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国十大绿色事件

发布者:浪迹天涯 2023-1-22 13:44

2022年,对于中国人民有着特别的意义,喜事、大事、盛事接二连三。第二十四届冬奥会、第十三届冬残奥会先后在北京举行,北京成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 10月16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会上通过的二十大报告无疑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面对持续变异的新冠病毒,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因时因势优化完善防控措施。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公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新十条”)。12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2022年,林草系统工作同样取得亮眼成就,11月5日至13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湖北武汉和日内瓦同时举行。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珍爱湿地守护未来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的重要讲话。11月7日-8日,国际竹藤组织成立二十五周年志庆暨第二届世界竹藤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国政府同国际竹藤组织携手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共同发起“以竹代塑”倡议,推动各国减少塑料污染,应对气候变化,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本刊编辑部在广泛征求专家学者意见、听取读者的建议后,整理出2022年中国十大绿色事件以飨读者。

——本刊编辑部



1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报告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事件


2022年10月16日上午10时,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此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出力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大会通过了关于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林草系统的相关阐述是一大亮点: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黑龙江省林业厅供图


点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通过的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的报告,阐述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等重大问题,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谋划,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部署、提出要求,赋予林草部门重大历史使命。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蓝图,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之一,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

第二十四届冬奥会成功举办

双奥之城坚持绿色办奥


事件


2022年2月4日至20日,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成功举办,北京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双奥之城。中国代表团以9金4银2铜的战绩高居金牌榜第三位,创下参加冬奥会以来的历史最佳战绩。本届冬奥会有近3000名运动员参加了15个分项109个小项的比赛,共打破17项冬奥会纪录;两项世界纪录;29个国家和地区奥委会获得奖牌;91个国家和地区奥委会参赛。

2月4日晚在北京国家体育馆举行的开幕式向全球直播。北京冬奥会是全球首次规模化使用8K技术直播体育赛事活动,也是奥运会历史上首次使用8K技术进行开幕式直播的赛事活动。开幕式当天正值中国二十四节气的立春日,冬奥开幕夜,四季始轮回。独特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及按汉字笔画的入场顺序令人耳目一新,开幕式上满满的中国元素蕴含着几千年的文化底蕴:火炬“飞扬”取自“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黄河之水”倾泻而下极具浪漫色彩,五环“破冰而出”彰显心系天下的博大胸怀……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瑰丽与智慧。



↑作为“双奥城市”,北京因奥运与绿色结缘 北京冬奥组委会供图


点评


北京冬奥会,全要素、创新性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从开幕式上以二十四节气的形式倒计时,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从以熊猫和灯笼为原型的吉祥物,到颁奖花束上的非遗技艺;从把《千里江山图》制作成赛场上的形象景观,到冬奥村里的中医诊疗;从迎客松,到送别柳……冬奥盛会上,中国文化元素大放异彩,“中国式浪漫”浸润人心,一次又一次惊艳世界,也释放着厚重的文化自信。本届冬奥会不仅向世界展现了各国运动员奋勇拼搏的姿态,也展现了阳光、富强、开放、充满希望的中国形象。而最为世界各国称道的则是北京冬奥会多方面的环保举措及中方的碳中和办赛承诺,为绿色办奥、科技办奥贡献了中国样本和中国智慧。“水立方”变身“冰立方”,首钢工业遗产化身“雪飞天”,所有场馆实现100%绿色供电,数千辆氢能大巴穿梭于赛场……中国以实际行动兑现了“绿色办奥”的庄严承诺,也向世界集中展现了中国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坚强决心和不懈努力,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的一份绿色成绩单。


3

国家公园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中国将建成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


事件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点改革任务,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宣布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标志着国家公园由试点转向建设新阶段。

11月8日,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国家公园布局方案》,遴选出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含正式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其中包括陆域44个、陆海统筹2个、海域3个。充分衔接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生态工程,其中,青藏高原布局13个候选区,形成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占国家公园候选区总面积的70%;长江流域布局11个候选区,黄河流域布局9个候选区。在创建设立上,明确国家公园创建、设立以及候选区实行动态开放、考核评估、退出机制等要求。《方案》提出到2025年,国家公园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基本建立;到2035年,基本完成国家公园空间布局建设任务,基本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


