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国重器看东北振兴新故事

浩瀚苍穹上,“祝融号”火星车稳健穿越沙丘地形,探测仪顺利开启“捕捉”神秘数据;寂静海洋里,“海斗一号”朝着更深处突破极限;坚硬地表下,“地壳一号”万米钻机向地心奋力挺进;纵横铁轨间,“复兴号”高铁飞奔驰骋,彰显中国速度……
这些令人瞩目的大国重器,无一不蕴含着东北元素。
东北曾孕育出中车长客、中国一重、沈鼓集团等一批大国重器领军企业。10年多来,东北持续攻关研发国之重器,为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奠定基础,为稳固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作出新贡献。
03:48
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锻造国之重器
打开舱门,我国航天员漫步外太空,在问天舱机械臂助力下,执行多个安装操作任务……
4月,当看到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顺利完成第4次出舱活动,刷新中国航天员单个乘组出舱活动纪录后,屏幕前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小臂飞控支持组的研发成员不禁鼓起掌来。
20世纪90年代,国际空间站建立。拥有自主的中国空间站,成为中国航天人的心愿,各部分关键设备研制迫在眉睫。作为问天舱机械臂的技术研发团队,哈尔滨工业大学科研人员历经十余年的努力终于成功突破国外封锁,实现了包括空间机械臂核心算法在内的“关键一跃”。搬运各类航天“快递”,助力航天员出舱……如今,问天舱机械臂已成为中国空间站的“左膀右臂”。

这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月尘仓(2023年4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东北依托“新中国工业摇篮”的厚实基础,加快攻关研发,锻造的一批国之利器,对国家战略形成有力支撑。东北一批科研院所、重点企业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瞄准“卡脖子”问题,在基础原材料、高端芯片、工业软件、农业育种等领域不断取得创新成果。

工人在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中国一重生产车间操控吊钳吊运加热后的锻件(2022年9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松摄
从“神舟”到“天宫”,从“嫦娥”到“天问”,东北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参与研制的航天设备、材料在星河遨游;
从石化重大装备乙烯“三机”,到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东北成为国家重大装备的产出地;
从将原油炼化分解成精细化工产品,到全面掌握碳纤维大丝束“卡脖子”关键技术,更多高端原材料也陆续在东北问世……
服务国家战略,面向人民需求。东北搭建深度耦合的“产学研用”平台,让重大科技成果走向市场,及时转化为民生福祉。
病人躺在CT机上,摄像头获取人体姿势,AI系统自动调整扫描床位置及扫描范围;随着扫描系统启动,图像立即在屏幕呈现……沈阳市的东软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出了全球最快转速AI宽体能谱CT。

工人在位于辽宁省沈阳市的东软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生产CT机(2020年9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青摄
今年,国产大飞机C919顺利完成首个商业航班飞行,正式进入民航市场,开启常态化商业运行。C919的后机身前段、APU舱门、垂直尾翼、发动机吊挂等部件,均由中航沈飞民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研制,为托举几代航空人逐梦蓝天贡献东北力量。

工程人员在位于沈阳的中航沈飞民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厂区内进行C919后机身后段79框的施工(2014年10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姚剑锋 摄
红色的机械臂动作精准、蛇形特种机器人伸缩自如……走进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2万平方米的车间,宛如进入未来世界。
作为国内机器人领军企业,新松公司相继攻克智能感知、自主决策等前沿、共性技术。随着智能养老、智能康复时代的到来,公司布局开发穿戴式外骨骼、智能助行器等产品,加速推进机器人向智慧服务领域“进化”。

这是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2022年4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着眼现在,布局未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东北制造业加快向航空航天、智能汽车、轨道客车、智能机床等产业布局,在转型升级中持续培育新增长点。
积厚成势实现产业提质增效
国家要提高竞争力,要靠实体经济。而装备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三省着眼做强实体经济,以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为己任,相继印发《辽宁省“十四五”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吉林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2023-2025年)》《黑龙江省产业振兴行动计划(2022—2026年)》等,充分发挥装备制造业支撑作用,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思灵机器人科技(哈尔滨)有限公司展厅里,一台台形态各异的机械手整齐排列,可用于远程医疗、汽车维修、电子装配、职业教育等多个行业。

