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里,三篇文章,探寻毛泽东实践第一的系统理论与娴熟运用

发布者:天冰天降 2023-3-26 07:32

感谢关注、留言和转发,让我们一起分享更多《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的学习心得!

惟政策与经验的关系一点,似应了解为凡政策之正确与否及正确之程度,均待经验去考证;任何经验(实践),均是从实行某种政策的过程中得来的,错误的经验是实行了错误政策的结果,正确的经验是实行了正确政策的结果。因此,无论做什么事,凡关涉群众的,都应有界限分明的政策。——《政策和经验的关系》《毛泽东文集(第五卷)》1948.3.6

一九四八年三月,毛泽东致电刘少奇谈到政策与经验,该文被收录入《毛泽东文集》(第五卷)。文中很多见解似曾相识。十年前,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讲演稿《实践论》(一九三七年七月),指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和基本的观点;五年前,毛泽东为中央撰写《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九四三年六月一日),提出“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领导和群众相结合”是基本的领导方法。

十年时间,三篇文章,伴随着中国革命的深入推进,毛泽东对认识与实践的把握也逐步深化、成型。可以说,《实践论》是基础理论,《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是实践论在领导方法中的具体运用,《政策和经验的关系》是实践论在政策制定中的具体运用。

认识第一,还是实践第一?

毛泽东认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论》)。

唯心主义者却不这样认为。因为人的认识更可控,受到的限制条件少,加上人的惰性,认识自然是最简单,最容易的事。“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心动”(《六祖坛经》第一品《行由品》

实践却不同,干活很辛苦,比思考辛苦。实践不仅辛苦,而且需要条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实践不仅辛苦,需要条件,可能一次还不够,需要反复多次

毛泽东坚持实践第一的认识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验证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是推动认识不断符合现实规律的校对器。

对我们而言,所谓书本中、电脑里、百度中得到的知识,虽不来自你我的实践,却来自他人的实践。对我们而言是间接经验,对知识的缔造者而言是直接经验。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

认识为何会错?

俗语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就说明,正确认知事物有多难,时间长还只是表面现象。为何人们会产生错误认知呢?

一是因为,具体实践的不够,认知所需要的各类直接材料尚不齐备。在某个阶段,就只能产生某个阶段的认知。在农业社会,无法产生互联网社会的数据理论。

二是因为,综合加工的不够。材料可能够多了,但这些材料需要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个过程对人的能力要求很高,需要做深入细致的综合加工。否则,就只是感性认识,经不起检验。

三是因为,形势变化的太快。今天被证实为正确的认知,随着形势变化,认知赖以存在的土壤改变了,认知就会由对变错。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就是这个道理。

而且在于当某一客观过程已经从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发展阶段推移转变的时候,须得善于使自己和参加革命的一切人员在主观认识上也跟着推移转变,即是要使新的革命任务和新的工作方案的提出,适合于新的情况的变化。——《实践论》

对别人有用的理论,为何对我无用?

马克思主义既然在俄国成功了,为何还要中国化?

对别人管用的理论,为何我用了就不管用?

别人的理论再正确也是间接经验。既然是间接经验,就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学习的人是否完全理解。有的人读书不求甚解,自以为学到,其实只知皮毛,学艺不精。

二是,具体环境不同。任何理论都有其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在这里正确的理论,一旦条件和环境变了,理论就要发生扭曲,需要重新调试。纸上谈兵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是,需要转变为直接经验。即便对别人的理论已全面掌握,且适用条件基本一致,那也需要转化为个人的直接经验,运用到个人的具体环境中,在个人实践中不断校对和调整。因为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一刻不能停歇。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实践论》

最好的领导方法就是尊重实践

我们共产党人无论进行何项工作,有两个方法是必须采用的,一是一般和个别相结合,二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九四三年六月一日

一般和个别相结合,就是既要提出一般的普遍的号召,也要具体地直接地指导。“任何领导人员,凡不从下级个别单位的个别人员、个别事件取得具体经验者,必不能向一切单位作普遍的指导。”(《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1943.6.1

一般,就是抽象概括,就是形成理论。个别,就是具体指导,就是具体实践。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领导和群众相结合,就是尊重实践第一的观点。“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就是实践的主体。“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1943.6.1

群众第一,就是实践第一。脱离群众,就是脱离实践,就不可能产生正确的理论,更无法指导实践取得成功。

政策与经验=理论与实践=领导与群众=一般与个别

只有党的政策和策略全部走上正轨,中国革命才有胜利的可能。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关于情况的通报》(一九四八年三月二十日)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是指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实践的方向和坐标

政策正确,人民群众实践的方向和坐标就正确。否则,就会迷失方向。政策就是理论,理论就离不开实践,从其产生,到其焕发活力,永葆青春。

政策怎会无法产生正确导向作用?

一是因为政策不明确。要么是政策制定者本身没有经验,要么是不善于吸取他人经验,或者疏忽了政策应有的细化界限。

二是因为未动员群众参与。政策需要群众配合,需要做系统的说明。“根据经验,任何政策,如果只作简单的说明,而不作系统的说明,即不能动员党与群众,从事正确的实践。”(《政策和经验的关系》1948.3.6

三是因为不请示报告。地方政策受制于材料收集的有限性,作出的政策难免有局限。及时请示报告,能够更广泛征求意见,及时作出调整,减少政策错误导致的损失。

四是因为领导方法错误。“上下联系不够,未能迅速了解运动的情况,迅速纠正下面的错误”。(《政策和经验的关系》1948.3.6

如何制定正确的政策?

当政者关心政策,因为他是实现战略蓝图的必要手段;群众关心政策,因为他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制定正确的政策,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解放战争土地改革的伟大实践,深深触动了毛泽东,在1948年初陆续就政策问题频繁作出指示:制定正确的政策,一要靠经验的提取,二要靠群众的参与

“多年以来我们占领了很多城市,有了丰富的经验。但是没有总结,让这些经验埋没,让各种错误的方针及方法反复重犯,让良好的经验限于一地无法为全党取法”。(《各地应注意总结城市工作经验》1948.2.25)各地的积极探索,无法形成经验积累,更无法系统梳理,导致政策与实践脱节,滞后于社会发展。

“我们的政策,不光要使领导者知道,干部知道,还要使广大的群众知道”,“群众知道了真理,有了共同的目的,就会齐心来做。这和打仗一样,要打好仗,不光要干部齐心,还要战士齐心。”(《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1948.4.2

小结

政策离不开经验,就像理论离不开实践,需要实践中校对。最拥有经验的是广大群众,实践离不开群众,群众才拥有最广泛的经验。才能及时告知政策正确与否。

最佳的领导方法,就是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具体工作中,依靠群众,获取经验,形成理论,纠正校对

大家都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