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理乾评《悬崖边的造物者》︱身怀利器,杀心自起,慎而重之

发布者:沙流水随 2023-4-15 00:35

《悬崖边的造物者:5万年的人类科技创新如何重塑自然》,[美]贝丝·夏皮罗著,撖静宜译,中信出版集团2023年1月出版,344页,69.00元

2013年冬天,我第一次听说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当时我正在丹麦留学,北欧的冬夜总是漫长而寒冷,我度过漫漫长夜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周五晚上与朋友喝酒聊天。有一次,从英国来丹麦读博不久的Song来我狭小的租屋里喝酒聊天。不甚明亮的灯光下,脸上挂着微醺表情的他用平缓但略带兴奋的语气跟我说,“生物工程终于成为工程学意义上的工程学了。我们可以像工程师设计、建造桥梁那样设计、建造生命了。我终于感觉到我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了”。那时候,CRISPR-associated(Cas)虽然横空出世才一年多,但迅速改变了分子生物学的生态地貌,成为分子生物学家和生物工程师最称手的工具。以CRISPR-associated(Cas)为代表的精准基因编辑技术让人类拥有了造物主的能力:按照人类的意愿来精准设计、创造满足特定目的、实现特定功能的生命。人,终究成了万物的“主宰”。但问题在于,人是否应当扮演“造物主”的角色,任意干扰、改变生命的自然状态?

曾获麦克阿瑟天才奖的美国演化分子生物学家贝丝·夏皮罗(Beth Shapiro)对此并不过度担忧,因为人类在五万年前就已经在扮演“造物主”了。从那时起,人类替代自然成为地球上生命演化最主要的塑造力量:人类可以决定一个物种的存亡,加速生命演化的速度,操控众多物种的演化方向。她的新书《悬崖边的造物者:5万年的人类科技创新如何重塑自然》详细解释、论证了这一观点,并用翔实、丰富的案例来说明,拥有以基因编辑技术为代表的新工具的人类,在恰当的监管下,完全可以为人类自身和地球上的其他物种塑造更好的未来。

贝丝·夏皮罗(Beth Shapiro)

夏皮罗是从平平无奇的美洲野牛开始她的研究工作的。相较于猛犸象、洞熊和恐鸟这些史前巨兽,抑或尼安德特人这个现代智人的近亲,美洲野牛实在有些让人提不起兴趣。这也是她一开始的想法,不过因为可以去西伯利亚,她还是接受了这个课题,开始了古DNA的研究。古DNA研究通过对古生物化石遗存的DNA测序,帮助古生物学家更精确地定位一个古生物物种在生物演化中的位置,避免以往纯粹从形态学角度进行分类可能产生的误导。对野牛的古DNA研究也是她理解北美大陆巨型动物群与人类关系的独特视角。她发现,大概在三万五千年前,美洲野牛的生死存亡与人类在美洲的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当人类刚踏上北美大陆时,对美洲野牛群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不过,随着猛犸和马等巨型动物群在全新世遭遇人类后灭绝或濒临灭绝,为野牛群空出来生态位,让野牛群再次繁荣起来。同时,野牛与善于联合捕猎的人类协同演化,体型变得更小,更擅长逃跑。当欧洲人带来的病毒席卷大陆时,随着原住民灭顶之灾的降临,野牛群的生存压力降至最低,种群数量达到最大。不过,这种繁盛并没有持续多久。马和枪的引入让野牛群面临前所未有的捕猎压力,陷入濒临灭绝的困境。在濒临灭绝之际,人类接管了原来自然演化主导的地方,决定了野牛群的演化路径,让野牛再次繁盛起来。人类与野牛的关系是人类与地球上其他物种关系的一个缩影:人类是捕猎者,是驯化者,也可以成为管理者和保护者。夏皮罗在《悬崖边的造物者》的第一部分表明,无论人类是其中的哪一种角色,都会改变地球上群落的分布、其他物种演化的路径和进程,从而重塑自然。

