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文化丨“甲骨文最后的宝藏”面世

◇整理组制定了“三符合”原则:一是符合文物保管特色,尤其体现在尊重原状,按藏家整理;二是符合文献整理规范,即为甲骨定名、设置题解、释文显示原状;三是符合学术发展潮流,将一片甲骨的相关信息合置于同一页
◇甲骨文正实现有人做、有传承,但仍存在结构性不平衡。文字、史学的研究相对成熟,思想文化研究还不够,而这恰恰可能是探源中华文明重要的“另一条路”
直到2023年2月8日下午3点42分,抱起《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马衡卷”“谢伯殳卷”,韩宇娇才意识到,“书真出了”。
“够沉。”这位故宫古文献研究所副研究馆员感叹。
近30厘米厚的6册大八开,是“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系列的头两卷,也是这一世界最大一批未经整理的甲骨的首次面世。
这批总计21395片殷墟甲骨,由故宫博物院藏,数量居世界第三,绝大部分从未整理刊布,被称为“甲骨文最后的宝藏”。
作为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一延续下来的古文字体系的代表,这些3000多年前晚商先人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天书”,关系着对中华文明发生和发展的认识。发现120多年来,众多认知随着甲骨文的整理、公开、研究,颠覆重构。
有人说,甲骨文是研究中华民族早期社会、思想的钥匙。
历时9年,已知的最后一把钥匙,正递到眼前。
献
当2013年10月故宫成立研究院、下设古文献研究所,开始着手这批甲骨文的立项整理时,时任古文献研究所所长的王素却心里没底。
这批珍贵甲骨一直未能整理出版,他归为两方面原因:一是故宫长期定位为艺术博物馆,古文字藏品没有受到足够重视。二是故宫的古文字大家,如马衡、唐兰、罗福颐等先生,很早就已去世,古文字人才断档。
这位做了一辈子出土文献整理的古史大家,时常向人解释“文献”一词的含义。其最早出于《论语》:“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朱熹注:“文,典籍也;献,贤也。”
“献就是贤才。文化传承靠的是人,人没了,就传不下去了。”王素说,世传古文《论语》已亡,可据他考证,古文《论语》其实很长时间一直都存在,“亡的是什么呢?没有人传承就称为亡了。”
“甲骨学之所以被称为‘绝学’,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才断档。故宫缺少人才培养途径,高级人才调动也面临诸多困难。”王素不断呼吁,“要有文,还要有献。”
随着国家对古文字等领域的重视,2013年8月故宫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一年后开始招聘甲骨学专业博士后,甲骨整理出版在古文献研究所领导下全面展开。
项目设编目、摄影、拓片、摹文、释文五个组。大到半臂长、小到指甲盖的甲骨,先被清点、编号,由原收藏家的布包、屉板挪入排酸排硫的文物袋。随后照相、制作拓片和摹文。以上资料集齐后,作释文、著录、定名、题解。
2014年,古文字专业毕业的见骅进入故宫器物部,跟随编目组组长方斌、卢岩在库房整理甲骨实物。碎片占了这批甲骨的近一半,最小的“比米粒大点”。怕碰坏甲骨,见骅不敢用工具,再小的“碎渣”也要一个一个用手拈出、清点。过小的甲骨算不算一片?不同认识可能导致统计和前人存在出入。因此不仅要数,每个数字如何得来都要详细记录。精细同样体现在影像采集中,用光、角度都要一丝不苟。
同样在这年“进宫”的历史文献专业博士陈鹏宇,被分配至拓片组。开始一年多,他连甲骨的影子都没见到,而要先用扇子骨、硬币等习拓、练手。
拓片组组长郭玉海要求,亚克力板上放六枚同样的硬币,拓出的六张拓片都达到标准,色泽、神采一致,才算合格。
一枚长城纪念币,刚拓时,陈鹏宇只看到城墙和山峦,渐渐他注意到城墙脚下树丛的纹理,远处烽火台侧面的小窗,甚至窗下的砖缝。“越拓观察越细。”
