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教授陈刚:登顶珠峰不是目的,我向往的是毫米级数据
8848.86米,这个特殊的地理数据,是激励一代代登山测绘队员追光前行的精神坐标。
1975年之前,珠峰高程数据一直被国外垄断,就连中国版地图上也使用的是国外数据。为了填补这项空白,在设备有限、技术还不成熟的条件下,国内几乎所有的登山队员都抱着视死如归的精神去完成测量任务。也是在这年,中国首次测出珠峰的海拔高程为8848.13米。2005年,中国人再次登顶测量珠峰,向世界发布了珠峰岩石面高程为8844.43米。最近一次测量珠峰是2020年5月,中国与尼泊尔共同宣布珠峰最新雪面高程8848.86米。
从2012年到2022年的十年间,陈刚先后四次攀登珠峰。身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的陈刚不仅仅是一名登山者,他长期从事大地测量研究工作,肩负着采集科研数据等科考任务。
2020年,国家启动中尼珠峰高程测量任务。陈刚全程参与测量珠峰“新身高”。在后期冲顶过程中,尽管受恶劣天气的影响,陈刚依然完成了三次冲顶往返相对重力测量工作,获取了珍贵的时段重力变化数据。
2022年4月30日上午,陈刚与在读中国地质大学测绘专业的儿子陈李昊一起,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父子俩不但完成了多年前关于珠峰的约定,也在地球之巅完成了一次科研精神的传承。
陈刚说,珠峰既是地理高峰,也是学术高峰。“登顶珠峰不是目的,我心向往的是毫米级数据。”

2022年,陈刚父子登顶珠峰。他的儿子是队伍里第一个到达顶峰的人,并在顶峰完成了40分钟的观测任务。受访者供图
为珠峰量身高
新京报:为珠峰量身高,在普通人看来是非常专业的课题,您会如何深入浅出地解释这个过程?
陈刚:类似给人量身高,首先我们要确定头在哪里,同时也不能忽略他站在什么地方,把脚的位置定准。
第一个工作是确定基准。首先要关注珠峰的顶部和海平面问题,要从日喀则、拉萨等周边地区把我们国家高程测量的基准引过来,引到珠峰大本营,确定起算点的位置。从大本营的起算点到峰顶,我们要找六个交汇点,要从六个方向测量珠峰,这六个点的工作是珠峰测量的基础测绘工作,先打基础。
第二步,测量队员要用仪器往顶峰一步一步推进,一个高度一个高度地往上转,这个工作就叫传递高程,测量工作和登山工作同步进行,花费一个多月的时间。往上传递高程的过程中还需要多次测量,往返观测,等这些准备工作都完成了,就需要等一个好天气,我们在窗口期,把北斗导航设备和测量觇标送到顶峰。
新京报:顶峰常年积雪,雪的厚度常常随天气变化而变化,这个因素是否会影响到珠峰的身高?
陈刚:顶峰测量,它不能只依靠一种技术,需要多种数据的对比,我们要用到比如说北斗卫星去测坐标,那北斗测得准不准呢,还需要GPS和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等其他卫星的数据做对比。卫星测量是一种新方法,要与传统的方法相互结合相互对比分析。
传统的几何测量方法是多次在顶峰竖起测量觇标。觇标是红颜色的,有很多反射棱镜。我们要从山下的六个交汇点上瞄准峰顶竖起的觇标,通过发射这种激光,使信号反射回来,得到六个点到珠峰顶的距离,这个工作叫三角高程测量。人在顶峰最多待一个多小时,但反射的目标还在顶上,这个测量可以从早测到晚,要测几十组数据。
但是这些方法都只能测到雪的表面。雪在峰顶它是高低起伏的,有时候下一场大雪,峰顶的高度位置也会变化。你想确定雪有多深,我们就要在峰顶使用冰雪雷达探测仪扫测几条剖面,后期在电脑上通过数字高程模型确定立体的雪深。我们还要用地面重力仪在顶峰测重力值,研究相对于珠峰下面基准点的重力变化量。2020年,我们国家还在珠峰地区开展了航空重力测量。这些数据相互检验和融合,也是传统测量和现代测量的融合。
新京报:因为攀登珠峰每年只有短暂的窗口期,测量人员如何做到一边登山一边测量?怎么在有限的时间内同时去做专业的事?
