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冠群:“全世界都在追求现代化,凭什么希望西藏不要有任何变化?”

发布者:横竖有理 2023-6-1 23:29

导读:“2023·中国西藏发展论坛”于5月23日在京开幕,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教授林冠群围绕“西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发表了线上演讲。以下选自《2023·中国西藏发展论坛论文选编》。

【文/林冠群】

西藏于现代化的历程中,无可避免地也历经了文化变迁。

在西藏文化变迁当中,最重要的是必须保护西藏文化之中的精华,以及最具特色的部分,使之能够永存于世,继续流传下去。且应将部分精华如藏戏、藏医、藏传佛教的各种仪式等,开发成文化产业,予以推广出去,并以异文化展示活动方式,让全世界都能认识与欣赏。

要达成此目标,则需属于此文化的“局内人”,与非属此文化的“局外人”通力合作,除了透过科技保存文物、经典及各种口传文学、音乐、舞蹈、民间故事、谚语、民谣等之外,亦需如前文所云开发成产业形式,予以推广。凡此中国政府均投注了大量资源,戮力达成保护西藏传统文化与产业开发的目标。此等丰硕的成果,乃世人有目共睹。

以上种种,个人本于所见所闻,发抒个人浅见,敬祈赐教。

“人权”于现今世界被喊得震天价响,是为公认的普世价值。有四项联合国文件包括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公约及公民与政治权利公约均陈述了人权。在人权运动兴起的同时,也产生了一股所谓“文化权”的意识。

“文化权”赋予对象为群体,例如少数民族、原住民社会等。“文化权”包含一个群体的许多能力:保存他们自己的文化、用祖先方式教育其后代、延续其语言,以及不会被国家剥夺他们居住地区的经济根基等。

另与此有关的所谓原住民知识产权,主要目的在于保存每个文化的文化根基,包括其核心信念与原则,因此原住民知识产权是文化权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内容为必须让原住民群体得以掌握,哪些人可能会知道并利用他们的集体知识及其应用方式,因为许多传统文化知识,实际上是具有商业价值,诸如民族医学(ethnomedicine,传统医疗知识与技术)、化妆品、农作物、食物、风俗、艺术、工艺、歌谣、舞蹈、服饰及仪式等。

依据原住民知识产权的概念,一个特定群体可以决定他们的原住民知识,以及这套知识的产物,可采用何种方式被使用与传布,并需要被补偿。

依据上述所谓的“文化权”与“原住民知识产权”的概念,就中国西藏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保护与产业发展的状况,以所见所闻发抒个人浅见,敬祈赐教。

在山南市琼结县,久河村卓舞队的队员在表演国家级非遗项目“久河卓舞”。(图/新华社)

众所周知,中国西藏地区是非常特殊的地区,有着“世界屋脊”之称。于1949年以前,西藏由于内外交通不便,加上对外采禁地政策(Forbidden land policy),外人鲜少有机会进入西藏一窥究竟,因此博得地球上“神秘而不可测”的地区之一。对于传统的西藏社会与文化,显然对于未亲践斯土的外人,确实有着过多的幻想,而赋与“人间的最后一块净土——香格里拉”的头衔。

然而事实上,当时的西藏长期处于少数的僧侣和贵族专政的状态,仅有大约占当时西藏人口5%的僧侣和贵族,属于识字及享有上层且精致文化活动的少数特权阶级,其余绝大多数的民众,每天汲汲于营生,为沉重的赋税、徭役、乌拉,以及耕种赖以糊口的薄田或于高原上游牧,而劳碌终年,受到剥削与压迫的情景,与中世纪欧洲的农奴制度相较,真有过之而无不及。

自1959年以后,西藏有了翻天覆地的大转变。中央政府废除西藏僧侣和贵族的专政,以及一切旧有不合理制度与苛捐杂税,并将民众所挂欠贵族的单据,包括卖身契、高利贷借据等集中起来,一把火烧掉。这惊天一烧,正代表着将旧贵族与僧侣加诸于民众身上的桎梏,予以彻底地摧毁。并让多数的民众能够有机会参与公共事务。

另一方面,西藏的客观环境在中央政府锐意且不计代价的建设,包括能源、交通、经济生产、社会、教育等等,均不可同日而语,与过往的西藏已有天壤之别,特别在以下两个方面突显出西藏“今非昔比”:

(一)交通方面:昔日西藏对内、对外交通之困难,名闻遐迩。

对内交通不便,货物、邮件全靠人力及畜驮运送,例如西藏雅鲁藏布江上只有明朝时期遗留下来的几条铁索桥,连英国赠送给达赖喇嘛的汽车,由于没有公路,都只能拆卸汽车以牲畜驮到拉萨。又如民国时期内地前往西藏的快捷方式,竟是先乘船至印度,再由印度转至西藏。由此可见当时西藏内外交通之险阻。

