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夏朝文字”:考古取得重大发现,难怪商朝会有甲骨文

发布者:贫在闹市 2023-9-16 20:03

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系统文字,不可能突然出现、突然成熟,按照文字演化规律,之前应该还存在漫长的“初熟文字”阶段。

根据史书记载,商族曾经臣服于夏,商汤革命从而取代夏朝。现代考古表明,晚夏都城二里头遗址与偃师商城、郑州商城遗址,存在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因此,以夏商关系看,夏朝至少已有“初熟文字”,后被商代继承。当然,不排除夏朝已经进入成熟文字阶段,因为载体易腐的缘故没能保留下来,而“初熟文字”是在更早的时期。

但问题是:上述只是推论,夏朝文字有何考古证据?其实,夏都二里头遗址就曾出土过50余个字符,证实夏朝的确已有文字。更为重要的是,学者多年考证发现,破译了一个陶尊上的三个字,证实夏朝已能“连字成句”,如此也就难怪夏朝会有“连山易”,商朝会有成熟的甲骨文字。

考古证实夏朝已有文字

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有陶文,一共搜集整理约50例;其他夏朝时代的遗址中,比如八里桥遗址、洛阳皂角树、伊川南寨、渑池郑窑、陕西商县紫荆等,也出土了一些陶文。

洛阳二里头遗址,在出土的一个黑陶纺轮上,刻划了一个类似甲骨文中“羌”字的文字。除此之外,二里头中还有墉、臣、鱼、井等文字,其中多数与甲骨文存在传承关系,下文会详述其中的“臣”字。

洛阳皂角树遗址,出土过一个“车”字(下图),与荥阳西史村商代遗址陶文“车”字写法一致。淮阳平粮台城址(距今至少4200年)、二里头遗址中,都曾发现过车辙印记,夏代肯定已有车辆,因此皂角树遗址出现“车”字并不让人惊讶。

对于二里头文化遗址中的这些刻符,夏鼐、邹衡等考古学家认为应该就是当时的文字,并指出“商朝的文字同夏文字是一脉相承的,基本上属于一个系统。”因此,甲骨文不是无本之木,不像楔形文字、古埃及文等一样突然出现突然成熟,而是有着漫长的演化时间,是在夏朝文字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总之,夏朝肯定已有文字,只是文字数量多寡如今还搞不清楚。

夏朝文字又一重大发现

夏朝陶文多刻在器物的口沿或肩部,数量比较单一,往往一件器物上只有一个陶文。但在二里头一件陶尊上,却出现了三个刻符(见下图),前几年现代学者终于将之破译。

对于下图中的三个符号,学者蔡运章介绍,起初学者重视最右侧的符号,忽视了左边两个符号,但当八里桥遗址出土了一样的符号后,由此引起重视,最终破解了这三个符号的含义。

首先是最右侧的符号,经过数十年的考证,如今普遍认为是“臣”字。

甲骨文中的“臣”字是竖形,横放的话与上述字符构形相似。郭沫若曾经指出:人跪下后,从侧面看眼睛是竖着的,因此“纵目为臣”。

二里头此字符为横目,在于它是臣字演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是甲骨文臣字的前奏。学者蔡运章认为,南方良渚文化陶杯上,两个弯腰前行、服侍主人的卑躬样子的臣字,是其最初形态,后来演变为二里头横目臣字,最终商代演变为竖目臣字。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考古表明二里头受良渚文化影响不少,因此越国自称大禹之后,少康庶子分封而来,或许并非完全虚构,并非是越国为了融入华夏谱系的伪造身份。

其次是左侧两个符号,现代学者蔡运章将之解释为“曲与糟”。

起初,这两个符号被忽视,被当作无意义的刻符,但在八里桥遗址中,考古竟然发现一样的符号,而在甲骨文与商代晚期金文中也有多次类似符号。如此,也就不得不让人重视这两符号了。

这两个符号,肯定不代表箭矢,因为夏商箭矢是横放的“个”字形,上述符号犹如“√”字符。对此,学者综合各种文献,最终将之都释读为“曲”,又由于古代曲与糟(浊酒或醇酒)互通,现代某河大曲中的曲就是醇酒之意,因此另一个符号应是“糟”,即两个符号为“曲糟”。

甲骨文中的“曲”字,模拟的是一种弯曲的器具,与之高度类似。同时,古书记载“屈,曲也,服也”,此字符犹如人倒下或跪下屈服。

因此,“曲糟”是屈身奉献美酒之意。如此解读,不仅符合陶尊的用途,即古代盛酒祭祀的礼器,而且也印证了周礼中“朝献用两著尊,其馈献用两壶尊”的记载。

由此,二里头陶尊上的三个字符,意思就是“臣曲糟”,即臣屈身奉上美酒来供天神或大王享用之意。

更为重要的是,三个字符排成一排,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显然说明夏代文字至少已经“连字成句”。

根据史书记载,易经一共有三部,周代是周易,商代是归藏,夏代是连山。近代以来,人们认为夏朝连文字都不确定,何谈写出连山易?因此,连山易必然不存在。但如今发现既然夏朝已能连字成句,那么夏人为何不能连句成段、连段成文写出连山易呢?