有数十年金石传拓经验的郭玉海对传拓工艺的要求近乎苛刻。眼力、手法是第一位,材料也要甄选,宣纸要特别定制,以达到合适厚度,裹拓包的布必须是一种名为电力纺的绸布,棕刷先在砂纸上反复打磨,直到刷毛没有倒刺。拓片不光需字形清晰,更要注重全面反映甲骨形态,要能看出甲骨的质地、纹理,边缘的状态,“文字的神采”。
摹文主要为提取文字信息,但只摹得像还不够。“作为成熟文字,甲骨文书写已达到很高水平,是最早的书法形态。”摹文组组长焦东华认为,摹写的核心就是再现甲骨文字形结构、刀笔气韵乃至“神采”。
有的刀刻中间饱满、两头锐利,有的中锋挺拔遒劲、收笔“悬针”。在他看来,好的摹写应精准刻画点画与结构,注重整体章法的前后呼应。手不能抖,每一个笔画都要一气呵成,换口气都可能让“那种壮迈的感觉”没了。焦东华带领组员李延彦等练了近两年,一片有时要摹十几遍才合格。
不同分期的甲骨文书写风格不一,焦东华“一眼就能看出”哪两片甲骨的刀刻手法是“一脉的”。“甲骨刀刻也有传承关系。”
作为首位故宫甲骨学博士后,杨杨和师妹韩宇娇参与了释文组,拟定释文,著录定名,汇集材料,编辑成书。杨杨记得组长韦心滢告诉他,不能让书一出版就落伍,要时刻关注学术界最新成果。直到现在,刷学术网站,都是这位古文献研究所副所长睡前的规定动作。
米
韩宇娇用“米”来形容他们整理的材料——做殷商史、甲骨学研究这些“大宴”,离不开的米。
米充足高质,饭才能做好。
将甲骨上凝缩的线条还原回3000多年前一个王朝的国家制度、思维方式、信仰追求,研究对象早已不局限于文字,甲骨上的所有信息都被置于“放大镜”下。
缀合需要原大照片和拓本,做甲骨形态学研究需要甲骨上各种形态的放大照片。钻凿痕迹是研究甲骨整治、占卜制度的重要资料,甲骨文书法则有赖于甲骨文的刀刻痕。
这意味着,整理要尽可能完整地呈现文物信息,“蚂蚁腿”大小的残笔要记,一道裂、一个缺,都要记。
整理组制定了“三符合”原则:一是符合文物保管特色,尤其体现在尊重原状,按藏家整理;二是符合文献整理规范,即为甲骨定名、设置题解、释文显示原状;三是符合学术发展潮流,将一片甲骨的相关信息合置于同一页。
“文献在原件上的原状,怎么排列,怎么残缺,都包含着大量信息。”王素说。为此他们既制作了按条移录的释文,又附上反映原状的释文。
全面梳理一片甲骨曾被哪些书著录,需要整理者有大量的材料储备。关注旧书市场早成了杨杨的习惯。拉开他的办公室门,第一步但凡迈大一点,就会撞上书柜,要马上收腹、侧身,平移三步右转,才能到达那张被4个两米高书柜包围的办公桌。书柜里大部分是甲骨著录书。
有线索称,马衡卷一片甲骨曾被甲骨学家胡厚宣一本不常见的甲骨著录书著录。为了核验,那本书的纸质版他找了两年。
尽可能保留的信息,不仅在甲骨本身。
故宫院藏甲骨一大部分来自加拿大传教士明义士,他将其分装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箱。“藏家整理体现着他们的思想,我们对明义士的很多分类并不懂,需要研究,保存收藏原状就非常重要。”王素说。
为此,编目组将甲骨打散整理保护的同时,保持了编目的可逆性,可重溯回藏家分类等原始信息。
客观,也是一开始就定下的规矩。
“整理是整理,研究是研究”,是王素反复强调的一句话。换句话说,个人研究不能带入整理。
看到“热乎乎”的新材料,说不心痒是假的。杨杨和韩宇娇最初的释文手稿远比书厚,猜测、发现,“能想到的都写了”。但王素告诉年轻人,我们是向学术界客观地提供材料,给别人去做研究。手稿又从厚变薄。
“整理工作的核心是什么?就是材料的公布。甲骨不只是故宫自己的文物,而是学术公器,不能把材料独占。”采访中,韩宇娇多次提到“克制”。
将她招进故宫的老师王素已经退休,但很多东西留了下来。
韩宇娇对古籍整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整理不是简单的操作,要有整体规划和理论指导”。先生们的博识、宽广也让她震动。“做历史研究不能只限一隅,要能有宏观的视角。”
杨杨笔头快,先生们却要求严谨,即使文献的引用也不能有误。有时他核对文献出处的时间比写文章还长,这也意味着巨大的投入。王素经常挑灯到深夜一两点,这一点,韩宇娇、杨杨也“继承”了。
用
杨杨记得,相关部门做过统计,全国古文字研究队伍400余人,其中专业甲骨学者百余人。按经验,他们是这类著录书最重要甚至唯一的读者。
整理组却有自己的“野心”——把读者圈扩大那么一点,让不懂的人也能看想看。虽然他们清楚,相比专业研究者,让不懂的人懂才难。
以往的甲骨著录书通常将照片、拓本和摹本、释文及注释信息等分册放置。读者阅览一片甲骨要摊开三册书。这个惯例被打破,整理组将同一片甲骨所有相关内容放在同一页,方便了阅读。
