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奇葩的“外交部”,里面连一个政府官员都没有

发布者:自由知新 2023-5-4 10:50

说到这个“外交部”,估计很少有人会知道它的存在或者存在于什么时候?

在清朝的时候,并没有正式的对外事管理机构和衙门,和外国人做生意的时候也没用正式的对外机构和部门,不像我们现在有商务部和对外出口部,条条理理门儿清,那时候根本就没有。

因为当时的清王朝政府从来不屑与外国人打交道,也从来没有外交部,也没有管理外贸的政府机关,那怎么办呢?于是清王朝就搞了这么一个机构,专门来代为处理清王朝所有的外贸事务,这个机构就叫做“十三行”,所有的外贸事务都由它经手。

所谓“十三行”,最初是清王朝政府指定的十三家中国商人,专门负责与外国人打交道做生意,后来慢慢的就演变成了“公行”的代表,所有外国人到中国来做生意,所有的货物首先必须要先经过“十三行”,就是说,不管你的什么东西,首先要送到那里去,不管他们给的价格高还是低,如果需要采购什么东西,也都要经过“十三行”,不管他们的价格还是质量,都必须他们经手,就像现在的需要盖章签字才能生效,不然就是办不成的。

而且,他们在中国的所有行动必须要接受“十三行”的约束和监视,不得随意乱走和溜达。如果有什么不满和遇到困难,不能直接和当时的政府去直接交涉,只能通过“十三行”进行转达或者提出请求,可见,当时洋人在中国的地位很低,即使你再有钱,也得乖乖的低头做人,来不得半点含糊。但是他们提出的请求或者要求多数是不会转达到清王朝政府手里的,即使传达到了也不会予以理会,提了也是白提,没用。

当时来到中国的外国洋商,不但不是贵宾反而是犹如囚徒,一百年多年以来都很少有机会见到政府的官员。

出现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

因为中国自古以来的轻商传统,在土农工商的封建传统社会中,商人是“四民”之末,官员与他们打交道相当于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会被看不起;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自古以来的“防范”意识,中国历来讲究“严华夷之防”,“里通外国”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政治家们加给对手的惯用罪名,所以官府不愿与外商多打交道的原因。

这样一来,这些洋商腰缠万贯却无法正常与中国社会发生联系,快要把他们逼疯了,无论怎么做,都是待宰的羔羊。

直到康熙二十四年,英国政府一直寻找机会和清王朝政府进行直接对话劝说清王朝政府改革外贸制度,革除这些陋规才慢慢建立起平等的对外贸易制度。

一个“十三行”的民间机构,代理了当时政府的外事商贸权力,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清王朝政府是多么的封建和“自闭”。

大家都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