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银币排行榜,第一名4657万,足够在上海换一套别墅

发布者:逸飞而过 2023-12-8 09:37

中国银币市场自古以来就备受瞩目,其珍稀性和历史价值令人心驰神往。近期,一场拍卖活动掀起了轩然大波,其中排名第一的银币竟以4657万人民币的天价成交,足以在上海购得一套别墅。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精彩的收藏世界,深入了解中国十大银币的故事。

第十名:孙中山像背帆船下三鸟金本位壹圆银币,460万人民币

在1929年,也就是民国十八年,中华民国政府委托奥地利维也纳造币厂设计并试铸了一枚正面精美地雕刻着孙中山的形象,背面则以波浪中三艘帆船作为图案,两侧巧妙地镌刻着“壹元”二字的壹元银币。

当年,这枚银币呈现出两种设计样币,首先是小字版,其设计灵感源自金本位半圆图案。由于水波纹、帆船、壹元等图样几乎相似,第二次设计则采用了大字版,参考了二十四年中元银币的图案。有趣的是,这枚小字版的银币原本是一位私人的珍贵收藏品,如今成为上海中央造币厂仅存的唯一实物。

民国十八年留存的壹圆银币有四种版式:首先,孙中山侧面像背帆船,分别有壹圆大字版和壹圆小字版;其次,孙中山侧面像背布图壹圆;最后,民国十八年孙中山侧面像背布图壹圆。

这共计五种壹圆版式,均为存世极少。尤其是民国十八年小型布图壹圆银币仅见2至3枚,更显其珍稀性。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枚小字版帆船壹圆银币虽然是孤品,但也存在世上的赝品在流传。

第九名:上海壹两银币,517万人民币

来到清朝咸丰七年,时光流转至1867年。在这一年,上海工部局委托英资香港造币厂开铸银元,于是,上海壹两银币应运而生。然而,这枚银币的图案设计却别具特色,不仅带有英国皇徽和国徽,而且主图蟠龙竟然被赋予了狮头。

这一独特而又引人注目的设计在上市后却遭到了强烈的抵制,成为当时市场上备受争议的存在。由于图案的异类和与当地文化传统的不协调,这枚银币未能流通,其存世量也因此极为稀少。

第八名:民国三十八年贵州竹子币,580万人民币

1949年7月初,国民政府宣布正式恢复银本位制度,同时重新制造并发行与二十三年版船洋形式相同的银元。经过准备,到了1949年10月,各类银、铜币已经鼓铸就绪,准备由贵州省银行发行。然而,这一计划在同年11月初遭遇了意外。

在当月初,银元的样品完成并送至建设厅进行化验。化验结果显示,重量和成色与船洋相同,因此制造工作便开始了。然而,就在红军从湘西进入贵州省天柱县的时候,造币厂于11月11日突然停工。据报告,仅生产了万余枚银元。

由于停工的原因与红军的到来相关,随后造币厂员工被迫撤离贵阳。所生产的银元被省府在当地以及迁往云南的途中用于薪饷、资遣、杂支等费用的发放。因此,这些银元流传于外,成为那个时期的一段历史的见证。这一突发事件使得当时的银元生产计划未能按计划进行,也为这些银元赋予了特殊的历史背景。

第七名:袁世凯侧面像壹圆银币,650万人民币

随着清朝的灭亡,1912年3月,袁世凯接任大总统。当时,由于铸币和纸币繁复,中外货币在流通中达到百种以上,规格不一,导致流通混乱,折算繁琐,引起了民众的不满。同时,政府也希望通过货币改制来解决军费问题。于是,北洋政府决定铸发国币,而“袁大头”因此诞生。

在1914年2月7日,袁世凯颁布了《国币条例》和《国币条例施行细则》,规定了铸造发行权属于民国政府,原有的1元银元由民国政府兑换并改铸。

由于“袁大头”银元规整、图案新颖,具有明确的重量和成色,很容易辨认,因此很快在全国范围内被接受并广泛流通。它逐渐取代了清朝的龙洋,成为国内金融市场上的主要流通货币。

袁大头银元的版别繁多,存世量大,其中1914年版别与其他年份有所不同。特别是1915年至1916年,南京造币厂仅两年时间内就铸造了近38亿元。然而,尽管铸造量巨大,存世量却相对较少,许多在解放时期被收回并重新融化。

其中,1951年由中国共产党铸造的“O”版三角圆“袁大头”银元成为特殊的珍品。由于新中国刚刚建国,一些西南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仍然认可“袁大头”银元的信誉。为了稳定边疆地区的政治和经济,特别发行了这一版银元,后来逐渐被中国人民银行收兑,存世量稀少,成为收藏者追捧的珍贵品。

第六名:大清长须龙壹圆,670万人民币

清银币中的“长须龙壹圆”是在清宣统三年(1911年)由天津造币总厂铸造的。当时,清政府有意统一币制,特聘请了海外高级技师精心设计和制造了这套宣统三年大清银币,总计包含了六七种不同版式,其中“长须龙”就是其中之一。

这套新币刚一试铸成功,却恰逢武昌起义爆发。由于动荡的政局,大部分新版银币都未能正式发行,只留下了极少量的样币。而“长须龙”之名则来源于其背面龙首之须特别长。它属于试样性质的银币,因其图案精致、存世量极为有限而备受珍视。

这段历史背后的故事表明,“长须龙壹圆”银币的铸造初衷是为了统一清朝的币制。然而,由于当时政局动荡,大部分新版银币未能流通,使得“长须龙”成为了一种试样,其稀有性和精致的设计使其在收藏领域备受重视。

