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 龙抬头”的那些民间风俗

发布者:笑对凡尘 2023-3-21 12:23

本刊记者 李嵋屏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是指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龙抬头”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表示阳气自地底而出,春雷乍动、雨水增多、气温回升,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自古以来人们亦将龙抬头时节作为一个祈福消灾转运纳祥的日子。

二月二处在“雨水”“惊蛰”“春分”之间,民间流传这一天龙王要飞升登天,人们于是就举行各种祭祀与节日活动,企盼龙王能及时行云布雨,普降甘霖,帮助人们适时耕耘播种,以求秋后能仓满囤满,五谷丰登。


二月二的大清早,太阳还没有出来,妇女们早早就起来了,她们大清早要做好多事,一个是捻顺气线,另一个是跌鸡蛋或者煮鸡蛋。顺气线是由白棉线和红线捻成,折叠回来大约有半尺多长,家里的每个成员都要挂一条,门头、车把、倒车镜上也都要挂一条,老人们说带上这个一年就会上下通气,顺顺利利平平安安。

我小的时候,母亲每次都是披着衣服坐在被窝里给我们捻顺气线。左手拿着一团棉花,右手提着一个用半截萝卜或土豆栽一根筷子的捻棍儿,右手捻左手拉,先捻成白线,然后红线和白线混合。整条线上劲匀称粗细适中,最后每段剪成一尺长折叠捻回来,给我们每人系一条。

结婚以后婆婆每到二月二,都要给家里的每个成员捻一条顺气线。孩子们都在外边,她就把一大捆线全挂在镜框子上,等孩子们回去了,自己再系上。有时孩子们回去已经过了二月二,就不再系了,一大捆顺气线就会一直挂到第二年的二月二。但她不管这些,二月二继续捻,把新的挂上,把旧的扔了。

二月二的早上,另一个特色是吃跌鸡蛋或者煮鸡蛋,名字非常吉利,叫“咬金咬银”。日子过好了,又有白又有黄,又有金又有银,一大碗有汤有水,葱花香油点缀在洁白的荷包蛋上,没等吃呢一股香味就扑鼻而来。

二月二日既然是“龙抬头”之时,许多吃食就与龙牵扯在一起。这天如果要喝红稀粥,说是喝龙血;吃油糕,那叫撅龙头;如果要是吃面片,则是挑龙衣;吃面条则是“吃龙须”;吃粉条也会称为“吃龙须”或“挑龙尾”。


这一天最有意思的吃食是吃枣山。所谓的“枣山” 是春节前蒸的山体形面食,因它通体嵌枣,有早、好等吉祥美意,故称枣山,是我国北部农村的一种传统面食贡品。它一般用相当于六个花馍的白面做成。底座三馍,中间两馍,顶尖一馍,中间盘卧一条飞舞的蛟龙,蛟龙口中衔一枚硬币。枣山在除夕时供灶神,正月十五在旺火上烤,老人们说正月十五旺火烤的枣山治百病。大人们把枣山的身子给小孩吃,而头则留到二月二早上给壮年男子吃。老人说二月二吃枣山,犁地时碰不上石头,耕地时有力气。

二月二另一种供灶神的面食叫钱龙,也许是穷时没白面,枣山逐渐简化,最后紧缩的只剩下头部的蛟龙,俗称钱龙。把精细的白面发酵兑碱揉捏,取一面团搓成条状,然后盘起做成卧龙的形状,用两颗绿豆装饰眼睛,口含一枚铜钱,身上有点缀红枣的,也有出笼后点红俏点儿的。钱龙要比花馍大好几倍,蒸花馍的时候就把钱龙一起蒸好。大年三十儿把钱龙供在灶君爷的面前,初一后主妇们会把它收起来,等二月二的时候拿出来供完,然后众人吃了。

二月二的早晨事情特别多,主妇们在水瓮上点起豆油灯,敬供钱龙。男人则洗净双手,取了钱龙口中的铜钱,用红头绳系于水桶上,挑上水桶,奔向井台去引钱龙。到井台边敬了香,鸣放了麻炮,方可绞水,水上来后把铜钱掷于水中。他们要在太阳升起之前挑回第一担水,越早越吉利,俗称 “引钱龙”。

清晨,在通往井台的条条街巷上,人来人往,脚步匆匆。爆竹的咚当声,桶担的哗啦声,辘轳的咯吱声,与人们的说笑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乡村最热闹的一幅晨曦风光图。

有钱没钱,剃头过年,不用算,年前理的发经过一正月也长长了,到二月正好是剃头的时候。而初一、十五在人们的意识中是诸事不宜的,俗话说 “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那最好的日子只能是二月二了,正好又是“龙抬头”的日子,非常吉利,所以人们选这天剃头,并美其名曰“剃龙头”。后来逐渐演绎成一种风俗。

