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哈金为太太重写潜伏结尾

发布者:我是70后 2023-8-12 09:06 来自: 奇趣网

用英文写小说 曾获美国文学最高奖

哈金的一部小说叫《等待》,而等待也是他的宿命。

十六年前,这个原名金雪飞的华人作家在美国用英文写了长篇小说《等待》,一举荣获美国文学最高奖:国家图书奖。

迄今为止,《等待》一共出了20多个语种的版本。内地中文版2002年就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过,写的是一位军医花18年时间办离婚的荒谬故事,其中军医的乡下妻子还在裹小脚,被国内评论界认为过于反映中国落后一面。2005年,他描写南京大屠杀的纪实小说《南京安魂曲》出版,才为他赢得了主流声誉。但《等待》一直没有再版,直到今年,磨铁旗下的铁葫芦图书才做了这件事。编辑说,再版的原因是觉得今天国人应该不会再带着意识形态的眼光看一个作家的作品了。《等待》他们起印就是25000册,6月出版后还因市场反响好紧急加印了3000册。除了《等待》,铁葫芦今年还将出版哈金的短篇小说集《新郎》和长篇小说《池塘》。

最近哈金在德国出差,出差前,我们通过邮件专访了他。

哈金vs余华莫言:羡慕他们用母语写作

哈金在国内主流文学界并不名声显赫,他至今顶着一顶“反映中国落后”的旧帽子。哈金在采访邮件中回应:“那要看我写的是哪个时代,我关心的是诚实。

国内作家中,对哈金最为推崇的是余华。新版《等待》用了余华的序,标题是《一个作家的力量》,里面充满盛赞哈金的话。出国前,哈金还只是山东大学的一个研究生,在国内文学界毫无根基。余华成了现在中国作家中和哈金私交最笃的一个。

2003年11月,余华到波士顿,第一次见到哈金。后者带着余华一家三口在哈佛广场四处找可以谈话的酒吧,却连连被拒。大雨倾盆之夜,两人干脆在旅馆里彻夜长聊。

哈金说:“那次其实有些对不住余华和他全家。我们找到一个新开张的酒吧,但他们不让他孩子进,就冒雨回到他的旅店。”在美国多年,除了在波士顿大学教授类似“创意写作”项目的课程(去年的主题是“移居者文学”,今年是“长篇小说写作”),哈金在社交上仍保持着独来独往,“跟美国朋友一年也就来往一次吧”。他住在波士顿乡下,去市里至少要一个半小时车程。

2014年,他跟莫言在美国有过一次对谈,莫言专门向哈金的“英文写作”致敬,原话是:“哈金先生的英文写作在中国是一个传奇,是神话。我一句外语不懂,所以我对能用外语写作的人真是很敬佩的。”

哈金礼貌地回应:“我非常羡慕莫言,那种‘at home’, 就是那种语言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很安静、很自如。”对哈金而言,上世纪九十年代滞留美国,英文写作是“为了生存”,后来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他在描述美国移民生活的短篇小说集《落地》自序中,不无沉痛地写道:“我常想如果把同样的精力花费在汉语上,也许我能写出更好的作品。不过,那只是想入非非。英文写作的确使我变得独立和坚强,还给了一个意外的机会,就是在别的语言中找到读者。”

2011-2013年,《南京安魂曲》《落地》《小镇奇人异事》,哈金共有三部作品由江苏文艺出版社相继出版。但在国内并未引起特别反响,三本书在豆瓣的最高评分是7.7分。其中《落地》,哈金特地自己操刀,由英文翻译成中文。但对习惯了没有作协的这名海外作家来说,英文写作更像是他逃不脱的宿命。

哈金vs厄普代克:他的批评可能是出于嫉妒

历史上像哈金那样用第二语言写作的作家,还有纳博科夫、康拉德。当然后两位都是文学史上盖棺论定的大家。哈金则还在现世名利的漩涡中。

当初写出《等待》,不仅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和福克纳奖两项大奖,还在美国被冠上了“中国的纳博科夫”的称号。美国著名作家厄普代克当时曾断言,哈金作为非英语母语作家交出的这张辉煌的成绩单,在康拉德和纳博科夫之后,几乎无人比肩。

