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二战轴心三巨头的野心:德国东进,日本扩张、意大利最膨胀

发布者:姑苏一狼 2025-7-12 10:06

20世纪,两场世界大战几乎将文明拖进过一次深渊。第一次世界大战,好像是德国单挑全世界;到了第二次,德国、意大利、日本三家凑成一对轴心,拿着几乎全部的野心和一个残破的秩序,和同盟国缠斗生死。整场故事看起来像一出混乱的集体赌博戏,各自递着底牌,却总也打不出合伙的气势。

三国抱团名义上很威风,实际上算盘根本不一样。背地里分赃谈崩的比打仗快。德国想吞东欧和苏联,为的油和地,还有一肚子的仇恨。日本嘴里嚷嚷“领土有限”,脚下却处处伸长了。意大利数着自己罗马的旧账,野心比口袋宽。起初,轴心国大有气势,谁也没想到卷天的进攻会烂在细密的资源和战略缝隙里。

德国,当然是三家老大。数起国力,无人能出其右。德意志两次成了世界大战的引线,冥冥之中带着点民族的无可奈何。公元九世纪刚从法兰克王国拆分出来时,德国还处在邦国混战。等工业革命的浪潮翻滚到19世纪,普鲁士一锤定音,实现了统一。可等他们端着产业链进场,全球殖民地已经端了个遍。德国好像迟到的孩子,拿着班上剩下的糖,不肯服气。

坐拥煤铁,运输畅通,但石油短缺的木桶效应明显。自家粮食还不够喂饱人口。资源结构尴尬,工业焰火烧得虽旺,燃料却日日紧张。十九世纪末,德国工业产值迅猛攀升,触到了世界第二,但坐标怎么看都差了点东西。愤懑,怨念,积压成了国家的底色。丛林法则是那个时代的规矩,英法西班牙早已分食了半个世界。德国将目标对准了东欧,“阳光下的土地”成了他们最现实的向往。

一战败了,丢了东部疆域还好工业尚存。偏偏俄国又闹起了革命,苏德之间新仇旧恨搅合在一起。德国精英揣着算盘,觉得吞并苏联利己利人,能顺手吓唬国内左翼,还能赚资源。纳粹上台,希特勒被托举起来,开始疯狂地实践“生存空间”理论。嘴上要征服世界,骨子里只挑软柿子捏。希特勒并不是真的想跟英法死磕,种族思维让他觉得英法可以拉拢,东欧得扫平。

德国统治法国和低地算是温和了,但对东欧黑了心肠。东线战场惨烈,种族灭绝机器在那儿最疯狂。德国军队是真的不打算对波兰和苏联人民手软——反人类罪行,是他们留给历史最沉重的印记。而什么油田、粮食,以至于整个战争战略的核心不离资源。1941年德国石油还是靠罗马尼亚和苏联。等两国翻脸,巴库油田成了南方集团军梦魂牵绕的方向。现实里,德军永远没能迈过那道生死线。

有人说要是1942年德国拿下巴库,联动非洲军团拿下中东,整个石油格局就变了。但是地图归地图,实际操作却差点意思。德国在打没解决英国前就冒然东进,种下了两线作战的苦果。希特勒心比天高,手都伸不到自己画的圆圈外头。

要说同样野心不小的,还有日本。按字面逻辑,日本应该西进中国大陆,实际上是四面出击,天南地北拉扯。明治维新后,矿产匮乏,工业除了煤炭全靠进口。国家小,灾害多,粮食老是缺。弄到最后,既要找粮,又要找钢铁,还要抢市场。国内海陆军派系矛盾,战略摆钟,北上苏联一摇,南下东南亚再一摆,最后谁也没能说服谁。

