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星际探索60年,人类究竟完成了哪些宇宙探索?


太阳系探索60年
文 | 桢公子
从没有什么地方
像星空一般令人神往
世界的规律
▼人们常根据月相的变化制定历法,如中国的农历;下图是月全食序列。摄影师@李文博

未来的命运
▼2000多年前,人们便开始通过占星术向星空寻求未来的启示。图片来源@VCG

美好的神话
似乎都与星空有关
▼牛郎织女跨越银河鹊桥相见的传说在我国代代相传。摄影师@阿五在路上

但宇宙星河如此浩瀚
人的一生又如此短暂
探索茫茫宇宙的梦想
实在有些无力和苍白
▼由哈勃望远镜拍摄的极深空影像,其中最遥远的星系距离地球甚至超过132亿光年。图片来源@NASA&ESA

然而即便如此
凭着一丝好奇、一点执念
人类对太空的热情从未有半分退却
如今
仅对太阳系的探索
人类就已孜孜以求60余年
而未来还会有更多人为此前赴后继
甚至贡献自己的一生
I
匆匆一瞥
1957年
人类第一次将人造卫星送上太空
它长相简单而奇特
却注定成为一代传奇
▼第一颗人造卫星,史泼尼克1号,总计环绕地球440圈;下图是其模型。图片来源@NMUSAF

它也被叫作“卫星1号”
这似乎预示着
我们终有一天会踏上更遥远的征途
果不其然
第二年由苏联发射的“月球3号”
就成功飞掠月球背面
向人类展示了一张模糊的图像
▼第一张月球背面照片,巨大的陨石坑形成明显的阴影。图片来源@NASA

这也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
看到月球的另一面
▼由于地月潮汐锁定,人类在地球上只能看到月球一半左右的面积。图片来源@NASA

到了20世纪70年代
在不断的失败和尝试后
离地球较近的火星、金星、水星
终于依次向人类展露真容
可是结果似乎令人“大失所望”
人们并未得见火星上的智慧生命
只看到一片坑坑洼洼的死寂世界
▼荒芜的火星地表,由后期航天器拍摄。图片来源@NASA

金星不是温柔的维纳斯
浓厚的二氧化碳包裹着炽热的地表
形成汹涌彭拜的钩卷云
▼1973年,人类第一次看到金星的大气活动;下图为后期的红外成像。图片来源@NASA

水星亦与水毫无关系
在仅40-45%的可见表面上
布满了陨石坑和环形山
昼夜温差超过370℃
▼由于轨道位置,“水手10号”永远只能看到水星的一面。图片来源@NASA

即便关于外星世界的美好设想破灭了
这些成果依然是人类历史的里程碑
足以令世人欢呼雀跃
然而科学家们仍然忧心忡忡
按当时的技术
就算人类使出浑身解数
到达海王星也需要整整30年
如何才能更快地到达更远的天体?
哪怕只是看上一眼
▼太阳系主要天体排列,离地球较近的火星、金星、水星较早被探测;下图距离非实际比例。图片来源@NASA,请横屏食用

世事虽无常,却总有因缘际会
科学家发现
20世纪70年代后期
离地球较远的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将在太阳同一侧呈现罕见的排列
借由一条钩状的路径
探测器将获得额外的引力加速
可将到达海王星的时间由30年缩短至12年
更可以一次性飞掠木星外侧的所有行星
而若要等下一次机会
则需要176年
▼“旅行者1号/2号”飞行路线。资料来源@NASA,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这简直是千载难逢的良机
于是带着世人的期许
一众探测器纷纷告别地球
一鼓作气向更远的外星世界进发
以NASA为例
1972-1977年的五年间
就有“先驱者”10-11号、“旅行者”1-2号
4台探测器为此发射升空
▼1977年,“旅行者”1号/2号相继发射成功。图片来源@NASA

其中“旅行者2号”最为“兢兢业业”
它于1977年发射
如愿造访了木星及其外侧的所有行星
也让人类第一次看到了天王星和海王星的模样
发射升空的第二年
“旅行者2号”与木星相遇
拍下了大红斑的近照
▼木星大红斑与地球大小比较;大红斑是一个逆时针旋转的风暴系统,直径大约为3个地球。图片来源@NASA

随后又顺手给木星和木卫一留下一张合影
木星是如此庞大
照片中的木卫一仅仅如同它的一滴眼泪
▼木卫一是离木星最近的一颗卫星,体积仅为木星的六万分之一左右。图片来源@NASA

