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院士!全国表彰!四川这所大学:创“世界之最”,外国总统点赞!
麦子金黄,稻谷飘香,正值秋收好时节。今天,是第6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四川提出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你知道吗?从粮种,到良种,四川农业大学——这个最有“种”的大学之一,让梦想与期盼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稻”路
——“稻”花香里说丰年
在四川农业大学校史展览馆,赫然陈列着一张1945年10月8日重庆《新华日报》社论《感谢四川人民》,社论中特别提到:“粮食是抗战中主要的物质条件之一,而四川供给的粮食,征粮购粮借粮总额在八千万石以上,历年来四川贡献于抗战的粮食占全国征粮总额的三分之一。”在这份抗战粮食贡献成绩单的背后,不得不提到一个名字——四川农学院首任院长杨开渠。

杨开渠
1935年秋,杨开渠到四川任教。一到四川,见那一弯一坝的冬水田没有利用,他觉得实在可惜。于是,开发利用成千上万亩冬水田,提高稻谷产量成了他的第一个研究课题。经过一番调查分析,杨开渠提出了改革稻田耕作制度,试验种植双季稻和早稻的建议,并发表了《民族复兴最后根据地:四川省目前的稻作增收计划书》。该文一经发表,当时的四川省政府高度重视。主持四川稻麦改进所的负责人杨允奎也为其卓见共鸣和折服。“二杨”合作,开办稻作试验场,进行水稻品种试种。尽管四川遭遇连续干旱,但稻种得以明显改良,并得到大面积推广。

杨允奎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国内粮食产量锐减,进口粮食的渠道被切断,杨开渠在《稻作增收计划书》中所制定的中长期增产计划也因抗战形势紧迫而无法实现。秋分后,四川秋雨连绵,且多大雾天气,海拔较低,光照相对不足,田里的水稻收割后,只能等待下一个春天再播种。双季稻研究受阻,杨开渠心中十分焦急,他常常来到田里,眼前除了稻桩,只有偶尔横行而过的地鼠和蚂蚱。但,不甘心的杨开渠没有放弃,他知道“有田就有希望”。

1938年,杨开渠(二排左五)、杨允奎(二排左七)等教授与同学合影
1937年9月的一天,杨开渠再次来到田边驻足思考,突然,他发现稻桩上有新苗冒出。那抹绿意如同一束光,照进了杨开渠心里:在适宜的水分、养分和温度、光照等环境条件下,头季稻收割后稻桩上存活的休眠芽重新发苗,萌发再生蘖,进而抽穗成熟。当年10月,杨开渠正式提出紧急增产计划——再生稻种植。据统计,1941年到1945年,再生稻在四川推广50余万亩,产量达3000余万斤,而杨开渠也因此被农业史学界誉为世界上最早系统研究再生稻,并且研究最全面、最深入的科学家。此外,他还先后选育出了“川大洋尖”“川大白节子”“川大白脚粘”等水稻良种,推广后增产明显。

杨开渠院长从事水稻研究
196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农艺系的李实蕡第一次踏上非洲马里的土地。针对当地“杂草除不尽、除了又再生”的情况,李实蕡提出了一种新的农作方法——先用铧犁翻田,曝晒一段时间,让杂草的藤蔓失水增加韧性,再用水淹田,用钝耙捞藤蔓。这一简单的措施,让马里的水稻喜获丰收。当时,正巧周恩来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马里,马里总统特意邀请李实蕡专程陪伴。在中国领导人面前,马里总统高度评价了李实蕡等中国专家做出的巨大贡献,并深表感谢。

李实蕡与周开达
在非洲期间,李实蕡还有意外的收获:他带回了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1964年冬,李实蕡圆满完成援外任务回国,被任命为川农大水稻研究室(原稻作室)主任。他提出水稻研究,并于1965年,把在遗传育种教研组任教的周开达调到水稻研究室,与他一起从事水稻育种。李实蕡带着团队通过有性杂交,将他从非洲带回的高秆晚籼良种,以及李厚实教授1963年从印尼带回的种子,与我国南方早籼矮脚南特号杂交,期盼能育成四川栽培的中稻或早稻。当时雅安的沙湾农场,成为新品种的试验田,培育出了冈、D型不育系及杂交稻。

