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全媒+丨英雄披甲征太空——记神舟十五号航天员
新华社酒泉11月28日电 题:英雄披甲征太空——记神舟十五号航天员
新华社记者
2022年11月28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
执行神舟十五号飞行任务的3名航天员首次公开亮相——时隔17年再度飞天的费俊龙、执着坚守24年终圆飞天梦想的邓清明、12年如一日艰辛训练换来首次太空之旅的张陆。

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在飞船模拟器内训练(2022年10月8日摄)。新华社发(孔方舟 摄)
大漠胡杨寒冬日,英雄披甲征太空。
作为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最后一棒,他们将带着祖国和人民的期望重托奔向“天宫”,踏上为期6个月的飞天之旅。
作为即将入驻中国空间站的新家人,他们将和已经在太空出差半年的战友——神舟十四号航天员“胜利会师”,在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里留下一张载入中国航天史册的“全家福”。
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十次载人飞行,他们还将在太空见证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正式建成的圆梦时刻。
费俊龙:“飞天就是我的职责使命”
2005年10月,费俊龙与战友飞赴苍穹,开始了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活动。

费俊龙参加人站联试舱外服操作训练(2019年6月29日摄)。新华社发(孔方舟 摄)
第一次吃热饭热菜、第一次用太空睡袋睡觉、第一次脱掉舱内航天服进入轨道舱……他们在太空创造了许多个第一。
“龙腾九天”似在昨,一十七年如电抹。
17年后,费俊龙再一次作为指令长为国出征。他说:“我的职业是航天员,飞天就是我的职责使命。”
1998年1月,费俊龙从1500多名优秀空军飞行员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一员。
进入航天员大队那一天起,他和战友们就开始了难度极大、标准极高的训练。同时,训练本身又是选拔的过程。费俊龙说,每个人都时刻准备着——上天,一定圆满完成任务;不能上,就从头再来。
神舟五号任务中,杨利伟一飞冲天,落选的费俊龙训练更加刻苦。
为熟悉飞行和操作程序,他经常钻进飞船模拟器中,一待就是大半天,还把近40万字的飞行操作手册全背了下来,复杂的飞行程序、操作要领以及各种应急处置方案,全部做到了不查手册就能处置。

费俊龙(右)和张陆在组合体模拟器内训练(2022年9月20日摄)。新华社发(孔方舟 摄)
一次教员问:“导致某异常情况返回的故障模式有几种?”费俊龙不但说出了标准答案,还有理有据地进行了补充说明。
最终,费俊龙顺利入选神舟六号任务乘组,于2005年10月12日实现飞天梦想。
天外归来后,他走上了管理岗位,担任航天员大队大队长等职,但“飞天的使命职责”从未随时间的流逝而有半点动摇——17年来,他的各种训练从不停歇。

费俊龙参加人船联试(2022年3月28日摄)。新华社发(孔方舟 摄)
就这样,费俊龙顺利入选神舟十五号任务乘组。
任务训练时,他要求乘组一定要考虑到天地差异,一丝不苟将动作做到位。比如安装零件时,他从包里拿出一个小配件,就合上包,将包固定,再拿一个,再合上。他说,在太空,如果不合上包,配件就会飘出来,如果钻到舱内设备里,有可能会带来安全隐患。
水下训练是非常耗体力的一项训练,而水下验证试验比水下训练时间更长更累。

费俊龙(右)在进行水下训练(2022年9月16日摄)。新华社发(孔方舟 摄)
有一次做水下验证试验时,要进行舱间电缆堵帽安装工效验证,数十个堵帽依次分组安装。安装完第一组时,已经检验出工效不合格的地方,但他不想这么简单地下结论,坚持要将各个作业点的全部堵帽安装完。那天,他穿着厚重的水下训练服,戴着厚厚的手套足足花了一个小时,才把8组堵帽安装完毕。出水后,他顾不上休息,第一时间向科研人员分享自己的体验。
“能够再赴太空,内心仍然很激动。”费俊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无比期待“游”入宽敞舒适的太空家园,无比期待和神舟十四号乘组在太空相会,也无比期待走出舱外,漫步太空。
邓清明:“宁可备而不用,决不用而无备”
2022年11月28日,身着蓝色航天服的邓清明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面带微笑,信心满满地回答记者提问。