陈刚:一边要训练怎么往上爬,一边做测量,并且有时候还要往返测,相当于我们早上从海拔5364米的珠峰大本营出发,到海拔5800米的地方向上走了九公里,测了一整天,但是到了那个地方以后还要往回返测,相当于我们从零开始再返回看,数据还是不是零,数据要闭合,这是往返观测。
这个过程我们要依靠登山队员协助,没有他们提前修路绳,提前搭设帐篷,准备补给,测量工作将会非常艰难。测量人员和普通的登山者一样,都要往上走,只不过测量队员要肩背比较精密的设备,普通设备可以让别人背,但是怕摔的仪器都要我们自己背。
2020年,我们其实是登了三次才往上冲顶。从大本营走到6500米,花了两天;到7028米又花了一天;没想到在7790米的地方,下了一场大雪,我们就不能往上走了,只好撤回大本营。等第二个星期决定上去,又没有完成,到第三次才成功登顶。
我们的多次往返,上下测量,其实对测量是一个好事,有更多的数据做支撑,但也会消耗更多的体力。
珠峰之险
新京报:2023年,尼泊尔当局一共颁发了478张珠穆朗玛峰登山许可证,创下七十年以来的最高纪录。由于99%的登山者至少会有一名夏尔巴向导陪同,今年珠峰攀登人数业已超过一千人。目前,从尼泊尔南坡攀登珠峰的死亡和失踪人数已经多达十几人。攀登者怎么预估风险?
陈刚:其实尼泊尔的南坡路线,更多是商业型登山,辅助配合的商业公司特别多,像今年中国人从南坡登珠峰的大约有九十人,相比之下,从中国北坡允许登珠峰的只有15人。
在中国,我们有国家体育管理总局的登山运动管理中心负责审批,要求身体健康,年龄不能超六十岁,不能小于18岁,没有登过八千米海拔以上的山也不允许登珠峰。但在国外没有这些要求。
人数多的风险在于,本来一条窄路,在行走过程中会拥堵。大量的人会在拥堵的过程中冻伤,因为堵在了一个节点,一个人上不去,上面的人也下不来,有时候会等两个多小时,这样就造成体能和氧气的消耗。
新京报:在中国境内,北坡登珠峰的话,会面临哪些风险?
陈刚:有一些风险是无论北坡和南坡都会面临的。首先在于气候,珠峰地区是小气候,在十公里内天气变幻无常,有时候变化按分钟计算,你行进的过程中时刻会出现大风或暴雪。
你还会面临雪崩、冰裂缝,脚下的冰裂缝很隐蔽,不小心走着走着就会掉到裂缝里去,裂缝下面基本都是深渊。再有经验的人,都无法和自然抗衡。我们每次测量都会有人手脚冻伤,这些都属于恶劣环境影响。
另一个风险在于人,你依托的向导的经验和他的能力都很关键。我们有一年攀登过程中向导生病了,要临时下撤,他下撤我们也只能跟着下撤。也包括物资的问题,比如提前准备好的帐篷,有可能会被风刮破吹走,你就没办法在那休息。

2022年5月,在珠穆朗玛顶峰,陈刚父子拿着北斗定位测量设备开始测量工作。受访者供图
父子登顶 科学传承
新京报:为什么会和儿子一起攀登珠峰?
