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岁屠呦呦,才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大女主
92年前的今天,
屠呦呦在浙江宁波出生。
提起这位不平凡的女科学家,
很多人都会想到,
她拿下诺贝尔奖的高光片段,
以及那棵让她闻名的救世神草——
青蒿。
屠呦呦对世界的影响有多大?
在由BBC发起的
“20世纪最伟大人物”评选活动中,
屠呦呦和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图灵一块入围,
成为亚洲唯一入选的科学家。
这是整个中国的骄傲,
也是属于亚洲女性的无上荣光。

盛名之下无虚士。
如今的屠呦呦,
依然坚守科研第一线。
若非工作要求,
平常记者很难采访到她。
有人曾向屠呦呦的同事打听:
屠老师什么爱好?
得到的回答基本都是:
她喜欢做实验。
心中装有辽阔山海的人,
无需借由太多的外在表达自己,
一味药,一剂方,
就是她给世界最好的回答。
一如学生王满元的评价:
“屠老师是一个特别执着,
特别坚定的人,做事心无旁骛。”
心有定力之人,往往业有所成。

静得下心,方能行稳
时间倒流回1955年,正在北大读大四的屠呦呦,面临着人生的一个重大选择——分科。
摆在她面前的有2个专业,一是药物化学专业,二是生药学专业。
选前者,毕业后可以进入各大药厂,工作有保障;
而选后者,毕业后需要“坐冷板凳”,进实验室和各种药材打交道。
两者相较,显然前者更能满足大众的就业需求,所以班上有40人,都读了药物化学。
但屠呦呦,却坚定地选择了生药学专业。
为什么呢?
这还要从9年前说起。
彼时的屠呦呦,还是无忧无虑的花季少女,不曾想,一场重病,给她的学业按下了暂停键。
16岁时,因为感染肺结核,屠呦呦被迫休学,在家静养。
在当时,得肺结核意味着死期将至。
幸而父亲精通中医,屠呦呦在2年时间内,得以痊愈。
自那时起,屠呦呦便立志学医:
医药的作用很神奇,如果我学会了,不仅可以让自己远离病痛,还可以救治更多人,何乐而不为呢?
怀着这样的心情,屠呦呦发奋学习,21岁考入北大,成为新中国的一代骄女。

毕业后,屠呦呦在中药所呆了14年,深入走访药材公司,进行了成千上万次实验。
做学问的时光,总是漫长又枯燥。
泄气之时,屠呦呦经常想起哥哥给自己的寄语:
呦妹,学问是学无止境的,所以当你局部成功的时候,千万不要认为满足;当你不幸失败的时候,亦千万不要因此灰心。
呦呦,学问绝不会使诚心求她的人失望。
年少的信念犹在耳畔回响,屠呦呦想着,心里又充满了能量。
1969年,屠呦呦终于迎来了命运的转折。
她接到了国家研究疟疾防治药物的重任,被任命为课题组组长。
中药所所长姜廷良说,之所以把任务委以屠呦呦,在于她有扎实的中西医知识,和被同事公认的科研能力水平。
前十几年厚积的能力,终于等到了崭露头角的时刻。

屠呦呦曾说:
“不要去追马,用追马的时间去种草。”
人生之路上,很多人容易被冗杂的声音干扰,动摇原有的信念,模糊前进的方向。
殊不知,成功的机会,往往只青睐于那些心性沉稳的人。
慢下来,打牢自身基础;静下心,走好脚下每一步。
做个坚定的长期主义者,你终将成就自己。

沉得住气,方能成事
很长一段时间,疟疾都被视为人类的头号健康杀手。
这种进化了3000万年的病毒,对只有600万年历史的人类来说,犹如洪水猛兽,轻易就能把身体防线击溃。
自从接到国家任务后,屠呦呦翻阅大量医书,四处走访老中医,连群众来信,都要一封封仔细阅读。
她收集了2000多个古方,最终把目标锁定在200多种中草药上。
刚开始,屠呦呦对动物疗效高达80%的胡椒、明矾、辣椒,颇有兴趣。
可是这3种药物的临床实验,都宣告失败。
屠呦呦又接连尝试了其他药物,结果不是对身体有害,就是治疗效果不佳。
寻药之路陷入僵局,屠呦呦只能带着团队,开始大海捞针式的探寻。
实验的枯燥,还不是最磨人的,上百个日夜里毫无进展的努力,才最令人绝望。
很多人的热情,都被一点一点消耗殆尽,只有屠呦呦,依然每天早出晚归,不愿放弃。
试过190个药品后,屠呦呦把目光放到了青蒿上。

