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家原本战无不胜,却因为男子的错误决定,从此走向毁灭

发布者:南定中原 2023-2-8 02:21

第十二章 作为战神的元首:胜利与征服

当西方把慕尼黑会议看作一个紧张对抗阶段的结束时,希特勒则仅将这看作他追求生存空间斗争进程的另一个阶段的序章。从某种意义上说,希特勒甚至觉得自己被《慕尼黑协定》给欺骗了,因为这一协议在他可以充分利用其借口(苏台德地区德意志人的民族自决)攫取整个捷克斯洛伐克之前就将这一借口消除了。因此,甚至在《慕尼黑协定》墨迹未干之时,他已经在计划消灭整个捷克斯洛伐克。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外交事务中他将继续遵循手法娴熟的、结合武力与合法性的“希特勒模式”。然而,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希特勒的态度有了明显的变化,他似乎更加愿意(在确定的时机)使用武力解决问题。

恰如事实已经证明的,《慕尼黑协定》并没有真正解决捷克问题。匈牙利人和波兰人也开始基于历史和种族理由,对部分捷克领土提出要求;与此同时,人数众多的斯拉夫人和乌克兰人少数民族开始鼓动实行区域自治。由于内部政治分歧,捷克进一步受到削弱,它在对付这些挑战时面临极大困难。从这个意义上讲,捷克危机的下一个阶段并不是由希特勒制造的,尽管他迅速利用这一情势,加剧了危机,迫使双方摊牌。他以支持其领土要求引诱匈牙利人,同时先是鼓励,然后逼迫斯拉夫人寻求独立。与此同时,希特勒已经命令德国国防军做好对捷克采取军事行动的准备,准备随时占领这个国家。

当1939年3月13日捷克的斯拉夫人宣布独立时,希特勒派遣德国士兵到新的斯拉夫人国家帮助他们抵抗捷克。意识到不可能获得来自西方的援助,本国的军事形势岌岌可危,捷克总统埃米尔·哈查(Emil Hácha)亲赴柏林,试图与希特勒谈判。这位总统已经年老体衰,但在政治与外交上却缺乏经验,在谈判技巧和蛮横程度上根本不是元首的对手。希特勒及其同僚以数小时的语言暴力恐吓哈查,威胁以血腥入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剩余部分,包括对布拉格进行毁灭性空袭,直到这位总统彻底崩溃。哈查在缓过神来后,同意了希特勒以合法性为伪装来摧毁他的国家。哈查总统于3月15日签署的协议将捷克的最后残余部分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置于德国的保护之下,给予德国军队占领这个国家的权利。几小时之内,德国国防军就开进这些地区,捷克斯洛伐克不复存在。

仅仅数周之后,希特勒就将其注意力转向波兰。希特勒使用陈词滥调的民族自决原则作为理由,要求波兰归还但泽市(Danzig)以及穿过波兰领土将东普鲁士与帝国连接起来的走廊。希特勒已经看到在波兰的德意志少数民族的困境,他像过去经常做的那样提出承诺,保证波兰领土的其他部分完整统一。由于已经有捷克斯洛伐克的前车之鉴,波兰拒绝了希特勒的要求。这一次,希特勒的潜在猎物并没有落单,希特勒对《慕尼黑协定》的违反最终促使西方民主国家确信,他的企图并没有受到限制,只有通过武力才能阻止他。

希特勒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占领使西方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改变。英国和法国领导人很快放弃了绥靖政策,转而支持对纳粹的进一步侵略行动进行抵制。英国和法国公开支持波兰捍卫其独立,同时开始增加军备生产。为了向希特勒显示其决心,英国在历史上第一次进行和平时期的征兵,苏联也开始与西方国家谈判,商讨建立反纳粹军事联盟的可能性。

这一反应尽管让希特勒吃惊,但并没有使他改变自己的路线,他极其怀疑西方是否真能兑现对波兰的承诺。无论如何,他都要在西方可能干涉之前就拿下波兰。他还认为,必须在不远的将来先把波兰清除掉,这样他就可以在英国和法国还没有充分武装的情况下就向西对它们发动攻击。近年来德国的军备增加和军事扩张强化了他的这一判断,他认为如果采取闪电战策略,帝国将具有暂时的军事优势。

