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所代表的那一代艺术观念和审美追求不完全适应当代审美了吗

发布者:浪迹天涯 2023-1-18 09:52

本文作者为于学剑,原题为:《还能出现梅兰芳吗》,发表于《戏剧电影报》上,时间约为上世纪八十年年代末。作者通过对今日与往昔戏曲艺术地位以及时代审美的变化分析,认为“作为表演艺术的创作观念、美学追求,梅兰芳所代表的那一代表演艺术,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代审美了。”提出了“就其用一个戏曲演员的名字,来蕴含其如此深厚而广泛的文化内容,'梅兰芳',不仅现在不会有,今后也不会有了。”原文照录如下。您是否赞成作者的观点?您在欣赏戏剧的时候是关注演员的技艺还是关注演员对人物的塑造?期待您提出自己的见解。

常听有人说:戏曲演员一代不如一代,当年的四大名旦,如今到哪里去找?在这哀叹的背后,殷切地呼唤着当今的梅兰芳。

如何评价当代戏曲演员?当代戏曲演员的艺术,比之梅兰芳时期的演员是进步了?还是后退了?当今还能否再出现一个梅兰芳?

当代戏曲演员从总体素质来说,比过去的演员提高了。这是时代的进步和整个民族文化的提高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如在关心、认识戏曲艺术与人民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在文化修养、审美水平方面当代演员比之过去的演员提高了。

就表演艺术来说,当代演员的美学追求、创作观念以及充满了时代感的生活气息,也是过去演员不能比的。

且不说我们看清代同光十三绝画像感到古板陈旧,即使今天重看马连良等名家主演的《群英会》以及梅兰芳舞台影片《贵妃醉酒》等,在节奏、气息交流等整体感觉上,也有压抑、沉闷的隔世之感。

这是因为上一代演员,他们的表演特色是,个人风格覆盖着人物个性和人物情感。他们也表现人物,但更重于表现个人表演风格。他们是以表演个人风格为其表演轴心的,其表演的美主要侧重在表演风格上。

当代演员相反。他们是以创作人物个性形象为其重心,而揭带出个人表演风格。个人表演风格从属于表演人物个性形象,由此,表演的美也就自然附属于人物形象。

今昔表演的侧重不同,使观众的审美角度也有不同的倾斜。过去观众更多地注意演员的技艺,而淡漠人物的性格、行动、命运;现在观众则首先关注人物的性格、行动、命运,在这个基础上再去领略演员的技艺。

今昔表演的这一差异是时代所使然。当代大文化背景和观众的审美需求,必然促使戏曲表演从以演技为核心,转向以人物性格情感为核心;从以工整的程式美为主要特征的表演美,转向以程式松动,靠近生活,突出人物,为主要特征的表演美。

或许有人要问:既然当代表演美学发展了,演员的整体素养提高了,为什么却不见当代的梅兰芳呢?这也是时代所使然。梅兰芳,是历史造就的。

在二十至五十年代,戏曲艺术是我国民族艺术中最有群众市场、最有影响力的艺术门类。在戏曲中唱出了名,就登上了民族艺术的制高点,梅兰芳即是当时戏曲执牛耳。故,梅兰芳,不仅被认为是戏曲艺术的代表,且被当作民族艺术的象征。

而当今,戏曲名家如林,却没有一个能有梅兰芳那样大的影响力。这是因为当今艺术发展的特点是:并排齐进,万紫千红。戏曲仅是一个与其他艺术门类相等的棋子。

当今还能出现梅兰芳吗?

"梅兰芳"已成为历史。作为京剧艺术、戏曲艺术、民族艺术的光辉象征,"梅兰芳"已成为不可企及的偶像。如今,再有人呼唤或争做当代的梅兰芳,则是不识时务了。就其用一个戏曲演员的名字,来蕴含其如此深厚而广泛的文化内容,"梅兰芳",不仅现在不会有,今后也不会有了。

梅兰芳,他的表演艺术曾在一定历史阶段达到空前高度,成为戏曲历程的丰碑。对当代来说,梅兰芳表演艺术提供了丰厚的借鉴学习的财富。但却不能亦步亦趋地去模。作为表演艺术的创作观念、美学追求,梅兰芳所代表的那一代表演艺术,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代审美了。

梅兰芳,在京剧史上戏曲史上,起了承上后下的推动作用,他精勤敬业的精神,改革创新的精神,以及他忠正不移、谦诚待人的美德,都将是当代剧坛所尊崇的模。从这个方面说,当今及今后,一定会出现万万千千的梅兰芳。


注:照片素材源自网络。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