然而,这种如今被广泛使用的药物,最初的实验效果并不理想。
青蒿对疟原虫的抑制率只有68%,而且药效极其不稳定,有次实验,甚至跌到了12%。
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屠呦呦翻遍了历代书籍,终于在1971年下半年,找到了灵感。
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里记载: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这种绞汁服用的方法,和传统中药的煎熬提取法截然不同。
屠呦呦按照古方,用不同溶剂逐一实验。
她还搬来7口大水缸到实验室,专门浸泡青蒿。
由于很多溶剂都是挥发性气体,屠呦呦每次回家,都带着满身酒精、乙醚味,甚至得了中毒性肝炎。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10月,屠呦呦用乙醚成功制取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可大家还没高兴多久,就发现,注射了青蒿的小白鼠,有一部分中毒身亡了。

所有人的情绪骤降至冰点,谁也不敢打包票,青蒿作用在人身上,不会有毒副作用。
为了验证药物的安全性,1972年,屠呦呦以身试药,经过重重筛查,确保青蒿素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可正式用于临床时,青蒿素又出现了问题。
服药的病人,病情并没有得到控制,甚至毫无好转迹象。
这是怎么回事呢?
屠呦呦闻讯,火速调取样品,发现是药片崩解度出现偏差,导致患者服药后无法正常吸收。
屠呦呦把药片改成胶囊,治愈率终于恢复如初。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
青蒿素全面推行后,全球1060万人的生命得到挽救,疟疾的死亡率降低了50%。
青蒿素对人类的深远影响,足以载入史册。
BBC这样评价屠呦呦:
如果要用拯救了多少人的生命,来衡量一个人的伟大程度,那么毫无疑问,屠呦呦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她研究的药物,挽救了无数的生命。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提取青蒿素的过程,诸多波折,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将前功尽弃。
秉持着沉稳踏实的心态,屠呦呦在一次次从失败中破局,从破局中升华,最终取得惊世的成就。
一如《我们这十年》里说的:
“困难一定有的,但往往难的事,才值得去做。”
在困难中修行,或许对普通人来说很痛苦,但对于心性坚定的人来说,却是历练的机会。
在他们看来,每一次失败,都是能够积累自身阅历;每一次碰壁,都能够明晰努力的方向。
当你笃定如初,把所有艰险都踏平,路就能走到了。

守得本心,方能致远
电视剧《功勋》里,有这样一个片段。
周迅饰演的屠呦呦,在漫天风雪里,背着女儿回家。
彼时,女儿刚在校园里打完一场架,屠呦呦问女儿,为什么打架?
女儿回答,同学们都说屠呦呦不是好妈妈,连女儿都不接送,她气不过,就和同学打了一场。
屠呦呦沉默良久,低低地说:“妈妈也许,真的不是好妈妈。”
女儿闻言,着急得哭了起来:
“是!你就是!你要不是好妈妈,我和他们打架,就是我的错了!”
屠呦呦不再说话,她努力回头看女儿,但很快意识到,泪水已经溢满了眼眶。
她又把头别过去,继续在冒着风雪,蹒跚前行。

一直以来,人们都把太多的光环,加诸在屠呦呦身上:
神医,学术权威,诺奖得主……
往往忘了,盛名之下,屠呦呦也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母亲。
为了把精力专注于科研项目上,她放弃的东西,太多,太多。
从接到研制抗疟药物的任务起,屠呦呦就不得不把女儿,寄养在老家。
后来再见面,女儿躲在姥姥姥爷身后,都不愿叫她一声妈妈。
身为母亲,屠呦呦当时的伤感,不言而喻。
但我们鲜少见她抱怨。
60多年的时间里,屠呦呦专注于研究青蒿,把心酸都咽进肚子里。
她说: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
未来,我们要把青蒿素研发做透,把论文变成药,让药治得了病,让青蒿素更好地造福人类。”