最后,关于夏朝文字话题,还有三点值得一提:

首先,二里头遗址已经发现60年,但迄今才挖掘不到2%,其他很多夏代遗址也没有完全挖掘出,因此如今探索夏朝才刚刚开始,以后未必不会挖出更多的夏朝文字。

其次,与西方喜欢在石头上刻字不同,甲骨文表明商代日常文字载体,应以竹木简为主,夏代可能也是如此。因此,如果挖不到更多的夏代文字,不代表没有,而可能已经腐烂了。

第三,不少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甲骨文之前无文字”,夏朝时期无文字,甲骨文源于楔形文字,除了对中国汉字演变不了解之外,还有傲慢与偏见的情绪。

展开全文

大家都在看

  • 探索宇宙的无限可能,人类的星际梦还有多远?

    探索宇宙的无限可能,人类的星际梦还有多远? 从火星到比邻星,人类的星际梦还有多远?从火星到比邻星,人类的星际梦还有多远?人类对星际旅行的渴望从未停止。从登陆月球到探索火星,我们正一步步迈向更远的深空。然而从火星到比邻星距离地球约42光年,这一跨越 ... 宇宙探索07-22

  • 天文学家从月球背面探索宇宙最早的秘密

    天文学家从月球背面探索宇宙最早的秘密 研究人员计划利用月球周围的静轨道来研究宇宙的“黑暗时代”。他们的小型卫星将搜寻古老的氢信号和宇宙线索。天文学家希望通过部署一艘小型航天器来揭示有关“宇宙黎明”的见解,该航天器旨在绕月球背面运行,探测来 ... 宇宙探索07-21

  • 探索极光奥秘,感受宇宙浪漫

    探索极光奥秘,感受宇宙浪漫 7月10日上午,北京科学中心邀请北京天文馆科普老师郭懿琳在1号楼传承展—尾厅开展“北科看片会”系列活动,为同学们带来《美丽的极光》主题讲座。极光作为大自然最绚丽的“魔法秀”,以其变幻莫测的色彩和灵动飘逸的 ... 宇宙探索07-19

  • 从地球到星辰:我们究竟为什么要探索宇宙?

    从地球到星辰:我们究竟为什么要探索宇宙? 在浩瀚的宇宙中,星星的闪烁,仿佛在低语,向我们诉说着无尽的秘密。我们为何要踏上探索这些遥远星系的旅程?是为了寻找外星生命的踪迹,还是为了揭开宇宙深藏的奥秘?每一个问题都引发新的思考,在天台仰望天文奇观 ... 宇宙探索07-17

  • 一场穿越地月火的沉浸式宇宙探索正在开展

    一场穿越地月火的沉浸式宇宙探索正在开展 7月10日,正佳科学馆·正佳天文馆“星际领航” 展区正式揭开面纱。作为连接“小众探索”与 “大众共享”的全新载体,观众将以“太空旅行者”的身份踏上这场星际之旅,在互动与沉浸体验中,收获关于天体、物理、生态 ... 宇宙探索07-12

  • 我们为啥要费劲巴力去探索宇宙?

    我们为啥要费劲巴力去探索宇宙? 家人们,今天咱来唠唠一个超有意思的话题——我们究竟为什么要探索宇宙。我刷抖音的时候,看到【泉哥嘚吧嘚】的作品,这问题一下子就把我给问住了,咱先别急着翻答案,跟着我一起好好琢磨琢磨。想象一下,咱们就像一 ... 宇宙探索07-11

  • 我们究竟为什么要探索宇宙?

    我们究竟为什么要探索宇宙? 探索宇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驱使,更是关乎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好奇心是探索宇宙最原始的动力。浩瀚星空闪烁,无数未知谜团激发着人类求知欲。从古人观星绘制星图,到如今借助先进设备探索深空,我们渴望 ... 宇宙探索07-11

  • 黑洞会发出怎样的声音?科学家们用“聆听”探索宇宙新秘密

    黑洞会发出怎样的声音?科学家们用“聆听”探索宇宙新秘密 近日,在海拔4700米的四川稻城无名山上,观天新“利器”——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正式落户,预计2026年底完成配套设施建设。如今,科学家们正在用“聆听”的方式探测宇宙,这些“声音”并非传统 ... 宇宙探索07-11

  • 探索宇宙:人类永恒的星辰之约

    探索宇宙:人类永恒的星辰之约 自人类诞生伊始,对宇宙的好奇便如星火般点燃。从远古时期嫦娥飞天的神话传说,到如今中国天眼凝视苍穹、探月工程稳步推进,人类从未停止对宇宙的探索步伐。这是刻在人类基因里的对未知的追寻,是对那片浩瀚星海永不 ... 宇宙探索07-11

  • “宇宙考古:时空探索”展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

    “宇宙考古:时空探索”展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 7月3日,“宇宙考古:时空探索”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对公众展出。值此中瑞建交75周年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携手瑞士驻华大使馆、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共同主办此展,清华大学天文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协办。展览分为 ... 宇宙探索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