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代被视为神灵的动物有哪些

发布者:天冰天降 2023-4-12 21:44

在汉画中,表现得最丰富、最生动的形象就是动物(生活中的和想象中的)。这不仅仅因为动物的种类多,还因为动物自身多姿多态的运动,更因为汉代人对动物所赋予的想象和神异性。

汉画里,最常见或最多出现的动物和灵异有龙、朱雀(或称朱鸟)、虎、玄武(龟蛇合体)、凤、麒麟、九尾狐、熊(或罴)、独角兽、鹿、猴、兔、羊、牛(或兕)、猪、鹰、鸮、鹤、雁、水鸟、蟾蜍等。在汉代人的观念中,动物既被视为一般的生物,但更多的时候则是作为某一种神灵或某一种象征来对待。


龙凤玄武-西汉-河南洛阳磁涧-壁绘


凤鸟、双龙细节图


将生活中的动物或想象中的动物作为神灵来看待的,汉代最流行、最普遍的莫过于所谓“四神”——龙、虎、雀、玄武。

四神为守护天上东、西、南、北四方的天神。按汉代流行的阴阳五行观,东属木,色配青;西属金,色配白;南属火,色配朱;北属水,色配黑(玄)。故守东、西、南、北各天区之神分别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谓之四神。这四神被汉代人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其功能主要集中于驱疫辟邪、协理天地,导引方向、确立方位,表示地位、区分等级,等等。


动物的象征性,除龙、凤、麒麟等普遍被视为仁、德、祥瑞的象征外,也有一些动物其含义是我们今天不觉得而在汉代是非常明白的。如晋代葛洪的《抱朴子》一书的《对俗》篇里转引了汉代《玉策记》及《昌宇经》,其中关于动物的记载对我们今天理解汉画极为有用。

“云千岁松树,四边披越,上杪不长,望而视之,有如偃盖,其中有物,或如青牛,或如青羊,或如青犬,或如青人,皆寿万岁。又云,蛇有无穷之寿,猕猴寿八百岁变为猿,猿寿五百岁变为玃。玃寿千岁。蟾蜍寿三千岁,麒麟寿二千岁。腾黄之马,吉光之兽,皆寿三千岁。千岁之鸟,万岁之禽,皆人面而鸟身,寿亦如其名。虎及鹿兔,皆寿千岁,寿满五百岁者,其毛色白。……鼠寿三百岁,满百岁则色白,善凭人而卜,名曰仲,能知一年中吉凶及千里外事。”

举凡文中所列各兽共有的一点是长寿。而汉画中,尤其是在西王母身边也常常出现上述一些动物,这就不能不与汉代流行的升仙和求长生的思想联系起来。

还有一些动物,参照古代文献,也可看到这些动物身上非同一般的深刻含义,如现实生活中的熊和经人的意识加工过的九尾狐等。此外,如鹿、鹤等,直接与导引升仙有关,其身上的半俗半神之气最浓。尤其是图像中以大体量形式出现的时候,可断定绝非常物。



汉代动物身上的这些图语,在许多地方因与谶纬有关,导致今天识读困难。如果不去穷究其在汉代真正的寓意而将其看成平凡之物,汉代的动物图像无疑最赏心悦目。

汉画的造型之美,在动物的描绘中最为集中,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疏简——用线上的劲健之美

将一个形体由繁入简、慢慢过渡成线的形式,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艺术中已有先例,像一些鱼纹、鸟兽纹等就是这样归纳出来的。如在《雄鸡》这件作品里,虽然用线只有简略的几条,但雄鸡“一唱天下白”的那引颈啼叫的形象生动传神地跃然图上。

公鸡-东汉-河南淅川-画像砖


繁密——构图上的充实之美

繁密主要是指画面上的“满”,是除了主体内容外,如何将余下的空白填满。由于对空白处“填”的手法不一样,也就产生出趣味各异的作品来。如米脂出土的一汉墓墓室左框,主体为一鹿,鹿的身后是卷云纹、蔓草纹,间填羽人、虎、鹤等鸟兽。这件作品因其纤丽、劲利的曲线交叉和流动,组成丰富、生动、精妙的图案,使拙重的石头变得轻丽,从艺术效果看,也使墓内显得华丽、富贵。

夸张——视觉上的变形之美

汉画使人感受到一种震撼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夸张变形。艺术需要强调,更需要变形和夸张。只有强烈的形式,才会产生强烈的效果。凌驾一切的力量感也好,沉雄广大也好,劲健豪迈也好,都是汉画强烈的表现形式所产生的客观视觉效果。

流变——形体上的运动之美

汉画的动物形象里,很少有纯粹追求静止和均衡的情况。运动在汉画的动物作品里无处不在,其强烈的动感往往使观者激动。如《流云狩猎图》,手法泼辣爽利,以飞动为主题,将禽兽、狩猎者等变形,使其与流云相协调。在方形的画面内,人、禽、兽都像流云一样,在天空飞快地运动,充满了速度感和力量感。

流云狩猎图-东汉-陕西绥德-西安碑林博物馆


工整——画面上的装饰之美

工整首先表现在制作上。这是一种形式上的规范化和工艺上的细加工。其次表现方面是镌刻用线。工整的镌刻用线类似绘画中的铁线描,它的特点不是转折灵动,而是劲健工稳。

动物与灵异,集汉画表现之大成。在赏读动物类与灵异类图像时,可深深体会到汉画的美和生动。


文章内容及图片摘编自《中国汉画大图典》“动物灵异”卷及“丹青笔墨”卷。


大家都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