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祸盛唐(增五)唐肃宗李亨为何不念父子之情,赐死建宁王李倓?

发布者:兰影残月 2023-5-3 20:52

唐肃宗李亨的时代是唐朝最为动荡的时代之一,这不仅仅是因为安史之乱引发国家动乱,也有着唐肃宗和唐玄宗父子两位皇帝同时在世而引发的二元政治乱象。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各种政治斗争此起彼伏,也产生了很多令人震惊的冤假错案。在唐肃宗时代的冤假错案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建宁王李倓赐死案,这个案子不但在朝野内外引发了巨大的震动,也改变了唐朝历史的走向。熟悉唐朝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李倓是李亨的第三个儿子,也是最优秀的儿子之一。李亨不念父子之情,下诏将李倓赐死,实在是让人极为痛心的事情。

对于这件事历史上的记载众说纷纭,主流的历史意见将案件的起因归咎于李亨受到了权宦李辅国和张良娣的蒙蔽,最终为了力保当时还是广平王的李豫,才将第三子李倓处死。这个说法在很多史料上得到支持,但仔细分析却发现漏洞百出。这个案子的起因是李辅国和张良娣控告李倓有不臣之心,他欲与广平王李豫争夺皇太子之位,甚至设下阴谋暗害李豫。李亨接到控告后大怒,很快便下诏赐死了李倓。然而从整个案件的过程看,这个事情处处存在着疑点。尤其是李豫的反应来看,似乎与史料的记载完全不合。

这个案子涉及到了李亨两个最为优秀的儿子,广平王李豫和建宁王李倓。李豫是李亨的长子,很受李亨的器重。安史之乱后,李亨在随唐玄宗李隆基逃离长安的路上发动了马嵬坡之变,从此父子俩分道扬镳。李隆基逃入蜀中成都避难,而李亨则逃到西北的灵武登基称帝,调集郭子仪、李光弼等大军准备平定安史之乱,夺回失去了长安、洛阳两京。在此过程中李豫都待在父亲身边,给予了父亲很大的支持,所以他在平叛大军组建后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名义上是平叛大军的最高统帅,实际上大军由副元帅郭子仪直接指挥。

与大哥李豫相比,李倓在李亨出逃长安表现得丝毫不差,而且犹有过之。在马嵬坡之变发生前,很多李亨的部下都劝他发动政变,但李亨始终犹豫不决。作为儿子的李倓首先站出来劝告李亨果断决策,并且仔细的分析了当时的局势和政变的利弊。在李倓的劝说下,李亨才下定决心发动政变,杀死了奸相杨国忠,并逼迫李隆基处死了杨贵妃。在李亨前往灵武的一路上,李倓一马当先带着护卫队开路,一路冲破了叛军的包围圈,让李亨顺利抵达灵武。可以说李倓在一路上的表现,尤其是杀伐果断,为李亨在灵武登基称帝立下了首功。

在灵武组建平叛大军时,选择天下兵马大元帅的成为了最具争议的话题。按照唐朝的政治潜规则,天下兵马大元帅只能由皇子担任,而且从李隆基登基开始这个职位便成为了皇太子的前置官职。也是就是说选哪位皇子当天下兵马大元帅,就说明李亨有意让谁当皇太子。当时朝廷争论最多的便是李豫和李倓兄弟俩,李亨也把他们二人作为候选让朝臣讨论。最终李亨听从大臣劝说,让李豫当了天下兵马大元帅,李倓作为身边典亲军的护卫。从这些史料记载来看,李亨对于李豫与李倓兄弟俩同样器重,两人的能力也同样的优秀。

在李豫带兵出征平叛不久,留在李亨身边的李倓就与李辅国、张良娣发生了矛盾,他多次在李亨面前上告这两人的不法之事。张良娣是李亨当时最宠爱的嫔妃,而李辅国则是李亨最信任的宦官,两人联手把持朝政,搞的朝廷中乌烟瘴气。他们对李倓非常的忌惮,便在李亨面前诬陷李倓,说他对失去天下兵马大元帅的事情心有不甘,想要谋害李豫夺取皇太子之位。此事发生后李豫大怒,很快下诏赐死了李倓。史书上的这种说法看似合理,但熟悉唐朝体制的人一看就知道里面猫腻太多,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首先,李亨赐死李倓的过程太快了,根本没有经过朝廷的调查和审理。李倓不是普通的宗族子弟,而是建宁王,并且是负责皇帝近卫的典亲军。他的案子是需要朝廷制度审理的,但史书上并没有记载这一段。那怕是李倓真的有什么阴谋,也应该允许他进行自辨,而不是毫无声息的就被处死了。况且李倓是李亨第三个儿子,在马嵬坡之变和拥立登基时立下大功,无论如何也不该如此草率下决定。即便李倓真的有错,李亨也可以从轻发落,而不是如此无情的将自己最优秀的儿子处死,这简直就没有一点父子之情的人情味。

第二方面,李辅国和张良娣说李倓是对李豫当天下兵马大元帅不服,这才想谋害李豫夺取皇太子之位。但从李豫的反应来看,似乎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如果李辅国和张良娣说的是真的,那李豫应该对李倓恨之入骨才对。但李豫不但没有表现出对李倓的仇恨,反而对李辅国和张良娣非常痛恨,他甚至想要回军为李倓报仇,但最终在名臣李泌的劝说下让步。但事后李豫和李亨之间的关系转为冷淡,虽然李豫被立为皇太子,但却遭到李亨猜忌。如果不是李泌从中斡旋,李豫甚至难以保住皇太子之位。

