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苏州市期末模拟试卷(一)高 二 地 理

发布者:丹江水暖 2023-1-3 23:40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苏州市期末模拟试卷(一)

高 二 地 理

一、单项选择题:共23题,每题2分,共46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某摄影爱好者于10月1日、10日和20日的同一时间在同一海边向相同方向拍摄太阳,最后合成照片如图(下图)所示。完成下面小题。

1.摄影爱好者拍摄的方向为( )

A.东偏北 B.东偏南

C.西偏北 D.西偏南

2.第三次拍摄时太阳视运行的方向为图中的( )

A.箭头① B.箭头② C.箭头③ D.箭头④

边石坝是在水池内水沿着固定边界(例如洞壁)进行碳酸钙沉积,边石坝的生长发育程度可反映洞内古环境水文迁移状况。下图为贵州丹寨金瓜洞某一边石坝形成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最可能与图中边石坝伴生的地貌是( )

A.残丘 B.石林 C.石钟乳 D.角峰

4.关于图中边石坝的形成条件错误的是( )

A.池水的水位基本稳定 B.空气中高CO2含量促进其形成

C.池水的补给以滴水为主 D.池水排泄主要是靠径流外泄

图为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关于甲处地质构造为( )

A.向斜 B.背斜 C.断层 D.谷地

6.形成图示甲构造的地质作用是( )

A.地壳运动 B.外力作用 C.内外力共同作用 D.变质作用

图为沿115°E局部地形剖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甲处板块边界类型及其北侧板块分别是( )

A.生长边界印度洋板块 B.消亡边界印度洋板块

C.消亡边界亚欧板块 D.生长边界亚欧板块

8.若某季节③地盛行东南风时,则( )

A.①地温和多雨 B.②地高温多雨 C.④地草木枯黄 D.⑤地盛行东北风

巴塔哥尼亚冰原位于巴塔哥尼亚高原西侧的安第斯山脉中,当地建设了冰川国家公园。约7000万年前,高原出现了持续的大规模火山活动,熔岩形成的山体垂直节理发育,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变,塑造出了绮丽的塔状尖峰。山峰常年笼罩在“云雾”之中。读“冰川国家公园位置及周围地形分布图”“塔状尖峰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9.巴塔哥尼亚冰原的成因主要是( )

A.来自太平洋的西风带,受地形抬升,降雪量大,形成冰原

B.火山喷发,火山灰作为凝结核,凝结了超量水汽,形成冰原

C.山体垂直节理发育,易结冰,形成冰原

D.塔状山体的顶部是角峰,冰川侵蚀,形成冰原

10.巴塔哥尼亚地区塔状尖峰的形成原因有( )

①板块挤压,隆起高大山脉②风化、冰川侵蚀,形成顶部角峰③火山喷发,熔岩凝结,山体垂直节理发育④节理两侧岩石被风化、侵蚀,形成下部塔状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1.当地山峰常年笼罩在“云雾”之中,除了因为水汽凝结成云雾外,可能的原因还有( )

A.塔状山体高耸,集聚云雾 B.风力较大,吹起积雪,看似云雾

C.大规模火山活动,形成云雾 D.地处冰原,白色迷茫,看似云雾

冰川进退与气候变化关系密切。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西北某山地现代冰川面积快速减少,其中面积等级越大的冰川对气候变化越不敏感。下图示意该山地不同面积等级冰川数量和面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对该山地冰川数量和面积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面积等级越高,冰川数量越少

B.冰川数量以<1km2的冰川为主

C.冰川面积最大值的等级为<0.1km2

D.冰川数量最大值的等级为2~5km2

13.推测全球气候变暖对该地的影响是( )

A.面积等级大的冰川破碎解体快 B.面积等级小的冰川消退速度快

C.冰川对河流的补给量持续增大 D.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变小

图为北太平洋7月海雾频率图(单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海雾频率最高的区域主要位于( )