邓清明准备参加训练(2022年3月28日摄)。新华社发(孔方舟 摄)
这是他第三次出现在问天阁。不同的是,这次是他成为航天员后首次以主份的身份在这里亮相。
为了这一刻,他整整等了24年10个月。而当年并肩进入航天员大队的我国首批14名航天员中,8人圆梦太空,5人早已停航离队。
56岁的邓清明说:“逐梦苍穹的路上,我从没想过放弃。”
1998年1月5日,邓清明成为航天员大队其中一员。几年刻苦训练后,他取得了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资格。
可当时,中国载人航天刚刚起步,飞天的机会寥寥无几。在隔几年才会到来一次的任务面前,所有航天员都要进行严格的训练和选拔,按照综合评价排名确定主备份人选。很多科目考核的第一名和最后一名成绩相差不大,甚至只有零点几分。

邓清明(左)和张陆在组合体模拟器内训练(2022年9月20日摄)。新华社发(孔方舟 摄)
而就是这细微的差距,一次次让邓清明与飞天失之交臂。但每次任务结束后,他都要在最短时间内给自己“归零”,重新迎接新的挑战。
“在飞天逐梦的道路上,不管如何艰难,我从未想过放弃。”邓清明说,“无论主份还是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
2013年,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后,邓清明作为“备份”马上收拾行李,准备回京给天上的战友做支持工作。这时,任务总指挥长走了过来,用拳头在他们3名备份航天员肩上轻轻捶了两下,又竖起大拇指。
邓清明说,这是一种信任,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激励。
第二年,5名战友停航停训,离开了航天员大队。从那时开始,邓清明便成了我国首批航天员中唯一一名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却仍然在参加学习训练和任务备战的现役航天员。
备战神舟十一号任务时,邓清明和航天员陈冬分在了一组,参加为期33天的地面组合模拟验证1:1试验。
33天,两个人几乎与世隔绝。不到10平方米的密闭舱内,他们吃喝拉撒睡都在里面,完全模拟神舟十一号在轨飞行任务的全部内容,其中包括近乎残酷的72小时睡眠剥夺训练。
最终,邓清明和陈冬高质量完成了任务,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正式任务打下了良好基础。
遗憾的是,神舟十一号任务的最终人选确定,邓清明再一次与飞天无缘。
得知结果的那一刻,邓清明心里五味杂陈。在他看来,这可能是他离飞天梦想最近的一次,也极有可能是他职业生涯中的最后一次机会。
发射任务结束后,他回到家,打开房门,映入眼帘的是满满一桌丰盛的饭菜。妻子和女儿说:“欢迎英雄回家。”
看到这一幕,邓清明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低头走进卫生间,打开水龙头,在“哗哗”的水流声中,对着镜子哭得酣畅淋漓。之后,他又洗把脸,装作若无其事地回到饭桌前坐下。
这时,一直等在桌边的妻子对他说:“这些年的付出是值得的,你值得我尊敬,也为孩子做出了榜样!你永远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守得云开见月明。
近两年来,随着空间站任务的实施,我国的载人飞行任务越来越频繁,仍在坚持训练的邓清明成功入选神舟十五号乘组,期盼了24年的飞天圆梦机会到来了。
可世界上哪有平白无故的幸运呢?邓清明说,只有经过磨砺,才能收获良机。
神舟十五号任务繁重,太空出舱的次数超过以往,需要加大水下训练强度次数。每一次,他都要穿着厚重的训练服,在水下一操作就是好几个小时。每次出水后,他的贴身衣服全都湿透了,手也抖得握不住筷子。

邓清明参加人船联试(2022年3月28日摄)。新华社发(孔方舟 摄)
训练时,邓清明说的最多的就是“再来一次”。
第一次在水下练习上脚限位器时,邓清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脚塞进去一半,一不小心没稳住,脚又滑脱了。折腾了20分钟,他才成功。
“再来一次!”“再来一次!”“再来一次!”

