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十七创造了哪些“中国之最”?航天专家杨宇光为你解读

发布者:白色荆棘谷 2023-11-3 14:45

潮新闻 记者 屠晨昕

神舟十七号乘组在进行全程序任务模拟训练(9月25日摄)。新华社发(王夏阳 摄)

今天(26日)11时14分,酒泉,满载着国人期望的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将飞向中国空间站。

10月19日,神舟十七号船箭组合体转运至发射区。图源视觉中国

据新华社报道,据不完全统计,神十七任务创造了多项中国“之最”——

首次由第二批航天员带领第三批新航天员执行任务;

唐胜杰成为执行空间站任务的最年轻的中国航天员,年龄为33岁零10个月;

汤洪波成为重返“天宫”第一人、第一位二度进驻中国空间站的航天员;

汤洪波成为执行两次飞行任务间隔最短的中国航天员。

聚焦这一中国空间站“史上最年轻”乘组创下的多项纪录,潮新闻专访了著名航天专家、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为你解读“神十七飞天”。

唐胜杰进入飞船模拟器(9月27日摄)。新华社发(徐部 摄)

潮新闻:神十七02航天员唐胜杰是1989年12月出生的,还不到34周岁,如此年轻就上太空在航天员当中是极为罕见的。为什么主流航天员的年龄是四五十岁,很少有二三十岁的年轻人?

杨宇光:也有一些著名航天员是20多岁,比如加加林的人类首次太空之旅时才刚满27岁,他的备份季托夫上天时才26岁,还有我认识的罗马尼亚航天员多林,也是20多岁就执行任务了。但总体而言,航天员执行任务时不到30岁的比例非常非常低。

随着航天技术越来越成熟,对于航天员身体条件的要求放得越来越宽,但对于知识储备、知识结构和经验等的要求越来越高,一般都会要求有理工科或医学生物学方面硕士以上的学位,国外好多航天员都是博士。你想,博士毕业一般至少二十八九岁,再训练几年就30多岁了。

而且,航天员的训练是需要花很多时间的。飞行环境的训练,最主要是起飞发射和降落的过程,风险非常高,因为会有剧烈的震动和加速度,相当于身体几倍的重量压在身上,专业术语叫过载(以G值计量)。在正常飞行中过载只有3-4个G,但是到了紧急返回时可能会有8个G以上。

很多航天员都是战斗机飞行员,但是战斗机飞行时的8G过载一般只有几秒钟,而载人航天器的8G过载往往要持续30秒,这就要求有非常强壮的体魄,要求甚至高于飞行员。

还有一点,航天器返回地球时万一出现偏差,不一定能降落在预定着陆场,有可能是在荒郊野外,这就要训练野外生存能力。再加上不同的任务都不一样,所以要对自己的任务进行针对性训练,整个训练周期就会拉得比较长,一般来说至少是两年以上。

还有一点,上天的名额太少,训练完成考核通过获得任务资格后,还得排队等待。像这次的汤洪波,从进入航天员大队到上天花了11年,神十五的邓清明更是等待了近25年。

神十五航天员邓清明返回地球后在直升机上向潮新闻记者招手。潮新闻记者 王晶 摄

潮新闻:说完年轻人,咱们再聊聊老年人。目前进入太空年纪最大的航天员是美国的约翰·格伦,1998年时以77岁高龄乘坐发现号航天飞机上天。以后七八十岁的老人进入太空能不能成为常态?

杨宇光:格伦在1962年成为了美国第一个进入地球轨道的航天员,当时他就40岁了,像他这样首次上天就超过40岁的也不多。

其实他77岁的那次飞行,是专门为了研究太空飞行对老年人的影响,是有针对性的科学目的才专门挑了他,是一个个案。如果是常规的飞行任务是不会选这个年纪的航天员的。

而且格伦创纪录时乘坐的航天飞机在航天器里很特殊,它是带机翼的空气动力学飞行器,乘坐感受比普通的宇宙飞船要舒适很多。航天飞机发射时的最大过载是3G,返回时最大过载只有2G甚至只有1.5G,大大低于过山车(最高5G多)了,高龄老人也能适应。而神舟飞船飞行时的最大过载,据杨利伟透露他坐神五返回时最大峰值过载是3.6个G,虽然比早期的东方号、水星号(最高达11个G)飞船要低很多,但依旧高于航天飞机,对于航天员身体素质还是有一定的要求。

虽然77岁的航天员很难重现,但五六十岁上天并不难。本身职业航天员的身体素质就是万里挑一的、那些坐转椅、身体平衡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等的考核极为严格,淘汰率非常高,但是你一旦合格以后就能长期保持,一般人在三四十岁时的体能衰退很慢,哪怕你40大几岁,体能与30来岁也不会有明显差别,依然能胜任航天任务。只有到了50多岁以后才会明显地走下坡路,但这也是因人而异,只要科学锻炼、科学作息、科学调理,可以尽量延长能够随时上天的身体状态。

目前我国上天时最年长的航天员有邓清明和聂海胜,他们执行任务时都是56岁零8个月。相信这个纪录未来还将不断地被刷新。

1981年4月,在哥伦比亚号里执行航天飞机第一次任务的指令长约翰·杨(右)。图源视觉中国

潮新闻:本次神十七任务,汤洪波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两次飞行任务间隔时间最短的纪录,2021年6月17日他乘神十二发射升空,9月17日成功返回。今天他再度出征,从上一次返回到本次发射的时间是两年零一个月。请问这在全世界属于什么水平?

杨宇光:仅仅两年出头就再度上天,这在全世界也是非常罕见的。在世界上还有时间更短的,据我所知,美国航天员约翰·杨在执行双子星任务时的两次飞行间隔非常短。1965年3月23日他乘双子星3号飞船发射入轨,1966年7月18日他乘双子星10号升空与阿金纳3号对接。两次间隔还不到1年4个月。

短时间重返太空的案例大多数集中在早期,因为当时世界上没有空间站,一次任务就几个小时到几天,航天员无法长期驻留太空,因此他们的身体也就不会受到太空恶劣环境的长时间损害,返回地面后的恢复期也就短得多

汤洪波在进行植物培养训练(7月21日摄)。新华社发(孔方舟 摄)

潮新闻:相比于半个多世纪前约翰·杨的两次短暂飞行,汤洪波两次上天都是驻留空间站,这应该大不一样吧?

杨宇光:上面提到了,太空飞行时间越短,身体的损伤越小。有个我个人印象比较深刻的例子,就是2016年景海鹏乘神舟11号在天上待了一个月,返回着陆场时他被人抬上车,在车里面他直接就站起来了,站在车门口探出头来看,说明当时他身体状况不错。

汤洪波的两次太空任务都是长期进驻空间站,这很不容易。因为几个月暴露在失重、太空辐射和狭小密闭环境下,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有巨大损害,必须每天坚持高强度锻炼身体,才能尽量减少骨质和肌肉等的流失

前年汤洪波在空间站驻留了三个月,这比目前神舟飞船乘组常规的6个月驻留空间站,对健康的损害要小得多。而且汤洪波本身体质特别出众,才能在大约两年内完全恢复并再次执行任务。

“转载请注明出处”

大家都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