A.上升流区 B.寒流流经区

C.暖流流经区 D.寒暖流交汇区

15.图示局部区域海雾频率小于2%,其主要原因是( )

A.光照较强 B.气温较高 C.风力较大 D.降水较少

独库公路北起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南至阿克苏地区库车市,全长560公里,一般在6月份开放,10月份左右封闭。独库公路是一条“纵贯天山脊梁的景观大道”,已成为著名网红打卡地。根据《国家公路网规划(2022-2035年)》,独山子至库车将建设一条全年开放的高速公路。图为“独库公路沿线地区地形略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独库公路成为网红打卡地的主要原因是( )

A.景观独特丰富 B.距离客源地近

C.消费水平较低 D.交通通达度

17.为确保新建高速公路全年开放,首先要注重( )

A.防风沙侵袭 B.防积雪冰冻 C.防冻融沉降 D.防泥石流掩埋

18.独库公路沿线停车点密度远高于同等级公路的原因最可能是( )

A.路途遥远便于补给 B.交通拥挤便于避让

C.灾害众多便于避险 D.景点众多便于观景

辣是现代中国饮食的重要味型,全国形成三个辛辣口味层次地区:即长江上中游重辛辣区,包括四川、重庆、湖南、湖北、贵州、陕西南部等地;北方微辣区,北京、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东南沿海淡味区,东南沿海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地。下图是某网友以中国省级行政区为底图绘制的“辣味地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关于“辣味地图”绘制描述正确的是( )

A.各型辣区划分采用综合性指标 B.重辣区的行政等级高于微辣区

C.各型辣区之间的边界是明确的 D.各型辣区内部嗜辣程度无差异

20.我国重辛辣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条件最适合种植辣椒作物 B.气候潮湿,食辣有利排除体内湿气

C.冬季寒冷,食辣有利驱除体内寒气 D.自古食用辣椒,传统饮食文化影响

21.近年来海南成为我国“南菜北运”辣椒生产基地主要原因是( )

A.气候条件优越,复种指数高 B.辣椒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C.辣椒品质最好,知名度高 D.几乎不食用辣椒,本地市场小

渭河,古称渭水,是黄河最大支流。她汇聚着秦岭的清流,裹挟着黄土高原的泥沙,一路奔涌,汇入黄河。图为“渭河流域水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渭河的支流( )

A.北岸含沙量较小 B.北岸先进入汛期 C.南岸无结冰期 D.南岸源短流急

23.渭河流域“夏收”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

A.水稻 B.小麦 C.甜菜 D.大豆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4分。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某研究小组调查发现,在金沙江部分干热河谷的缓坡上发育着一定厚度的黄土状物质,其下部及附近谷底广布古堰塞湖沉积物(如下图)。在冬春季,常见谷风裹挟着尘土从谷底吹向谷坡。即将建成的白鹤滩水电站位于金沙江下游。

(1)分析金沙江干热河谷段冬春季谷风势力强的原因。(6分)

(2)研究小组通过调查和实验,认为该地黄土状物质主要来源于附近古堰塞湖沉积物,推测其判断的主要依据。(6分)

(3)白鹤滩水电站蓄水后,甲地谷底有部分被淹没,该地的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可能减小还是增大?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4分)

2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乌伦古湖是乌伦古河的尾闾湖,即河流终点汇入湖。20世纪60年代以来,乌伦古河径流量逐渐减小,乌伦古湖生态环境逐渐恶化。20世纪70年代以后,修建了"引额济乌"渠道,乌伦古湖补给吉力湖,乌伦古湖生态环境逐渐改善。

材料二∶下图为乌伦古湖位置示意。

(1)描述"引额济乌"渠道修建前后库尔尕河流向的变化。(4分)

(2)分别比较乌伦古湖在"引额济乌"渠道修建前后湖水盐度的差异并说明理由。(8分)

