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业出版社创立70周年纪念活动成功举办,揭秘一日十书,日销十万背后的老牌出版社
中国日报2月9日电(记者 张之豪)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在这一背景下,国家对工业技术发展和科研愈加重视,与之息息相关的科技出版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前不久,机械工业出版社(以下称机工社)迎来了70岁生日。机械工业出版社是中国单体规模最大的科技出版社之一,承担着传播中国工业技术进步与科技知识的重任。
70年来,该出版社向科技、教育、大众出版领域拓展,诞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本机械科技期刊《机械工人》。此外,由钱学森、钱伟长、路甬祥等专家担任编委会主任的顶级学术刊物《机械工程学报》在这里出版;数千名专家参与编写的机电领域百科全书《机械工程手册》和《电机工程手册》在这里面世……据统计,机工社的出版主业每年保持5%以上的增长,融媒体等新兴业务年均增长10%以上。
如何理解中国科技出版事业的稳定增长及变迁?或许这家年龄超过70年的出版社能提供一种答案。
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本机械科技期刊更名背后
20世纪50年代正值新中国工业化初期,迫切需要建设一支合格的技术工人队伍。在这个背景下,机械工业出版社成立,其前身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家科技类出版社——科学技术出版社。此后,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本机械科技期刊《机械工人》在这里诞生,面对生产实践,发行量一度高达40万册,为召集人才起了重要作用,被视为该出版社重要的产业版块和服务行业的重要阵地。
一直到90年代末,整个社会的生产实践主体发生很大变化,除了技术工人,更有大量技术人员加入到生产一线。为了突出制造技术的定位,《机械工人》决定改名。据机械工业出版社副总工程师兼《金属加工》杂志社社长栗延文回忆,"当时的压力很大,有着将近50年的历史和那么多专业读者,改了名字读者还认不认?"
为此,他们集思广益,做了很多准备,终于在2008年正式更名为《金属加工》。为了平稳过渡,主创人员确定"办刊宗旨、服务领域和内容特色三不变"的原则,而且首次使用双封面,第一封面是《机械工人》,第二封面叫《金属加工》。自此,该期刊以《金属加工》的面貌出现,打造了纸媒、数字媒体、活动、图书、增值服务"五位一体"的内容与传播体系,吸引了190万用户,成为金属加工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全媒体服务平台。
此外,其他领域也紧随时代脚步。上世纪末国家提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作为最大的科技出版社组建了团队(华章),逐步引进了系列计算机领域权威作者的经典著作,比如Core Java从第2版到13版,影响了一代工程师。
"每天有10种新书出版,出版的图书日销10万册"
过去几十年来,出版业曾艰难求生。然而,机工社似乎在创造者惊人的数字:出版主业每年保持5%以上的增长,融媒体等新兴业务年均增长10%以上;2021年,出版业务实洋增加1亿元,同比增长6%;2021年,"每天有10种新书出版,出版的图书日销10万册"。
现任社长李奇是机械专业出身,于1989年进入机工社,从发行部、总编室、出版咨询公司,一路到副社长、社长,亲身参与了机工社近一半的发展与成长历程。李奇精通机械专业知识,自然坚信并认可科技出版的基本价值,也就是传播一项技能,让读者能有安身立命的根本。
在他看来,产销实力的背后有几层因素。首先,"一个基因、五大文化"的文化体系。一个基因指"充满市场意识,敢拼敢闯",五大文化则指遵章守纪、崇拜英雄、创新、为荣誉而战,以及追求完美。