以往的整理,不为甲骨命名,只用编号,不利于查找。这个惯例也被打破,他们不仅第一次为甲骨定名,还第一次让这类书有了目录。定名规则几易其稿,由繁化简,目标是“有推广价值”。
还有第一次设置题解,让读者不用看图版和释文就能了解本版甲骨的情况。第一次对较小甲骨的照片进行放大,便于观察细微。甚至在某版设计中,他们专门画上箭头提示释读顺序,注明“先从下往上读,再从右往左读”。
“方便读者使用”,被写进全书的总序。
“很多材料不做甲骨的人也要用,拿着书看不懂,那不行。”王素说,“要编一本不是本专业的人也能看得懂的书,让更多人用起来。”
杨杨的“最高设想”则是,只要有一本传下去,后世可以通过这书尽量多地获得对甲骨文的认识,认识3000多年前那个王朝,认识我们的来处。
只是在此之前的准备,是那么琐碎。
这些和古籍文献打了半辈子交道的人,教排版工怎么排图、造字。甲骨文对出版社编辑也是“天书”,他们就自己校对——“凡是印纸上的都要看”,页码对不对得上、甲骨文是不是摆正了,若没有就要标注“以某个笔画为正方向转多少度”。
一版纸本校样近半米高,韩宇娇趴在后面,看不到人。每晚6点,故宫断电,会将她的工作短暂打断,她把A3纸大小的校样装进帆布包,回家吃完饭,歇上几分钟,接着看。校样不能外流,杨杨就留给闺女画画,“总也用不完”。
两卷校对进行了3年11个月。2019年1月交出版社初稿,杨杨还一头黑发,2022年12月印制完成,华发已生。
这个庞大工程,参与者17人。完成一页,最少需要三个人分别投入八小时,全部甲骨整理完预计60卷册,杨杨算过,可能还要12年。
让他们高兴的是,基于这些“米”,研究已经展开。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一曼认为,两卷收录的甲骨内容丰富、不乏精品,一些卜辞“弥足珍贵”。复旦大学一位博士生拿到书不到十天,已缀合近20块甲骨残片。
“整理出来只是初步,还要继续做研究。”王素认为,甲骨文正实现有人做、有传承,但仍存在结构性不平衡。文字、史学的研究相对成熟,思想文化研究远远不够,而这恰恰可能是探源中华文明重要的“另一条路”。
刚到手的两卷书韩宇娇还没来得及拆封,下一卷的编辑即已启动。傍晚六点,故宫断电,她起身、锁门,依旧背着那个装满资料的大包。(来源:新华社客户端、瞭望2023年第13期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徐欧露)
大家都在看
-
再次入选国家级榜单!正定又火了一把~ #多彩石家庄 文旅新征程##这么近 那么美 周末到河北##多彩旅行·畅游河北#近日,中国旅游研究院与马蜂窝联合发布的《中国魅力小城旅游研究报告》,揭晓了国内100座“值得去的小城”榜单。其中,石家庄市正定县以“中 ... 文物之最03-08
-
以“文物之最”为匙,解锁故宫茶世界的宝藏器物! 千年岁月如茶沉浮间沉淀出文明的底色一片茶叶,一盏清茗既注点过唐宋文人的风雅亦浸润过明清雅士的风范故宫·茶世界观茶——茶文化精品文物展正在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热展中故宫博物院典藏的众多茶文化瑰宝悉数亮相从 ... 文物之最03-07
-
这件镶嵌绿松石的精美甲骨,蕴藏了哪些重要信息? 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殷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也是我国考古发掘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古代都城遗址,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2月26日,位于河 ... 文物之最02-28
-
探索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纪念馆,感受2400多年历史的魅力 大家好,我是Tommy。在随州来到了另外一个景区,就是曾侯乙墓纪念馆,一起看看。这里有一个曾侯乙墓景区的导览图、旅游图,不是很大,也来看看。这属于随州炎帝故里文化旅游区的一部分,前面这两个像鼎一样的青铜器 ... 文物之最02-28
-
