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密度最大的10种物质,中子星1亿吨/立方厘米只能排第三!
突然想起来一个脑筋急转弯:“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重?”相信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其实重量都一样,但是却有人第一反应是铁中,这是因为在我们脑海里形成了铁的密度要远远高于棉花的密度。如果换一句话来问,一袋棉花和一袋铁谁重?相信没有人会答错的。
我们生活中所见所闻的任何一个东西的密度都不一样,比如铁的密度是7.8克/立方厘米,一个烟盒大小的铁块就有一斤半左右的重量,而比铁密度大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比如金、银、铜等等。在世界上总有一些特殊的存在,比如中子星的密度是1亿吨/立方厘米,这相当于8亿人的重量总和了,如果说还有比中子星密度更高的存在,你觉得会是什么呢?
10、铼 - 21.02克/立方厘米
铼它是元素周期表第75位成员,一种银白色过渡金属,是所有元素中熔点最高的金属之一,仅次于钨和碳。它也是所有元素中沸点最高的元素之一,也是稳定元素中沸点最高的。铼是地壳中最稀有的元素之一,它也是密度最大的金属之一,仅次于铂、铱和锇。
在喷气发动机的燃烧室、涡轮叶片和排气喷嘴的地方,这些合金含有高达6%的铼,使得喷气发动机结构成为该元素最大的单一用途。第二个最重要的用途是作为催化剂:铼是一种优异的加氢和异构化催化剂,用于汽油中石脑油的催化重整。由于供应量相对较低,所以铼价格比较昂贵。
9、铂 - 21.45克/立方厘米
铂(铂金)是一种致密、有延展性、延展性、极不活泼、珍贵的银白色过渡金属。铂是元素周期表中第78号成员。它有六种天然存在的同位素。它是地壳中较为稀有的元素之一,平均丰度约为5微克/千克。它出现在一些镍矿、铜矿以及一些原生矿床中,主要位于南非,占世界产量的80%左右。
由于其在地壳中的稀缺性,每年仅生产几百吨,鉴于其重要用途,其价值极高,是一种主要的资源和贵金属商品。铂用于催化转换器、实验室设备、电触点和电极、铂电阻温度计、牙科设备和珠宝。作为一种重金属,由于其耐腐蚀性和高亮度,所以成为首饰的最佳材料。
8、铱 - 22.56克/立方厘米
一种非常硬、脆的银白色的铂族过渡金属,被认为是第二密度的天然金属(仅次于锇),密度为22.56克/立方厘米。它是最耐高温的金属之一,即使在2,000°C的温度下也是如此。地球上铱的总量比在地壳岩石中观察到的要高得多。铱是抗腐蚀性最强的金属之一,它能够在高温下抵御几乎所有酸、王水、熔融金属,甚至是硅酸盐。
固态铱很难加工、成型或加工,因此通常采用粉末冶金来代替。铱的主要用途是金属本身及其合金,如高性能火花塞、高温下半导体再结晶的坩埚、计算机存储设备和固态激光器以及氯碱工艺中生产氯的电极。工业催化中铱的重要化合物是氯化物和碘化物。
7、锇 - 22.59克/立方厘米
地球上密度最大的自然元素,密度为22.59千克/立方米,是密度最高的化学元素。它是铂族中的一种坚硬、脆性的蓝白色过渡金属,作为微量元素被发现的合金,主要是铂矿石。锇是地壳中最稀有的元素之一,含量仅为万亿分之50,据估计,它在宇宙中的含量约为十亿分之0.6,因此是最稀有的贵金属。
由于其氧化物具有挥发性和极高的毒性,锇很少以纯态使用,而是经常与其它金属制成合金用于高磨损应用。锇合金非常坚硬,与其它铂族金属一起用于钢笔笔尖、仪器枢轴和电触点,因为它们可以抵抗频繁操作造成的磨损。
6、钅黑- 40.7克/立方厘米
钅黑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化学元素,其化学符号为Hs,原子序数为108。是一种放射性极强的超重元素及锕系后元素,其所有同位素的半衰期都很短,非常不稳定,其中寿命最长的是269Hs,半衰期仅约16秒。德国黑森邦达姆施塔特重离子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1984年首次合成出元素,并以黑森邦命名此元素。
它的密度约为40.7克/立方厘米,这使其成为所有已知的118种元素中最重的。迄今为止生产的量小且半衰期短,导致对其物理和化学特性进行分析变得困难。到目前为止,多个研究通过不同的核反应,一共合成了超过100个原子,有的是母原子核,有的是更重元素的衰变产物。
5、太阳核心 - 160克/立方厘米
从这里开始,看起来有点像科幻电影中的事情,太阳核心的密度约为钅黑的四倍,160克/立方厘米。换句话说,一块两个拇指大小的太阳核心的质量大约相当于一罐汽水的质量,换做立方米算等于160吨/立方米。然而另一个极端,靠近最外层(日冕)的部分,密度已降至约1.4克/立方厘米。