其次,良好的产品结构。据开卷数据统计,多年来,机工社的动销品种数排名始终位居前列,推行"721"的产品结构,即70%的书要有实用性,为工程师、科技工作者、科研工作者提供实用的方法论;20%的书要有学术性;剩下10%留给编辑试错。"在保存量的基础上,依靠新板块、新领域做增量。东方不亮西方亮,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
最后,管理机制"对外多元化、对内专业化"。在对外部分,机工社涉及机械、电工电子、汽车、建筑、计算机、经管等多个领域;对内则依据不同的垂直领域分别成立分社。目前,机工社的一线业务部门中有16个分社,涵盖科技、教育、大众三大出版领域。
事实上,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创造性的变革来自人们认知的跃迁。以机械工业出版社为例,出版只是其中一块产业拼图,加上机工智库、机工传媒、机工分销、机工数字,五大产业融合联动,组成了信息出版传媒的"联合舰队"。
"创新是赢得市场竞争的基本技能"
近几年来,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出版业在出版内容、资源、生产、营销等方面的转型升级也迎来了机遇和空间。在这个背景下,诸多出版社均加大新技术与内容、营销等的融合力度,对于老牌出版社,如何调动各类资源加快融合力度,成为新时期需要攻克的重点难点。
以机工社为例,其融合过程存在几个路径:内容数字化、生产数字化、营销数字化、基础平台数字化、管理数字化。
内容数字化是第一步。以机工社的手册类工具书为例,因其传统纸质、大部头的形式已无法满足一线科研人员的工作需要,便进行了纸电同步的数字化改造,提供快速查阅、公式计算等基本功能,还可以实现相关数据、表格、工艺、标准、案例的关联以及性能比较等,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多帮助。
生产数字化紧随其后。据了解,该出版社探索并应用智能化机器翻译技术,加快推动传统纸质印刷向POD数字印刷转变,又通过引入托盘式立体库、货到人系统、自动分拣系统、自动传输系统等现代仓储物流设施,以及数码印刷生产线,实现在图书印刷、存储、分拣、包装等环节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有效解决C端物流发货、按需印刷、实时信息处理等问题,加大效率。
此外,营销数字化也不可或缺。机工社建立了"私域流量池",包括293个新媒体矩阵各类营销号、1300余个微信群、3亿人次的年触达量。另外,基础平台数字化则注重搭建机工融媒体中心(一期、二期)、九州云播平台、机工云网校、工程科技数字图书馆等重大数字化基础设施,实现线上线下数字化、音视频等体数字产品制作与发布。最后,管理数字化包括数字资源管理平台、社ERP升级改造一期工程、财务管理数字化等。其中,数字资源管理平台定位为全社数字化资源收集、整合、复用、发布的总平台。
李奇坦言:"'充满市场意识,敢拼敢闯'是刻在机工人骨子里的基因。"在他看来,市场风云变幻,"机工模式"不断进阶,贴近市场和创新驱动,促进综合性科技大社永葆活力。
俗话说,人到七十古来稀,而对于一家出版社,70岁意味着成熟与担当,对于创新与前行则更加无惧无畏。继承了"为制造业创造价值"的初心,未来将有无数制造业出版人持续迸发,为中国科技出版事业贡献力量。
大家都在看
-
抗日根据地 今昔巨变丨抗联热土换新颜 解锁黑龙江汤原县的“经济密码” 黑龙江省汤原县是东北抗联第六军的诞生地,东北抗联十一个军,其中有七个军曾经在汤原战斗过。从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到新时代的蓬勃生机,80多年来,汤原这片热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台记者任秋宇:在汤原县的 ... 机械之最08-26
-
机械分析的 “解密钥匙”:2 类核心简图,从原理到作用讲透! 当工程师面对一台轰鸣的机床、复杂的汽车变速箱,或是精巧的机器人关节时,如何跳过繁杂的外壳与零件细节,快速抓住 “谁在动、怎么动” 的核心逻辑?答案藏在两张看似简单的图纸里 ——运动简图与示意图。这两类机 ... 机械之最08-26
-
