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多年前,世界最大港之一的中国刺桐港,真实性遭西方质疑?

发布者:馬儿部落 2023-9-13 07:43

1279年,意大利人雅各·德安科纳即将完成他的东方游记。他在280页的手稿中称,八年前,经过长达一年多的海上漂泊之后,他到达了那个神秘的国度——中国。

在这段旅程的终点,雅各远远望见一座巨大的港口,在那里他获取了巨大财富。

那是一个叫做“刺桐港”的地方。

雅各无法知道,他的同胞马可·波罗此时也在中国,并见到了中国元朝皇帝忽必烈。与马可·波罗的名扬天下不同,雅各·德安科纳却一生籍籍无名,他的手稿完成后并没有公之于众。

直到700多年以后,英国作家大卫·塞尔本机缘巧合将它翻译成英文出版,才让世人知道了雅各这个名字。

虽然晚了700年,但是和《马可·波罗游记》一样,这部手稿同样没有逃脱被质疑的命运。

雅各·德安科纳是否真的到过中国?

中世纪的阿拉伯水手之间传说的,超过埃及亚历山大的“刺桐港”是否真实存在?

“光明之城”在中国?

从英国作家大卫·塞尔本翻译《光明之城》到现在,20多年过去了,对这本书真伪的辩论从来没有停止过。

英国作家

大卫·塞尔本

“这本书引起了非常大的国际范围的辩论。它是否是真实的?有些西方人说不是。我曾反驳了很多愚蠢的西方批评家,例如其中一位,美国耶鲁大学的教授,他说这不可能,因为这本书里面有一段描写从港口运货的带轮子的马车,他认为那时的中国人还在把所有的东西都顶在头上。”

为了应对质疑,塞尔本曾列出了一个详细的清单。手稿里的许多史实记载,正不断地得到证实。

英国作家

大卫·塞尔本

从游记的内容来看,它是真实的,例如雅各·德科纳谈到市场上出售的商品,还有他描述了街道和街道的名字,这些都不可能是凭空捏造的。比如他提到的商品,藏红花和黑糖。这座城里商品的丰富程度是全世界人从来都不知道的。”

雅各的描述,在许多同时期的学者和冒险家所撰写的书籍中得到了印证,也包括后来他的同乡马可·波罗。

泉州石狮博物馆 馆长

李国宏

“在马可·波罗的眼中,当年的刺桐港是世界上最繁华的港口之一。他曾经用一个数据,来把中国的刺桐港和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来进行对比,说胡椒这种产品,在‘刺桐港’他看到的量应该有埃及亚历山大港的100倍。

另一位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也曾在元代来泉州游历。

他这样描述,刺桐港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甚至可以说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

在最为鼎盛繁华的宋元时期,刺桐港的码头和仓库堆满了来自全世界的商品。中国出产的丝绸、陶瓷、茶叶,也从这里被源源不断地运往朝鲜半岛、中南半岛、南亚次大陆、阿拉伯半岛以及东非沿岸。

商业的发达造就了开放的心态,即使是市舶司这样重要的官职也可以由精通市场的外国人来担任。这更加刺激了海外商人的大批涌入。

这座传说中的港口究竟在哪里?

中国,福建,泉州。

“刺桐十字架”

元代 四翼天使造像

元代石刻“四翼天使造像”是国家一级文物,现存于泉州海上交通史博物馆。

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在同一个人物造型上,出现了三种以上的宗教和民间信仰元素。

不同信仰元素如此和谐地出现在一方石刻上,这到底是怎样的神来之笔?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长

丁毓玲

“大概是在1914年,法国的著名学者伯希和,把它发表在欧洲一本非常有影响力的杂志《通报》上面,然后就给它一个名称,叫‘刺桐十字架’。”

“所以在西方就引起很大的反响,他们都没有想到,在中国东南这样的一个城市,会出现有这样子的,融合多种元素的基督教碑刻。

原本以为这是一个突发奇想的个例,可是,1939年在泉州城墙的一次偶然拆解中,大量类似的石刻从城墙的地基下面被发现。

在这些石刻作品中,华盖,飞天等许多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色彩的元素,与西方宗教杂糅在一起。

一起出土的还有碑记上的各种文字,阿拉伯文、波斯文、叙利亚文,甚至从吐鲁番高昌传来的回鹘文。

从这些文字中,你能了解到20岁的申马克公主、阿依库都尔夫人,还有贵妇玛尔达等许多700年前的名字以及她们的信仰。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长

丁毓玲

“可以想象,‘刺桐城’在宋元时期的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景象。在碑刻不断的出现和研究过程当中,还原的是一个充满了国际味道,多元文化包容的一个城市。”

13世纪末,马可·波罗来到中国泉州,将这座令人惊讶的东方城市写进了他举世闻名的游记当中。通过这本在西方世界影响深远的游记,泉州的繁华也激起了无数冒险家和航海者的向往。

探险家们的游历从侧面揭示了当年泉州海上贸易的兴盛,然而,这个曾经和世界连接最紧密的地方一开始却是备受冷落的流放之地。

泉州,这个偏远的边陲渔村,为什么有一天会成为东方最繁盛的港口,是谁选择了这里?这种转变究竟是历史中的一次偶然事件,还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9月11日至16日

纪录大时代《重返刺桐城》

六集连播,敬请观看

编辑:王鼎尧

责编:陈阜东

制作人:唐大麦

大家都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