在“旅行者2号”的镜头里
上演着太阳系的“冰与火之歌”
▼“火”,木卫一上有400余座活火山,“旅行者2号”第一次拍到了木星火山喷发的实况(左侧的“蓝光”)。图片来源@NASA

▼“冰”,木卫二的表面被布满裂缝的冰壳覆盖。图片来源@NASA

还记录了一场蔚为壮观的太空“日食”
▼“旅行者2号”飞掠土星时土卫六遮住了太阳。图片来源@NASA

在太空遨游9年后
“旅行者2号”终于来到了天王星
这颗蓝绿色的明珠在黑暗中异常夺目
纯净无暇得不可思议
▼“旅行者2号”拍摄的天王星画面,由于大气中的甲烷吸收红色光谱,肉眼观察呈现蓝绿色。图片来源@NASA

3年后
“旅行者2号”又传来了海王星的照片
镜头中的海王星比天王星更加湛蓝
太阳系最剧烈的风暴在这里呼啸
风速高达2100km/h
是地球上最大风速的10余倍
加上表面运动的云团
如同“风卷残云”
▼1989年旅行者2号拍摄的海王星照片,白色的云团附近有一明显的大黑斑,和木星的大红斑类似,是一个反气旋风暴。图片来源@NASA

也许是为了纪念这一面之缘
在“旅行者2号”告别海王星时
收到了这位新朋友送别它的一个微笑
▼“旅行者2号”离开海王星时拍摄的“微笑”,画面中的小星是海卫一。图片来源@NASA

曾几何时
太阳系还有第九大行星
2006年升空的“新视野号”就为此而生
虽然它刚出发7个月
冥王星便被“降级”为矮行星
但它仍然目标笃定
最终不负众望
成为第一台飞掠冥王星的人造物体
而此时的人类世界
已经是2015年
▼新视野号拍摄的冥王星大气背光。图片来源@NASA

至此
人类终于“看遍”太阳系
但匆匆一瞥的图像
早已无法满足人类激增的好奇心
也远达不到科学研究不断进步的需求
更详细、精确的探测势在必行
II
全方位扫描
相比“一波流”的飞掠式探测
环绕飞行的探测器就像一台“天体扫描仪”
一圈又一圈
乐此不疲
▼“卡西尼号”探测器对土星的“扫描”轨道。图片来源@NASA

然而这并非易事
例如对于火星而言
从飞掠到环绕
这“一小步”人类就走了7年
1971年,美国“水手9号”发射
成为了火星上空第一颗人造卫星
在它工作的349天里
向地球传送了7329张火星照片
人类第一次如此清晰地
看到了太阳系最宏伟的高山峡谷
奥林帕斯山
高达珠穆朗玛峰的2.5倍
▼奥林帕斯山的假色地形图。图片来源@NASA

水手峡谷,长3769km
相当于从我国哈尔滨到拉萨一线
从头至尾被峡谷贯穿
▼水手峡谷,最深处达7km,如同刀劈斧凿。图片来源@NASA

在人类太空史上
1989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人类的目光终于抵达遥远的海王星
也终于将“麦哲伦号”、“伽利略号”送上太空
它们将分头奔赴金星和木星的环绕轨道
并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带给人们无尽的惊喜
得益于“麦哲伦号”的合成孔径雷达
一个“万里无云”的金星清晰可见
地表的火山熔岩流张牙舞爪
炽热的气息扑面而来
▼“麦哲伦号”绘制的金星雷达影像,金星地表温度高达475℃,压强达到92个地球大气压,仿佛一个巨大的“超级高压锅”。图片来源@NASA

相比之下
“伽利略号”的发现似乎更加“幸运”
木卫二的巨大冰壳下可能存在海洋
这又一次点燃了人类对外星生命存在的希望
而它偶然记录下的彗星撞木星的天文奇观
不禁让人类回忆起数万年前的地球上
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画面
▼“舒梅克·利维9号”彗星碎片撞入木星场景的艺术再现,注意下方出现的撞击坑。图片来源@NASA

在一众轨道探测器中
最激动人心的
莫过于蜚声中外的“卡西尼-惠更斯号”
它经历了20年的孤独旅行
探测成就可谓无与伦比
继卡西尼后
至今尚无新的轨道探测器
造访土星及其外侧的天体
▼卡西尼号的探测成就。图片来源@NASA,星球研究所标注

▼“卡西尼号”拍摄的木星大红斑,风暴细节生动清晰;红色代表低层云。图片来源@NASA

去往遥远的行星困难重重
而在另一头
为了对抗太阳的巨大引力
环绕水星的任务也同样艰难
迄今为止人类仅对水星探测3次
而火星和金星都高达40余次
▼人类太阳系探索次数统计;部分数据来源《国际太空》第458期,星球研究所更新。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