第三方面,李亨和李豫父子对于李倓之死的态度截然不同,而且反差巨大。李泌虽然多次劝说李亨,李亨表面上对李倓之死表示悔恨,但并没有做出实质性的行动,只是在哪朝廷作秀演戏,完全没有父亲的慈爱。而李豫对于李倓之死真的是痛心疾首,甚至认为是一生最大的遗憾。李豫登基后不仅将李倓追封为承天皇帝,还给他修建了皇帝级别的寝陵顺陵,使其成为唐朝少见的没当过太子而被追封为皇帝的宗室亲王。考虑到李倓被赐死时尚未婚配,李豫又下诏让把姑姑兴信公主夭折的第十四女张氏配给他做冥婚,追谥张氏为“恭顺皇后”。

从李豫对李倓的行为来看,他们两人完全不像是皇太子之位的竞争对手,更像是真正的亲兄弟。要知道在李豫即位时发生皇位之争,李辅国率军杀死了张良娣拥立的越王李系,李豫却是一点兄弟之情都没表现出来。而李系也是李亨的次子,李倓的哥哥,也是李豫的兄弟之一。从李豫对待李倓和李系的不同态度可以看出,李系才是李豫阵阵的敌人,而李倓是李豫最看重的弟弟。因此以这个事实来印证,李倓不服李豫当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说法完全是不存在的,说他欲谋害李豫也是李辅国和张良娣编出来的谎言。

其实这样的谎言根本经不起调查,李亨只需要派人稍微查一查,就能知道事情的真相。但李亨似乎连调查都不愿意做,就急于下诏将李倓处死了,这未免太不像是个父亲的行为。就算不看在李倓在马嵬坡之变和灵武拥立的功劳,两人也是血缘想通的父子关系,怎么能如此无情呢?这件事情在朝廷也引起了巨大的震动,除了皇太子李豫一派对李亨感到失望意外,名臣李泌的离开是李亨最大的损失。失去了李泌这位“中唐诸葛”的辅佐,李亨后半时期的执政完全是一团糟,唐朝也陷入了无休止的内斗之中,安史之乱迁延日久。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史书上记载的原因不成立,那李亨处死李倓的真实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从当时唐朝的政治背景说起。唐肃宗李亨是在安史之乱中即位的,他从登基开始就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皇位非常不稳固。在外部唐朝面临着安史之乱的破坏,长安和洛阳两大京师都丢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的动荡之中。在朝廷内部依然不平静,因为李亨和李隆基两个皇帝同时在位,唐朝出现了二元政治的奇葩现象。李隆基虽然远在成都当太上皇,但在朝廷中已经有不少亲信大臣,他们对李亨执政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

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境,李亨选择依靠宦官集团治国,所以重用以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为代表的宦官们。但作为李亨近卫将军的李倓对此并不以为然,多次弹劾这些宦官滥用权力,因此和宦官集团关系极差。与此相反,李倓与李豫一系的太子党关系极好,与李亨的首席谋士李泌也有着密切的来往。李倓在朝中多次为皇太子说话,这也是后来李豫对李倓大肆追封的原因之一。李倓和宦官集团的矛盾,本质上是他和李亨治国理念的矛盾。李倓反对宦官集团,这让李亨感到很不安心,因而产生了猜忌的情绪。

李倓是李亨的近卫将军,却与统率叛军的李豫来往密切,多次为他说话,这让李亨不得不担心。李倓与李辅国等人发生冲突,更让李亨担心李倓在与宦官集团发生矛盾时会采取超常规的手段。毕竟李倓在马嵬坡之变中是坚决主导政变的,也是坚持要处死杨国忠和杨玉环的。如果在矛盾激化的情况下,李倓再度走上这条路,李亨很可能失去皇帝之位的第二位太上皇。如果发生这种情况,李倓既可以拥立在外征战的李豫,也可以复辟在成都避难的李隆基。以当时的政治情况来看,李倓继续掌控皇宫近卫对李亨是巨大的威胁。

可以说诱导李亨对李倓生出必杀之心的是马嵬坡之变的黑历史,而主要原因还是在当时内忧外患的政治背景下的选择。如果他只是剥夺李倓的兵权,李亨又担心李倓去投靠李豫,这样一来就成了巨大的麻烦。而且对于带兵在外的李豫,李亨本身就很猜忌的,否则他也不会让鱼朝恩作为大军的监军。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李亨为了保住皇帝位置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从历史记载来看,他已经完全没有了父子的亲情,不仅赐死了李倓,还纵容李辅国和张良娣不断的打压李隆基及其旧臣,就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然而李亨的这一系列操作并没有给他带来好的结果,最终他也成为唐朝第一个负面评价的皇帝。他一生没有什么功绩,马嵬坡之变成为他一生的污点。安史之乱中收复两京的是儿子李豫,安史之乱迁延日久是因为他不听李泌的正确建议。在李亨之前的皇帝都是有着功绩的,即便是被认为平庸的唐睿宗李旦也有平定政变稳定李唐的荣誉。但李亨重用宦官集团,为此甚至不惜处死亲儿子,这不但形成了宦官专权,也为唐朝埋下大患。后来宦官集团尾大不掉,安史之乱迁延日久形成的藩镇割据,都成为了唐朝灭亡的内在原因。

大家都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