剃龙头,主要来自一个悲壮的误会。很多北方人都信奉一个说法,说是“正月理发死舅舅”。正月不剃发,这个习俗是近代才有的。明朝以前的传统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易毁损,剪掉头发是一种刑罚。到清朝全民剃发,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按照民国时《掖县志》卷二《风俗》篇的记载,清政府“于顺治四年正月”强行推行剃发,有了“以剃发之故思及旧君,故曰‘思旧’”的说法,实为百姓借留发而思前朝大明,而“正月剃发思旧” 传着传着就讹传成了“正月剃发死舅”,纯粹是一场误会。乡老将“剃发令”的时间亦记错了,不是顺治四年正月,是顺治二年六月。

如今朔州的二月二,有一个地方却有独具特色的风俗,那就是平鲁区窝窝会的二月二庙会。庙会有三大特点,一是踢鼓秧歌,二是九曲黄河灯会,三是摸老杆。


说起窝窝会村的踢鼓秧歌,那可是名震京城。 2015 年、2017 年春节,窝窝会村踢鼓秧歌队应邀参加北京龙潭庙会全国优秀民间花会展演,两度获得庙会展演金奖。去年,他们又和上称沟村踢鼓秧歌队分别在北京龙潭庙会、地坛庙会上大展身手,为首都人民送上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

踢鼓秧歌一般在街头、广场、院落表演,故又称土摊秧歌,是流传在朔州地区的传统民间舞蹈,尤以朔城区、平鲁区最盛行,流传也比较广,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踢鼓秧歌的音乐以鼓、锣、钗为主,配以唢呐、长号,奏起大小得胜和将军令曲牌时,浩瀚奔放,气势强悍。在表演时,常以两位踢鼓引路,后紧跟两位拉花。拉花一手持扇,一手持彩巾,舞姿婀娜,变化多端,有时还和观众互动逗趣。队形有一字长蛇阵,双凤朝阳阵,或四纵队对阵而行的落帽场,或穿插以各种阵式进行。


每到春节,从初三四,朔州的秧歌队伍就踢开了,从每家每户的秧歌进院一直踢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灯会,到十八九才渐渐淡下来。而平鲁窝窝会的秧歌队却是越踢越勇,越踢越红,从正月一直踢到二月,在二月二达到高峰极致。每到二月二庙会期间,整个窝窝会都沸腾起来,大街上到处都是欢乐的海洋,只要有片宽阔的地方,就是踢鼓秧歌的舞台。人们扭着秧歌,踢着舞蹈,抖着彩绸扇花,鼓点激越,节奏铿锵,欢乐的锣鼓声在半空中久久盘旋飘荡。

另一个二月二庙会的特点是九曲黄河灯场。灯场设东门,是紫气东来,门内设有入口和出口。四方阵图共有灯杆 365 根,每根挂灯一盏,中心杆为老杆,老杆高出其余灯杆五倍,老杆顶部和底部各有一盏灯,闰月年另加灯三十盏,平年 367 盏,闰年 397 盏。四角各一盏是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平安,老杆的顶峰有四盏灯,表示四方来财,灯分五色是代表五谷丰登,四周外围的花灯是表示四季如春。


每到这个时候,四面八方的人们都慕名而来,白天看了踢鼓秧歌,晚上就要进入灯场观灯,观灯的核心活动是摸老杆。摸老杆特别讲究,在进入灯场前领灯人及踢鼓秧歌队人人举着手灯排队等候。主持人发出鸣炮的指令后,在火爆的鸣炮中,队伍整体慢慢地、有序地进入灯场。主持人高举着龙灯在乐队的大得胜乐曲中,踏着秧歌鼓点开始转九曲阵图,秧歌队的演员人人高举十二属相手灯,踩着鼓点扭着秧歌跟着转动。随后,男女老少排队紧跟进入灯场。

所有进场的人员转到老杆,都想摸一下,有的甚至想抱老杆,因为人人心里都有梦想和愿望希望实现。儿童摸了老杆长命百岁,考生摸了老杆金榜题名,小伙摸了老杆找上心仪的姑娘,姑娘摸了老杆找到如意郎君,媳妇摸了家庭兴旺、得子成龙,中年人摸了事业有成,农民摸了六畜兴旺,老年人摸了延年益寿,有病的人摸了能恢复健康,所有人摸了都能心想事成。这个老杆简直是全能的,能满足人们一切愿望。