然而,时至2021年,“世界海拔最高的高速公路”那曲至拉萨高速公路已通车,西藏全区一级及以上公路通车里程达1105公里,除阿里地区外其余6市均有了高速公路。更不用说对外联线公路、铁路,如青藏公路、川藏公路、藏尼公路、新藏公路、滇藏公路、青藏铁路及航空运输等,四通八达,真有如为西藏打通任督二脉,此为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打破了西藏以往内外闭塞的困境,促进货畅其流,外界经援速捷到位,使得经济快速发展,促使西藏地区得以脱贫,民众生活水平提升,不再为贫穷所困。

(二)教育方面:往昔西藏的教育是专为贵族及僧侣而设,贵族学习藏文与算术,目的在于熟习书写书函与公文,以及收取赋税计算所用,僧侣则是为研读佛经所用,此为上层贵族和少数僧侣的特权,于1959年以前也仅有2000余名僧侣和贵族子弟在旧式官办学校和私塾学习。但占绝大部分人口的广大民众,却没有上学的权利,而成为文盲。

然而,中央政府于1959年以后投入大量资源,广设各级学校,从西藏大学、西藏藏医药大学、西藏农牧学院、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到各中小学,至2018年西藏各级各类在校学生已达66.24万余人。

并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诸如实施免费教育,藏族学生自小学直至大学毕业的学费,全由政府支付。从1985年起,又对部分藏族中小学学生实行包吃、包穿、包住政策,在广大农牧区学校推行寄宿制。各级各类学校招生实行“以当地民族为主”的原则,在大中专学校招生中,优先录取藏族等当地民族考生。进一步兴办藏语文、藏医学、藏族艺术、藏族历史等藏族文化系科(专业)、学校等。

上述一系列的推广教育措施,不但将西藏地区的知识水平大大的提升,而且开阔了眼界,得与世界各地的知识信息同步。

西藏在中央政府与自治区政府通力合作下,透过上述的种种措施,经历了一场“现代化”的洗礼,不但与世界潮流同轨,而且在各方面均获得长足进展,有如脱胎换骨。

个人曾于1992年游学美国印地安那大学阿尔泰学系,课堂中曾听闻有习藏学的研究生云:“真希望西藏能完全保持自身固有的文化,不要有任何的变化。”言下之意,就是希望西藏不要卷入“汉化”或“现代化”的浪潮之中。

但这种愿望的呼声,要少数民族完全保留“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却是一种苛求。

因为当全世界各角落的社会均朝向现代化,享受现代化所带来的成果,包括内外交通的迅捷与便利、信息传递的快速与发达、教育的普及所带来知识水平的提高、物质的丰饶与多样、就业市场及经济的蓬勃发展等等之时,凭什么希望西藏保持其原状而放弃现代化?这对西藏而言,不但是苛求,而且明显不公平。

另一方面,从学理而言,原本“文化”本身就具有生命力,不可能一成不变,会随着客观环境的改变,以及施行“文化”的人们,因外在环境的变化而有所调适下,产生“文化变迁”。因此,当中央政府及自治区政府在全力改善西藏地区的公共设施,提升民众全活水平,并与外界保持交通引进新知之时,无可避免地,也带动了西藏地区的“文化变迁”。

与此同时,当西藏逐渐从旧日的闭塞、落后、贫困挣脱而出,迈向开放、进步与小康之时,如何保存旧有良善的传统习俗,以及如何开发往日具有文化特征的产业,使得西藏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仍保有自己传统文化的特色,成为当务之急。

按“文化”乃历代传承,由上一代透过要求、说服以及强迫的方式,让下一代学习如何以传统的方式去思维与行为。因此,身处本文化氛围之内生长的人,浑然不觉自己的文化,也不知自己文化的特色为何?因为对自己而言,自己的文化是最自然、最正常的、最好的,在如此情况下,对己身文化的特色在哪里,当然不自觉。

所谓“一方风土养一方人”,为让其文化特色能够呈现出来,这还得靠非属本文化的“局外人”来发掘与整理。因为如前所云,属于本文化的“局内人”视自己文化为理所当然,浑然不觉己身文化的特色在哪里,此需与局外人合作。

依据中国政府西藏白皮书于2000年6月所叙述“西藏文化的发展”称:

早在五十年代,一批进藏的各族文艺工作者与藏族文艺工作者一道,到民间采风,收集了一批音乐、舞蹈、民间故事、谚语、民谣等,陆续整理出版了《西藏歌谣》等一批书籍。七十年代末开始,国家又对西藏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进行了大规模、有系统的普查、搜集、采录和整理工作。八十年代以来,自治区及各地、市成立了民族文化遗产抢救、整理和研究机构,展开了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抢救、搜集、整理、研究、编辑、出版民族民间文学艺术遗产的工作。