(3)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简析"引额济乌"渠道修建后乌伦古湖生态环境逐渐改善的原因。(6分)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问题。(20分)

1991年,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经过多年发展,逐渐培育形成了集成电路、量子信息等高端产业集群。2018年,国家工信部与安徽省政府签署协议,共同支持“中国声谷”(下图)建设。中国声谷在产业布局上采用“一核两区多园”模式:“一核”是在合肥高新区建设以科大讯飞公司为主的核心区;“两区”是在合肥高新区建设孵化区和产业区,加快项目孵化培育,推进相关产业集聚发展;“多园”是在合肥周边县区等地围绕重点应用领域,建设多个智能语音产业园。2020年底,中国声谷入驻企业1024家,营业收入达1060亿元。

(1)指出中国声谷发展的有利条件。(8分)

(2)分析声谷“一核两区多园”模式对合肥及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6分)

(3)说明中国声谷的成功经验对皖北地区产业园区发展的启示。(6分)

参考答案:

1.B 2.A

【解析】1.10月1日、10日、20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南移动,日出方位为东偏南方向,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第三次拍摄时,为10月20日,太阳从东偏南方向升起,然后从东南方向正南方移动,正午到达正南方,之后向南偏西方向移动,傍晚在西偏南方向落下。读图中四个箭头方向可知,箭头①为东南方、箭头②为西南方、箭头③位西北方、箭头④为东北方,所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太阳直射北半球时,除极昼极夜的地区,全球其他地方太阳都是东北升西北落。(极昼地区太阳正北升正北落,正午太阳总在正南)。太阳直射南半球时,除极昼极夜的地区,全球其他地方太阳都是东南升西南落。(极昼地区太阳正南升正南落,正午太阳总在正北)。太阳直射赤道时:晨线和经线重合,纬线和太阳光线平行,太阳在晨线正东方,在昏线的正西方,故太阳正东升,正西落。

3.C 4.D

【解析】3.边石坝是在水池内水沿着固定边界进行碳酸钙沉积,属于流水沉积地貌。图中含有碳酸氢钠的水滴在下滴过程中,随着溶解于水滴中的二氧化碳析出,促使碳酸钙沉积,形成石钟乳。所以最可能与图中边石坝伴生的地貌是石钟乳,C正确。残丘是准平原上残留的孤立山丘,受外力侵蚀形成,A错。石林属于流水侵蚀地貌,B错。角峰属于冰川侵蚀地貌,D错。故选C。

4.图中含有碳酸氢钠的水滴在下滴过程中砸向洞壁,沿洞壁向池中流动补给池水,沿洞壁流动的水在流动过程中,水中的二氧化碳析出,促使碳酸钙沉积,形成边石坝,所以空气中高二氧化碳含量也促进其形成,而池水的水位基本稳定,避免水位变化大对洞壁边石坝沉积处的侵蚀,促进了边石坝的形成,ABC选项均不符合题意。边石坝的形成与池水排泄方式关系不大,D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地上喀斯特地貌有:孤峰、峰林、峰丛、洼地、丘陵、落水洞等。地下喀斯特地貌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地下暗河、溶洞等。

5.B 6.A

【解析】5.由图可知,甲处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B正确,AC错误,谷地是地貌形态,而不是地质构造,D错误,故选B。

6.背斜是褶皱的其中一种形态,褶皱是岩层受挤压变形弯曲而形成,是内力作用,主要是地壳的水平运动造成,A正确,变质作用一般不会改变地表形态,BCD错误。故选A。

【点睛】地质构造是指在地球的内、外应力作用下,岩层或岩体发生变形或位移而遗留下来的形态。在层状岩石分布地区最为显著。在岩浆岩、变质岩地区也有存在。具体表现为岩石的褶皱、断裂、劈理以及其他面状、线状构造。

7.C 8.A

【解析】7.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处为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碰撞带,属于消亡边界,且北部为亚欧板块,C正确,A、B、D错误。故正确选项为C。