核心是太阳质量最里面的10%,这是核聚变产生能量的地方。由于其上方所有层的巨大重力压缩,核心非常热且致密。核聚变需要极高的温度和密度。太阳核心的温度约为1500万度,然而由于极端温度,太阳内部一直到核心形状是气态,感觉就像是熔化的岩石的样子。
4、白矮星 - 1吨/立方厘米
想象一下将太阳压缩到地球大小,这就是白矮星,这颗恒星的密度是太阳的66,000倍。白矮星不仅仅是一种恒星,它还是恒星生命的最后阶段,主要由电子简并物质组成的恒星核心残余物。白矮星中的物质不再进行聚变反应,因此恒星没有能量来源。它无法通过聚变产生的热量来抵抗引力塌缩来支撑自身,而只能通过电子简并压力来支撑,从而使其变得极其致密。
白矮星的低光度来自残余热能的排放,已知最近的白矮星是天狼星B,距离8.6光年,是天狼星双星中较小的组成部分。目前认为距离太阳最近的一百个恒星系统中有八颗白矮星。白矮星异常暗淡的现象于1910年首次被认识到。
3、中子星 - 1亿吨/立方厘米
如果白矮星让你感到惊讶,接下来还有更惊讶的。因为在宇宙中有一种恒星的密度比之前的恒星大亿倍。中子星是天文学最神秘的天体之一,目前它是已被证明存在的最致密宇宙的自然天体之一。这些恒星是在超大质量恒星(比太阳大数百万倍)爆炸时形成的,留下一个原子核,其中原子的质子和电子融合,因此它们之间没有排斥,它们可以达到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密度。
标准的中子星直径在20公里左右,总质量在10到25个太阳的质量之间,如果恒星特别富含金属,则可能会更多。除黑洞外,中子星是已知最小且密度最大的一类恒星天体。中子星如果一旦形成,就不再主动产生热量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冷却,然而,它们仍可能通过碰撞或吸积进一步演化。
2、夸克星 - 100亿吨/立方厘米
是中子星的一百倍,一些大质量恒星在其生命周期结束时坍缩形成中子星,在中子星内部的极端温度和压力下,中子通常被简并压力分开,从而稳定恒星并阻止进一步的引力坍缩。然而,假设在更极端的温度和压力下,中子的简并压力被克服,中子被迫合并并溶解成它们的组成夸克,形成夸克物质的超致密相基于密集夸克。
在这种状态下,应该会出现新的平衡,因为夸克之间会出现新的简并压力以及排斥性电磁力,并阻碍总引力坍缩。从理论上讲,这种情况在科学上被认为是合理的,但不可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证明,因为稳定夸克物质所需的非常极端的条件无法在任何实验室中创造出来,也没有在自然界中直接观察到。由于这些原因,夸克物质的稳定性以及夸克星的存在是物理学中未解决的问题之一。
1、黑洞 - 无限密度
黑洞是宇宙中密度最大的物体,没有什么可以夺走这个王位,因为从根本上来说,物理定律阻止某些东西变得更加致密。黑洞是空间中的一个奇点,即一个没有体积、质量无限的点,所以从数学上来说,密度是无限的。这就是它产生如此高的引力的原因,以至于连光都无法逃脱它的吸引力。
根据广义相对论,黑洞中心的奇点是一个密度无限、大小为零的点。然而,量子力学表明情况可能并非如此。在量子力学中,粒子可以以状态叠加的形式存在,这意味着它们可以同时处于多个位置。这表明黑洞中心的奇点可能不是一个点,而可能是一个时空区域,我们所知的物理定律在这里失效。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即便是夸克行遇到黑洞的话也会被吸走。#科技##爆料#
大家都在看
-
第谷·布拉赫:丹麦天文学的奇才 引言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1546—1601)是丹麦历史上最杰出的天文学家之一,他的贡献在科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布拉赫以其精确的天文观测和独特的宇宙模型而闻名,尤其是他所编著的《鲁道夫天文表》(Rudolph ... 天文之最05-22
-
天文学的奇才:第谷·布拉赫如何颠覆了我们对宇宙的认知! 在科学史的浩瀚星空中,有一位天文学家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卓越的贡献,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理解。他就是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1546—1601),这位丹麦的天文学巨星不仅以其精确的观测数据闻名于世,更因其与开普 ... 天文之最05-21