第一艘水星轨道探测器“信使号”
总共飞跃地球1次、金星2次、水星3次
才正式进入水星环绕轨道
全程耗费了近7年
可谓是历尽波折
▼很难相信,水星离地球如此之近,但2011年人类才第一次看到了它的全貌。图片来源@NASA

和地球不同的是
水星的北极没有一望无际的冰原
只有一个永久的暗坑
里面蕴藏着大量冻冰
▼水星北极。图片来源@NASA

至此
经过50余年的努力
太阳系行星中仅有遥远的天王星和海王星
还未接受人类的“全方位扫描”
也许是对此有所感叹
“信使号”进入轨道后回望身后
为这些成员们拍摄了一张“全家福”
▼“信使号”拍摄的太阳系行星全家福。图片来源@NASA,星球研究所标注,请横屏食用

III
登陆
50多年前
“水手4号”第一次飞掠火星
距离火星表面近10000km
而“水手9号”第一次环绕火星
距离表面仅1500km
这么看来
终有一天人造物体将登陆其他星球
结果也确实如此
然而
最初的登陆却显得有些冷酷
这些探测器选择了一种义无反顾的方式
以较大的速度直接撞击星体
利用撞击前的短暂时机完成探测任务
随后便粉身碎骨
▼1959年“月球2号”硬着陆月球,完全坠毁前对月球磁场进行了探测;下图为艺术想象。图片来源@NASA

这绝非长久之计
于是离地球较近的月球、火星和金星
相继成为了软着陆的主战场
为了让着陆过程安全平稳
科学家们将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
最经典的软着陆
采用的是推进器制动
▼2008年着陆火星的“凤凰号”采用的就是这种传统的方法。图片来源@NASA

根据功能不同
有的登陆器着陆后
只能守着“一亩三分地”
完成自己的使命
▼“凤凰号”在火星上工作的想象图。图片来源@NASA

而有的则带来了新的使者
即将在这片崭新的土地上大显身手
▼“嫦娥三号”也是通过推进制动着陆,这是中国第一次月球软着陆;图中是着陆器释放的月球车“玉兔号”。图片来源@CNSA

1997年登陆的“火星探路者号”
首次采用了气囊作为缓冲
圆滚滚的气囊在空中打开
萌点十足
▼探路者登陆器着陆前气囊打开。图片来源@《Roving Mars》

气囊撞击地表
首次反弹超过5层楼的高度
持续蹦蹦跳跳15次后终于停下
“旅居者号”火星车闪亮登场
开始了它的火星徒步之旅
▼“旅居者号”火星车出现。图片来源@《Roving Mars》

气囊缓冲技术的成功
让7年后的“勇气号”和“机遇号”得以顺利登陆火星
它们是一对双胞胎探测器
肩负着相同的使命
▼“勇气号”/“机遇号”在火星上的想象图。图片来源@NASA

“机遇号”在开始工作之前
回头拍下了帮助自己平安抵达的气囊登陆器
这也许是对它最好的感谢方式
▼“机遇号”着陆时使用的气囊。图片来源@NASA

工作了一年后
“机遇号”的车轮深陷沙坑,寸步难行
无奈之下
它只能原地自拍
最终在地球人的帮助下
才得以脱离困境
▼“机遇号”自拍深陷沙中的车轮,人类在地球上经过了6周的物理模拟才帮助它脱困。图片来源@NASA

而它的兄弟“勇气号”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近一年的解救行动均以失败告终
2010年NASA宣布
放弃对“勇气号”的“火星救援”
辛勤工作6年的“勇气号”走到了生命的终点
另一边重获新生的“机遇号”则更加卖力
它将兄弟的使命一同扛起
原本设计寿命仅90天
却超额服役长达14年
▼机遇号在火星荒原上孤独的前进轨迹。图片来源@NASA

截至2018年5月8日
它已在火星上跋涉45.16km
创造了无人探测车在太空中的最高移动记录
▼历代火星车和月球车的移动记录。原图来源@NASA,修订@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直到2012年
一辆豪华火星车“好奇号”诞生了
相比之前的探测器
“好奇号”体型更加庞大
▼历代火星车对比,左为“勇气号”/“机遇号”,下为“旅居者号”,右为“好奇号”。图片来源@NASA

