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有一谜团多年未解,毛主席指点:找本《汉书》看看就明白了

发布者:闲云悠雨 2023-2-5 02:39

许世友一生对毛泽东感情甚厚,很多人都知道,大概与1937年那次法外容情有直接关系。那年许世友石破天惊,拖枪而走,若非伟人力排众议,开恩赦免,哪还有后来威震当世的上将许世友。

但这并非全部原因。在众多开国将领之中,许世友极受伟人偏爱,算上1937年那次,他一生之中受到伟人三次特殊关照,可以说,次次都是在紧要关头给许上将延续政治生命,喻之为“续命”实不为过。

这种明显超出普通上下级关系的关照,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一、拖枪事件伟人定调

1937年3月下旬,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中突然发生一起“拖枪逃跑”案。事件的主角是许世友、王建安、洪学智、刘世模等红四方面军的干部,起因就是当时批判张国焘。

几十年后,许世友回忆当年情景说,张国焘搞分裂,批判他是天经地义,大家全都拥护。但是许多红四方面军的高级干部也不可避免受到影响,来自各大方面军的干部一起在抗大学习,平日里难免有指指点点的。

许世友还回忆说,有的人传言他老许也追随张国焘。许上将性如烈火,一贯有话则说、有气则使,他与人争辩不过,气得吐血住了院。还有人谣传,中央将要枪决一批红四的干部。

许世友也不知道到底是真是假,一怒之下,和几位同样思想上走了火的红四高级干部,准备各自带枪离开延安,到陕南、四川去打游击。

众人密议之时,王建安感到这样做不妥,主动去找时任抗大党总支委员谢富治,报告此事。谢马上报告校长育帅,育帅再去报告伟人,这起拖枪案还没实质成行,就被制止了。

许世友坐了牢,按当时的法律,这自然要重判。许世友当时都做好被枪决的准备,不料伟人夜访囚室,与许世友敞开心扉一顿谈,从共产主义理想谈到中国革命事业,从党的原则谈到草地惊变,再到河西之事。

客观道理就在那里,其实并不难讲明。许世友等人之所以产生误会,主要还是没有让红四干部信得过的人给他们讲道理。

天下之事抬不过一个理字,这一关讲通了,就没有什么隔夜仇。

许世友如醍醐灌顶,从此对伟人再不生二心。

很多人对这一经典事件做了戏剧化的演绎,说许世友武功盖世,伟人惜才若渴,尤其是许世友一手飞檐走壁的轻功,以及力劈华山的大刀功夫,让人印象深刻,所以伟人如同当年萧何月下追韩信,赦免了许将军。

伟人惜才,的确是有。许世友会少林功夫,也是事实。但若只停留在这么浅层次,那也太小瞧伟人的境界和合格红军将领的标准要求了。

笔者以为,伟人之所以力排众议,否决有关部门处以重刑的建议,原因有三点:

第一,惜才。当抗日之际,人才的重要性,不多讲。

第二,团结。张国焘犯的大错误,对红军造成了巨大伤害。许多红四方面军高级干部被他拉下水。此时人心惶惧不安,如果再以重刑论处许世友,会进一步使红四干部人人自危。保住许世友等人的意义,在于稳定人心,让大家安心革命、安心抗日。

第三,慧眼识人。这是相当重要的一点。许世友在拖枪事件中最高调,各方议论中,对许世友的意见最大。但伟人偏偏发现了许世友这条粗汉不同寻常之处,他之所以高调、之所以激烈,是出于对革命的忠诚,对组织的热爱,对胜利的渴盼。所谓爱之愈深,痛之愈切,就是说的许世友。

我们不能随意逆料伟人当时心中到底想什么,笔者如此分析,主要还是从最普遍的人性角度出发。咋咋呼呼是表相,出格一点也不怕,难能可贵的是表相之下的赤子之心。

这是多少本事、能力都比不来的。

正是这一次伟人拍案而决,许世友的政治生命得以延续。

二、胶东:许世友游龙入海

延安改命,对许世友固然非常重要,给了许世友一条路,先走着。

但走成什么样,全看自己有什么本事,以及能有什么样的机会。

全面抗战之初,许世友走的并不十分顺心。

1937年下半年到年底,由于拖枪案的影响,许世友并没有在八路军中任职,而是继续在抗大担任校务工作。

龙战于野,血流漂杵,猛虎却困居深山,窝爪潜踪,你想想他能有多难受?