从腊月初八打腊冰吃红粥开始,到新的一年的二月二龙抬头、剃龙头、咬金咬银、引钱龙为止,年轰轰烈烈地过了近一个月,脑子里“过年了”的思维终于不情愿地转换成“年过了”。年,就这样,隆重而来,悄然而去。二月二零碎的放炮声音,让年味没有一下子就收净,而是随着火药香淡淡地弥散开来。

朔州有句俗语叫“有心拜年,二月二也不迟”,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一切刚刚开始,所有的梦想和希望都在惊蛰以后从蛰伏中苏醒过来。不知不觉已是生机勃发的春天,该是庄户人清静下来准备春耕的时候了,也该是我们向梦想出发的时候了。

展开全文

大家都在看

  • 发现广西农村,7个不一样的民间习俗,有相同的吗?一起来说说看

    发现广西农村,7个不一样的民间习俗,有相同的吗?一起来说说看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因此在民间流传着很多的习俗,而且这些习俗有很强的地域色彩,每个地方不同,习俗也是有区别的,就是同样的事情,在每个地方习俗都不一样,因此我们都要入乡随俗,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 ... 奇风异俗05-06

  • 这些世代相传的讲究,藏着生活的美好祈愿

    这些世代相传的讲究,藏着生活的美好祈愿 一、家居生活篇❶ 新居入宅先安灶具,寓意烟火永续 ❷ 米缸常满心不慌,象征衣食无忧 ❸ 卧室放桃木制品,营造安眠环境 ❹ 窗口悬挂铜铃铛,清风送吉入室来 ❺ 钟表停摆及时修,提醒珍惜时光 二、平安健康篇❶ 孩童 ... 奇风异俗05-04

  • 中国的民间习俗.

    中国的民间习俗. 以下从不同角度为你列举中国民间习俗:1.春节习俗 - 贴春联贴春联是春节期间极具代表性的民间习俗。每至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会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端午节习俗 - 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 ... 奇风异俗04-29

  • 三农现象:农村的奇怪风俗

    三农现象:农村的奇怪风俗 友友们大家来啦!今天来和大家一起分享精彩话题老规矩先点赞再看文!我家隔壁老王,去年娶了个媳妇,彩礼要了二十万,还得有房有车。村里人都说这媳妇金贵,老王家里砸锅卖铁才凑齐。结果结婚没俩月,媳妇跑了,说是 ... 奇风异俗03-25

  • 在我们家乡民间风俗有几点必须知曉和遵守

    在我们家乡民间风俗有几点必须知曉和遵守 每个地方民间风俗流传已久,甚至代代相传,一些地域风俗习惯“礼节”必须了解,否则好事做坏,惹来不悦和引起矛盾纠纷。在我们老家【抚州东乡区】当地风俗比如有这么几点必须遵守:一、红包1、婚宴、寿宴、乔迁、升学 ... 奇风异俗03-23

  • 民间十条风水习俗,你知道几条?揭秘那些影响生活的古老智慧

    民间十条风水习俗,你知道几条?揭秘那些影响生活的古老智慧 风水,这门古老的学问,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从房屋选址到室内布局,从家具摆放到日常起居,处处都能看到风水习俗的影子。这些看似玄妙的讲究,实则蕴含着先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十条常见 ... 奇风异俗03-01

  • 中国人必须知道的35个风俗

    中国人必须知道的35个风俗 中国的民间风俗有很多,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们年轻人知道的传统风俗越来越少,今天我们就一起盘点那些传统的民间风俗。1、正月初一不扫地,如果正月初一扫地的话中国人认为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 ... 奇风异俗02-20

  • 民间的这些传统文化习俗,你知道哪几个?

    民间的这些传统文化习俗,你知道哪几个?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民间传统文化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以前的人们会去茶馆看戏、看皮影,现在却是抱着手机刷消息。尽管如此,那些民间传统文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特色,在自己所在的领域发光发热。说到民间传 ... 奇风异俗02-20

  • 做四事,吃三样,二不碰……二月二,这些民间传统习俗你知道吗?

    做四事,吃三样,二不碰……二月二,这些民间传统习俗你知道吗? 今天是农历二月二。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传统民俗要“做四事,吃三样,二不碰”,抬起一年好兆头。所谓“做四事”就是理发、采龙气、祭社和接姑娘。二月二龙抬头,民间人们都会在二月二这天剪头发,因为 ... 奇风异俗02-20

  • 六送穷日来了!探秘民间18大习俗,开启新年好

    六送穷日来了!探秘民间18大习俗,开启新年好 正月初六是中国传统农历中的一个重要日子,被称为“送穷日”或“马日”。在这一天,人们会进行一些传统习俗和禁忌,以祈求新的一年里财运亨通、事事顺利。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禁忌和习俗:禁忌1. 不洗衣:初六是“马日 ... 奇风异俗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