中国出土黄金文物重量之最 在南京博物院特展馆9号展厅,有一件国宝级文物,誉为“镇护之宝”:金兽。金兽,1982年出土于江苏省盱眙县南窑庄,长17.5厘米、宽16厘米、高10.2厘米,重9100克,含金量高达99%,是目前中国出土古代黄金铸器中最重的 ... 文物之最02-28
-
跟着旅行博主房琪打卡石家庄正定古城~ 旅行博主房琪最近来石家庄打卡了河北的这座古城正 定正定古城用古寺古塔环出一段浑身是胆的燕赵历史隆兴寺端坐“东方美神”那是鲁迅形容这座五彩观音像时用的词87版红楼梦荣国府的取景地是它……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房 ... 文物之最12-29
-
石家庄正定隆兴寺:京外名刹之首 宝藏级千年古寺 正定隆兴寺始建于隋,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其中,有六处文物堪称国内之最,摩尼殿被称为“中国古建筑孤例”,倒坐观音被鲁迅先生誉为“东方美神”……走进这座充满历史韵味的千年古刹,了解国宝文物的故事。01正 ... 文物之最12-29
-
山西的一个文物大市,国保单位22处,拥有4个“全国之最” 山西文物资源丰富,且不说运城、大同这些地级市,就连晋城市的高平市,也以惊人的文物数量,令人叹为观止。高平市属于县级市,也是文物大市,据统计,全市不可移动文物157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22处,其中,四个“全 ... 文物之最10-23
-
3000年前古人“搓澡巾”长啥样?商代文物“陶㼽”亮相,看样子摩擦系数挺高 位于河南安阳的殷墟博物馆新馆,今天正式面向公众开放。这是我国首座全景式展现商代文明的国家重大考古专题博物馆,将展出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等文物近4000件套,展陈文物数量之多、类型之全,都是商代文物展览 ... 文物之最10-23
-
新华全媒+丨文明交流互鉴产生的青铜巅峰 新华社郑州2月22日电(记者桂娟 吴刚)鼎立于洹河之滨的首个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国家重大考古专题博物馆殷墟博物馆新馆将于2月26日正式开馆。这是殷墟博物馆新馆的外景。新华社发(安阳市委宣传部供图)“殷墟博物馆 ... 文物之最10-23
相关文章
- 新华全媒+丨文明交流互鉴产生的青铜巅峰
- 原创中国最逆天的文物,曾飞出地球,被誉九大镇国宝”之首
- 三组“世界之最”国宝文物带你溯源中华文明,City不City呀?
- 这座大墓被盗200多次,仍然占据了中国考古学史上五个之最
- 这座梁思成三次拜访的小城,值得所有人去一趟
- 毛主席生前将两盘录音带视为珍宝!走近1970年,感受中国惊天巨变
- 端午假期,河北博物院,我来了
- 看过来!山西这项排名全国第一!
- 近年之最!全国11省500余处文物在洪灾中受损
- 中国文物中的“世界之最”
- 最奇怪的城市随州,五一我去了一趟,有几点实在想不到
- 馆藏在美国的中国文物,样样精品
- 山西现存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全国第一 这些文物古迹你知道几个
- “与辉同行”游安阳:甲骨文奇遇记
-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 「隆尧风物」隆尧有个石刻馆
- 世界最“逆天”3大文物,图2“非地球之物”,汉代黑科技上榜
- 25类冷知识,最后两条当牢记
- 武则天墓珍宝之谜揭晓:800吨宝藏为何让盗墓贼望而却步?
- 中国考古界的“奥斯卡”,河南荣膺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最!
热门阅读
-
中国四大名绣世界闻名 苏绣曾是清朝皇宫御用 07-13
-
最经典黄易武侠小说盘点,看一代武侠大师的呕心之作 07-13
-
上古十大神器真实排名,东皇钟第一轩辕剑排第二 07-13
-
骑木马驴为女性设计,尖硬的木桩直接戳入女性下体 07-13
-
江苏最难懂的十大方言 排名第一的曾被用作军事密码 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