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十七创造了哪些“中国之最”?航天专家杨宇光为你解读
潮新闻 记者 屠晨昕

神舟十七号乘组在进行全程序任务模拟训练(9月25日摄)。新华社发(王夏阳 摄)
今天(26日)11时14分,酒泉,满载着国人期望的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将飞向中国空间站。

10月19日,神舟十七号船箭组合体转运至发射区。图源视觉中国
据新华社报道,据不完全统计,神十七任务创造了多项中国“之最”——
首次由第二批航天员带领第三批新航天员执行任务;
唐胜杰成为执行空间站任务的最年轻的中国航天员,年龄为33岁零10个月;
汤洪波成为重返“天宫”第一人、第一位二度进驻中国空间站的航天员;
汤洪波成为执行两次飞行任务间隔最短的中国航天员。
聚焦这一中国空间站“史上最年轻”乘组创下的多项纪录,潮新闻专访了著名航天专家、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为你解读“神十七飞天”。

唐胜杰进入飞船模拟器(9月27日摄)。新华社发(徐部 摄)
潮新闻:神十七02航天员唐胜杰是1989年12月出生的,还不到34周岁,如此年轻就上太空在航天员当中是极为罕见的。为什么主流航天员的年龄是四五十岁,很少有二三十岁的年轻人?
杨宇光:也有一些著名航天员是20多岁,比如加加林的人类首次太空之旅时才刚满27岁,他的备份季托夫上天时才26岁,还有我认识的罗马尼亚航天员多林,也是20多岁就执行任务了。但总体而言,航天员执行任务时不到30岁的比例非常非常低。
随着航天技术越来越成熟,对于航天员身体条件的要求放得越来越宽,但对于知识储备、知识结构和经验等的要求越来越高,一般都会要求有理工科或医学生物学方面硕士以上的学位,国外好多航天员都是博士。你想,博士毕业一般至少二十八九岁,再训练几年就30多岁了。
而且,航天员的训练是需要花很多时间的。飞行环境的训练,最主要是起飞发射和降落的过程,风险非常高,因为会有剧烈的震动和加速度,相当于身体几倍的重量压在身上,专业术语叫过载(以G值计量)。在正常飞行中过载只有3-4个G,但是到了紧急返回时可能会有8个G以上。
很多航天员都是战斗机飞行员,但是战斗机飞行时的8G过载一般只有几秒钟,而载人航天器的8G过载往往要持续30秒,这就要求有非常强壮的体魄,要求甚至高于飞行员。
还有一点,航天器返回地球时万一出现偏差,不一定能降落在预定着陆场,有可能是在荒郊野外,这就要训练野外生存能力。再加上不同的任务都不一样,所以要对自己的任务进行针对性训练,整个训练周期就会拉得比较长,一般来说至少是两年以上。
还有一点,上天的名额太少,训练完成考核通过获得任务资格后,还得排队等待。像这次的汤洪波,从进入航天员大队到上天花了11年,神十五的邓清明更是等待了近25年。

神十五航天员邓清明返回地球后在直升机上向潮新闻记者招手。潮新闻记者 王晶 摄
潮新闻:说完年轻人,咱们再聊聊老年人。目前进入太空年纪最大的航天员是美国的约翰·格伦,1998年时以77岁高龄乘坐发现号航天飞机上天。以后七八十岁的老人进入太空能不能成为常态?
杨宇光:格伦在1962年成为了美国第一个进入地球轨道的航天员,当时他就40岁了,像他这样首次上天就超过40岁的也不多。
其实他77岁的那次飞行,是专门为了研究太空飞行对老年人的影响,是有针对性的科学目的才专门挑了他,是一个个案。如果是常规的飞行任务是不会选这个年纪的航天员的。
而且格伦创纪录时乘坐的航天飞机在航天器里很特殊,它是带机翼的空气动力学飞行器,乘坐感受比普通的宇宙飞船要舒适很多。航天飞机发射时的最大过载是3G,返回时最大过载只有2G甚至只有1.5G,大大低于过山车(最高5G多)了,高龄老人也能适应。而神舟飞船飞行时的最大过载,据杨利伟透露他坐神五返回时最大峰值过载是3.6个G,虽然比早期的东方号、水星号(最高达11个G)飞船要低很多,但依旧高于航天飞机,对于航天员身体素质还是有一定的要求。
虽然77岁的航天员很难重现,但五六十岁上天并不难。本身职业航天员的身体素质就是万里挑一的、那些坐转椅、身体平衡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等的考核极为严格,淘汰率非常高,但是你一旦合格以后就能长期保持,一般人在三四十岁时的体能衰退很慢,哪怕你40大几岁,体能与30来岁也不会有明显差别,依然能胜任航天任务。只有到了50多岁以后才会明显地走下坡路,但这也是因人而异,只要科学锻炼、科学作息、科学调理,可以尽量延长能够随时上天的身体状态。
目前我国上天时最年长的航天员有邓清明和聂海胜,他们执行任务时都是56岁零8个月。相信这个纪录未来还将不断地被刷新。