但2007年,哈金写了一部讲述中国移民在美国的长篇小说《自由生活》。厄普代克却公开表示极度的失望,认为哈金脱离了中国背景,“哈式英语”随即失去了魅力。厄普代克用《自由生活》中的话来批评哈金:“你运用英语的方法太笨拙了。这对我作为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简直是一种侮辱。”

尽管事过境迁,哈金在采访邮件中对此事依然心中有感,他忿忿不平地回应:“他(厄普代克)可能是出于嫉妒才那样说。《兔子三部曲》后,厄普代克没写出像样的作品,每当英语世界出现一部有分量的小说,他都要发微词,比如他对奈保尔《河湾》的批评。当时,美国最大的书商 Hudson Booksellers (在机场里的那种小书店)宣布《自由生活》是他们年度推售的十本书之一。厄普代克的书评使他们把这本小说拿了下来。”

哈金说,后来有位导演要将《自由生活》拍成电影,当时他正在写《南京安魂曲》,没能介入,在最后一刻没签合同。“我真是挺傻的。但《自由生活》有它的生命力,至少已经印了七版。硕士和博士论文也有许多写这本书的。我认为这是我最好的小说。”

“其实,我的写作也有不老实的一面,比如《背叛指南》写得就很炫耀,技巧上的炫耀。”哈金告诉我们,美国读者的兴趣和中国读者不一样,他有点落寞地说:“我的一些最好的短篇从来没能在美国的杂志上发表,像《落地》和《新来的孩子》。”

哈金vs妻子:最爱陪她逛街看电视

哈金的人生拍成电影,一定很好看。他就像一个励志的传奇。

1956年他出生在辽宁,父亲是军官。他十四岁参军,后来在哈尔滨铁路局当了三年电报员,可想而知,文学功底全靠自学。哈金15岁时看《三国演义》,头两页足足看了6个小时,因为不认识字。于是,他把《新华字典》从头到尾看了一遍。

他学英语也很晚,到20岁国内才有英语广播。1977年,哈金考上黑龙江大学英语系,文学社的同人中有后来的诗人张曙光、作家李庆西。1985年,哈金自费留美,在餐馆和图书馆打过工,最落魄时在工厂做守夜人。一年后前来投奔他的妻子也不太会英语,忙着打工外,还要学语言和看管孩子。

哈金和妻子的感情特别好,他们是经人介绍认识的。哈金在邮件中充满感情地说,“一开始也有很多摩擦,但我俩运气很好,经过多年相依为命,渐渐彼此成为对方的一部分。”很少有人注意到,不怎么懂英语的妻子其实是哈金的伯乐,是她鼓励寂寂无名的丈夫开始用英文写小说。

成名作《等待》,哈金写了四年,写的时候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能否发表。在此之前,他出过一本英文诗集《沉默的间歇》(哈金的博士论文就是写奥登、庞德、艾略特、叶芝等英语现代诗中的中国文化素材),印了1500册,大部分没卖掉。1993年,哈金被美国埃默里大学聘用为副教授,天天给文学刊物投稿,天天收退稿信。

哈金和妻子的故事很像李安和太太。在哈金功成名就前,妻子都做了坚强后盾。现在,哈金算得上“爱妻狂人”,他最爱做的事是陪太太逛街,还有看电视。让人大吃一惊的是,哈金陪太太看过好多国产剧,他数得出来的就有《亮剑》《夜幕下的哈尔滨》《闯关东》《王大花的革命生涯》。太太不喜欢《潜伏》的结尾,于是哈金特地写了他的最新小说《背叛指南》,因为“余则成一到海外就有了新欢,而且是组织批准的,他怀孕的老婆自己在乡下从此将像寡妇一样生活。这是《背叛指南》的起点,我写的是这个丈夫在海外的经历和心境”。