2015年,诺贝尔奖颁布,让全国人都知道了屠呦呦的名字。
很多记者蜂拥而至,屠呦呦却谢绝了外界采访。
她说:
“得奖、出名都是过去的事,我们要好好‘干活’”。
彼时的屠呦呦,已经是上了80岁的老人,但她依然坚守着科研第一线。
2019年,她提出青蒿素对治疗红斑狼疮,有较好效果;
同年,她公布了最新的科研成果——如何解决青蒿素耐药的问题;
后来,她带领团队,又花了3年时间,攻克了“疟疾机理研究”等科研难题,将抗疟药物的价格,降低数倍。
2021年6月,世卫组织正式宣布,中国已经完全消灭了疟疾。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浸渍千年,渡劫众生。”
这一路走来,屠呦呦始终静守本心。
她所追求的,是比生命更有意义的事情,因而鲜花迷不了她的眼,掌声也乱不了她的性。
时光从她身上流过,这位耄耋老者还是最初的样子,坚定,清醒,自持。
学问之路永无止境,好在,她一直在路上。

一直记得电视剧《功勋》里,屠呦呦的中医老师,让他们抄写的古诗:
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
今人医在手,手滥药不神。
我愿天地炉,多衔扁鹊身。
遍行君臣药,先从冻馁均。
自然六合内,少闻贫病人。
这首出自唐人苏拯的古诗,一如屠呦呦本人的写照。
择业时,浮华不改其志;科研时,艰难不移其性;成名后,喧嚣不易本心。
她把自己的心沉下来,用一生做好一件事,最终福泽苍生,把自己活成了一束光。
岁月不会辜负一个人的努力,时代的坚守也不会隐入尘烟。
如今谈起屠呦呦,我们想起的,不止是她学术上的辉煌成就,更有她品性深处的光芒,带给人们的精神启迪。
不浮躁,不贪慕,一生专注一件事。
这样的人,时间回馈给他们的,也是丰盛的奖赏。
一如《阅微草堂笔记》中的那句话: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
点亮“在看”,愿青蒿素的传奇一直写下去,也愿屠呦呦的精神,生生不息。
作者 | 竹西,爱读书,爱生活。
图片 |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看
-
人类史上最黑暗的时代,人均只活12岁,和鬣狗争食、靠食尸为生 人类对“新鲜”的追求由来已久。所有卖食材的商家都以“新鲜”当自己的卖点;各大冰箱厂家在“保鲜”功能上孜孜不倦的改进;就连古人都琢磨出了冰鉴之类的东西来减缓食物变质的速度。一句话,要吃就吃新鲜的,但凡食 ... 人类之最04-28
-
人类史上最诡异的登山事件,在61年后真相大白,迪亚特洛夫事件 1959年的苏联乌拉尔山脉,一帮经验老道的登山学生,愣是死得比恐怖片还离奇。帐篷从里头割开,有人光着身子冻成冰棍,还有人骨头碎得像被卡车碾过。直到61年后,俄罗斯官方一拍桌子:“是雪崩!”可这答案,真能让所 ... 人类之最04-27
-
你觉得人最可贵的品质是哪些?百分之99的人都难做到 人类最可贵的品质和需求,往往与生存、精神追求以及社会关系息息相关。以下是一些普遍被认为重要的核心特质与价值:1. 自我认知与成长的能力反思与学习: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并主动突破,在错误中修正自我,是智慧的开 ... 人类之最04-26
-
9个地球之最:当人类站在自然的庞然巨物面前 在这个尘世间,人类常自诩万物之灵,然而只要你稍稍抬起头,望一眼天边的红杉,低头看看海底的鲸影,再翻过山脉洞穴与风雪荒原,就会明白:我们只是在伟大的自然中,行走的微尘。本文将带你走进地球上9个令人震撼的 ... 人类之最04-26
-
人类美貌不可思议之最 人类之最04-26
-