当1939年的整个春天和夏天波兰问题使欧洲处于战争边缘的时候,希特勒加强了他的力量。5月28日意大利与德国签订“钢铁条约”(Pact of Steel),组成了一个进攻性的军事联盟。希特勒也开始与苏联谈判,努力将其与西方阵营分割开来。没有比这更好的例子能够显示希特勒的机会主义或其狡诈的性格特征了,他甚至愿意与布尔什维主义的苏联暂时合作,而其外交政策的最终目标就是将后者彻底摧毁。由于怀疑西方是否真有奋起抵抗希特勒的决心,担心西方可能会试图鼓励希特勒将侵略矛头指向苏联,8月23日斯大林与纳粹德国签订了一个互不侵犯条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实际上排除了其他任何国家对波兰进行直接军事援助的可能性。苏德条约中有一条秘密条款,允许苏联占领部分波兰领土,以使征服这个国家更容易,因为波兰即将同时面对两个强大的敌人。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发动了对波兰的闪电战。英国和法国于两天后对德国正式宣战,这意味着希特勒本来想要避免的全面欧洲战争开始了。但希特勒的计划并没有因为这些事态的发展而受到影响,因为在这个阶段,人们可以说,全面欧洲战争只是在外交意义上发生;在军事意义上,战事只限制在波兰,在这里希特勒发动了局部战争。又一次,希特勒正确地估计到西方将不会通过直接侵入德国而进行军事干涉。尽管此时英国、法国和波兰的军事实力完全可与德国抗衡,法国与英国的策略是基于它们将保持长期优势地位的假定而形成的。这几个国家加起来的人口与经济资源使它们具有远远超过德国的巨大潜力和优势,它们想在德国陷于波兰战事时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实力。但希特勒的目标是先打败波兰,然后在法国和英国战争潜力尚未充分动员起来时就将其击败。西方大国并没有遵循其宣战声明直接进攻德国,致使希特勒的策略得以再次成功。

波兰在三个方向上受到德国优势兵力的攻击,很快苏联又从后方发起攻击,波兰支撑不了多久。德国的入侵是闪电战策略的样板。纳粹德国空军在战争爆发的第一个早晨就对波兰的机场发动了猛烈袭击,数日之内就消灭了波兰空军,与此同时,人数高达150万的德国陆军(是波兰军队的两倍多)在所有的战线上快速推进。这些攻击由四个装甲师为先锋,由纳粹空军进行空中支持,德国人很快完全掌握了制空权。波兰的军事动员、物资供应、通信和指挥系统很快被持续不断的轰炸严重破坏。波兰军队人数上处于劣势,只拥有少数过时的坦克,他们不得不撤退,但很快被急速推进的德国装甲师切断退路。仅仅两个星期之内波兰军队就投降了,首都华沙也被包围,遭到大规模轰炸,直到9月27日最终投降。10月5日希特勒在华沙参加了胜利游行,波兰已经被德国与苏联瓜分了。

在四周之内征服波兰是希特勒的第一次军事胜利,这也是元首个人领导权的又一次重大胜利。整个世界不仅对德国的推进速度感到震惊,更对德国压倒性的实力感到惊讶。德国仅付出不到1.5万名士兵阵亡的代价就征服了一个国家,消灭其军队,波兰70万军人沦为战俘。