周开达(持证书者)
经过不断试验,周开达首创“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培育雄性不育系”,用这种方法先后选育出10多个不育系,培育出以D优63、D优10 、D优68 、D优162、冈优23、冈优12、冈优22、冈优527等10个高产优质抗病组合,每亩水稻产量提高约30%。同时,他提出“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超高产育种思路”及“重穗稀植栽培技术”,使杂交稻产量实现了又一次突破。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6月,周开达培育出的冈型、D型杂交稻推广3.048亿亩,增产稻谷228.58亿公斤,创社会经济效益320亿元。

在四川科技界,周开达填补了多项空白:1988年,周开达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成为四川省首个该项大奖获得者;1999年,周开达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结束了四川农业大省却无农业院士的尴尬局面。2001年,李平教授接过周开达院士的“接力棒”,尝试把分子生物学技术与常规育种结合起来,开创水稻研究的新方向,提出“要调整株叶形态和产量构成因素,搞密穗型、短叶片父本”。今天,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越南等地很受欢迎的泰香4号和太川111等系列组合,正是这一思路结出的硕果。和李平一样,李仕贵、马均、黄富等人把对周开达院士的敬爱和思念化为求索的力量,在科研的“稻”路上不断创新。
“麦”途
——“麦”陇风来翠浪斜
中国拥有着世界第三极,得天独厚的条件,造就了小麦族种质资源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以小麦为例,中国小麦族资源属种数量及分布引领世界,而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保存了世界上谱系最完整、物种数量最丰富的小麦种质资源谱。


川农小麦所进行小麦种质资源研究多年。多年来,“行走”成为研究人员的主题。从川西高原,到横断山脉,从喜马拉雅,到大兴安岭,从东亚,到加拿大西海岸再到纽芬兰岛等人迹罕至的地方,都留下过小麦所科研人员的足迹。

青海可可西里的仲彬草

四川新都桥的垂穗披碱草
经过全面系统考察、收集和征集我国和世界范围的小麦族资源, 川农小麦所建立了国内外完善的小麦族种质资源基因库和标本室,保存了世界范围的小麦族30属400余种万余份小麦族种质资源,完成了30属364种5063份标本的数字化。建立了3个新属,发现了13个新种。根据建立的小麦族分类新体系,出版了《小麦族生物系统学》专著1-5卷,涵盖30个属464个物种。同时,为了更好地利用小麦外源物种资源,重点围绕小麦族属种进化生物学、基因资源发掘、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等进行研究,每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相关研究论文50篇左右。


拥有丰富完整的种质资源,怀揣求实勤勉的钻研精神,小麦所研究人员践行“追求真理 造福社会 自强不息”的校训,不断在学术上孜孜探索,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2项。其中, “小麦高产、抗锈的优良种质资源‘繁六’及姊妹系”获得1990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主持),“小麦族种质资源研究”获得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主持),“小麦种质资源重要育种性状的评价与创新利用”获得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参与),5项成果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主持,1999、2006、2011、2016年;主研,2020年)。