↑武夷山国家公园 黄海 摄


点评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改革任务,是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制度创新。《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果,确定了国家公园建设的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创建设立、主要任务和实施保障等主要内容。方案的出台,是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的又一个标志性成果,对于推进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

我国举办《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

向全球展示中国湿地保护成果


事件


11月5日至13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湖北武汉举行。同时在日内瓦设立分会场。大会在武汉设线上及线下会场,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珍爱湿地守护未来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中国湿地保护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构建了保护制度体系,出台了《湿地保护法》,制定了《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将陆续设立一批国家公园,把约1100万公顷湿地纳入国家公园体系,实施全国湿地保护规划和湿地保护重大工程。中国将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支持举办全球滨海论坛会议。让我们共同努力,谱写全球湿地保护新篇章。

大会达成《武汉宣言》《2025-2030全球湿地保护战略框架》等多项重要成果。大会围绕中国的各项主张和倡议,在主会场、分会场举办了多场边会和主题论坛。日内瓦分会场,《湿地公约》秘书处为来自13个国家的25个城市颁发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认证证书,其中包括安徽合肥、山东济宁、重庆梁平、江西南昌、辽宁盘锦、湖北武汉、江苏盐城7个城市。


↑符超 摄


点评


今年是我国加入《湿地公约》30周年。《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的成功举办,已经达成的一系列重要选用和协议展示了中国湿地保护的成就,更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6月1日,《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在系统性保护方面,规定国家对湿地实行分级管理及名录制度。在科学利用方面,强调正确处理好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在责任落实方面,压实地方政府湿地保护主体责任,强化监督检查。

10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国湿地保有量总体稳定,湿地保护率达到55%,新增国际重要湿地20处、国家重要湿地50处。到2030年,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初步建立,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明显改善,湿地生态系统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固碳能力得到提高,湿地保护法治化水平持续提升,使我国成为全球湿地保护修复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5

中国政府与国际竹藤组织共同

发出“以竹代塑”倡议


事件


11月7-8日,国际竹藤组织成立二十五周年志庆暨第二届世界竹藤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以“竹藤——基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为主题,旨在推动竹藤产业健康发展、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探索竹藤发展新机遇,打造竹藤对话新平台。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国际竹藤组织成立二十五周年志庆暨第二届世界竹藤大会致贺信。中国政府同国际竹藤组织携手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共同发起“以竹代塑”倡议,推动各国减少塑料污染,应对气候变化,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倡议提出,制定“以竹代塑”支持政策,推进“以竹代塑”产品纳入塑料替代品国家贸易规则的制定,确定“以竹代塑”的重点行业和产品,为“以竹代塑”的全球化发展提供政策保障。推进“以竹代塑”科技创新,创新竹产品代塑的用途、效率及标准化发展,为“以竹代塑”新技术利用、新产品开发创造条件。鼓励“以竹代塑”科学研究,构建“以竹代塑”材料数据、全生命周期数据库等重要科学知识体系,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和全球发展政策体系奠定科学理论与数据基础。促进“以竹代塑”市场推广,优先推广市场潜力大和经济效益好的“代塑”竹产品。加大“以竹代塑”公共宣传,全方位推广“竹子作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巨大潜力和价值,提高公众认识。



↑向全球发出“以竹代塑”倡议


点评


竹藤大会由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国际竹藤组织共同主办,来自国际竹藤组织成员国、有关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以及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界的代表参会,并形成了“以竹代塑”倡议重要成果,对加强各方合作,推进“以竹代塑”行动,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是世界上竹资源最丰富、竹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目前,中国竹林面积达701万公顷,有竹类植物39属837种,占世界竹子种类1642种的51%。截至2020年底,中国竹产业总产值近3200亿元,竹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22亿美元,占世界竹产品贸易总额的60%以上,居世界首位。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竹藤事业的发展,尤其是近十年来,在竹藤资源培育、竹藤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


