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里“走百病”,这一天的习俗并不仅是吃元宵、赏花灯
今天是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事实上,“走百病”也是这一节日的重要习俗,大约在唐代,走百病习俗逐渐与祛病逐疫、元宵节俗相融合。明清以来,走百病成为传统元宵节里的一项重要风俗。“走百病”中,参与者元宵节夜晚相约出游,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或走郊外,这样可以驱病除灾。
虽然由于当下疫情原因,不宜出门,但赏灯与走百病却寄托着国人对于生活的祝福与寄意,在此也祝读者朋友元宵平安,庚子健康!
元宵节起源
相传,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其生性懦弱大权渐入吕后之手。汉惠帝病逝后,吕后独揽大权,刘氏宗室敢怒不敢言,吕后死后,吕氏宗室密谋作乱夺权之事,想彻底取代刘氏。刘襄为保刘氏江山,起兵讨伐诸吕。
“诸吕之乱”被彻底评定,大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清晚期,庆成灯,故宫博物院藏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也就形成了元宵赏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明佚名,《上元灯彩图(局部)》
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元宵节民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元宵赏灯的习俗传统
元宵节赏灯是一项流传已久的传统习俗。宫灯制作工艺从宫廷传入民间,民间灯彩形式各样。当时有一种用竹子编织框架,以纱葛、纸张做罩,其内点燃油脂所制的灯彩,就是今天传统节日里常见的灯笼。
宋代的灯彩分为四大流派——“苏”“福”“粤”“京”(即江苏苏州,福建泉州、福州,广东潮州、佛山和京城)。其中,苏灯列于四大流派首位。苏灯制作历史悠久,形成了精巧秀丽的艺术特色。它以花色繁多、灯画工致、色彩鲜艳、结构精巧、造型优美、富丽堂皇而誉满全国。

清佚名,《生平乐事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节又称“灯节”“上元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是大地回春之日,也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早在西汉制定的历法《太初历》中,已经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清郎世宁《雍正十二月令圆明园行乐图》,正月观灯
元宵赏灯习俗由来已久,元宵节的习俗在汉文帝时期逐渐形成,全国各地到了这一天张灯结彩,“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南北朝时期元宵节张灯已渐成风俗。南朝梁简文帝目睹元宵张灯之景,写下著名的《列灯赋》:“何解冻之嘉月,值蓂荚之尽开。草含春而动色,云飞采而轻来。南油俱满,西漆争然。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九微间吐,百枝交布。聚类炎洲,疏同火树。竞红蕊之晨舒,蔑丹萤之昏骛。兰膏馥气,芬炷擎心。寒生色浅,露染光沉。”灯彩与月光交相辉映,倒映在水中,人们燃香、燃蜡、观灯,十分热闹。
隋代以后,元宵节灯节更加隆重。《隋书•音乐志》卷十五记载当时元宵节盛况:“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百官起棚夹路,从昏达旦,以纵观之,至晦而罢。”

五代药师经变之燃灯,莫高窟第146窟壁画
隋炀帝作诗《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以此赞美元宵节当晚灯火辉煌的热闹气氛。唐代元宵节的观灯活动达到空前高潮,万民群集通衢,张灯结彩,击鼓敲锣,通宵达旦,盛况空前。

中唐燃灯斋僧,莫高窟第159窟壁画
唐代诗人苏味道《正月十五日》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韩国夫人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万里皆见,光明夺月也。”

宋李嵩,《观灯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代灯彩比唐代更为繁华。元宵灯节期间,宫廷和京城达官贵人玩灯,而且鼓励百姓来观灯,规定凡到御街观灯者赐酒一杯。宋代元宵节制灯、买灯、赏灯逐渐成为习俗,当时已有专门的“灯市”,为民间灯彩的贸易提供场所。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词云:“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宋徽宗的名画《瑞鹤图》就是祈愿美好的一幅画,表达了古人用“祥瑞之兆”寓意吉祥的心愿,也巧妙记录了他们对元宵节的重视。
公元 1112 年的元宵节前,汴梁城举办了5天5夜的盛大灯会,热闹非凡。正月十六清晨,街上的彩灯还未摘掉,刚起身的宋徽宗收到一个喜讯——汴城的上空云气飘浮,一群仙鹤飞绕于宣和殿上空,争鸣和应,不肯离去。在古代,祥云与仙禽都是吉祥和瑞的代表。徽宗得此消息,甚是喜悦,于是欣然提笔,把这带有象征意义的奇景用半写生的方式描绘下来,旁边还以他独特的瘦金体书法记录了创作此画的来龙去脉。