1981年4月,在哥伦比亚号里执行航天飞机第一次任务的指令长约翰·杨(右)。图源视觉中国
潮新闻:本次神十七任务,汤洪波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两次飞行任务间隔时间最短的纪录,2021年6月17日他乘神十二发射升空,9月17日成功返回。今天他再度出征,从上一次返回到本次发射的时间是两年零一个月。请问这在全世界属于什么水平?
杨宇光:仅仅两年出头就再度上天,这在全世界也是非常罕见的。在世界上还有时间更短的,据我所知,美国航天员约翰·杨在执行双子星任务时的两次飞行间隔非常短。1965年3月23日他乘双子星3号飞船发射入轨,1966年7月18日他乘双子星10号升空与阿金纳3号对接。两次间隔还不到1年4个月。
短时间重返太空的案例大多数集中在早期,因为当时世界上没有空间站,一次任务就几个小时到几天,航天员无法长期驻留太空,因此他们的身体也就不会受到太空恶劣环境的长时间损害,返回地面后的恢复期也就短得多。

汤洪波在进行植物培养训练(7月21日摄)。新华社发(孔方舟 摄)
潮新闻:相比于半个多世纪前约翰·杨的两次短暂飞行,汤洪波两次上天都是驻留空间站,这应该大不一样吧?
杨宇光:上面提到了,太空飞行时间越短,身体的损伤越小。有个我个人印象比较深刻的例子,就是2016年景海鹏乘神舟11号在天上待了一个月,返回着陆场时他被人抬上车,在车里面他直接就站起来了,站在车门口探出头来看,说明当时他身体状况不错。
汤洪波的两次太空任务都是长期进驻空间站,这很不容易。因为几个月暴露在失重、太空辐射和狭小密闭环境下,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有巨大损害,必须每天坚持高强度锻炼身体,才能尽量减少骨质和肌肉等的流失。
前年汤洪波在空间站驻留了三个月,这比目前神舟飞船乘组常规的6个月驻留空间站,对健康的损害要小得多。而且汤洪波本身体质特别出众,才能在大约两年内完全恢复并再次执行任务。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比较科学让西方文明原形毕露
大家都在看
-
鸿蒙系统:璀璨星空中最耀眼的那颗功能之星 在科技的浩瀚星空中,鸿蒙系统如一颗璀璨的新星,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而在其众多令人瞩目的功能中,要说最吸引人的,那非“分布式能力”莫属。据相关数据显示,超过 80%的鸿蒙用户对其分布式能力赞不绝口。想象一下, ... 科技之最05-13
-
剖析劳力士最有科技感的新一代机心之王:7135机心 在2025年的日内瓦钟表与奇迹展表展上,劳力士推出了搭载全新7135机心的Land-Dweller系列腕表,除了新系列的设计和内外规格之外,还有一个格外引人注目的部分,就是这块表所搭载的7135机心,这款机心拥有全新的技术— ... 科技之最05-09
-
国产黑科技有点猛!钻石崩成“白菜价”,幕后推手竟是一个小县城 “黄金是黄金,钻石是钻石,少了哪样都不行。”一直以来,虽然钻石常常被人们调侃为“智商税”,但在婚礼等重要仪式中,它的地位始终不可撼动。尤其是在“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一生仅能定制一枚”等浪漫口号 ... 科技之最05-09
-
荣耀手机别乱买,2025这三款才是良心之作,接近“零差评” 还在挑手机?2025年,荣耀给你惊喜,三款不同定位的手机,总有一款适合你!荣耀GT:年轻人的第一台游戏旗舰预算有限,但游戏体验不能将就?荣耀GT就是你的菜!这台中端游戏手机,性能强,价格亲民,是2025年最火机型 ... 科技之最05-08
-
祖冲之:科学星河中的璀璨巨星 祖冲之:科学星河中的璀璨巨星在历史的浩瀚星河中,有一颗耀眼的明星,永远散发着璀璨的光辉,他便是祖冲之。这位南北朝时期的科学巨匠,以其卓越的智慧和不懈的探索精神,在数学、天文和机械制造等多个领域留下了深 ... 科技之最05-08