这些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西藏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民间文艺进行全面抢救和有效保护的创举。如上所述,中央政府整合了“局外人”与“局内人”的协作,成功地抢救西藏传统文化的一个例子。

鄙意以为,藏戏一直是最能突显藏族文化的特色,不论其服装、面具、剧情等都相当突出,特别是藏戏的唱腔,古趣盎然,浑然天成,势须未雨绸缪,预先作必要性的保护措施,包括如何使藏戏能够持续留存,唱腔如何能够原汁原味地留传下去,人才的培育,以及如何推广等等,均需“局外人”与“局内人”的合作。

扎西雪巴藏戏(图/乃东区旅发局)

尤有进者,于八九十年代,中央政府共投资3亿多元人民币,帮助西藏修复开放了1400多座寺庙,对昌都卡若、拉萨曲贡、山南昌果沟等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填补了西藏史前考古的空白。对扎什伦布寺、萨迦寺、桑耶寺、大昭寺、强巴林寺、夏鲁寺、江孜宗山抗英遗址、罗布尔卡、白居寺等古建筑、古遗址进行了重点维修保护。

特别是1989年到1994年,国家拨出5500万元人民币和大量黄金、白银等珍贵物资对布达拉宫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维修。2001年起,又拨专款3.3亿元人民币,用于维修布达拉宫和罗布尔卡、萨迦寺三大文物古迹。2006—2010年,中央政府再次拨出5.7亿元人民币,对西藏22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保护。包括各寺院如小昭寺、热振寺、楚布寺等11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对其中急需维修的进行了维修等。

另一方面,文化的客观存在,包含有许多项目诸如语言、宗教、饮食、服饰、建筑、艺术、生活习惯、生命礼俗等等,其中最能代表文化者,殆为语言与宗教。

西藏地区在语言方面,对于西藏语文的学习与使用受到法律保障。此于中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均有明确规定,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语文的自由。西藏自治区还先后于1987年和1988年颁布实施《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若干规定(试行)》和《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若干规定(试行)的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在西藏实行藏、汉语文并重,以藏语文为主。2002年,西藏自治区将原来试行的有关规定修订为《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规定》,从而使藏语文的学习、使用和发展获得了可靠的法律保障。

在宗教方面:藏传佛教为西藏文化最具特色者,中央政府及自治区政府均持民众有宗教信仰自由的信念与作法,凡到过西藏者,均见及西藏的僧尼自主地学经、辩经、听高僧讲经说法,举行灌顶、受戒活动,传授密宗法要,修习各种仪轨,给信徒们念经、超度亡灵、摸顶祈福等。信徒们可以自由地去寺庙、神山、神湖朝拜,转山、转经、上供、斋僧布施、煨桑、诵经。亦即,西藏地区现今与往日西藏般,仍有着浓厚的宗教氛围,民众自由地转经、转山等,每日均有大批民众转布达拉宫,朝拜大昭寺,桑烟缭绕,自由自在地奉行包括藏传佛教等之西藏传统的文化,何曾受到限制、压迫与改造?

综上所述,中国政府于1959年以后于西藏地区的作为,就如同台湾藏学研究的前辈吕秋文教授所述,其曾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参访大陆包括西藏地区,回台后曾在一会议中畅言云,其曾亲眼目睹大批满载货物的大卡车,直驱青藏公路前往西藏,但却辆辆空车而回。此意味着中央政府对于西藏的运送物资援助,直如输血一般,长年不断。

更不用说其他方面的援助,西藏地区能够打破旧日的困境,继续蓬勃地发展,迈向光明的未来,不是没有原因的。那是因为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然必须将西藏视如同内地省份般,殚精竭虑地建设,提升西藏的生活水平,改善西藏民众的生活,促使西藏能够享受现代化所带来的种种好处。

相对之下,美国之于其境内的印地安人,澳大利亚之于其境内的澳洲原住民,彼等虽设有原住民保留区,却待之如同令其自生自灭,少有资源投注从事基础建设,或尝试改善其生活等,更遑论文化传承的保护与产业的发展。

反观中国西藏却欣欣向荣,在各方共同努力之下,不论交通、教育、经济、社会、生活水平等等,都有长足的进展。在因现代化的进程中,西藏经历随之而来的文化变迁,西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更是获得中国政府的重视,投入大量资源,而且获致丰硕的成果,此乃世人有目共睹。

本人亦曾接触不少来自流亡印度的藏人,彼等确实能讲流利的藏语,但却不识藏文,无法阅读以藏文书写的书籍,而且酷爱印度食物,对印度影歌星如数家珍等等现象,说明了流亡海外的藏人,其第二代、第三代无可避免地都遭到居住国同化了。若彼等回过头来,谴责中国“灭绝西藏文化”,此等现象就如同从未对西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出过一点力的群体,却俨然以“西藏文化保护者”自居一样可笑。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展开全文