于是一种全新的登陆方式应运而生
由一架天空起重机将火星车缓缓放下
随即夹断系绳与之告别
▼“好奇号”落地。图片来源@NASA

此后
“好奇号”在火星表面四处驰骋
一路收集土壤、岩石
不断向千万里之外的地球人
发送一个接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
▼“好奇号”在火星钻孔采样。图片来源@NASA

经分析发现
火星土壤水分高达1.5-3%
岩石中含有有机物
这无疑让人们惊讶、兴奋、喜悦
似乎已能看到火星帝国的未来图景
▼火星移民想象图。图片来源@NASA

如今
NASA和ESA正在计划将火星样本带回地球
这可谓是史上最野心勃勃的星际探索之一
打头阵的便是NASA的2020火星车
它装有23个照相机
是一台顶配的“好奇号”
预计将于2021年着陆火星
▼2020火星车工作想象图。图片来源@NASA

未来人类将看到怎样的太阳系?
我们无法预言
但可以肯定的是
人类不仅是见证者
也必将成为“亲历者”
IV
人类亲临
1961年4月12日
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搭乘“东方一号”升空
人类的足迹第一次进入太空
随后的第8年
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代表人类踏上了月球
一句“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
令全世界为之沸腾
▼人类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脚印。图片来源@NASA

此后
阿波罗计划在全世界几乎家喻户晓
它曾经功勋卓著、成就斐然
▼“阿波罗15号”和首个月球车,宇航员在月球上共停留了3天。图片来源@NASA

也曾经面临功败垂成的危机
▼“阿波罗13号”在前往月球的途中氧气罐爆炸,3名宇航员经历重重危机后搭乘登月舱安全返航。图片来源@NASA

然而
和在太阳系中四处漫游的探测器不同
直到阿波罗计划终止
人类也尚未走出地球与月球的界限
▼“阿波罗17号”在月球轨道上拍摄的“地出”,这也是人类最后一次登上月球。图片来源@NASA

NASA近期宣布
2030年将重启登月计划
并将宇航员送上火星
届时声名赫赫的国际空间站
亦将成为人类探索深空的第一个中转站
▼国际空间站拍摄的极光。图片来源@NASA

回首人类60余年的太空探索
人们不免感慨万千
那些作为人类前哨的探测器
有的仍然老骥伏枥
▼“好奇号”仍在火星上运行。图片来源@NASA

有的已灰飞烟灭
▼消失在土星大气中的“卡西尼号”。图片来源@NASA

有的则飘向无尽的宇宙世界
再无机会返回太阳系
▼“旅行者1号”飞跃土星后,高速直奔太阳系外而去,目前已成为离地球最远的人造物体。图片来源@NASA

但他们依然承载着
一代代地球人对星空的好奇、执念与理想
正如诗人写道
▼莱蒙托夫《帆》
一只船孤独地航行在海上,它去远方寻找什么?又把什么抛在故乡?它不是寻求幸福,也不是逃避幸福,它只是向前航行,脚下是沉静碧蓝的大海,头顶是金色的阳光。…
也许你我有生之年有幸得见
人类终于成为跨星球物种
但不论人类的疆域如何扩展
人们永远不会忘记60多年前的那一天
那一天
人类的目光第一次摆脱大气的束缚
从此开启了一个恢弘的时代
▼一件退役的俄罗斯太空服,被人类“故意”从国际空间站抛出,成为一颗独特的人造卫星,被称为“Suitsat 1号”。也许未来有一天,人类真的能漫步星际之间。图片来源@NASA

这是属于全人类的60年
也是属于科学开拓者的60年
P.S.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包括:刘明《俯瞰地球——人类航天探索解密》、王志军《飞向宇宙——人类太空开发展望》、陈求发《世界航天器大全》、弗利斯·安格波特《太空简史》、卢勇《世界重大空难透视》等。