邓清明在进行水下训练(2022年9月26日摄)。新华社发(孔方舟 摄)
当天的训练结束后,他要求再单独进行上机械臂练习,直到熟练为止。
“我一直坚信,宁可备而不用,决不用而无备。”邓清明说,“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感谢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感谢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攻坚克难,让我们在太空有了自己的空间站,让我等到了圆梦的机会!”
张陆:“虽然我是首次飞天,但已经做好了各种准备”
生于湖南常德的张陆,天生一副好嗓子,从小喜欢唱歌。
记者问:“为什么要放弃唱歌,选择当一名飞行员?”
他说:“如果我选择当歌手,我永远不可能有机会驾驶飞机在祖国的蓝天上飞翔,但是如果我选择当一名飞行员,我会在蓝天上骄傲地歌唱。”
就这样,张陆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员。

张陆参加人船联试(2022年3月28日摄)。新华社发(孔方舟 摄)
飞行,是勇敢者的事业。
一次夜间飞行训练,张陆驾机刚起飞不久,突然听到“哐当”一声,机身剧烈摇晃。他来不及多想,下意识稳住驾驶杆,减小飞机仰角,并按故障预案操作,最终平稳着陆。
事后检查发现,飞机进气道被鸟撞了一个20厘米左右的大坑。
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那天,发射的盛况让他热血沸腾,他开始向往航天员这个职业。
2009年,我国开始选拔第二批航天员,已是空军某团空战射击主任的张陆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甘愿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身!”一年后,他和战友们面对五星红旗庄严宣誓,从此开始了逐梦九天的征程。
通往太空的道路,从来没有捷径。
刚开始,张陆最忌惮的是超重耐力训练。他说:“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里,要承受8个G的重力加速度,相当于8倍自己体重的重量无死角地挤压着全身,感觉五脏六腑和喉管都被压扁,还有一种强烈的窒息感,眼泪也会控制不住地甩出来。”
起初,他的这项成绩是二级,相当于良好。于是,张陆到处请教,反复揣摩,经过多次训练后,成绩达到了一级标准。
张陆说,训练难度最大的是模拟出舱的水下训练,也是他们训练时间最长、体力消耗最大的一项训练。
神舟十五号任务中,他们不但要多次出舱,而且舱外爬行的距离也会大大增加。他说:“出舱爬行就像攀岩,前几米爬得很快,但是越往后体力消耗越大,就越难操作。”
要想在浩瀚的太空顺利完成任务,就需要在地面反复地进行强化训练。
水下训练服相当于一个“人”形飞船,是个刚性结构,张陆的肩比较宽,每次把自己的两只胳膊塞进服装或者出服装,都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另外,在水里一待就是五六个小时,整个人的四肢被固定在水下服里,身上痒了痛了都只能咬牙坚持。