陈刚:登山和科考结合是中国地质大学的传统,有非常鲜明的学科特色。我的儿子也在地质大学读书,学的也是和我一样的测绘专业。科研不是一代人能做完的,需要传承下去,通过攀登自然的高峰,他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攀登他的科学高峰。
2022年我之所以带着儿子一起爬珠峰,是想让他配合我去珠峰完成一项科研任务,我给他配置了一套和我一模一样的设备,想到我若上不去就让他来完成。当年他是我们队伍第一个到达顶峰的,上去后没有等我就完成了40分钟的观测任务,我们会合后,我又把仪器和他放在一起,做了20分钟的比对观测,有了双备份数据。下山时我们还采集了雪样和岩石样品。
新京报:在20多岁的年纪登顶成功,这个过程对他产生了什么影响?
陈刚:我之前总是担心他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但是他就能完成任务。如果一个年轻人学会了吃苦,学会了坚持,他一辈子不会再怕什么了。
而且这个过程还可以让他学会抱着一颗感恩的心。他会去感谢为他做了大量幕后工作的藏族同胞,他可能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他知道,如果没有这些人,谁也登不上去。我一直说不要把自己当成英雄,你成功是靠这些无名英雄支撑着你,要敬畏这种人梯精神。
新京报:在当今时代,在地球之巅进行科考有什么实际意义?
陈刚:珠峰作为世界最高峰,其准确的高度和变化趋势一直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因为板块运动造成挤压,它每年都在上升,但是每年上升多少毫米还有一个变化的趋势。在这个科研窗口,珠峰就是一个指示器,是世界上研究板块运动最有代表性的位置。我国有责任和义务精确测定珠峰高度并向全世界公布,这既是国家综合实力和科技水平的重要体现,更是国家主权的象征。
实际上,追问珠峰高度的历史,也是人类认识地球、探索科技的发展史。珠峰的地理、地质、气象变化特征都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标识。中国的地学科教工作者正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不断向科研广度和深度进军,揭示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的变化机理,这也是珠峰科考的“巅峰使命”。
新京报记者 朱清华
编辑 陈晓舒
校对 杨许丽
大家都在看
-
12岁于子迪200米蝶泳夺冠:泳坛新星的破晓之光 12岁的于子迪以一记酣畅淋漓的夺冠,在200米蝶泳赛道上划出了属于中国泳坛的璀璨弧线。这位少年泳将的横空出世,不仅让观众惊叹于其超越年龄的竞技实力,更点燃了人们对中国游泳未来的无限遐想。她的胜利,是天赋与 ... 体育之最05-23
-
专访邓亚萍:不服输的态度永不止步 “绽放”,一个富有生命力与美感的词汇,形容女性力量的苏醒与成长。在北京世界妇女大会三十周年、中国将再次召开全球妇女峰会之际,在全国妇联宣传部的指导下,新京报推出女性力量主题报道《绽放》,记录新时代中国 ... 体育之最05-23
-
42岁老将血战王曼昱!削球艺术对决,险胜背后是永不屈服体育精神 多哈世乒赛女单1/16决赛赛场见证了一场跨越年龄与伤病的经典对决——中国选手王曼昱苦战五局,以4-1险胜42岁的德国华裔老将韩莹。这场66分钟的鏖战不仅展现了顶尖的技战术博弈,更诠释了体育精神的真谛。首局开始, ... 体育之最05-23
-
21分钟速胜!孙颖莎碾压卢茨创纪录,外媒惊叹:中国女乒无解 在近期乒乓球赛事的舆论场中,运动员孙颖莎的赛场表现引发了全民热议。社交媒体平台上涌现的数十万条评论,既折射出公众对体育竞技的炽热关注,也投射出当代社会多元化的体育价值认知。通过梳理这些充满激情的民间表 ... 体育之最05-23
-