大家都在看

  • 中国地理之最:从世界之巅到秘境奇观

    中国地理之最:从世界之巅到秘境奇观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景观千姿百态,从世界最高峰到陆地最低点,从广袤沙漠到璀璨珊瑚礁,无不展现着自然与人文的极致魅力。以下精选中国地理的极致特征,带您一览这片土地的壮丽与神奇。地形地貌之最1. 最高峰珠穆朗 ... 自然之最05-25

  • 写作写什么?最自然的东西才最有保存价值

    写作写什么?最自然的东西才最有保存价值 欢迎来到蝶之林小屋,每天一篇文章与您一起分享,麻烦进来的才子佳人,动动你们小手,点点右上角关注,留下您的印迹。背景清晨,享受着窗台前的第一缕阳光的洗礼,呼吸着第一口新鲜的空气,感受着来自大自然的最真诚 ... 自然之最05-22

  • 世界母乳喂养日:生命之初,自然之乳

    世界母乳喂养日:生命之初,自然之乳 2025年5月20日是第35个世界母乳喂养日今年的主题是:生命之初,自然之乳母乳是婴儿最理想、最安全、最营养的天然食物,自生命之初,母乳喂养就为婴儿的生长发育提供全面营养和免疫保护。世界卫生组织 (WHO)与联合国 ... 自然之最05-22

  • 宁阳县第一人民医院母乳喂养宣传日丨生命之初的自然之爱,给宝宝最珍贵的“礼物”

    宁阳县第一人民医院母乳喂养宣传日丨生命之初的自然之爱,给宝宝最珍贵的“礼物” 2025年5月20日是第35个“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宣传主题为“生命之初,自然之乳”。为进一步倡导母乳喂养理念,提升母婴健康水平,宁阳县第一人民医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为准妈妈及家庭提供科学、实用 ... 自然之最05-22

  • 沉沉醉山水间,邂逅自然诗情画意

    沉沉醉山水间,邂逅自然诗情画意 在尘世的喧嚣中久居,心似蒙尘。偶然间,一幅山水画作撞入眼帘,宛如一把精巧的钥匙,瞬间开启了通往宁静桃源的门扉。画面中央,一湾湖水如镜面般澄澈。湖水似是被周围的绿意晕染,透着清新的绿。天空的湛蓝与洁白云 ... 自然之最05-21

  • 刘亦菲38岁素颜自拍照流出,于无妆中邂逅纯粹自然之美

    刘亦菲38岁素颜自拍照流出,于无妆中邂逅纯粹自然之美 在娱乐圈这个被美颜滤镜和精致妆容充斥的世界里,刘亦菲38岁素颜自拍照的流出,宛如一阵清风,吹进了大众的心田,让我们得以于无妆中邂逅她纯粹自然之美。照片中的刘亦菲,褪去了舞台上的华服与浓妆,素面朝天却依旧 ... 自然之最05-21

  • 全国母乳喂养日丨生命之初,自然之乳

    全国母乳喂养日丨生命之初,自然之乳 5月20日“我爱你”被喻为爱的表白日但它还有一个特殊的含义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2025年5月20日是第35个“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宣传主题为“生命之初,自然之乳”。母乳喂养母乳喂养是一种经济且环保的生活方式;母乳 ... 自然之最05-21

  • 生命之初 自然之乳丨这场“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活动有料又有爱

    生命之初 自然之乳丨这场“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活动有料又有爱 #常德头条##汉寿县人民医院#5月20日是充满爱的日子。2025年5月20日是第35个“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主题为“生命之初,自然之乳”。该主题强调母乳是婴儿最营养、最安全的天然食物;母乳喂养是一种经济且环保的生活 ... 自然之最05-21

  • 甘肃之美:推荐5个最具特色自然景观。

    甘肃之美:推荐5个最具特色自然景观。 1.张掖七彩丹霞色彩交响曲·地质博物馆。张掖七彩丹霞被誉为“世界十大地理奇观”之一,其斑斓的岩层因白垩纪砂砾岩受流水侵蚀和风化作用形成,呈现红、黄、白、灰等渐变色带,宛如大地的调色盘。景区内“刀山火海” ... 自然之最05-21

  • 凤翔峡原始生态旅游区探索自然之旅

    凤翔峡原始生态旅游区探索自然之旅 景区内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其中不乏珍稀物种,如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南方红豆杉、二级保护动物穿山甲等。凤翔峡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原始生态保存完好,几乎没有受到人为破坏,溪水清澈见底,瀑布飞泻,形成了一幅天然的 ... 自然之最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