1938年初,许世友找到伟人,请求到抗战一线去拼杀,言称“宁愿死在战场上,不愿再窝在学校里。”

伟人欣然应允,派他到129师386旅,给陈赓当副旅长。

这是个很微妙的安排。

129师主体成分是红四方面军的老部队,哪来的到哪去,伟人用人不疑,并无畛域之见,诚意满满。但也不全是自由驾驶,让许世友到386旅,又明显是有所约束,让陈赓笼一笼许世友这匹烈马的嚼子。

陈赓资历深厚,远过于许世友。两人红四方面军时期就是上下级、正副手的关系。最重要的是,陈赓性格活泼开朗,人格魅力十足,情商极高,用他来驾驭、镇慑以情商见长的许世友,足够。

但这一安排似乎并不是最优选择,许世友早年确实给陈赓当过副手,但他的特点并不适合当副手。在386旅的一年多时间,陈赓的光环光于强烈,许世友不论人格魅力还是打仗本领,都发挥得不太好。

这无疑是人才浪费。

于是就有了伟人第二次神来之笔:调许世友去山东。

1939年秋,总部突然来通知,要许世友去北方局党校学习。此党校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在晋察冀开办的干部培训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马列主义、党的政策、中国史之类的内容,每期三个月。

从内容和时间上看,大家应该都能明白,这种偏重党的政策的学习班,主要是为开辟敌后根据地培养干部。像许世友这种战将,在抗战关键时刻离开岗位脱产培训,要么是工作不力进行再教育,要么就是过渡一下另有安排。

许世友显然是后者。

1940年初,许世友就有了新职务,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旅旅长,不久又升任纵队参谋长、胶东根据地司令。

从副手到正职,并且在胶东独当一面,任意发挥,许世友从此龙游大海,可以尽展其能了。

许世友在胶东打得虎虎生风,根据地也建设的有声有色,成为山东最坚强、最有力、出兵最多的根据地之一。后来威震山东、战斗甲于华野的九纵(解放军二十七军的前身),就是许世友在胶东一手带出来的。

抗战胜利前夕,罗帅领导下的山东根据发展出五个军区:胶东、滨海、鲁中、鲁南、渤海,许世友的胶东深受倚重。抗战胜利后罗帅带山东主力挺进东北,选谁留下是个难题。选来选去,能打能拼的许世友留了下来。

伟人对许世友的用心可谓至深至重。如果继续留在129师,并不是最好选择,他是拖枪案的代表人物,虽然伟人定调不予追究,但129师主力是红四老部队,瓜田李下,人的嘴能堵住,心却堵不住,你知道人家怎么想你?

在那样的环境下,许世友自己估计也呆不住。

反而不如彻底离开,到115师部队中,与红一的老部队搅成一片,更能轻装上阵。

机会,平台,和许世友的奋战,奠定了他毕生功业的基本盘。没有伟人的偏爱,真是无法可想。

多说一句,拖枪案中的另一位关键人物,悬崖勒马、及时向中央主动报告情况的王建安将军,就没有受到如此偏爱。他到各处任职,中央都是要调便调,命令一下公事公办立马卷铺盖走人,不会考虑你的面子问题。

而对许世友,伟人担心老许同志刚而易折,春风化雨先到党校转一圈儿,避免惹来物议。这份恨不得拉过来亲一口的偏爱,遍观三军将领,能有几个比得上?

