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世界列强奥地利是如何退出大国行列的

发布者:白色荆棘谷 2023-11-8 18:22

20世纪初世界上的顶级强国其实就是当年入侵中国的八大列强英、法、德、俄、美、日、意、奥。经过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数十年的发展后国际地缘政治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其实当年的八大列强中除了奥地利被挤出强国序列之外其他七国仍算是当今世界强国。在如今的国际事务中奥地利已成了没什么存在感的小透明。奥地利当初是如何崛起成为世界主要列强之一的?又是怎样从世界主要强国行列中退出的?

如今的奥地利是位于欧洲中部一个国土面积约为83855平方公里的内陆国。如今的奥地利和邻国德国一样是以日耳曼人为主体民族、以德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其实在历史上奥地利本身就是德意志的一部分。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就是奥地利人。这也恰恰反映了奥地利和德国之间的微妙关系。这片被称为奥地利的土地上早在罗马帝国时期就曾先后有凯尔特人、东哥特人和法兰克人在此生活过。

公元996年史书中第一次出现了“奥地利”这个地名。12世纪中叶巴本堡家族统治时期独立的奥地利公国逐渐成形。公元1278年德意志的哈布斯堡公爵鲁道夫一世击败波西米亚国王奥托卡二世后攻占了奥地利。在此后的640年间奥地利一直是哈布斯堡王朝领土的核心。哈布斯堡家族的格言是:“让别人去打仗吧,快乐的奥地利人只想要结婚。战神马尔斯给别人的东西会由爱神维纳斯赐给奥地利”。

其他帝国大多是靠金戈铁马打下偌大疆土,但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扩张方式却是通过政治联姻继承别人的领土。早期的奥地利是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下诸多邦国之一。那时的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其实更像是由一系列小邦国共同组成的联盟。神圣罗马皇帝是由诸侯选举产生的。那些拥有选举皇帝权利的诸侯就被称为选帝侯。哈布斯堡王朝的奠基人鲁道夫一世就曾用嫁女儿这招搞定了七大选帝侯中的3个。

从此哈布斯堡家族把政治联姻这招用得越来越炉火纯青。1422年哈布斯堡家族的奥地利公爵阿尔布雷希特五世迎娶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蒙德的女儿伊丽莎白为妻。1437年西吉斯蒙德去世后阿尔布雷希特成为了德意志国王、匈牙利国王、波西米亚国王,后来又经过教皇加冕成为了神圣罗马皇帝。此后几百年间哈布斯堡家族一直把持着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到了18世纪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奥地利已扩张成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帝国。

1700年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二世去世后没留下男性子嗣。欧洲大国趁机插手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酿成了波及欧洲大部分国家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13年交战双方签订乌得勒支和约后的二十年间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迎来了历史上最强盛的巅峰时期。这一时期西欧主要强国刚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斗得两败俱伤,北欧的瑞典、东欧的俄国也在大北方战争中损失惨重。奥地利这个幅员辽阔的大国迅速填补了由此出现的欧洲权力真空。

向来靠联姻扩张领土的奥地利在这一时期也开始用军事手段扩张了。1716年奥地利在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战争中取得了塞尔维亚和瓦拉几亚部分领土。1720年奥地利又从萨伏依王国手中取得西西里岛。这时奥地利的领土与人口已扩张到极限。对外扩张的同时奥地利国内建设也搞得有声有色:如今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很多建筑都是在这一时期修建的。奥地利日后在音乐、文艺方面的成就也是在这一时期打下基础的。

1722年奥地利还在南尼德兰开设奥德斯坦贸易特许公司与英国、荷兰展开东印度地区的贸易竞争。可这时的奥地利也面临一大隐患:此时在位的查理六世膝下只有一个女儿玛丽亚·特蕾莎,但在此之前奥地利从未有过女性继位的先例。查理六世担心自己去世后别国会像当初干涉西班牙王位继承一样干涉奥地利王位继承问题。因此查理六世运用了一系列巧妙的外交手段让各国承认了特蕾莎的继承权。

可1740年查理六世去世后法国、普鲁士等国还是跳出来反对特蕾莎继位。普鲁士派兵从奥地利手中夺取了西里西亚。法国趁机与普鲁士、巴伐利亚、萨克森、西班牙、撒丁等国结成反奥联盟。特蕾莎运用巧妙的外交手段与英国、俄国结盟。在这种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法国、普鲁士放弃了推翻特蕾莎瓜分奥地利领土的念头,但奥地利也不得不默认普鲁士吞并西里西亚的既成事实。

特蕾莎和她的儿子约瑟夫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旨在增强国力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改革。政治上改组了一些国家行政机关,颁布了新的《民法典》和《刑法典》;经济上减少农民的劳役地租和代役租,取消了贵族、僧侣不纳税的特权,废除国内关卡实行统一关税制,招徕外国技术工人建立新工业部门;军事上建立军事学院、总参谋部培养新式军队;文化上改革大学制度,鼓励音乐、文艺发展。