尽管希特勒在入侵波兰之前被怀疑和焦虑折磨数月,但由于战事成功,他的信心再次膨胀。当大多数国防军还在东线,尚处于波兰战争结束后的休整中,大多数物资供应已经消耗殆尽时,希特勒命令他的将军们立即准备向西方发动攻击,并将1939年11月中旬作为进攻的时间。德国的将军们提出反对,认为这纯属发疯。他们知道德国军队对阵西方既没有数量上的优势,也无法再有突然袭击的效果。他们相信,这样一场攻击需要做大量的准备,还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将大量军队从东线调到西线。更何况,在冬季,闪电战的效果也要大打折扣。装甲作战指挥家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Heinz Wilhelm Guderian)将军警告说装甲师将很容易陷入困境。甚至戈林也支持纳粹空军指挥官关于在冬季寒冷天气使用空中力量的保留态度。这些反对和建议激怒了希特勒。它们没有改变希特勒的想法,只是恶劣天气迫使德军暂时取消了入侵计划。但希特勒仍然希望在1939年底至1940年初的冬季天气中发起作战行动。

德国将军们的担心和反对,使反纳粹抵抗运动的关键人物得出结论,认为进行政变的时机已经成熟。路德维希·贝克、卡尔·格德勒、乌里希·冯·海塞尔密谋鼓动军队推翻希特勒,一些重要的将军们同意行动。当希特勒推迟入侵计划后,将军们没有实施政变计划。随后,组织另一次政变就变得更加困难,因为在11月8日的一场针对希特勒的刺杀行动招致党卫军和盖世太保的高度戒备。一枚炸弹在希特勒离开慕尼黑的一个庆祝会场后不久发生爆炸,这枚炸弹很显然是与军队内部抵抗力量无关的某个放置在那里的。最终,由于持续的恶劣天气,希特勒推迟了在春天来临之前攻击西方的计划,这一情况,加上将军们的再次犹豫,使得又一次针对希特勒的密谋行动归于失败。

从波兰战败到次年春天希特勒发动进攻之间的形势被称为“虚假的战争”(phony war),东方的闪电战让位于西方的“静坐战”(Sitzkrieg)。德国人无法发动攻击,法国人则蹲守在马奇诺防线(Maginot Line)后面进行对峙。随着春天的到来,“虚假的战争”状态结束了,德国人侵入了丹麦和挪威。尽管希特勒原先并没有计划要进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英国威胁要将其控制范围延伸到这块海域。控制挪威将会大大增强英国的战略态势,同时还可使其有能力切断德国从中立国瑞典进口铁矿石的通道。因为德国大约一半的进口铁矿石来自瑞典,捍卫这一地区对希特勒的战争努力至关重要。到1940年2月中旬,很显然控制斯堪的纳维亚对希特勒和英国来说在战略上都极其必要。希特勒命令他的将军们抓紧策划入侵方案。

1940年4月9日开始,德国海军、空军和陆军控制了挪威的各个战略要地。挪威1.5万人的军队试图坚持抵抗直到英国军队到来,但德军很快在该国大多数地方建立了稳固的立足点。英国派遣4.5万名士兵登陆,但他们最终被德国人驱赶了出去。与此同时,德国人占领了丹麦,仅仅遭遇微小和零星的抵抗。丹麦人几乎是立刻举手投降,挪威也于6月9日投降。德军再一次证明其战争机器的高效,希特勒也因再次以相对较低的代价达到目标而获得声望。

德国将军们仍然为即将到来的对西方的重大进攻深感忧虑,他们知道英国和法国可不是像波兰和挪威那样容易捕获的猎物。到1940年,盟国联合起来的力量有400万军队,远远超过德国国防军的200万人,他们在装甲作战力量上势均力敌,德国人在空中力量上占据优势,比盟国多800架飞机。正如已经多次发生的情况,希特勒的大胆态度和赌徒气质在赢得迅速胜利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尽管当时双方在军事实力上还保持着相对平衡。