张陆在进行水下训练(2022年9月23日摄)。新华社发(孔方舟 摄)
事实上,进入航天员大队的12年间,张陆很少度过一个完整的周末,连妻子一直想让他陪着去天安门看升旗的愿望也没能实现。
2022年11月28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大厅里,媒体将镜头齐齐对准首次亮相的张陆。这是他成为航天员后,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当中。
谈起将要执行的神舟十五号任务,张陆信心满怀:“虽然我是首次飞天,但已经做好了各种准备。太空,我来了!”(记者黄明、李国利、张汨汨、黄一宸,参与采写:占康)
下一篇:硬度基本知识介绍
大家都在看
-
DeepSeek分析:机械类最“站上风口”的5个本来专业! 2025年机械类五大风口专业前瞻 当前,随着智能制造、绿色能源、高端装备国产化等国家战略加速推进,机械工程领域迎来新一轮技术革命。以下五大专业凭借技术融合与政策红利,成为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智能装备与机 ... 机械之最07-19
-
拆解机械的 “骨骼与肌肉”:聊聊机械类专业的狭义定义 当我们谈论 “机械类专业” 时,很多人会联想到工厂里轰鸣的机床、汽车的发动机,甚至是机器人的精密动作。但在专业领域中,机械类专业存在 “广义” 与 “狭义” 之分。广义的机械类专业常常涵盖机械设计、电子控制 ... 机械之最07-19
-
10个中国历史之最:从文明曙光到世界巅峰(二十八) 2025年最新考古发现与科技研究成果显示,中华文明在人类发展史上创造了多项"唯一性"成就。本文基于最新科研成果,展现十项颠覆认知的中国原创发明,揭示古人的智慧如何为现代科技提供解决方案。一、材料科学 ... 机械之最07-17
-
【揭秘“力学之父”阿基米德:古希腊科学巨匠的辉煌人生与贡献】 你知道吗?在漫长的科学史上,有几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理论不仅改变了人类对自然的认知,更奠定了现代科学的基石。今天,我们要走进古希腊的辉煌时代,认识一位被誉为“力学之父”的天才——阿基米德。一、伟大的 ... 机械之最07-17
-
铣工高级技师夏正华:勤勉笃行成就超精密零件制造“破壁者” 数控铣工,是指根据零件设计图纸,使用计算机软件编程和数控机床加工零件的技术工人。数控加工是制造业中非常重要的工种,是特种工具零件复杂的加工工序,齿轮花键涡轮成形等,都是铣工的“杰作”。深圳以制造业立市 ... 机械之最07-16
-
中国“机械工程”最好的大学排名,清华稳居榜一,西交大位列第四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今日精彩话题,感谢大家的阅览,希望能获得您的点赞 关注 评论小编在此先祝大家天天开心,日进斗金!年年快乐!机械工程专业一直是工科中的王牌专业,选择一所实力强劲的大学至关重要。今天就为大家 ... 机械之最07-16
-
机械专业黄金方向,毕业后直通百万年薪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你是否知道,2025年机械类专业毕业生中,仅3%的人能拿到百万年薪?而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选择了机械与嵌入式、力学的交叉赛道!在工业4.0和智能制造的浪潮下,机械专业不再是“车间蓝领”的代名 ... 机械之最07-16
-
机械类专业就业前景全解析!从薪资排行到500分以上院校推荐 机械类专业就业前景全解析:从薪资排行到500分以上院校推荐传统机械与智能技术的碰撞,正重塑中国制造业人才版图。作为支撑国民经济的核心学科,机械类专业正经历从“传统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升级。本文结合 ... 机械之最07-16
-
防波抵风浪 庇护归航人——记中国援建加纳渔港综合设施项目 新华社阿克拉7月10日电 记者手记|防波抵风浪 庇护归航人——记中国援建加纳渔港综合设施项目新华社记者金正 高剑飞这是6月3日在加纳首都阿克拉拍摄的停靠在詹姆斯敦渔港的渔船。新华社记者 高剑飞 摄在西非国家加纳 ... 机械之最07-13
相关文章
- 机械类专业就业前景全解析!从薪资排行到500分以上院校推荐
- 防波抵风浪 庇护归航人——记中国援建加纳渔港综合设施项目
- 机械类专业薪资榜:3个方向年薪轻松30万+
- 人类对薯条的开发,真的没有上限!谁懂……
- 对比二战轴心三巨头的野心:德国东进,日本扩张、意大利最膨胀
- 把叶绿体“偷”到自己体内,这些动物晒太阳就能活!太太太爽了
- 机械类专业中哪个专业的就业方向最广
- 以实力创造传奇!机械革命签约黑马之师狼队无畏契约分部!
- 2025机械行业最吃香的岗位,第3个适合想躺平的人
- 阿基米德~古希腊的“力学之父”
- 镜观中国丨四个关键词回顾中国高铁发展征程
- 从31年到37年,日本军力猛增数倍,军费和资源从哪来的?
- 阿基米德:古希腊的“力学之父”,用智慧点亮人类科学的星空
- 机械工程专业哪个强?请看2025年全国机械工程专业大排名
- 哪些工程大学在机械工程领域最有名?清华和麻省理工齐名
- 综述丨中国与埃及务实合作成果丰硕
- 人类制造的最暴躁的机器:古斯塔夫巨炮
- 记者手记:一座长江大桥的拔节“生长”
- Ilya尘封10年录音曝光!大二入Hinton门下,竟坦言机器学习反直觉
- Ilya尘封10年录音曝光,大二入Hinton门下,竟坦言机器学习反直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