日本的扩张,是同心圆样本。先打近畿朝韩台这些近处,下口简单油水多。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归入囊中,本以为能用满洲当据点。与苏联的对峙却让军事集团更加膨胀。1937年起,日本战略天平倒向全面侵华。中国是块难啃的骨头,三年后日本自己都发现得不偿失。占下大片国土,结果没油田,物资还拖了后腿。如果说这一过程几近疯狂,那也掺着无可奈何的侥幸。

随着美英等国看清日本嘴脸,贸易制裁步步收紧。日本不得不拼着赌国运向东南亚动手,想抢一把石油和橡胶。真要去,免不了和英法荷直接过手。德国正热火朝天地在欧洲搅和,从侧翼牵制了宗主国,日本便趁乱南进,终究还是踩到了美国的红线。珍珠港一轰,架空了本来的底线,日本只能愈陷愈深。

海权是日本的最大幻想。占关岛、瓜岛各要地,势力范围扩成圆形,好像地图上晒开了一张日本国旗。提什么“大东亚共荣”,其实就是自家给自己找的体面说辞。事实是日本人管自己的民众都极端剥削,何况占领区的人?每天高压服役,资源掠夺,反抗却越来越强,兵力分散的硬伤也暴露得淋漓尽致。

说到意大利,其实更像是热衷凑数的新手。1870年才统一,钢铁产量连美英德一个小分厂都不如。1930年突破百万吨,对比德国的一千一百万怎么够打仗?国民教育更不用谈,意大利军队文盲率是同盟国里最高。两次世界大战,意大利战略方向摇摆,内部吵闹,墨索里尼画着罗马帝国的华美蓝图,自己的基业却早已摇摇欲坠。

墨索里尼纵然煽动民族激情,恢复历史荣光,实际一点点的野心,面对北非、巴尔干、中东都胆大包天。可落后工业、能源、制海权处处短板,陆军装备堪称“汽车博物馆”。明知自己羽翼未丰,偏在法国快亡国时凑热闹,手上一鸡毛都没落下。摇晃的战略加上无序的扩军,终于让德国也不得不为他收拾烂摊子。

某种意义上讲,意大利才是三国之间理想与现实落差最大的一位。军力弱、扩张版图大、战略混乱、队友不齐心,彻头彻尾的“龙套”剧本。

这样一来,所谓轴心三国,合起来撑不起一个合格的联盟。德国把目光放在东线,日本想独占东南亚,意大利纯属打酱油。资源互补没做成,各自的扩张方向甚至有冲突。日德两国,谁都不肯为对方让出补给品,日本对华侵略还损害德国企业利益。别指望什么中亚汇师,错漏百出。

对比起来,同盟国实在更像个团体。美国、英法之间的资源调配极度高效,海上运输一通无阻,欧洲后方补给源源不断。英国苏联距离不远,一旦对德国两面夹击,德国压力加倍。中国没有多强大,但靠着与苏联和英属印度的毗邻线,既能拿到最起码物资,又牵制了日本的主力。关东军死守在东北,资源、兵力耗光,里外不是人。

到1942年,美英苏压上德意,日本被美国掐住命脉。德日之间虽然玩潜艇递递技术,但物资没什么实质互补。到了这一刻,三国轴心的命运仿佛一开始就注定无望——他们和自己过不去,比敌人还狠。

不过话又说回来,偶尔历史里也有点走极端的味道。明明德国的科技能逆天,日本的士兵曾经最顽强,意大利海军早已有地中海一席之地,可轴心三国互不信任,从战略到社稷都难以真正捏合。表面统一,内里乱掉了章法。就算世界真有大合唱,他们仨也只会各唱各的调。

回头来看,德、意、日三国既有壮志未酬的抱负,也有战略决定下的无能。失衡的野心、有限的资源、互扯后腿的局面让战争注定不是他们的终极舞台。

所以有时候也难说命运是公平的,三家合力未成,“各自为战”成了他们一起走向终结的注脚。故事发展到这,谁还能觉得统治世界是件靠靠嘴皮子和幻想就能完成的事呢。

展开全文

大家都在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