当最初的入侵计划在修改中时,希特勒被埃里希·冯·曼施坦因(Erich von Manstein)将军设计的虽然高度冒险但极为大胆的策略吸引住了。这个计划摈弃了对双方军事力量进行精细计算的做法,大多数德国将军拒绝这一计划。按照一般的战略学家的观点,马奇诺防线消除了从正面直接攻击法国的可能性,对法国的入侵将不得不绕道比利时。这正是德国起初的作战计划,法国也在其北部部署了大批军队应对这种威胁。然而,曼施坦因建议派德军的主要力量,包括若干装甲师,通过卢森堡,进入阿登地区(Ardennes)。这一策略将使德国人能够将法国军队分割开来,使其北部的军队陷入包围。由于大多数战略学家认为受这一地区的地形条件限制,很难发动这样一场大规模攻击,因此法国在阿登地区边境的军队人数较少,防御工事也相当简陋。尽管希特勒和其装甲部队将军们自信他们能够派遣大量德国军队快速穿越这一地区,这一计划仍旧包含了重大风险。德军穿越法国的战线将会拉得很长,一旦法国发动反击将很容易击败德军。大多数德国将军保持谨慎和怀疑,但希特勒又一次冒险采纳了曼施坦因的大胆计划,仿佛这个计划就是出自他自己之手。

1940年5月10日,德军在多条战线启动了闪电战。起初似乎主要的进攻方向是穿过比利时,德国军队取道荷兰向那个方向进发。荷兰四天之内就投降了;尽管大多数国土被德国军队占领,比利时还是坚持到了月底。德国装甲师穿越了卢森堡,在进攻的前四天就把法国的防御阵线撕开一个宽阔的口子。随着越来越多的德国军队涌入法国,古德里安和埃尔温·隆美尔(Erwin Rommel)的装甲师一直推进到海边,将北部的盟军围困起来。英国与法国军队接连失败,他们被连续驱赶,进入海边的一个小小的口袋阵内。成千上万的法国与英国军队被后来称为“敦刻尔克大撤退”的行动拯救,这一壮举发生于5月底。仅在数日之内,德国军队分别向法国的西部、东部和中部开进。德国的一系列决定性胜利和快速推进迫使法国于6月22日投降。墨索里尼在一边旁观作战,直到发现德国胜利已经势属必然之后,最终于6月10日加入战事。但他对法国南部的进攻被法军击退,墨索里尼对希特勒战争努力的帮助微乎其微。

世界再一次被震惊。德国军队似乎所向无敌,希特勒也貌似确立了自己作为卓越军事领导人的地位。世界上两个最强大的国家已经遭受了决定性失败,事实上,它们的军队在数周之内就已经被德国国防军击溃了,而且几乎是全军覆没。法军12.5万人阵亡,另有20万人受伤;英国的伤亡人数为7万,英国远征军的全部装备要么被德军俘获,要么被击毁。而德军只付出2.7万人阵亡的代价,还俘虏了超过100万的法军战俘。《德法停战协定》使德国占领了法国的绝大部分领土,包括首都巴黎和全部的北部与西部海岸。这确实是军事史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瞠目结舌的胜利之一。

对希特勒来说,这也确实是一个历史性和戏剧性的事件。正是1918年德国在西线的战败促使他涉足政治,现在他已经一雪昔日之耻。为了强调这一点,他迫使法国在1918年德国签署投降书的同一节列车车厢上签署停战协定。在那一刻,希特勒卓越的领导力、对外政策和宏大战略似乎得到了清楚的证明。在别人看来不现实的目标,他却能使之实现。他不仅战胜了国外敌人,还打消了他自己的将军们的疑虑。他现在掌控着中欧和西欧,已经没有哪个主要大国处于可以威胁其统治的位置。在西线的胜利也受到了德国国内真诚的民族主义热情的支持。在其政治生涯中,没有哪一刻比此时更让希特勒拥有热烈的欢迎和支持。但征服法国产生的最大影响还是在希特勒本人身上。希特勒确信命运将他带到了这个成功节点,从此以后他更受自身历史使命感的驱使。在追寻其使命的过程中,他现在更加不愿因谋士们的怀疑或他所面对的现实而受到限制。

希特勒想要尽可能快地再次转向东方,以实现他全部外交政策的最根本目标——征服苏联的欧洲部分,但只要英国还作为一股敌对势力在其身后,他在发动追求生存空间最后一战的问题上就无法决绝。希特勒希望英国变得士气消沉,从而可能会认为实现其国家利益的最好方式就是与纳粹德国讲和。希特勒认为英国属于北欧民族,他钦佩其成就,艳羡其世界帝国,不想与之作战。如果英国能够承认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希特勒愿意允许英国保持其在海上的霸权地位,保留其世界帝国。然而,实际形势表明英国将继续抵抗,希特勒就开始认真地为“海狮计划”(Operation Sea Lion),即入侵英国的计划,做全面的准备。