小麦所选育的新品系在省品种试验中表现优异

小麦所彭远英教授做客CCTV10《透视新科技》栏目
细雨如酥,麦苗青青;秋风渐起,稻浪翻涌。曾有人说:“过去、现在,以至未来,你的生产、生活都受着四川农业大学的影响,是它给你带来了丰收和富裕。”从雅安到四川,从四川到全国,一代代川农人用一粒粒“良种”,把“麦陇风来翠浪斜”、“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生动场景,镌刻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助力中国人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中!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四川农业大学本科招生”
注:文章部分素材来自四川农业大学官微、新闻网,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小麦研究所,微观川农、四川雅安
大家都在看
-
内史密斯:篮筐像一片海洋时太有趣了 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棒的感觉 直播吧5月22日讯 讯 步行者今日加时138-135险胜尼克斯。赛后,本场命中8个三分球的步行者球员内史密斯接受媒体采访。“对我来说,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棒的感觉了,当那个篮筐看起来像一片海洋时,真的太有趣了。”内史 ... 世界之最05-23
-
中东世界遗产:乌尔,7500年的古城 人民网迪拜5月20日电 (记者管克江)说到两河文明,就不得不提到乌尔古城。因为城市的出现是文明的重要标志,而乌尔古城早在公元前3500年就开始兴建,其乌尔大塔庙至今仍伫立在沙漠之中。《圣经》记载,古希伯来、阿 ... 世界之最05-23
-
免签!不输斐济!有活火山、蓝洞、水下邮局和世界顶级潜水点… 嚯!中国民航通航国家增加到79个了南航4月29日首飞,广州经巴布亚新几内亚首都莫尔兹比港至瓦努阿图首都维拉港的客运航班,实现中国内地和南太岛国瓦努阿图的首次试运行。五一之后,5月6日试飞第二班。去程CZ5307航 ... 世界之最05-22
-
摩根大通设立“地缘风险战情室”戴蒙警告全球最动荡时刻来临 财联社5月21日讯(编辑 赵昊)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银行摩根大通新设立了一个专门帮助客户应对地缘政治风险的部门。当地时间周三(5月21日),摩根大通在官网宣布正式推出“地缘政治中心”(Center for Geopolitics) ... 世界之最05-22
-
全球最想移民的国家排行榜,中国飙至第三,第一出乎意料 如果有机会出国生活,你会选择去哪里?人们选择移民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经济机会、家庭团聚、子女教育以及为了寻求更好的工作前景、更高的工资或更高的生活水平。世界如此广阔,有成千上万的城市和工作机会可供选择 ... 世界之最05-22
-
世界上最“开放”的国家,路边公厕全部露天,被称为“自由之国” 世界上最“开放”的国家,在这里,真的能见到男女同厕,澡堂也不分男女,男女混合在一起蒸桑拿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这里都习以为常,把开放包容的理念发挥到了极致,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微笑,完全看不到被生活 ... 世界之最05-22
-
在四川农业大学,认识世界上最庞大的小麦家族 川观新闻记者 江芸涵 严佳敏/文 卢春阳/图提起农业大学,你会想到什么?是一块块试验田、成群家禽?还是社交媒体上农学生分享的,他们与毕业论文实验对象发生的二三事?其实,农业大学的特色还体现在各种农业资源上 ... 世界之最05-22
-
浙江一个小县城火了,藏着两项世界之最,却低调得让人心疼 去过杭州西湖的烟雨画桥,逛过乌镇的水阁长廊,却鲜有人知浙南山间藏着一座千年古县。这里没有摩肩接踵的游客,却在 2023 年因两项吉尼斯认证的世界之最悄然出圈。更令人惊讶的是,当地文旅局工作人员坦言:"很 ... 世界之最05-22
-
外媒记者组团打卡,看了湖北这些地方后满是赞叹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沈早慧 通讯员 祁琳5月16日,由外交部新闻司指导、湖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主办的“世界因你而来——外媒记者湖北行”活动圆满结束。为期7天的活动中,来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安哥拉、几内亚等2 ... 世界之最05-21
相关文章
- 全球最欢迎中国的十个国家,看看都有谁上榜?
- 外媒记者组团打卡,看了湖北这些地方后满是赞叹
- 第五届卡塔尔经济论坛开幕 聚焦全球经济最紧迫挑战
- 世界之最始皇陵 下
- 破纪录!创5项“世界之最”,这座城市又添新地标!
- 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吗?中国游客像傻狍子!女人吵架上热搜
- 黑龙江又一县城火了!藏着两项世界之最,却低调得让人心疼
- 全球打仗最不怕死的5个国家,美国排不上榜,第一名无可匹敌
- 马奎尔:曼联球迷是世界上最棒的,我们将倾尽所有为他们赢得奖杯
- 华西医院有多厉害?哮喘受了15年折磨,到华西不到500看好了
- 恐怖统治与性暴力…“世界最孤绝之地”南极基地发生了什么?
- 一口入魂:盘点令舌尖颤抖的全球顶级螃蟹
- 探寻汉字世界的笔画之最
- 伊贝莎科普-游泳池的世界之最你都知道吗?
- 福建一个小县城火了,藏着两项世界之最,却低调得让人心疼
- 宁夏一个小县城火了,藏着两项世界之最,却低调的让人心疼
- 英伟达:计划于7月开源全球最先进的物理引擎Newton
- 汉语和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秀、最伟大、最先进的语言和文字
- 对待父母的态度,是世界上最厉害的福德
- 美媒曾选出:全球最危险的5款轰炸机,中国轰6N是唯一在量产机型
热门阅读
-
世界最恐怖的3个地方,第一名位于中国,你去过吗? 01-04
-
世界上最长寿的人前10排行榜,中国占6个! 02-14
-
盘点一下世界之最,最长丁丁竟然有60㎝!! 04-26
-
全球最值钱的五大货币,竟然没有人民币和美元 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