8.③地位于澳大利亚北部,此时盛行东南风说明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偏北,为7月份,①地为地中海气候,此时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A正确;②地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B错误;④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葱绿,C错误;此时为7月份,北半球为夏季,该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⑤地盛行西南风,D错误。故正确选项为A。

【点睛】印度尼西亚处于多个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火山活动频繁。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9.A 10.D 11.B

【解析】9.南美大陆南端的巴塔哥尼亚高原西侧的安第斯山西临太平洋,地处西风带迎风坡,降水丰沛,纬度较高,地势较高,冰雪易于存留,利于大面积冰川形成,A正确;高原出现的大规模火山活动发生在7000万年前,形成的冰雪无法保留到现在,B错误;垂直节理发育与冰原的形成关系不大,C错误;塔状尖峰是熔岩形成的山体垂直节理经过外力侵蚀形成的,地形崎岖,无法形成冰原,D错误。故选A。

10.巴塔哥尼亚地区塔状尖峰的形成过程:地壳运动、板块挤压,山脉隆起,①正确;巴塔哥尼亚地区出现了持续的大规模火山活动,火山熔岩形成的山体垂直节理发育,③正确;山峰经风化、冰川侵蚀,山体逐渐形成角峰,②正确;裂隙两侧岩石易被侵蚀而剥落,逐渐形成塔状尖峰,④正确。故选D。

11.常年“云雾”缭绕的原因,主要是和湿度大、温度低有关。该地位于西风带,来自于太平洋的水汽受安第斯山的抬升作用,在山峰附近因温度下降易凝结成云雾;山峰附近风力大,吹起地表积雪,“云雾”多,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巴塔哥尼亚的自然地理特征:① 巴塔哥尼亚高原冰川地貌和风蚀、风积地貌广布② 巴塔哥尼亚地区南部海岸线曲折③ 巴塔哥尼亚高原有"风土高原"之称④ 巴塔哥尼亚高原荒漠广布,但内流区域狭小⑤ 巴塔哥尼亚自西向东景观由密林向荒漠变化⑥ 巴塔哥尼亚高原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12.B 13.B

【解析】12.据图所知,面积等级为0.2-0.5的冰川比面积等级0.1-0.2的等级高,冰川数量也多,A错;该山地冰川数量以<1km2(或0.5km2)的冰川为主,占比很大,B对;冰川面积最大值的等级为2-5km2,C错;冰川数量最大值的等级为<0.1km2,D错。故选B。

13.据材料所知,面积等级越大的冰川对气候变化越不敏感,冰川破碎解体慢,A错;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面积等级小的冰川对气候变暖的敏感性更强,且因为温度升高,面积减小,其消退速度超过大冰川破碎解体的速度,所以面积等级小的冰川会快速消退,B对;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现代冰川面积快速减少,冰川面积和数目减少,冰川淡水储量减少,从长期来看,冰川对河流的补给量持续减少,C错;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夏季冰川融化量增大,河流夏季径流量有增大趋势,所以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变大,D错;故选B。

【点睛】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影响人类的健康。

14.D 15.B

【解析】14.图中观察可知,高值中心主要位于西北太平洋,此处处于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的交汇处,D正确;图中上升流主要位于大洋东部沿海,图中频率较低,A错误;图中寒流、暖流流经区的数值都没有寒暖流交汇处数值大,故频率并不是最高的区域,BC错误。故选D。

15.图示区域海雾频率小于2%的地区位于北纬30度以南海域,该海域纬度低,气温高,水汽难以降温到露点以下,也就不容易成雾,B正确;光照、降水、风力跟海雾有一定的相关性,但该海域并不是光照、降水、及风力的极值区,不能成为主要原因,ACD错误。故选B。