人类对自然最显著的重塑是引起了“第六次大灭绝”。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正常的灭绝速率,但自人类登上生物演化的舞台上后,生物灭绝的速率大大提高,已是正常灭绝速率的二十倍。近期的灭绝事件已经清晰地表明人类应该对众多物种的灭绝负责。夏皮罗作为古生物学家想进一步追问的是,人类是否应该对人类早期各大陆巨型动物群的灭绝负责。人类应该对此负责的第一个证据是,各大陆上巨型动物群的灭绝与人类在该大陆的出现和扩散在时间上高度重合。不过,这只是一个现象。作为科学家,不应该仅满足于这样现象上的关联。因为两个事件在现象上看起来有关联,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只是一种可能,还可能只是巧合,或者两者具有共同原因。夏皮罗仔细考察了澳大利亚、美洲大陆和新西兰的巨型动物群灭绝的原因,给出了独立的证据,有力地表明了对这些动物的灭绝,人类脱不了干系。人类作为破坏者,阻断了这些原本有更多演化可能的动物的演化路径。

夏皮罗认为,定向驯化是人类重塑自然的第二种方式。在没有人类的干扰中,生命是通过自然选择自发演化,没有特定的演化方向。然而,人类的定向驯化改变了这一切。人类选中的生命开始有确定的演化方向,朝着人类想要的方向演化:更温顺的马、产更多奶的牛……人类从捕猎者转变成放牧者。在一代代人工选择中,被驯化的动物越来越满足人类的意愿。在定向驯化中,人类与驯化的物种形成互利共生的关系。互利共生在生物世界中并不少见,甚至存在与人类种植、放牧很相似的关系:切叶蚁种植真菌、打理真菌花园来获取稳定的食物;黄毛蚁放牧蚜虫,用自己的触角抚摸蚜虫,让它们排出蜜露。不过,夏皮罗点出了人类定向驯化与其他互利共生关系的关键不同:人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定向驯化的,而其他物种之间的互利共生只是协同演化的结果,并不涉及意图和目的。

前面两种重塑自然的方式显然是以人类为中心。人类为了自己生存的私利,导致巨型动物群的灭绝,改变其他物种的演化路径。然而,即便纯粹为了人类的私利,这两种短视的方式对人类长远的生存和发展也并非好事。何况,人类是可以反思的物种,人类生存不应该以其他物种的灭绝为代价。夏皮罗认为,由此产生的人类重塑自然的第三种方式是保护自然,保护其他物种。她介绍了两种保护自然的进路:一种是划定自然保护区,让自然就是自然,避免人类的过度干预;另一种则是积极人为干预,让自然持续发展。第二种听起来有些悖谬,为了保护自然而干预自然。她举了拯救美洲狮的例子来说明。当人们开始保护美洲狮时,虽然可以通过保护美洲狮来让美洲狮的数量增加,但近亲繁殖可能带来各种遗传疾病,反而加剧了种群灭绝的危险。为此,生物学家积极推动美洲狮的杂交,增加美洲狮基因的多样性。实践结果是好的,杂交后的美洲狮的先天性疾病和生理缺陷的发生率降低了,种群数量增长超过了百分之五十。