最佳运动时间不是“天刚亮”,更不是“临睡前”!很多人锻炼错了 你会选择早上锻炼还是晚上运动?近日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最佳运动时间既不是“天刚亮”更不是“临睡前”!最佳运动时间不是“天刚亮”2023年,广州医科大学和广东省人民医院的研究人员在《自然·通讯》期刊上发表的研究 ... 体育之最05-22
-
冲上热搜!战胜国乒后激动捂脸痛哭,这才是竞技体育最真实的模样 大冷门!日本选手战胜国乒后激动捂脸痛哭:这一刻,他们等了多久?!乒乓球,作为中国的“国球”,是无数国人的骄傲。每一次大赛,国乒队员们的表现都牵动着亿万球迷的心。而对阵日本队,更是每次交锋都火花四溅、扣 ... 体育之最05-22
-
多哈乒坛风云:热血与遗憾交织的竞技诗篇 赛场如战场,胜负只在瞬息之间。2025年5月的多哈世乒赛,上演着无数令人心跳加速的瞬间,冷门与惊喜轮番登场,让全世界的球迷为之疯狂。黎明未至,球馆内已剑拔弩张。刚捧起世锦赛桂冠的日本名将平野美宇,本是夺冠 ... 体育之最05-21
-
CBA生死战启示录:当钢铁之躯轰然倒下,谁在改写英雄剧本? 当胡金秋在总决赛第六场首节轰然倒地的瞬间,超过百万直播观众的手机屏幕都闪过同样念头:"广厦完了"。这位场均25+12的常规赛MVP得主,在争抢篮板时被对手撞击腰部后蜷缩在地,伴随剧烈呕吐被搀离球场。但这 ... 体育之最05-21
-
国际乒联的“傲慢”才是体育精神? 当规则成为靶子,运动员的“特权诉求”是否正在异化竞技本质? 一、国际乒联的“冷处理”为何被误读为傲慢?2025年多哈世乒赛,王楚钦球拍在检测环节受损事件引发轩然大波。中国乒协提出三点诉求:全程监督、更换检 ... 体育之最05-21
-
NBA史上最强的10个最人都有那些! 1.乔丹 2.詹姆斯 3.贾巴尔 4.魔术师 5.张伯伦 6.比尔-拉塞尔 7.拉里-伯德 8.邓肯 9.奥斯卡-罗伯特森 10.科比湛的球技和独特的魅力,为篮球文化增添了别样色彩。第八、蒂姆・邓肯,低调沉稳的石佛,是马刺队多年辉煌 ... 体育之最05-21
相关文章
- 为什么它能称为地球最受欢迎的运动?这些数据告诉你答案!
- 跳水台上的冰与火:00后双姝巅峰对决撕开竞技体育最残酷的温柔
- 国乒狂揽四连胜!孙颖莎碾压神秘之师,王曼昱双线突围引爆看点
- 最适合人们的体育运动,大多数人都不知道
- 勒布朗-詹姆斯最新推特:体育赛事中最棒的两个字—抢七!
- 伽VS普拉提:谁才是你的“本命运动”?90%的人都选错了!
- 34岁孙杨带伤夺铜!赛后一动作让全网泪崩:这才是真正的冠军
- 世乒赛首日惊爆冷门!国乒主力碾压韩国天才,朝鲜队成最大黑马
- 梁靖崑14-12绝境翻盘!三大战术撕碎神秘之师,国乒外战稳如磐石
- 跳水女皇陈若琳如若水,润泽时光的永恒水池之美
- 近2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10位体育运动员名单(第一集)
- 为什么说跳绳是“运动之王”?骨科医生说出几个好处,早了解
- 奥运体坛最漂亮的5位女运动员,身材好颜值高,你最喜欢哪位
- 伟大,格雷格·波波维奇打造体育史上最伟大的辉煌之一
- 攻克国内之最!黄河体育中心专业足球场成功“戴冠”
- 马龙职业生涯中的几个“之最”?
- 盘点那些足球之最,这些球星你认识几个?
- 2024年我国运动员获194个世界冠军创历年之最
- 33个项目,194个世界冠军!体育总局发年终“成绩单”,2024中国健儿创历年之最
- (体育·年终稿)2024年中国体育健儿获194个世界冠军 创历年之最
热门阅读
-
NBA75大球星官方完整名单 02-15
-
世界十大顶级体育赛事:奥运会居第二,世界杯局魁首 08-23
-
2022热门网游排行榜前十,英雄联盟位居第一宝座 09-02
-
steam免费游戏排行榜前十名,不用花钱又好玩 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