工作人员在位于黑龙江哈尔滨新区的思灵机器人科技(哈尔滨)有限公司介绍公司自主研发的机器人手臂(2023年6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杨思琪 摄
“自去年入驻产业园以来,公司享受到房屋免租、税费减免、高新技术企业资金奖励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我们去年销售额达7000万元,今年预计超过2亿元。”公司相关负责人林玮辰说,吸引这家“独角兽”企业落户哈尔滨的正是惠企政策“活水”。
政策支持,是让创新链赋能产业链的有力支撑。近年来,东北三省加大资源投入和政策供给,为创新保驾护航。黑龙江省在高端装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创新研发首台(套)产品380项,省级财政支持资金达5.2亿元。吉林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整合省内“大校、大院、大所、大企”资源,打好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辽宁省出台科技创新条例,布局建设辽宁实验室,创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锐意改革,也在助力东北传统产业迈向新高度。
在长春,一辆辆新能源红旗轿车构成长春人引以为傲的流动风景。
红旗跟随市场走势和大众需求升级产品,近年来抓住机遇从传统燃油汽车向新能源、智能化汽车布局。2023年上半年红旗新能源汽车销量累计33091辆,同比增长282%。

工人在位于吉林长春的一汽红旗繁荣工厂总装车间检查车辆(2023年7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2021年前,哈电集团遭遇大幅亏损。围绕国家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企业聚焦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绿色低碳的驱动系统、清洁高效的工业系统优化产业布局,生产出国内首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最大的第三代核电反应堆冷却剂屏蔽电机主泵等设备。

工人在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车间作业(2022年10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做实主体,让企业成为创新的源头活水。
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走出的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目前作为卫星产业链的链主,正助力吉林省以“吉林一号”卫星星座为抓手,形成卫星研发制造应用的产业集群,为老工业基地发展注入新动能。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东北三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松绑助力。吉林对在省内注册的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等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以股权或债权投资的方式给予支持。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搭建更加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规划全生命周期融资路线图。东北三省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收,仅辽宁2022年全省退税减税降费超900亿元,惠及近百万经营主体。

位于吉林长春的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科研人员在卫星总装测试大厅进行相关测试工作(2022年10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许畅 摄
在创新沃土厚植奋斗之魂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国之重器相继涌现,凝结着科技工作者和大国工匠的辛劳,见证着他们的功勋。
青砖碧瓦,朱漆廊柱。吉林大学地质宫里有一间整洁的办公室,每年吸引众多人前来参观。这是黄大年生前的办公室,是那位为国内“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的战略科学家,曾经无数次奋战的“战场”。
2009年末,黄大年出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八年间,他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带领团队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从无到有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重力梯度仪和系列深地探测装备;开展“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工作,被广泛应用于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技术领域中……
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之后,有一群深耕专业的人,淡泊名利、潜心研究,只为成就祖国的事业。