在转基因技术、合成生物学技术出现之前,人类的确一直在重塑自然,但很大程度上是无意的,即便是定向驯化,过程也很缓慢,可能要花费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来持续精心人工育种。新的生物技术,尤其是精准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正如我的朋友Song所说的,让我们可以在工程学意义上设计、制造生命。夏皮罗在书的第二部分“可行之道”(The way it could be)讨论了拥有这些先进生物技术的我们能够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究竟如何使用这些技术来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有了今天转基因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我们可以创造更温顺、更容易放牧、迁移和挤奶的无角荷斯坦牛、风味更好又耐储存的西红柿、补充人体必需的元素从而可以挽救生命的大米、无需农药又抵御虫害的粮食作物、挽救濒危动物、处理太平洋垃圾的细菌,等等。然而,无论是转基因产品,还是2018年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都陷入了巨大的争论。普通公众感觉到了最新生物技术的巨大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带来的风险。人们担心,在资本的逐利本性中,“身怀利器,杀心四起”,严重威胁我们的切身安全和整个生命的未来。夏皮罗对这种“转基因恐惧”并不赞同。她认为,“心存善意,手握利器”,反而可以利用这些生物技术创造更符合人类需求的生物产品、改善生态环境、挽救濒危物种,从而有更好的未来。她确信生物技术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好的未来,人类自身想要的未来。因为自然选择的演化的未来本身是内在不确定的,但生物技术却让我们掌握了演化的力量,可以自己掌控演化的未来。

虽然夏皮罗的观点听起来有些过于乐观主义,忽略了生物技术本身的不确定和风险性,但她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具体的理论和现实的案例。人们对不了解、不熟悉的事物总会感觉恐惧。她尝试从理论上表明,除了加快了演化的速度和精确性,控制了演化的方向,生物技术带来的生命变化与自然产生的演化并无实质不同。因此,人们对这一点并不需要过度担忧。当然,她也并不认为,科学家可以为所欲为。相反,她认为,专门的监管是必要的,科学研究也应当主动接受公众和相关部门的监管。那些引起巨大争议的事件,比如“黄金大米事件”“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正是由于试图逃避监管而受到公众以及专家共同体的质疑。只要基因技术能够在严格监管之下进行,让公众能够完全了解,我们完全可以让生物技术给我们和地球上的其他生命塑造更好的未来。

即便有这么多理由,我认为夏皮罗的观点仍然过于乐观,对公众的想法过于简化。首先,公众对像转基因、基因编辑等生物技术的不信任不仅仅是由于无知带来的简单情绪反应,而是有理智的依据。科学家当然可以预知到生物技术带来的风险,但公众关心的是科学家预测之外的风险。事实上,公众并不追求绝对的安全性、确定性,公众习惯生活于未知的不确定性中。公众拥有与他们利益高度关联的非形式地方性知识,这足以支持他们对科学风险做出理智的反应。正因如此,公众才对科学如此确定地宣称预测到了并能完全控制所有不确定性表示怀疑。其次,公众并不是简单的对生物技术及其相关的理论知识的不信任,而是对负责科学相关公共事务的机构的行为、以往记录和可信性的合理质疑。今天科学不再是只存在于实验室之中的科学专家的事业,更是具有潜在的商业、政治利益,甚至很多科学专家本身就是企业家。尤其近些年来,科学商业化因在学术科学中不断蔓延的商业化文化而急剧加速。公众的判断是对“被商业或其他政治利益力量‘俘获’的可用科学的道德、理智和政治的判断”。第三,公众对生物技术合理的怀疑可以督促科学担负应该担负的公共责任,让科学家以及相应的公共机构更慎重地对待那些可能影响公众安全和利益的技术。

不过,不论一个人是否赞同夏皮罗在书中表达的对生物技术的乐观主义,都不可否认本书作为一本描述人类在过去如何塑造自然,在未来可能如何塑造自然的科普书是极为出色的。任何想要了解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最先进的生物技术,都不应错过这本书。

展开全文

大家都在看

  • 中国地理之最:从世界之巅到秘境奇观

    中国地理之最:从世界之巅到秘境奇观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景观千姿百态,从世界最高峰到陆地最低点,从广袤沙漠到璀璨珊瑚礁,无不展现着自然与人文的极致魅力。以下精选中国地理的极致特征,带您一览这片土地的壮丽与神奇。地形地貌之最1. 最高峰珠穆朗 ... 自然之最05-25