【点睛】雾的形成需要具备三大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充足的水汽”,雾气就是大气中的水汽凝结而形成的,因而下垫面水汽充足,较为湿润,那么也就有利于雾气形成,比如下垫面是海面、河流、湖泊、沼泽等的区域,有利于雾的形成。第二个条件是“低温冷凝”,大气中的水汽是以水蒸气的形式存在,只有让水汽降温冷凝,才能形成液态的雾气。第三个条件是“静风条件”,雾的形成通常是在大气稳定的时候,如果风力强劲,那么空气中的水汽就难以凝结,同时风的吹拂也会让雾气扩散,难以长时间雾气笼罩。

16.A 17.B 18.D

【解析】16.独库公路是一条“纵贯天山脊梁的景观大道”,已成为著名网红打卡地。由此说明独库公路成为网红打卡地的主要原因是景观独特,A正确;独库公路位于西部内陆,远离东部客源市场,B错误;消费水平低不是主要原因,C错误;位于西部地区,交通不便,不利于成为网红打卡地,D错误。故答案选A。

17.由地形图可知,独库公路经过海拔较高的山区,冬季多风雪,路面结冰,且每年10月份左右封闭,所以可以推断制约其全年开放的主要因素为冬季的积雪冰冻,因而要确保新建高速公路全年开放,首先要注重防积雪冰冻,B正确;该地区位于山区,风沙并不是其开放的制约因素,沙漠地区风沙是制约开放因素,A错误;防冻融沉降应主要发生在夏季,而不是冬季,C错误;冬季冰雪不易融化,不易发生泥石流,D错误。故答案选B。

18.独库公路是一条“纵贯天山脊梁的景观大道”,说明沿线旅游资源丰富,沿线停车点密度远高于同等级公路的原因最可能是沿线景点众多,便于游客观景,D正确;结合题意路途遥远便于补给、灾害众多便于避险对沿线的停车点的数量有影响,但都不是最可能的原因,因为纵贯天山脊梁的是景观大道,AC错误;独库公路位于天山山区交通并不拥挤,B错误。故答案选D。

【点睛】独库公路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景观大道,从起点的独山子大峡谷,到沿途的那拉提、巴音布鲁克草原,再到终点的库车天山神秘大峡谷。 沿独库公路可穿越依连哈比尔尕山、博罗科努山、阿吾拉勒山,那拉提山、艾尔宾山、哈尔克山、伊宁和库车盆地。

19.C 20.B 21.A

【解析】19."辣味地图""是网友以中国省级行政区为底图绘制的,因此不同类型辣味区是由一个或多个省级行政区构成的,区域等级是相同的,B错误;区域界线可以是明确的,也可以是模糊的,但由国界、省界等行政区界线的边界都是明确的,因此C正确;读图知辣味区划分了四种类型:重辣区、微辣区、淡辣区、多味区,可以看出其划分依据主要是嗜辣程度,划分指标是单一的,A错误;各型辣区由于人口众多,不同人的身体情况、饮食习惯都不一样,再加上自然环境千差万别,对人的影响也会不一样,因此各型辣区内部肯定也是存在差异的,D错误。故选C.

20.读材料可知,重辛辣区域主要是南方,尤其是秦岭—淮河线以南的四川盆地,冬季多云雾,日照数少,湿润而寒冷,辣椒具有驱寒作用,B正确;辣椒适宜生长在较温暖的地区,东南地区同样适宜辣椒生长,但是其为淡味区,A错误;重辣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冬季温和,C错误;从三个辛辣区域的文化来看,没有和辣椒相关的文化关联,D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

21.海南位于我国南段,其气候条件好,热量充足,复种指数高,产量大,A正确;近年来才成为生产基地,经验和知名度较低,B、C错误;本地市场小对其成为辣椒基地影响小,D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

【点睛】一个地方饮食习惯的建立与许多因素都有关联,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地理环境。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等省的人们喜食辣,流传有“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喜辣的食俗多与气候潮湿的地理环境有关。例如四川主要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更是潮湿多雾。这种气候导致人难以排出汗液,令人烦闷不安,时间久了,还易使人患风湿寒邪、脾胃虚弱等病症。经常吃辣可以驱寒祛湿,养脾健胃,对健康极为有利。故生活在降雨较多、湿气较重地方的人,都比较喜欢吃辣。