新研究!一种可以预防痴呆的饮食模式,这7类食物是核心 在全球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痴呆症已成为公共健康挑战之一。预计到2050年,全球受影响人数将超过1.5亿,是2019年的2.7倍,超半数患者集中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其中,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痴呆类型,占比60 ... 机械之最08-26
-
「机械飞升」18个月后,马斯克首位脑机植入者重磅发声:我重生了 芯片插入大脑18个月后,全球首位Neuralink受试者如今怎样了?最新访谈中,Noland Arbaugh亲述像重生了一样。如今,他不仅能用思想玩游戏、控制家电,还在重返大学、创业和公开演讲中找回了生活的意义。Noland Arbaug ... 机械之最08-26
-
红枣之都·麦盖提——甜蜜世界,从这里出发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西南边缘,风里总裹着沙的粗粝,却在叶尔羌河水漫过的地带,揉出一片柔软的绿洲。就在这沙与水相拥的秘境里,一抹热烈的红,年复一年续写着大地的奇迹——那是麦盖提灰枣,正以无可复制的甘甜,绽 ... 机械之最08-25
-
机械手表中最复杂的功能之一——三问,究竟是什么样的功能? 要说到机械表中的三大复杂功能,大家可能都会异口同声:三问、万年历和陀飞轮,万年历和陀飞轮可能大家都有个大概印象,知道是怎么回事。也属于这三项复杂功能里比较多多见的功能,之前我们也发布过关于万年历和陀飞 ... 机械之最08-25
-
机械车位成摆设!车主吐槽:停车比开车还难,宁愿绕路 不久前,清华大学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停车设备工作委员会、中国市政协会城市停车专业委员会,发布了一份《2024年中国停车行业发展白皮书》。里面有一组让行业扎心的数据:机械式停车设备的 ... 机械之最08-25
-
文博日历丨“节约”“比较”都源于它 秦代“座驾”藏着多少现代密码? 如果评选“古代国家工程师”秦代匠人一定榜上有名他们用7000多个零件、14公斤金银配饰以毫米级的精度铸成了这组国宝今天带你了解两辆来自秦代的“顶配座驾”△秦陵一号、二号铜车马车轮上的“青铜之冠”1980年,在秦 ... 机械之最08-25
-
阿基米德:古希腊“力学之父”,开启科学的奇迹之门 在科学的浩瀚星海中,有几位巨人永远闪耀——牛顿、伽利略、高斯……而与他们齐名的古希腊科学巨匠,就是阿基米德!他不仅被尊为“力学之父”,还是静力学和流体静力学的奠基人。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位古希腊的天才, ... 机械之最08-25
-
“完人”曾国藩的另一面:国外一份报纸,揭露了其令人发指的残暴 晚清的天幕下,其实真正能把一个烂摊子扛起来的人不多。旁人争着说谁是定海神针,谁是栋梁。可说着说着,总是不绕开一个名字,这人,名叫曾国藩。他的故事,像一棵倒影在污泥里的树,干是挺直的,根却扎得太深,分不 ... 机械之最08-22
相关文章
- 中国工程机械智能化进阶 “无人工地”照进现实
- “完人”曾国藩的另一面:国外一份报纸,揭露了其令人发指的残暴
- 机械工程专业顶尖院校、考研方向与就业前景全解析
- 秦皇岛:一座“掌管”浪漫和治愈的城市
- 放下包袱,开动机器——毛泽东最劝导的一句话
- 机械类专业必看!这 8 个老牌专业搞懂了,其他都是 “衍生品”!
- 4年3次刷新“世界纪录”!潍坊临朐:聚链成势凸显“雁阵效应”
- 攻克“0.01毫米”壁垒!看这家企业如何在高端机床上实现突破
- 4年3次刷新磁技术产业领域“世界纪录” 潍坊临朐聚链成势凸显“雁阵效应”
- 艺术教育不能重技巧轻素养——从古筝教学说起
- 新华网财经观察丨何时走进千家万户?洗碗机市场调查
- 安吉竹业让世界刮目相看
- 国际观察丨美关税政策加剧德国经济复苏之困
- 世界上最贵的手表,3000万每年产一只
- 世界上最贵的摩托车品牌,最贵的高达100万美金!
- 世界上最贵的十款宝马,最便宜的也要277万元!
- 雷克萨斯:颜值与动力的选择悖论?成年人根本不做选择!
- 这是大疆做扫地机器人的全部真相
- 明朝升职最快首辅:多自夸,有辩才且擅批斗,误国投敌,夹头而死
- 阿基米德:古希腊的科学巨人,力学之父的传奇人生与不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