宋徽宗,《瑞鹤图》,绢本设色,辽宁省博物馆藏
明清时期城市进一步发展,除了北京的灯市,江苏的扬州、苏州、南京,福建的泉州,广州的佛山,四川的成都,浙江的杭州、硖石等地的灯彩也很著名。
在清代,为防失火,皇室赏灯多在圆明园、颐和园等园囿中,传统的灯艺在宋代已达到顶峰,清代的宫灯在制作材料方面却有巧妙的运用。烛灯通常都会加有灯罩,灯罩的材质多为纸或玻璃,而在《清稗类钞》中有对瓷质灯罩的记载,“其质洁白光透,中含花纹,胜于玻璃。”
如今,元宵节张灯的习俗仍旧受到中国人的喜爱,历经千年时光的洗礼,依然是我们欢度佳节的重要方式。
走百病传统
元宵节,一年中“东风夜放花千树”的难得时刻,除了赏灯,元宵节这天的习俗中还流传着一项“走百病”的传统,寄托着人们祛病延年的心愿。眼下,疫情时刻牵动人心,而疫情也终将战胜。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三桥等,是中华民族的一项古老的传统习俗。走百病习俗的直接渊源,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耗磨日”。光绪《东光县志》卷二指出:“正月十六日,古谓之耗磨日。……此乃走百病之缘起。”大约在唐代,走百病习俗逐渐与祛病逐疫、元宵节俗相融合。明清以来,走百病成为传统元宵节里的一项重要风俗。
“走百病”在民间是很讲究的,参与者多为妇女,元宵节夜晚她们相约出游,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或走郊外,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明清时,正月十五日,妇女们通常会把孩子交给丈夫,由丈夫带着孩子去闹市玩耍,而她们则约齐外出行走,约定好一人持香前导,一行完成“走墙”“过桥”“摸钉”等必须的程序,目的即为驱病除灾。

清陈枚,《月曼清游图册(十二开选一)》
在北方地区,走百病的路线通常是有墙走墙,见桥必过,最后必须走到寺观,烧香、用手触摸寺庙大门上的门钉,人们认为如此方能达到驱病除灾目的。一般古代的都城都有城墙,沿着城墙行进成为妇女们“走墙”路线的最佳选择。
在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居多,所以妇女们就会更多地选择“过桥”,所以“走百病”这项习俗在江南一带称为“走三桥”,人们认为过得桥越多,来年身体也就越健康。明朝时期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春场》中写道:“八日至十八日……妇女着白绫衫,队而宵行,谓无腰腿诸疾,曰走桥。”清代顾禄在《清嘉录·正月·走三桥》中也写道:“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
明代周用则有诗《走百病行》:“都城灯市春头盛,大家小家同节令。姨姨老老领小姑,撺掇梳妆走百病。俗言此夜鬼穴空,百病尽归尘土中。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偏头风。踏穿街头双绣履,胜饮医方二钟水。谁家老妇不出门,折足蹒跚曲房里。今年走健如去年,更乞明年天有缘。蕲州艾叶一寸火,只向他人肉上燃。”