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员于平教授(中)在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向学生介绍科研项目内容(2021年9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张楠 摄
当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登台领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公众才知道这位白发苍苍、穿着朴实的老人,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双院士”头衔。一生很长,但他只做了一件大事——研究新体制雷达。
20世纪80年代初,在依靠传统雷达我国海域可监控可预警范围不足20%的严峻情况下,刘永坦主动担负起研制新体制雷达的重任。20世纪90年代,他们在荒漠建起实验站,数千次试验,数万个测试数据,饿了吃冷馒头,困了睡在实验站地板上……2011年,刘永坦带领的“雷达铁军”终于成功研制出我国首部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海空兼容的海防预警装备,性能优于当时国际最先进的设备。
“刘老师用行动诠释了一名战略科学家的初心和坚守,他就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榜样。”刘永坦团队成员李杨说。
科技创新,贵在接力。从考上博士到成长为“中国空间站”等重大项目的分系统主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研究员颜昌翔感念,每一步成长背后离不开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家骐的严格要求和倾心栽培。
作为“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光学相机主任设计师,王家骐始终处于“加速度”的科研状态,但无论工作多繁忙,他都把每天早上一段时间留给学生,讨论课题方向、修改论文。言传身教下,颜昌翔如今也带过50多个研究生,桃李满天下。他努力接过老师的担子,继续为航天光学相机研发制造领域培育更多新力量。
前赴后继,薪火相传,东北的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一生心系大国重器,只为挺起大国脊梁。
文字记者:翟伟、孟含琪、王炳坤、杨思琪
视频记者:魏蒙、孟含琪、王炳坤、杨思琪、姬杨、司晓帅、高铭、唐铁富、王大禹
海报设计:张铎
编辑:张虹生、邹雨沁、戚文娟、陈海通、郑雅宁、胡碧霞、程昊
统筹:方思贤、王洁
大家都在看
-
防波抵风浪 庇护归航人——记中国援建加纳渔港综合设施项目 新华社阿克拉7月10日电 记者手记|防波抵风浪 庇护归航人——记中国援建加纳渔港综合设施项目新华社记者金正 高剑飞这是6月3日在加纳首都阿克拉拍摄的停靠在詹姆斯敦渔港的渔船。新华社记者 高剑飞 摄在西非国家加纳 ... 机械之最07-13
-
人类对薯条的开发,真的没有上限!谁懂…… 今天是网传的“国际薯条日”。2025 年,全球炸薯条市场规模为 179.4 亿美元,大型薯条生产公司每天大概都能生产 4000-5000 吨薯条,能铺满地球赤道 4 圈多。人类对这个食物的热爱,超越了国界和语言,毋庸置疑,全世 ... 机械之最07-13
-
对比二战轴心三巨头的野心:德国东进,日本扩张、意大利最膨胀 20世纪,两场世界大战几乎将文明拖进过一次深渊。第一次世界大战,好像是德国单挑全世界;到了第二次,德国、意大利、日本三家凑成一对轴心,拿着几乎全部的野心和一个残破的秩序,和同盟国缠斗生死。整场故事看起来 ... 机械之最07-12
-
把叶绿体“偷”到自己体内,这些动物晒太阳就能活!太太太爽了 众所周知,植物最会“接阳光”——它们能把太阳的能量转化成自己身体里的化学能。而动物呢,通常则需要吃其他生物来获得能量。不过总有些家伙不按常理出牌。有一群“懒汉”动物,能“偷”植物的叶绿体来利用阳光,从 ... 机械之最07-12
-
机械类专业中哪个专业的就业方向最广 在机械类专业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就业方向最广。简单说,这个专业是机械类的 “万能基础款”—— 学的东西全,既懂机械设计(画图纸、搞结构)、制造工艺(车铣刨磨、生产线流程),又涉及机械原理、自动化 ... 机械之最07-10
-
以实力创造传奇!机械革命签约黑马之师狼队无畏契约分部! 2025年7月9日,国内知名游戏PC品牌机械革命(MECHREVO)正式宣布,与狼队电子竞技品牌旗下无畏契约分部达成战略合作,成为其电竞笔记本独家合作伙伴。双方将在“机革为甲,群狼打瓦”合作理念引领下,携手开启高性能电 ... 机械之最07-10
-
2025机械行业最吃香的岗位,第3个适合想躺平的人 友友们大家来啦!今天来和大家一起分享精彩话题老规矩先点赞再看文!机械行业发展迅猛,岗位选择多样,选对岗位不仅能赚得多,还能更轻松。今天就为大家盘点2025年最吃香的机械行业岗位,第3个尤其适合想躺平的你,直 ... 机械之最07-10
-
阿基米德~古希腊的“力学之父” 嘿,朋友们!今天咱们要聊一位古希腊的超级大脑——阿基米德。他可是“力学之父”,被誉为“世界三大数学家”之一,和高斯、牛顿齐名。别看他生活在几千年前,他的智慧至今仍闪耀着光芒,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科技和科学 ... 机械之最07-10
-
从31年到37年,日本军力猛增数倍,军费和资源从哪来的? 日本,这个海岛上的国度,总是像一只不安分的野兽——有些事装作看不到,但历史的影子还在。就在二十世纪以前,它曾三番五次地和中国古代王朝较劲:唐、明、清,无一幸免,不服?可你看史料,明明白白记着回合次数。 ... 机械之最07-09
相关文章
- 从31年到37年,日本军力猛增数倍,军费和资源从哪来的?
- 阿基米德:古希腊的“力学之父”,用智慧点亮人类科学的星空
- 机械工程专业哪个强?请看2025年全国机械工程专业大排名
- 哪些工程大学在机械工程领域最有名?清华和麻省理工齐名
- 综述丨中国与埃及务实合作成果丰硕
- 人类制造的最暴躁的机器:古斯塔夫巨炮
- 记者手记:一座长江大桥的拔节“生长”
- Ilya尘封10年录音曝光!大二入Hinton门下,竟坦言机器学习反直觉
- Ilya尘封10年录音曝光,大二入Hinton门下,竟坦言机器学习反直觉
- 这片“绿”,正在生长
- 苏州高新:东菱振动100吨振动台获评多个奖项
- 5K超清壁纸:机械风格
- 用哲思之光照亮少年成长之路
- 吃了那么多年腰果,但打赌你不知道它长在哪里!
- 三所新军校面向社会招生啦 都有哪些特色课程?
- 以法之名:两场饭局,李人骏两极反转,兰景茗实锤是狼,柳韵最蠢
- 机械专业宝藏院校!8所“双非”实力强、分数亲民,毕业就业不愁
- 清末中国新矿种知识启蒙与工业实践
-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创新力”变“生产力”——科技创新点燃发展引擎
- 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丨文润铁打赋长歌——解码古城襄阳的文化自信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