6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

第二阶段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


事件


12月7日至19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12月15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向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二阶段高级别会议开幕式致辞。

COP15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会议通过62项决定。近40个缔约方、利益攸关方宣布一系列重大行动与承诺。中国是大会主席国,引领和推动第二阶段会议通过最重要的成果“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简称“框架”)及“框架”的监测框架,遗传资源数字序列信息(DSI),资源调动,能力建设、发展和科技合作,规划、监测、报告和审查机制等最有分量的6份文件。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擘画新蓝图。“框架”设立了到2050年的4个长期目标和到2030年的23个行动目标,历史性地纳入了DSI的落地路径,历史性地决定设立“框架”基金,历史性地描绘了2050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



↑谷宝臣 摄


点评


此次大会正式通过了“框架”及相关一揽子文件。该“框架”是为到203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锚定方向的总体性、战略性纲领文件。达成该“框架”是COP15第二阶段会议最重要的标志性成果。这是在当前形势下,各缔约方坚持多边主义,同时综合考虑各缔约方、利益攸关方的关切和诉求,最终达成的一个富有雄心、平衡、务实、有效、强有力且具变革性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将指引各方共同努力遏制并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让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并惠益全人类。中国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中国自担任COP15主席国以来,全面履职尽责,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沟通协调,发挥主席国的领导力和协调力,积极推动磋商谈判进程。在生物多样性大会上,中国积极发挥主席国作用,推动各方形成合力,弥合分歧,凝聚共识。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承诺自我约束和退让,与自然缔结的真诚契约,标志人类再次站在拯救地球、拯救自己的新起点,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迈上新台阶。


7

林长制全面实施一周年成效显著

事件


7月13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介绍,一年多来林长制组织体系全面建立,各级林长应设尽设。除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外,其余各省均设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各级林长近120万名,省级林长421名;各省林长积极履职,25个省召开省级总林长会议,21个省签发总林长令,省级林长巡林214次;13个省建立“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10个省全面推行林区警长制,8个省建立“林长+检察长+警长”工作机制;28个省出台督查考核办法,19个省已开展督查考核,“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的大好局面初步形成。《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中要求的“确保到2022年6月全面建立林长制”的目标如期实现。


↑国家储备林


点评


《林长制督查考核办法(试行)》旨在通过科学全面评价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森林草原资源保护发展状况,针对发现的突出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并加强督办,推动各省落实保护发展森林草原资源目标责任制,构建党委领导、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推行林长制是林业事业发展的重大机遇,是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重要任务。林长制督查考核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充分发挥林长制督查考核的“指挥棒”“风向标”“助推器”作用,科学全面评价各地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状况,强化督查考核结果运用,推动各级林长落实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确保各项重点工作全面推进,各项重点任务全部落实,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如期实现,让林长制落地见成效。林长制实施一周年,各项措施和政策在全面加强工作指导、确保改革落地见效,强化林草资源保护管理、努力提升林草资源质量,系统开展宣传培训,努力提升林长履职能力及严格督查考核激励,杜绝形式主义等四个方面推深做实林长制,以林长制促“林长治”。


8

国家植物园正式揭牌


事件


4月18日,国家植物园在北京正式揭牌;7月11日,华南国家植物园在广东省广州市正式揭牌。至此,我国已经一北一南设立并揭牌运行两个国家植物园,标志着国家植物园建设翻开新的篇章。

国家植物园是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园)和北京市植物园(北园)现有条件的基础上,经过扩容增效有机整合而成,总规划面积近600公顷。国家植物园坚持国家代表性和社会公益的理念,充分发挥植物迁地保护和科学研究的核心功能,重点收集三北地区乡土植物、北温带代表性植物、全球不同地理分区的代表植物及珍稀濒危植物3万种以上,覆盖中国植物种类80%的科、50%的属,占世界植物种类的10%;收藏五大洲代表性植物标本500万份;陆续完成植物科学研究中心、迁地保护研究中心、种质资源保藏中心、标本馆二期、五洲温室群等项目,建设28个特色专类园。