这一入侵行动极为困难。英吉利海峡阻碍了闪电战策略的运用,对英国进行攻击就要对抗最强大的英国海军,所需要的军队、物资和运输力量将极为庞大。更重要的是,如果德军没有制空权,海狮计划将毫无胜算。尽管如此,1940年的8月和9月先后被确定为跨越海峡作战的开始时间。整个德国的经济立即被纳入这一作战行动轨道,这给德国的整体经济带来了巨大的问题。

从8月份开始,纳粹空军在戈林指挥下试图彻底消灭英国空军,削弱英国,为大举入侵做准备。英国的海港、商船、防空力量、工厂以及其他战略目标均遭到德国空军轰炸。由于戈林不断变换袭击目标,对英国的空军基地并没有进行必要的轰炸以使之彻底破坏,因此,英国皇家空军尽管遭遇了重大损失,但还是幸存了下来。当8月底英国轰炸柏林之后,德国人深感震惊,元首被激怒了。为了报复,纳粹空军的主要力量转而对伦敦和其他英国城市进行大规模轰炸。这一袭击目标的转向拯救了英国空军,浪费了纳粹空军的资源,使希特勒遭遇了重大损失。在不列颠空战和伦敦大轰炸中,纳粹空军损失了1000多架飞机。这些挫败和冬季的来临基本终结了德国对英国的空袭行动,海狮计划不得不被放弃。

希特勒随即决定在1941年春天入侵苏联,尽管他还没有在与英国的关系上获得安全条件。按照希特勒的命令,德国国防军在法国沦陷之后就已经开始为向东进攻拟订计划。为掩人耳目,德军对外宣示的是海狮计划仍然在实施中。在1941年年初,德国战时经济经历了再一次大规模转向,以便为入侵苏联做准备。然而,新的作战计划并没有按照预定日程付诸实施,因为新出现的事件迫使德国军事力量临时转向其他区域。这延误了入侵苏联的时机,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这些新的问题是由希特勒的盟友引发的。为了追求其自身的荣耀和领土,墨索里尼,这位意大利独裁者,于1940年10月入侵希腊但被击退。这导致英国干涉,英军开进了希腊。后来,英军在北非对意大利军队发起反击,在利比亚击溃了墨索里尼的军队,俘虏了10万名意大利士兵。作为回应,希特勒派对法作战中的英雄隆美尔将军统率一个装甲师进军非洲。到1941年4月,隆美尔成功将英国军队驱赶回埃及。

非洲战场只需分散德军一小部分力量,巴尔干的情况则需要付出重大努力。巴尔干的地缘政治地位也比非洲要高,因为只要英国在此出现,威胁德国侧翼和罗马尼亚的油田,希特勒就不能入侵苏联。此时,希特勒已经通过与保加利亚、匈牙利、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建立军事联盟而加强了他在东南欧的地位。1941年4月6日,希特勒发动了对南斯拉夫和希腊的闪电战。在不到6周的时间里,德军就将英国人赶出了巴尔干,占领了克里特岛。这些新胜利似乎再一次证明了德国国防军的所向无敌,同时为希特勒的帝国增加了重要的领土。

元首终于可以转向东方了。“巴巴罗萨计划”(Operation Barbarossa),这一代号用来指代对苏联的侵略,需要采取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闪电战行动。但制订这一计划的基础,是基于一系列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假定,这些假定后来都被证明是站不住脚的。希特勒相信可以在两三个月内打败苏联。他把俄罗斯人看作劣等人种,以为苏联人的抵抗在他的北欧战士和高度发达的战争机器面前将会很快崩溃。他确信苏联军队虚弱且缺乏有效指挥,同时还假定共产主义不得人心,在德国第一轮毁灭性的军事进攻后苏联人将全面失败,苏联政治体制将会覆灭;在军队遭受重创,大量资源和工业生产能力落入德国控制之下后,苏联人将无法支撑持久的战争。