大家都在看
-
宇宙探索中使用的先进机器人技术与科研成果总结 宇宙探索中使用的先进机器人技术与科研成果总结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人类从未止步。早期的天文学家通过肉眼观察星空,逐渐揭开宇宙的奥秘。而今,伴随着无人机、探测器以及各种先进机器人技术的出现,探索宇宙的步伐 ... 宇宙探索05-07
-
宇宙探索中行星资源利用的潜力与挑战分析 宇宙探索中行星资源利用的潜力与挑战分析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加深,行星资源利用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宇宙中充满了巨大的资源潜力,包括稀有金属、氦-3、水和其他可用于生命维持的物质。这些资源的 ... 宇宙探索05-06
-
宇宙中的高能辐射及其对未来太空探索的挑战与应对 宇宙中的高能辐射及其对未来太空探索的挑战与应对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空间探测器、宇航员和其他相关设备都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而其中一个最为严峻的挑战便是高能辐射。高能辐射来自太阳、宇宙的其他天体以及宇 ... 宇宙探索05-06
-
人类对探索宇宙探索的越深,越觉得自己渺小 你或许难以置信,人类对宇宙探索得越深入就越感到绝望。因为在这片无垠的黑暗中,隐藏着两条让人类心惊胆战的定律:其一,我们所见的宇宙皆是过往的残影。其二,宇宙的浩瀚远超一切想象。人类的存在如同一粒尘埃,在 ... 宇宙探索05-03
-
中国首台大型通用型光谱望远镜启航:开启自主探索宇宙的新纪元 2025年4月27日,随着上海交通大学JUST光谱望远镜在青海冷湖天文观测基地的基建正式启动,中国天文学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国产大型通用型光谱望远镜实现“零的突破”。这座口径达4.4米的“星辰之眼”,不仅是我国天 ... 宇宙探索04-29
-
点燃探索宇宙的热情!昆明市第十八幼儿园童心向太空 掌上春城讯近日,昆明市第十八幼儿园内热闹非凡,一场以“童心向太空 点亮航天梦”为主题的精彩活动在此开展,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浩瀚宇宙的奇妙大门。活动现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沉浸在属于自己的航天探索之旅 ... 宇宙探索04-29
-
冷湖!探索宇宙的世界级“星辰之眼”!上海交大领衔为中国天文学发展再添利器 上海交通大学JUST光谱望远镜(Jiao-tong University Spectroscopic Telescope,简称JUST)基建项目建设启动会,昨天在冷湖天文观测基地B平台举行,标志着国产大型通用光谱望远镜研发实现了零的突破,中国天文观测再 ... 宇宙探索04-28
-
神舟二十号发射:探索宇宙新征程,科技发展新高度 2025年4月24日17时17分,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这一伟大壮举,不仅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又一座里程碑,更是全体中国人的骄傲。神舟二十号的发射,承载着重要的任务。此次飞行乘组由陈冬、陈中瑞、王杰组成,他们 ... 宇宙探索04-25
-
【学习小组】习近平: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来源:海外网【学习小组按】今年4月24日,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出征太空,恰逢第十个“中国航天日”。55年前的今天,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拉开了中华民族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 ... 宇宙探索04-25
-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大揭秘:探索宇宙新征程 今天上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新闻发布会现场气氛热烈而庄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带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瞄准今天17时17分发射。此次飞行任务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吸引着无数国 ... 宇宙探索04-24
相关文章
-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大揭秘:探索宇宙新征程
- 宇宙中存在着最神秘的天体,虫洞,今天揭开虫洞的神秘面纱
- 太阳系外生命“最有力证据”现身,宇宙探索迎历史性转折 (2)
- 宇宙深处的旅程!从地球到银河边缘,探索无垠的星空奥秘!
- 渺小人类何以窥探浩瀚宇宙?认知边界与探索之路大揭秘
- 向着太空出发!“中国航天日”巡讲活动进校园,航天专家讲述宇宙探索故事
- 神秘的宇宙——探索黑洞的奥秘
- 向星辰出发:人类移居宇宙的探索之路
- 人类的宇宙探索:梦想与未来的征程
- AI可能会继承人类没有完成的"好奇心", 去探索宇宙的目的
- 睿创微纳助力宇宙探索,国产短波红外探测器首次成功应用于地基红外天文观测
- 宇宙射线探测实验的探索与挑战
- 2025年危机悄然逼近,你做好准备了吗?
- 月球丢失后果大揭秘!地外文明星际飞船曝光!
- 宇宙探索全集,带你领略浩瀚星空!
- 探索宇宙:无尽奥秘中的人类征程,带你开启奇妙宇宙之旅
- 量子芯片登太空:当硬核科技邂逅宇宙探索的浪漫
- 崔向群院士走进成都市铁路中学校,共话 “人类探索宇宙的工具 —— 望远镜”
- 关于宇宙的十大猜想
- 宇宙有多大:探索无垠的星空
热门阅读
-
预言2030年太阳将休眠,恐怖的千年极寒将来临 07-11
-
中国十大元帅之死,多高寿而善终(林彪叛逃而死) 07-11
-
因果报应真实事例,做尽坏事必遭天谴 07-11
-
全球人口减少可能带来的六大教训和好处 07-18
-
离太阳最近的十大恒星排名,宇宙最大十大星球 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