-
【南京大学天文系】中国天文最耀眼的明珠 南京大学天文学系是全国高校中历史最悠久、培养人才最多的天文学专业院系,拥有目前国内唯一的天文学一级重点学科,在历次学科评估中稳居第一一,4位中科院院士坐镇目前拥有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曲钦岳院士、苏定强院 ... 天文之最05-21
-
古希腊“天文学”:为何能够领先中国,背后原因引人思考 新中国之后,在天文学领域,中国考古取得了很多重大发现,其中两个尤其特别:其一,先秦史书上说“北斗九星,七见二隐”,而考古发现的距今5300年前的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中,就发现了北斗九星的布置,因此北斗原本九 ... 天文之最05-20
-
第谷.布拉赫,丹麦天文学界的奇才 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1546—1601)是丹麦历史上最杰出的天文学家之一,他的贡献不仅在于开创了现代天文学的基础,更在于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方法推动了科学革命的进程。布拉赫的研究和观测成果,为后来的天文学 ... 天文之最05-19
-
宇宙也自转? / 宇宙也自转?最近,发表在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宇宙可能会自转——只是非常缓慢。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解决天文学最大的难题之一。目前的模型认为,宇宙向各个方 ... 天文之最05-18
-
万年前最硬核"天文密码"!揭秘燧人氏如何用北极星终结"看天吃饭" 在距今约1.2万年前的末次冰期结束后,中原大地逐渐温暖湿润,黄河流域的先民们开始尝试定居生活。此后,一位被后世尊称为"燧人氏"的智者,通过对北极星与北斗七星的持续观测,开创性地构建起华夏民族最早的 ... 天文之最05-18
-
天文学界的“奇才与怪咖” 第谷·布拉赫:天文学界的“奇才与怪在历史的星空中,有些人就像璀璨的星星,照亮了人类探索宇宙的道路。而今天我们要聊的这位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不仅是一位天文学的奇才,还是个不折不扣 ... 天文之最05-18
-
世界时钟之祖,最古老的天文钟——宋朝的科技巅峰“水运仪象台” 公元 1085 年,一场关乎宋朝颜面的外交危机正在发酵。北宋使臣苏颂出使辽国时,因两国历法差异引发争执 —— 辽国冬至日比北宋晚一天,辽官当场质问:"哪国历法更准?" 苏颂的回答堪称教科书级外交智慧: ... 天文之最05-18
-
第谷•布拉赫:丹麦天文学界的奇才 在天文学的浩瀚星空中,有一个名字如同一颗璀璨的星星,闪耀着无与伦比的光芒——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这位丹麦天文学家不仅以其精湛的观测技术和数据分析能力而闻名,更以其传奇的生活故事和个性魅力赢得 ... 天文之最05-18
相关文章
- 第谷•布拉赫:丹麦天文学的奇才与《鲁道夫天文表》的传奇
- 地球之最天文篇:月球上最早的“软着陆”
- 中国历史之“最”——震撼全球的璀璨明珠
- 春分,最是人间好颜色
- 金星最亮时刻
- 有史以来的最强伽马射线暴——这种天文学强爆炸,闪耀了整个宇宙
- 天文之最——带你探秘浩瀚深邃的宇宙世界极美景观
- 看:这是银河系的中心照片!天文学家在这里有惊人发现
- 天文学家眼中的星之“尽收眼底”
- 第谷.布拉赫:丹麦天文学的奇才与《鲁道夫天文表》的传奇
- 金属鼻子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的星空传奇与科学启示
- 第谷:布拉赫:丹麦历史上最杰出的天文学家。
- 第谷.布拉赫:丹麦天文学界的奇才
- 第谷. 布拉赫: 丹麦天文学界的奇才
- 铅球:天文学家发现超致密超级地球
- 天文学的“奇才”:第谷.布拉赫的传奇人生
- 最大恒星:天文学家拍到一颗恒星,它可能是目前发现体积最大恒星
- 比太阳亮500万亿倍!科学家发现宇宙最亮天体,吸积盘直径达7光年
- 第谷·布拉赫:天文学界的“古怪天才”
- 第谷,布拉赫:丹麦天文学界的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