-
英国“辟尔唐人”骗局:科学史上最荒唐的谎言如何欺骗世界40年? 你或许听说过“人类起源于非洲”,但你知道吗?一百年前,英国曾宣称自己是人类文明的摇篮,甚至将一块“半人半猿”的化石奉为“国宝”,登上邮票、写入教科书。然而,40年后,这具轰动全球的“辟尔唐人”化石,竟被 ... 科技之最05-01
-
辽宁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锚定“五个世界之最”全新呈现 4月27日,经过7个多月升级改造的辽宁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在人们的热切期待中举行盛大复园仪式。重磅回归的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以“学术新高地、城市新名片、文旅新地标、融合新典范”的全新目标定位,向世人 ... 科技之最04-28
-
别再说热带无强国,南美洲坐拥48项世界之最 我们将目光锁定在南美洲,从地理奇观、资源宝藏、农业资源、自然与生态、能源、历史文明、工程奇迹、社会进步、文娱与体育、科技之光等10个不同角度入手,盘点南美洲的世界之最,详情如下。一、地理奇观1.亚马逊河: ... 科技之最04-19
-
怀柔科学城:从实验室到红毯,科学星光永不落幕! 镁光灯下,红毯之上当怀柔科学城的科学家们即将第五次亮相北京国际电影节时也许你会好奇:这座“科技之城”为何能持续“跨界破圈”?怀柔科学城的科学家们已连续多年受邀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红毯仪式TA是“硬核实 ... 科技之最04-17
-
自然界最坚硬的东西是金刚石:深入了解金刚石的形成、特性与应用 金刚石,作为自然界中最坚硬的物质之一,常常被用来象征坚韧与永恒。无论是在珠宝界的璀璨光芒,还是在工业界的强大切削能力,金刚石都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本文将深入探讨金刚石的形成、物理特性、用途以及 ... 科技之最04-16
相关文章
- 别再说热带无强国,南美洲坐拥48项世界之最
- 怀柔科学城:从实验室到红毯,科学星光永不落幕!
- 自然界最坚硬的东西是金刚石:深入了解金刚石的形成、特性与应用
- 南京建邺:万亿级新赛道 总部产业基地落地生态科技岛
- 全国五大“国家科学中心”开建4年了,现在发展的怎么样了?
- 阿基米德:古代科学的巨人,如何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 人物传记系列之——郭永怀:以生命铸就的科技丰碑
- 艾萨克·牛顿:揭开科学革命的面纱
- 如何跨越“死亡谷”?专家共论科技成果转化破局之道
- 可控核聚变+深海科技,最核心的6家(建议收藏)
- 感受生命科学“最”新成果的震撼
- 科技之光:照亮未来的璀璨星辰
- 中国的最尖端科技是什么
- “最先进的”与“最基本的”(人民论坛)
- 茶叶中的科学:2025年最值得收藏的春茶科普指南
- 人民论坛:“最先进的”与“最基本的”
- 黄仁勋:华为是中国最强大的科技公司!美国对华为遏制 “糟透了”
- 德媒:杭州致力于成为下一个“科技之都”
- 世界上令人震惊的黑科技有哪些?这10项颠覆你的认知!
- 又一世界之最诞生!细数子午工程二期里的电子科技
热门阅读
-
万事胜意不能乱说的原因?告诉你万事胜意该对谁说 12-09
-
科威特第纳尔为什么那么值钱?比美元值钱的货币盘点 12-22
-
撕心裂肺十大催泪情歌,10首哭到崩溃的歌曲 12-24
-
不敢公布马航真实原因,内幕曝光简直太惊人! 12-25
-
陈百强什么原因怎么走的,陈百强85事件是什么 01-05
-
麻将公式一定要背下来,麻将手气背转运小妙招 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