22.D 23.B

【解析】22.据图可知南岸支流短,落差大,水流急,故D正确,渭河北部为黄土高原区,北岸支流含沙量大,故A错,雨带从南向北推移,所以南岸先进入汛期,故B错,南岸也位于秦岭以北,有结冰期,故C错,本题选D。

23.结合学过的知识,该区域种植冬小麦,所以夏收的是小麦,故B正确,水稻是秋收,甜菜和大豆主要分布在东北,故ACD错,本题选B。

【点睛】渭河流域位于我国西北黄土高原东南地区,地理位置在 东经 106°18′-110°37′,北纬 33°42′-37°20′ 之间。 北为黄土高原,南为秦岭山区。

24.(1)该地河谷受季风干扰小;山高谷深,相对高差大;冬春季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加之植被稀少,山坡与河谷上方同高度的大气温差大。

(2)黄土状物质空间分布与古堰塞湖沉积物临近;粒径由谷底向山坡由粗到细;物质组成与古堰塞湖沉积物相似;堆积年代晚于古堰塞湖沉积物的沉积年代。

(3)可能减小:水电站蓄水后,淹没区域增加,古堰塞湖沉积物出露减少;大气湿度增加,植被覆盖率增加,抑制起沙。可能增大:水电站蓄水后,谷风势力增强;水位抬升,流速减慢,水库大坝上游附近河段泥沙沉积加强。

【分析】本大题以金沙江谷地沉积物等相关图文信息为背景设置试题,涉及山谷风环流、河流和风力沉积、水电站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区域相关认识、地理原理的应用、情境的描述等相关能力。

(1)

本题审题时学生容易出错,错误认为这是一个比较问题,夏秋与冬春季相比,实际上这个试题并没有这个意思,仅仅需要分析此季风谷风为什么强。其中谷风势力强的基础条件有:一是该地处于横断山区,山高谷深,相对高差大,谷地与山坡的差异大;二是该地具有重重山脉,河谷地区的谷风受冬、夏季风干扰小。谷风势力强的季节性条件是:当地冬春季降水少,睛天多,太阳辐射强,山坡与河谷上方同高度的大气温差大,加之冬春季部分植被落叶,一年生的草本枯死,因此植被稀少,对谷风的阻挡作用较弱。

(2)

本题的难点也在审题,从调查和实验角度说明两种物质同源性。通过调查可发现,黄土状物质空间分布与古堰塞湖沉积物临近(图中有显示),有可能同源;通过调查可发现,黄土状物质粒径离古堰塞湖沉积物越近,颗粒越粗,相反越细,即由谷底向山坡由粗到细,表明黄土状物质可能是风力搬运至此沉积形成;通过实验可发现,两地物质组成是相似的;通过实验可发现,黄土状物质的堆积年代晚于古堰塞湖沉积物的沉积年代,因此黄土状物质主要来源于附近古堰塞湖沉积物。

(3)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一定要明确的表明观点,不是模棱两可,然后说明理由。如果选择“该地的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可能减小”,其理由应是:水电站蓄水后,古堰塞湖沉积物大量被淹没,古堰塞湖沉积物出露减少,则黄土状物质的来源减少;水电站蓄水后,谷地内水面增加,蒸发加强,大气湿度增加,水分条件变好,植被覆盖率增加,从而抑制起沙,使得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减小。如果选择“该地的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可能增大”,其理由应是:水电站蓄水后,谷地内热容量增加,白天升温更慢,谷地与两侧的温差更大,从而使得谷风势力增强,风力搬运能力增加,从而使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增加;水位抬升,流速减慢,水库大坝上游附近河段泥沙沉积加强,黄土状物质的泥沙来源有可能增加,从而使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增加。