第五名:大清银币“中”字壹两,839万人民币

步入1906年,丙午岁次,户部推出了大清银币“中”字壹两样币,经过试铸的阶段。然而,由于当时“圆两之争”尘埃未定,这枚银币遗憾地未能正式发行。其存世量极为稀少,成为银币收藏家们梦寐以求的珍品。

这枚“中”字壹两样币的稀有性令人叹为观止,成为银币收藏领域中的梦幻之作。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使得它承载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对于银币收藏者而言,追逐这枚银币犹如追寻历史的踪迹,每一枚都是时间的凝固,闪耀着那个年代的光辉。

第四名:孙中山地球银币,1265万人民币

孙中山先生像背地球双旗图壹圆银币只有一枚试铸样币,从未正式发行。这枚银币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机制币中最为珍贵的品种之一。它并未流通,而是以试铸样币的形式存在,这使得它的保存状态异常出色。

这枚银币可以被视为完全未使用的品质,因此具有极其珍贵的研究和欣赏价值。其成交价高达1265万人民币,使其在银币收藏界独树一帜。

第三名:光绪元宝户部壹两,2300万人民币

光绪元宝户部一两银币具有一系列显著特征,使其在中国机制银币中独具珍贵价值。

户部一两银币是中国最大的机制龙银。其制作规模在当时达到了龙银币的巅峰。

户部一两银币可根据“两”字笔法从“人”或“入”分为两版,呈现出多样化的设计。该银币在清代为了流通兑换行用时的方便,实重为库平七钱二分的壹圆型银币版式,包括戊申吉字大清银币库平一两、户部光绪元宝库平一两等。

其版别众多,但以实重为一两型的存世量较为稀少,是流通领域的稀有品种。该币的实际生产数量相当有限,经袁世凯批准后总共试制了六七千枚,使其成为珍稀的历史文物。

户部一两银币被认为是所有龙洋图案银元中工艺最精湛、雕工最完美、浮雕感最强烈的品种。其镜面平整光滑,纹饰的相惯线清晰可见,展现出无可匹敌的造币工艺。

根据业内统计,品相完美的户部一两如今仅剩4枚左右,其直径较大、坯饼较厚,是较为容易辨别的银元。这枚银币以2300万人民币的高价成交,将其珍稀性和独特之处彰显无遗。

第二名:张作霖陆海军大元帅,2599万人民币

时光的车轮转至民国十六年和十七年,我们将目光聚焦在张作霖陆海军大元帅银币上。这两版银币均未经过正式发行,如今在收藏市场上存世仅见样币,而其成交价却高达2599万人民币。

根据统计数据,全球仅有14次出现过十五年版,其中银质样币仅11次现身。而在国内的馆藏中,上海博物馆独有一枚这样的银币。这种稀缺性赋予了这枚银币超凡的收藏价值,成为银元收藏者们梦寐以求的珍宝。

这张张作霖陆海军大元帅银币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其未经正式发行,更在于其珍稀的存世量。这使得每一枚都成为历史的瑰宝,见证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成交价的飙升不仅是对其独特价值的认可,也是对历史珍品的深切追求。在银元收藏的世界中,这枚银币犹如一颗璀璨明星,闪耀着历史的光芒,吸引了众多收藏者的瞩目。

第一名:癸卯奉天省造光绪元宝库平银一两银币样币,4657万人民币

我们抵达中国十大银币的巅峰之作——癸卯奉天省造光绪元宝库平银一两银币样币。这枚银币在1904年路易斯安那博览会中国展品收藏目录中曾一度亮相,然而由于不受欢迎,试铸数量仅为一枚,原计划发行的计划也被搁置。

然而,时至2022年8月11日,这枚银币在北京诚轩春拍机制币专场上掀起了一场轰动。以4050万的起拍价,最终含佣金成交价高达4657.5万人民币。这一高昂的成交价不仅仅是对其珍稀性和历史价值的认可,更是在收藏市场中展现了其无可匹敌的地位。

这枚银币的价值不仅在于其金融属性,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历史沉淀。它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兴衰变迁,是中国历史的珍贵见证者。成交价的高涨彰显了收藏者对于历史珍品的热切追求,也凸显了中国十大银币中这枚的独特地位。在收藏的殿堂中,这枚银币犹如一颗璀璨明珠,吸引了无数珍藏者的目光,为历史爱好者提供了深度挖掘过去的机会。

结语

中国十大银币集结了时光的印记和历史的沉淀,每一枚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银币不仅仅是金融交换的媒介,更是历史演变的见证者。它们以其珍贵的历史价值和独特的设计,在收藏者中掀起一阵热潮,成为拍卖现场上的争夺焦点。

其中,以第一名成交价高达4657万人民币的银币尤为引人瞩目。这个惊人的价格足以在繁华的上海购得一套别墅,映射出这些银币的无与伦比的身价。中国十大银币如同历史的明珠,在时间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个珍贵的历史画卷。

这些银币所蕴含的历史故事、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收藏者的目光。拍卖现场成为了珍稀之宝角逐的战场,每一次的成交都是对历史价值的一次肯定。中国十大银币以其独特之处,成为财富的象征,也是历史传承的载体。

它们的身价不仅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是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尊重和珍视。这个独特而珍贵的集合,为我们提供了窥探历史深度的机会,让人们对过去的岁月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

大家都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