按照巴巴罗萨计划,德国国防军企图在最初阶段攻击、包围和消灭苏联的主力军队,同时快速推进,争取控制苏联的工业与农业中心地带。希特勒否决了他的将军们直接拿下莫斯科以迫使苏联在最短时间内投降的作战计划。他要求将主要进攻方向定为具有经济重要性的地区,因而,德军在北方企图夺取列宁格勒,中部指向斯摩棱斯克,在南部则向乌克兰的基辅开进。

苏德双方集结的军队规模都是空前的。参与入侵苏联的德国及其仆从国的军队大约有400万人,由4000架飞机和3300辆坦克提供支持。苏联在其欧洲部分则驻扎了多达400万军队和1万~2万辆坦克。苏联还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空军,包括6000架飞机,但其在性能上显然逊于更快更现代化的纳粹空军飞机。

尽管斯大林从未信任过希特勒,当德国于1941年6月22日发动突然袭击时,他还是惊骇不已。纳粹空军轰炸了苏联的机场,在战争爆发后两天之内就击毁了在地面的大约2000架飞机。德国国防军在俄罗斯领土上快速推进,将苏联军队打得七零八落、狼狈不堪。大批苏联军队要么被消灭,要么被迫撤退,否则就会被快速推进的德国装甲师分割包围。德国人仅用两周时间就占领了斯摩棱斯克,俘虏了超过100万名苏联士兵;当基辅于9月份陷落时,50多万人成了战俘;与此同时,希特勒的军队继续向列宁格勒方向无情地攻击,最终于10月份将这座城市的绝大部分包围了起来。

在取得这些初期的成功之后,希特勒最终接受将军们的建议,决定攻占莫斯科以结束对苏战争。于是,他重新调整兵力,调动若干精锐部队向苏联首都进发。在莫斯科之战中,德军又俘获了超过50万名苏联士兵。到11月中旬,似乎莫斯科的陷落已经指日可待。由于伤亡和被俘,苏联军队减员超过200万人,其空军几乎损失殆尽,仅剩下几百辆坦克尚在其控制之下。苏联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区,连同大约3500万人民的家园都沦陷为德国占领区。德国正沿着从黑海到芬兰长达2000英里的战线推进。

苏联的崩溃看来已经不可避免,自法国陷落以来,希特勒还没有这么高兴过。他对苏联人民及其军队,还有对整个苏联国家的估计,看来已经被证实。他似乎就要接近其生存空间梦想和建立伟大的völkisch帝国的目标了。

然而,苏联并没有被打败。不仅提前到来的冬天使德国的战争机器从1939年以来第一次陷入停滞,还有许多不祥的迹象表明,希特勒关于苏联的许多假设都是错误的。战争持续的时间已经比希特勒所预期的长了一倍,苏联并没有崩溃。尽管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损失,苏联军队仍然存在,仍旧具有战斗力。冬季的恶劣天气只是德军在东方面临的若干问题之一,同样重要的是德国国防军实力的耗尽,其军队人数已经下降到不足起初的3/4,装甲师也已经折损过半。由于闪电战策略要求在战争开始阶段就部署全部力量发动进攻,德国无论在人员还是物资上都缺乏储备。德国经济也并没有调整到适应长时间战争消耗的轨道上。德国国防军并没有准备在苏联的冰天雪地里度过漫长的冬天。

对希特勒来说,11月的欢欣鼓舞迅速转变成了12月的焦虑与悲观。而此时,隆美尔在非洲的胜利遭遇反转,英国的反攻迫使非洲军团撤退到利比亚。最大的意外则是苏联于1941年12月6日发起的反攻。在来自西伯利亚新部队的增援下,苏联人不仅阻止了德军对莫斯科的进攻,还在整个中部战线上迫使德军后退,在许多地区苏联人的推进幅度达200英里。希特勒拒绝了他的将军们的建议,禁止德军后退。他解除了许多高级将领的职务,包括参谋总长瓦尔特·冯·布劳希奇(Walther von Brauchitsch)以及装甲部队英雄古德里安,希特勒亲自承担军事行动指挥之责。苏军推进势头被遏制住了,形势暂时稳定下来。德军第一次处于守势,在冬天剩下的时间里,双方都在挖战壕进行对峙。