华南国家植物园依托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设立。华南国家植物园现建有38个专类园,迁地保育植物17168个分类群,在迁地保护方面已涵盖华南地区各植物类型;拥有3个研究中心、1所植物标本馆、2个国家级野外台站和3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华南国家植物园规划总面积319公顷,统筹优化科研区、专类展示区和技术推广平台。


↑北京的国家植物园


点评


中国是全球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已知的高等植物有3.7万余种,大约占全球的1/10。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

国家植物园是由国家批准设立,国家主导部门从国家层面开展迁地保护,由科学研究,科学传播、宣传教育、园林园艺展示和休闲游憩等功能的综合性场所。国家植物园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地,它代表着一个国家植物迁地保护的最高水平。

本着统筹谋划、科学布局、保护优先、分步实施的总思路,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将稳步推进,逐步实现我国85%以上野生本土植物、全部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得到迁地保护的目标,同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就地保护体系形成有机衔接、相互补充,有效实现中国植物多样性保护全覆盖和可持续利用。


9

一系列专项规划出台

全方位保护重点区域生态环境


事件


1月,国家林草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水利部印发《北方防沙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规划》提出,京津冀山地平原区要强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全面保护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资源。

同时印发的《东北森林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35年,东北森林带森林、草原、河湖和湿地等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升;《南方丘陵山地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35年,长江、珠江防护林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建成我国南方生态安全屏障。

3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 年)》,明确了到2035年,自然保护地布局进一步优化,总面积占比稳定在陆域国土面积的18%以上,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和陆生野生植物种数保护率均达到85%。

12月,由国家林草局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编制的《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 年)》经国务院审批正式印发。提出到 2025 年,规划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 1亿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 0.3亿亩;到 2030 年,规划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1.86亿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0.9亿亩。《规划》总结概括了4大类、共11种常见的修复措施,高质量开展生态修复。


↑荒漠化防治


点评


北方防沙带以防沙治沙和荒漠化防治为主攻方向,通过2025年和2035年两个目标的逐步实现,使区域风沙危害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基本建成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东北森林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是“两屏三带”生态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三区四带”之一纳入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布局。对我国东北地区规划19个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项目和南方丘陵地带20个重点项目的实施,使我国东北大小兴安岭及其辐射地区及长江,珠江流域,闽、湘、桂等地区的生态保护有着重大的提升作用。

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重大工程建设规划明确了我国自然保护地建设和野生动物保护未来15年的目标任务和重点措施,是新时期统筹推进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稳定和质量提升、国家重点保护物种保护的依据。

近些年,我国防沙治沙工作进展顺利,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由20世纪末的年均扩展34.36万公顷(515.4万亩)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66.70万公顷(1000万亩),重点治理区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10

中国风景名胜区设立40年

保护大批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


事件


2022年是我国风景名胜区设立40周年。1982年11月8日,国务院首次公布4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中包括五岳各山及八达岭-十三陵、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武夷山、庐山、嵩山、长江三峡、峨眉山、路南石林、黄果树、桂林漓江等。40年来,我国风景名胜区逐步实现由注重视觉景观保护向视觉景观、文化遗产、生物多样性、自然生态系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等方面综合保护的转变,由点状保护向网络式、系统式保护的转变,由注重区内保护向区内区外协调保护、共同可持续发展的转变。我国现有56项世界遗产,世界自然遗产、自然和文化混合遗产数均居世界第一。在中国已经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56处世界遗产中,有44处全部或部分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


↑黄果树瀑布


点评


1982年,我国正式建立风景名胜区制度。风景名胜区制度开创了我国现有保护地体系中唯一一个将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融合保护作为首要保护目标的保护地类型,是中国山水文化和壮美自然景观的代表,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完美体现,为世界提供了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范本。40年间,中国风景名胜区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种类齐全、覆盖全国的风景名胜区体系,完整地保护了一大批极其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为我国自然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风景名胜区法规和管理制度、风景名胜区规划机制的建立,为我国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风景名胜区设立40年,我们应以此为新起点、新契机,科学认知风景名胜区的独特价值,充分发挥风景名胜区的独特作用,为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绿色中国》 A(上半月) 2023 年1月号

大家都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