  • 写作写什么?最自然的东西才最有保存价值

    写作写什么?最自然的东西才最有保存价值 欢迎来到蝶之林小屋,每天一篇文章与您一起分享,麻烦进来的才子佳人,动动你们小手,点点右上角关注,留下您的印迹。背景清晨,享受着窗台前的第一缕阳光的洗礼,呼吸着第一口新鲜的空气,感受着来自大自然的最真诚 ... 自然之最05-22

  • 世界母乳喂养日:生命之初,自然之乳

    世界母乳喂养日:生命之初,自然之乳 2025年5月20日是第35个世界母乳喂养日今年的主题是:生命之初,自然之乳母乳是婴儿最理想、最安全、最营养的天然食物,自生命之初,母乳喂养就为婴儿的生长发育提供全面营养和免疫保护。世界卫生组织 (WHO)与联合国 ... 自然之最05-22

  • 宁阳县第一人民医院母乳喂养宣传日丨生命之初的自然之爱,给宝宝最珍贵的“礼物”

    宁阳县第一人民医院母乳喂养宣传日丨生命之初的自然之爱,给宝宝最珍贵的“礼物” 2025年5月20日是第35个“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宣传主题为“生命之初,自然之乳”。为进一步倡导母乳喂养理念,提升母婴健康水平,宁阳县第一人民医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为准妈妈及家庭提供科学、实用 ... 自然之最05-22

  • 沉沉醉山水间,邂逅自然诗情画意

    沉沉醉山水间,邂逅自然诗情画意 在尘世的喧嚣中久居,心似蒙尘。偶然间,一幅山水画作撞入眼帘,宛如一把精巧的钥匙,瞬间开启了通往宁静桃源的门扉。画面中央,一湾湖水如镜面般澄澈。湖水似是被周围的绿意晕染,透着清新的绿。天空的湛蓝与洁白云 ... 自然之最05-21

  • 刘亦菲38岁素颜自拍照流出,于无妆中邂逅纯粹自然之美

    刘亦菲38岁素颜自拍照流出,于无妆中邂逅纯粹自然之美 在娱乐圈这个被美颜滤镜和精致妆容充斥的世界里,刘亦菲38岁素颜自拍照的流出,宛如一阵清风,吹进了大众的心田,让我们得以于无妆中邂逅她纯粹自然之美。照片中的刘亦菲,褪去了舞台上的华服与浓妆,素面朝天却依旧 ... 自然之最05-21

  • 全国母乳喂养日丨生命之初,自然之乳

    全国母乳喂养日丨生命之初,自然之乳 5月20日“我爱你”被喻为爱的表白日但它还有一个特殊的含义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2025年5月20日是第35个“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宣传主题为“生命之初,自然之乳”。母乳喂养母乳喂养是一种经济且环保的生活方式;母乳 ... 自然之最05-21

  • 生命之初 自然之乳丨这场“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活动有料又有爱

    生命之初 自然之乳丨这场“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活动有料又有爱 #常德头条##汉寿县人民医院#5月20日是充满爱的日子。2025年5月20日是第35个“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主题为“生命之初,自然之乳”。该主题强调母乳是婴儿最营养、最安全的天然食物;母乳喂养是一种经济且环保的生活 ... 自然之最05-21

  • 甘肃之美:推荐5个最具特色自然景观。

    甘肃之美:推荐5个最具特色自然景观。 1.张掖七彩丹霞色彩交响曲·地质博物馆。张掖七彩丹霞被誉为“世界十大地理奇观”之一,其斑斓的岩层因白垩纪砂砾岩受流水侵蚀和风化作用形成,呈现红、黄、白、灰等渐变色带,宛如大地的调色盘。景区内“刀山火海” ... 自然之最05-21

  • 凤翔峡原始生态旅游区探索自然之旅

    凤翔峡原始生态旅游区探索自然之旅 景区内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其中不乏珍稀物种,如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南方红豆杉、二级保护动物穿山甲等。凤翔峡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原始生态保存完好,几乎没有受到人为破坏,溪水清澈见底,瀑布飞泻,形成了一幅天然的 ... 自然之最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