12月份,纳粹德国又卷入了世界性的战争。希特勒已经预料到美国将会在某个时间加入战争,当日本人于1941年12月7日轰炸珍珠港后,他希望利用日本在远东将美国牵制住。希特勒的目标是推迟美国对欧洲的直接干涉,直到苏联人被彻底打败。为了鼓励日本人在远东发动对美国人的全面战争,从而阻碍美国对欧洲的战争参与,希特勒于12月11日对美国宣战。他赌的是在德国预定于1942年春天对苏联发动新攻势,将苏联彻底击败前,美国因忙于应付日本人的威胁,将无法派遣大批军队到欧洲。希特勒从未低估美国的经济与军事潜力,现在他只知道战争的结果有赖于快速击败苏联。

事实证明,时间不在希特勒这边,他的敌人每个月力量都在增长,很快就将处于可以反击的状态。在盟国这一方,此种潜力增长的初步迹象在1942年3月变得明显起来,英国先是对吕贝克市(Lübeck)进行了轰炸,然后于5月份对科隆进行了大规模空袭。到7月份盟国开始对鲁尔进行经常性空袭,直接打击了德国的工业心脏、第三帝国战时经济的核心地区。

起初,希特勒1942年对苏联的攻势似乎是1941年情况的翻版。这一攻势不得不推迟,但当攻势发动之后,开始阶段被证明非常成功。与德国将军们的建议相反,希特勒将其主要攻击目标定为经济上具有战略重要性的地区。他的军队向东南推进到高加索地区,目的是控制苏联的油田,以彻底断送苏联的战争努力。当克里米亚拿下之后,其他德军继续向东,在8月初到达高加索油田的部分地区。到9月份,德国人已经接近斯大林格勒,在东南方向甚至推进到了远至里海的地方。希特勒恢复了乐观情绪。这一信心因来自北非战场的又一个好消息而进一步加强。隆美尔的春季攻势击溃了英国军队,于1942年6月份把他们赶回了埃及,甚至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苏伊士运河似乎也已经是唾手可得。

这是希特勒作为军事领导人的最后巅峰时刻。他对苏联的新攻势甚至在另一个冬天到来之前就要陷于停顿。尽管德国人有重大进展,很快又占领了纵深数百英里的土地,新俘虏了成千上万敌人,他们还是遭到了顽强抵抗。而且与上一年不同的是,大批苏联军队能够在被消灭之前逃掉。正当德国国防军接近其战略目标时,它被阻挡住了。主要的高加索油田未被占领,德国军队陷入了决定性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这些挫败使得希特勒愈加要求不可能之事,他坚持两路出击,夺取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的目标要同时实现,即使他的将军们极力反对,德国国防军的资源也不足以支撑这样的任务。

在过去,希特勒因德国的胜利而获得个人信用,但他将不会为其失败承担责任。事实上他似乎确信只要德国人展示出适当的意志和决心,德国就并非必然遭受这些失败。他更加频繁地与将军们争论,将恶化的军事形势归咎于他们。在1942年9月,他解除了弗兰茨·冯·哈尔德将军的参谋总长职务,要求必须拿下斯大林格勒。结果,德国国防军由于缺少兵员和物资装备,又面临后勤运输上的巨大困难,在长达数百英里的前线作战,被迫持续两场延续到冬天的战役。德国军队又陷入了苏联的另一个冬天,当弗里德里希·保卢斯(Friedrich Paulus)将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军队陷于绝境时,希特勒拒绝允许他们撤退。也就是说,导致德国战败的最关键的军事决定是希特勒本人做出的。希特勒曾领导第三帝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但现在,他将亲手引领帝国走向毁灭。

大家都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