《乾隆帝元宵行乐图》轴 ,清乾隆,绢本设色,故宫博物院藏
元宵节走百病的风俗,在民间的发展演变中,其实融合了度厄、逐疫、祛病、求子等多种内涵,但是其中逐疫、驱病的核心理念始终未变。在现今的天津等地,仍然保留着“走百病”的传统习俗。
今年,疫情当前,不适宜结伴外出行走,但是希望大家不要忘记,我们传统习俗中有元宵节“走百病”一说,届时,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不仅吃元宵、赏花灯,而且走百病、走三桥,期待的,就是合家团聚、阖家健康。
(本文综合自吴中博物馆、山西文博公众号等。)
大家都在看
-
我们村有个奇怪的习俗,每个女孩出嫁前,都必须送到山神庙过一晚 我们村有个奇怪的习俗,那便是每个女孩出嫁前,都得去山神庙过夜。得了山神的临幸,女孩的一生都会平安顺遂,娘家和婆家也会跟着受益。女孩们在山神庙过完夜,都说自己见到了山神的英姿。有的说山神是个俊美非凡的美 ... 奇风异俗07-17
-
吉林“八大怪”:东北民俗的文化印记 吉林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省份,其民俗文化中蕴含着独特的生存智慧与地域特色。虽然网络上常称“吉林八大怪”,但这一说法实为东北民俗的缩影,涵盖了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东四盟的共同文化记忆。这些“怪” ... 奇风异俗07-13
-
出国旅游前必看:这些国家的“奇葩”习俗,接受不了劝你别去! 出国旅游前必看:这些国家的“奇葩”习俗,接受不了劝你别去!出国旅游的魅力,在于看不同的风景、体验不同的文化。但有些国家的“特色”,可能会颠覆你的认知——如果接受不了,或许真的要慎重出发。这些国家的“另 ... 奇风异俗07-13
-
日本四大奇葩习俗,其中“夜爬”,震碎全球人的三观 前两天刷视频看见日本古代女人染黑牙齿的图片,吓我一跳。原来他们历史上还真有过不少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传统。比如古代贵族女子专门把牙齿染黑,剃眉毛涂白脸,这要是搁现在估计得被说整容过度。还有切腹自刎当荣誉, ... 奇风异俗07-13
-
100个传统民俗,你见过多少? 看到网友分享的100个传统民俗,瞬间勾起儿时的记忆。很多民俗,都在逐渐消失。还好有文字,有图片,帮我们记下这些美好的过往曾经。“磨剪子来戗菜刀”,这个耳熟能详的声音,到现在都能想起其中的声调。这个习俗也 ... 奇风异俗07-01
-
今日雨水,雨水节气在民间有哪些习俗?给家里的小孩找一个干爹 今天就是雨水节气了,时间在2月18日晚上18:06:18,雨水是24节气的第二个节气。雨水过后,标志着气温有所回升,雨水会多了起来,冰雪将会融化。在雨水节气,在民间也流传着一些习俗。到底有哪些呢?一起来了解一下, ... 奇风异俗07-01
-
【长图】正月十三民间有哪些习俗? 奇风异俗07-01
-
探寻民间风俗:文化传承与精神体现 民间风俗是一个民族或地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文化印记,它如同散落的珍珠,串起了岁月的记忆与生活的智慧。下面从多个维度为你介绍民间风俗,带你领略其独特魅力。饮食风俗:舌尖上的文化密码在饮食方面,民间风 ... 奇风异俗07-01
-
正月十五闹元宵,这10大习俗一定要知道! 今天是2025年2月12日乙巳年正月十五立春不久,我们就迎来了——元宵节自这一夜起,月移西去,春回大地。火树银花,香车宝马。灯火阑珊处,眉间心上人。天寒地冻不会长久,春风正在来的路上。愿这个元宵,带来一年的 ... 奇风异俗07-01
-
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除了理发,厦门还有这些独特的民间习俗…… 今天是农历二月初二,在民间有“龙抬头”之说。有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说的是在“龙抬头”这一天理发,可鸿运当头、福星高照。今天一早,就有很多市民去理发店“剃龙头”了。今年的“龙抬头” ... 奇风异俗07-01
相关文章
- 古代奇葩习俗大揭秘:你无法想象的古人生活
- 二十四节气习俗趣事与养生
- 探秘越南:那些让人惊掉下巴的怪异习俗
- 再说广西风俗:外人看着奇怪,本地人过得实在,这背后道理在哪?
- 老辈传下的“招财宝典”:12个让财运“狂飙”的传统习俗
- 你以为的“民间风俗”其实是误解!揭开背后的真实面纱!
- 你听过各省都有哪些奇特的风俗习惯?山西午睡文化放下碗就找枕头
- 谷雨到!夏意近!这些民间习俗和俗语,老祖宗的智慧太绝了!
- 最离谱的十大民间大小事,特别是电动车居首
- 老祖宗的5个智慧习俗,藏着夏天最舒服的打开方式
- 谷雨节气话“习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
- 吃春、禁蝎、走谷雨、赏牡丹……“雨生百谷”话习俗
- 民间传统习俗小知识:生活里的安心小细节
- 山西八大怪有多怪?老陈醋算一道菜,新娘盖头给驴盖
- 发现广西农村,7个不一样的民间习俗,有相同的吗?一起来说说看
- 这些世代相传的讲究,藏着生活的美好祈愿
- 中国的民间习俗.
- 民俗里的奇趣密码:传统节日中的小众 “怪” 习俗
- 三农现象:农村的奇怪风俗
- 在我们家乡民间风俗有几点必须知曉和遵守
热门阅读
-
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傣族泼水节(代表着新年) 07-11
-
史上最牛的节日彝族摸奶节,女人很享受男人的爱意 07-11
-
日本好看的三级推荐向 保证让你满意 07-11
-
古代惩罚道具三角木马 女性被如此折磨 07-11
-
广西柳州莫菁门事件,全场都是刺激让人流鼻血 07-11
-
犹太民族的割礼习俗是怎样的 12-07
-
女体盛是一种什么文化 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