界十大最缺水的国家排行榜,索马里位列第一 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