三、坐镇南京

解放战争三年,许世友有许多不顺意的地方,其实就有一点点傲娇劲儿作怪。当然,这不是贬低他老人家,这是普遍存在的人性,谁也不是圣人。

这与华野独特的性质特点有极大关系。

华野自组建之初就有点杂,山东八路军部队和新四军整合起来,一南一北,从将领群到基层士兵,都有着不小的陌生感。

山东部队笑话新四军穿绸布衣服,理着小分头,说话像鸟叫。新四军部队吃不惯山东煎饼。

当然这都是暂时的、能够克服的地域差异。

比较难的是树立统军大将权威,陈毅老总论资历地位自然没问题,但作战指挥有点欠缺,华野自组建之日起就连续不断地打来打去,这方面稍弱,终归有一点不尽如人意。

粟裕大将天纵奇才,指挥大兵团作战之能力勿庸多说,但资历实在有点浅。孟良崮战役摔电话、济南战役两次意见不合,这都是许上将干出来的,两次事件的细节坊间已多有演绎,这里就不再赘叙。

粟大将宅心仁厚,从未与许上将有什么私怨。但济南战役的意见分歧,令华野领导层感到不安,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毕竟军事上最要紧的是统一号令,淮海战役的难度和烈度远非济南战役、孟良崮战役可比,容错空间很小,不允许领导层出现意见分歧。

华野怎么考虑的,怎么和中央商量的,这些内幕都没有详细介绍。大家能看的到事实是,作为华野数一数二的猛将,纵横半个山东、解放胶东的许谭兵团司令员许世友,居然没有参加淮海战役。

不过留下来也不是坏事。许世友留在山东担任司令员,像抗战胜利之初留镇胶东一样。

许世友遗憾地没赶上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东南的大战,但前后相比,解放战争的主要阶段自然是1946年至1949年初的淮海战役,许世友经历了三分之二,也可以了。

伟人仍然没有忘了许世友。

抗美援朝后期,各大军区轮流参战,许世友赶了个末班车,在1953年入朝担任兵团司令,指挥了夏季反击作战。这场战斗没什么可圈可点之处,攒经历的意味更重一些。

信号很鲜明,伟人仍欲重用许世友。

回国之后,许世友果然升为华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司令员陈毅,第一副司令员粟裕)。

不久,许世友被任命为副总参谋长。1955年4月华东军区撤销,主体部分改编为南京军区,身兼副总长与第二副司令的许世友,不出意外地成为南京军区司令。

许世友超越了很多人。

论资历,陈士榘、宋时轮在山东时间都比许世友早,职务上也不相上下。论能力,王建安、韦国清都是独当一面的大将,张震后来居上,经过济南战役、豫东战役和淮海战役的锤炼,实已具方面之帅的能力,当然他的资历要比许世友浅一些。论功绩,华野三虎“叶王陶”都不次于许世友。

但伟人就是略过了华野、三野一大票从山东打到福建的猛将,独独点了许世友的将。

偏爱指数爆表啊真是!

为什么这么偏,为什么这么爱?

笔者以为,性格粗中有细,本事上超一流,大局观比较强,又是四方面军的代表人物,都可以作为偏爱的原因之一。

最主要的是,华东方向的重要作用。

南京军区基本上继承了三野的基本盘,主管整个华东方向。

偌大的华东方向,既是对台作战的大后方,也是全中国的经济重镇。谁来坐镇?必须挑选一位足够忠诚、与伟人与中央没有任何隔阂、最善于领会意图的大将。

当然,十大将里面随便挑一位出来都足够,但未免太高。上将里面,舍许世友无他。

《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之许世友》篇中,记载了一个经典的细节:

1973年,伟人在中南海召见参加中央军委会议的将领,看到许世友坐在后排,特意把他叫到前排。

伟人对许世友说,汉朝有个周勃,厚重少文,《汉书》有他的传,你看看嘛!

许将军回家后当即找来细阅,意有所悟……

读透这个细节,相信大家都能明白,伟人与许将军的那份独特的革命情谊。

大家都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