顶级思维解密:人类社会最强大的五种思考方式 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中,某些思考方式如同锋利的精神武器,帮助人类突破认知边界、解决复杂难题。这些顶级思维模式不仅塑造了历史进程,更在今天继续发挥着惊人威力。让我们一同探寻这些改变世界的思考方式。 一 ... 人类之最04-26
-
有没有一种可能:宇宙中最强大的文明,其实就是人类自己? 现代科学认为我们的宇宙诞生于138亿年前,当时有一颗奇点发生了爆炸,奇点是一个质量无限大、能量无限大、热量无限大、密度无限大、体积无限小的点,这个点爆炸以后我们的宇宙快速的膨胀,经过漫长的时间宇宙才膨胀 ... 人类之最04-18
-
“彩云之南”隐藏着什么世界之最,为何荒蛮边地竟成文明熔炉? 在中国西南边陲,有一片被北回归线横穿的土地,这里山高谷深、民族纷繁,曾被中原王朝视为“瘴疠之地”。然而,这座看似蛮荒的高原,却藏着改写人类历史的密码——5.3亿年前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在此定格,两千年前的 ... 人类之最04-14
-
论人类最可贵的四大品质 在战争与和平交织的年代里,人类总能诞生出一些品质如同星辰一般,指引着我们突破走向光明。人类最可贵的品质有四种!最后一种更是出人意料!一、仁爱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 ... 人类之最04-14
-
你知道人类史上最残酷刑罚是什么吗?凌迟在它面前只是个弟弟 友友们大家来啦!今天来和大家一起分享精彩话题老规矩先点赞再看文!那年夏天,村里头的老李头儿,他那俩儿子,一个得了绝症,一个因为工地出了事。老李头儿家穷得叮当响,我那会儿刚毕业,没地儿找工作,就想着帮帮 ... 人类之最04-08
相关文章
- 解锁心理学之沉默成本:人类进化史上最精妙的剥削陷阱
- 人类有史以来伤亡最惨重的三大地震
- 绝境中的微光:人类文明最古老的希望密码
- 人类全身上下最强韧有力的肌肉,竟是舌头?
- 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十大发明!第七个让全球沸腾,你每天离不开它!
- 人体最强大的能量,都是来自于心神合一、内守灵魂本源
- 你心目中最伟大的人是谁?
- 一起来认识一下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十位科学家
- 合集•人生感悟之三:人类最珍贵的是真心实意
- 盘点张家口的全国以及世界之最
- 人类极限大赏:生活中那些惊掉下巴的“世界之最”!
- 中国最伟大的人—毛泽东
- 人类史上最匪夷所思的三大死亡事件,最后一个让人脊背发凉!
- 陕西深山现身5万年前人类头骨,竟暗藏华夏先祖进化的印记?
- 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四大哲学家,他们分别是哪四位?
- 世界十大核事故排名:苏联排行第一,日本美国各占一半
- 世界十大食人魔:张永明上榜,第四名凭借吃人在日本混的风生水起
- 史上最漂亮的十大化学实验:人工染料上榜,第十获得诺贝尔奖
- 世界上最好学的五大语言,西班牙语排第一位
- 人类极限的最强数值#世界之最
热门阅读
-
关于男人的15个世界之最,最长阴茎达56厘米 07-13
-
东方女性最标准的乳头(图片),看看自己达标吗 07-13
-
人体器官分布图介绍 五脏六腑的位置都在哪 07-13
-
木马刑是对出轨女性的惩罚 曾是满清十大酷刑之一 07-13
-
熙陵幸小周后图掩盖性暴力 至今保存于台湾博物馆 07-13
-
包头空难堪称国内最惨案件 五名遇难空姐照曝光 07-13
-
2022中国最新百家姓排名,你的姓氏排第几? 03-26
-
好玩的绅士手游有哪些?2022十大绅士游戏排行榜 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