作者是哈金的《等待》读后感怎么写

[哈金《等待》读后感]
昨天晚上,一口气把哈金的这本《等待》看完了,已经是半夜两点多了,哈金《等待》读后感.看完之后,因为之前还掉过几滴眼泪,加上自己也因为和pp两地相隔,实际上也是在等待,所以,有很多感触.书中讲述的男主人公孔林一直想和农村里那个裹了小脚的没有爱情的老婆离婚,然后跟医院里有些好感的护士曼娜结婚,但是离婚离了十八年,才离掉,后面跟曼娜结婚时,曼娜已经四十岁,两个人还生了一对男双胞胎,但是孔林却发现,等待了十八年的结合的生活,却没有那么美好.尤其是小说最后写到,当他回到自己前妻的家里,顿感温暖,甚至觉得那样的生活才是美好的.小说里的故事很简单,连我这个对历史不了解的人,都发现里面有些描写不符合实际,这就算了,毕竟那不是主线,写两个人之间的爱情,也颇为粗糙,我甚至都觉得写的太敷衍了事,但是,亮点,把这些缺憾都掩盖掉了.我之所以喜欢,是因为它看似简单,却反映了很多东西,让你思考到了很多.第一,时间是什么?爱情又真的是什么?可能刚开始你觉得很美好,可是它会一直持续吗?你的审美观经得起这么折腾吗?在时间的流逝中,刚开始的美好肯定会变化,所以,即使是你没有等待,而是按流程发生了,还是会有这种不美好,只是因为有了等待,失落感会来得很猛很突然,对比会比较明显,这就是小说构思的精妙所在吧.另外来说,什么事情都经不起仔细推敲,何况爱情呢?等你琢磨来琢磨去,什么感觉都没了,还不如趁发高烧的时候迷迷糊糊的高兴地享受恋爱的滋味,读后感《哈金《等待》读后感》.第二,孔林跟前老婆的时候,觉得跟这个没文化的老婆没感情,很羡慕那种能成双出入的夫妻,很盼望身边能有一个像曼娜这种能带出来见人的老婆,可是,跟曼娜结了婚,又觉得很糟糕,生活完全不是期待的那种,到了前妻家里,觉得那才是自己应该过的生活.看看他,心总是生活在别处,不在当下,更不用说去享受当下的美好了,这不是很多人的通病么?小说中还间接的提到,就是他和曼娜结婚后,很多人其实很羡慕他,终于在一起了,还老来得了对双胞胎,但是他自己却不这么看.其实呢?这些好与不好,很大程度上都是自己主观感受.什么事情都有好坏两面,自己往好的方向想,那就是好,自己想不透,怎么都是别的好.第三,男主人公性格优柔寡断,迷茫,心地善良,不想伤害谁,就独自像个鸵鸟隐忍的活着,否则离婚也不至于离了十七年,另外有个男的,敢说敢做,敢于面对自己的内心,活得还没有孔林这么纠结.这种男人,爱上了,就只能跟着他耗,直到麻木,直到体会不到那种轰轰烈烈的美好.如果只有平淡的温暖总是有点遗憾,每个年纪,都应该有不同的经历才好啊.第四,总觉得写杨庚跟曼娜那件事,是个累赘,为什么非要这样写呢?难道就是因为这样,曼娜才会坚定的等孔林?后面还交代杨庚混得不错,还是想侧面写孔林的迂腐和软弱?我到现在还想不明白.后来看到曼娜因为这件事,一直郁郁寡欢,看得我好心痛.第五,小说有个非常棒的结尾.他到前妻家,非常动容的告诉前妻,曼娜因为心脏病要死了,能不能等他一两年回来跟她团聚,前妻也非常高兴表示愿意等,但是,回到家后,看到自己的老婆因为新一年的到来,生机勃勃.又是一轮新的纠结的等待…后来跟pp讨论,我也担心像书中提到的那样,等待了几年发现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担心当初决定来等待只是一时冲动不是理智思考的结果,担心会后悔,甚至想着如果是选择另外一个男人,自己是不是活的更好些.但是,等我冷静下来,思考完之后,才发现,其实答案书中已经给了.生活,尤其是想生活的有质量,无需想那么多,就像《蝴蝶效应》那样,种种的如果里面,它都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何况我们不能倒回去选择呢?好好地珍惜现在吧.趁活着!
  〔哈金《等待》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还望采纳~~

谁知道华裔作家哈金的小说<<等待>>在中国大陆地区有售没啊?在哪里可以看到?

你可以上网买呀~~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700533
价钱也不高~~

大家都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