【点睛】

25.(1)修建前,自东南流向西北。修建后,自西北流向东南。

(2)修建前,盐度高理由∶乌伦古湖没有径流流出,盐分逐渐积累。修建后,盐度降低理由∶额尔齐斯河流入后对乌伦古湖有稀释作用;盐分经库尔尕河流出。

(3)入湖水量增加,水位上升,湖面扩大;增加湖面蒸发量,改善局部小气候;湖泊水体得以更新,水质改善;湿地面积增加,湖泊生物多样性增加。

【分析】本大题以乌伦古湖的位置和近年来的变化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河流水文、水系特征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图文信息获取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学生的综合思维学科素养。

(1)

根据材料“乌伦古湖是乌伦古河的尾闾湖,即河流终点汇入湖”可知,修建前,吉力湖通过库尔尕河补给乌伦古湖,故流向为自东南流向西北。结合材料“修建了"引额济乌"渠道,乌伦古湖补给吉力湖”可知修建后,库尔尕河自西北流向东南。

(2)

根据材料可知,修建前乌伦古湖为尾闾湖,盐度较高。理由是乌伦古湖作为尾闾湖,没有径流流出,只有河流流入,河流带来的盐分逐渐积累,盐度变高。修建后盐度降低,主要原因是额尔齐斯河流入乌伦古湖后对乌伦古湖盐类物质有稀释作用,导致盐度降低。乌伦古湖湖水经经库尔尕河流出,带走了部分盐类物质,盐度降低。

(3)

"引额济乌"渠道修建后,乌伦古湖的入湖水量增加,水位上升,湖面扩大。乌伦古湖湖面增大,湖面蒸发的水汽增多,大气湿度增加,改善局部小气候。蒸发的水汽再度形成降雨注入湖泊,湖泊水体得以更新,水质改善。湖泊面积增大,湿地面积增加,湖泊生物生存空间大,湖泊生物多样性增加。

26.(1)①所在高新区发展较早,产业基础和配套设施较好;②政策支持园区发展;③临近高校和科研机构,知识和人才密集;④市场前景广阔;⑤靠近机场、高铁站,现代化高速交通便捷;⑥生态环境优越,创业和工作氛围好。

(2)①完善了地区产业结构,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②构建了完整的产业链,形成区域上、中、下游企业间良性循环;③优化了区域产业空间布局,形成良好的地域分工与产业协作体系;④成熟的产业发展模式对区域城镇化建设、经济发展等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

(3)①加强科技研发,促进人才、信息、技术、交通等要素协同;②加强生产分工协作,形成较完善的产业链;③政府和企业间产业联动,互相协助;④强化园区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等方面的融合。

【分析】本大题以合肥“一核两区多园”模式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工业区位、工业对环境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基本技能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能力。考察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

(1)

根据材料“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国家工信部与安徽省政府签署协议”说明高新区发展较早,产业基础和配套设施较好;政策支持园区发展;结合图上信息“森林工业”、“中科大先进技术”、“机场高速”等信息可知:生态环境优越,创业和工作氛围好;临近高校和科研机构,知识和人才密集;靠近机场、高铁站,现代化高速交通便捷。

(2)

根据材料“一核两区多园”统筹协同发展,构建了完整的产业链,形成区域上、中、下游企业间良性循环;推进相关产业集聚发展,完善了地区产业结构,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增强产业集聚力、辐射力;优化了区域产业空间布局,形成良好的地域分工与产业协作体系;健全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对区域城镇化建设、经济发展等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

(3)

“中国声谷”是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需要人才、信息、技术、交通等要素齐头并进,协同发展;根据上题分析可知,需加强区域上、中、下游企业生产分工协作,形成良好的地域分工与产业协作,形成较完善的产业链;成熟的产业发展模式对区域城镇化建设、经济发展等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健全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强化园区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等方面的融合。

大家都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