这些改革促进了奥地利工商业和科学文化的发展。特蕾莎在位前20年间奥地利的政府收入增加了近3倍。军事上打造出了一支经过统一正规训练受中央控制的10.8万名职业化常备军。这在18世纪的欧洲已算是一支不容小觑的武装力量。这一时期的奥地利还通过巧妙的外交手段在欧洲地缘舞台上发挥举足轻重的影响。欧洲逐渐开始形成由英、法、俄、普、奥五大列强主导的外交均势格局。

这种欧洲均势格局在19世纪初被天降猛人拿破仑打破。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已把持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好几百年了,但1804年拿破仑迫使哈布斯堡家族取消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称号。哈布斯堡家族的弗兰茨二世在取消神圣罗马帝国这一称号后改而启用“奥地利帝国”这个国号。这时的奥德利帝国统治着如今的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北意大利、特兰西瓦尼亚等地。

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成了无可争议的欧陆霸主。奥地利、普鲁士、俄国、英国组成的反法联军一再被打败,直到1814年欧洲反法联军最终战胜拿破仑后才召开维也纳会议恢复了英、法、俄、普、奥五大列强主导的欧洲均势格局。维也纳会议后奥地利获得了波兰加里西亚地区、意大利的伦巴底及威尼斯地区、达尔马提亚地区。虽说帝国疆域进一步扩张,但此时奥地利的邻国普鲁士正逐渐成为一大威胁。

普鲁士和奥地利都是德意志邦国。以前奥地利君主兼任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算是德意志地区名义上的共主,但奥地利其实根本管不了包括普鲁士在内的各诸侯邦国。自从1740年普鲁士从奥地利手中夺取西里西亚后就一直保持着军事上的优势。从那以后奥地利军事上始终无法与普鲁士抗衡,但奥地利毕竟是一个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加之巧妙利用外交手段营造了一种欧洲均势格局。

这样在军力上略逊一筹的奥地利凭借在领土、人口、资源、经济、外交等方面的优势勉强与普鲁士维持着一种势均力敌分庭抗礼的局面。1804年奥地利放弃神圣罗马皇位后连名义上理论上的共主也算不上了。德意志地区逐渐形成了普鲁士和奥地利双雄争霸的格局。奥地利的优势在于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然而奥地利国内民族成分极其复杂且缺乏足够的凝聚力维系。普鲁士则抓住工业革命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崛起成为德意志诸邦中工业生产能力和军事实力最强大的那个。

神圣罗马帝国不复存在后德意志诸邦国组成了德意志邦联作为一种替代。邦联由奥地利皇帝担任主席、普鲁士国王任副主席,因此奥地利的政治地位要高于普鲁士。工业能力、军事实力更为强大的普鲁士对这样一种现状是不满的。实力增长迅猛的普鲁士开始把统一德意志提上议事日程。1864年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对丹麦开战夺回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地区。位于德意志北方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地区与普鲁士接壤而远离奥地利。

奥地利劳而无功,普鲁士却获益巨大。奥地利自然对此不满。普鲁士利用奥地利的不满情绪以有权共同占有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为借口诱使奥地利向普鲁士宣战,随后普鲁士以自卫还击的旗号名正言顺对奥地利开战。这样在舆论上占据优势的普鲁士成功争取到北德意志地区一些中小邦国,又通过和意大利结盟将部分奥军吸引到南部战场。普鲁士在完成舆论战、外交战的布局后开始与奥地利在战场上正面对决。

在这场战争中普鲁士展示了高昂的士气和先进的技术。这次战争中普鲁士一共动员了63万兵力,奥地利方面动员令58万兵力。不过奥地利处于内线阵地,而且其骑兵和炮兵在数量上占优势。可普鲁士在火力、后勤运输以及情报传递等各方面无不优于奥地利。普鲁士利用高效的铁路运输系统在短时间内把更多的士兵送到前线从而在具体的局部战场特定时间上达成了优势兵力。反观奥地利方面运送兵力和军需物资仍主要依靠畜力。

除了动员运输能力更强之外普军的枪炮火力也远超奥军。普军利用电报等新技术传递情报也要比奥军高效得多。最终普军火力+效率的优势压倒了看起来数量规模似乎差不了多少的奥军。普鲁士在将奥地利从德意志排挤出去后建立一个以自己为主导的不含奥地利在内的德意志国家。普奥战争的失败令哈布斯堡皇室威严扫地。长期以来奥地利通过政治联姻合并了太多非日耳曼民族的领地。奥地利帝国境内的匈牙利人、捷克人等少数民族早就与哈布斯堡皇室离心离德。

早在1848年匈牙利就曾爆发过反抗奥地利帝国统治的革命运动。1866年普奥战争结束后帝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又开始活跃起来。1867年奥地利帝国改组为二元制的奥匈帝国。奥地利皇帝和总理兼任奥匈帝国皇帝和总理,在军事、财政、外交三大权力的执行上由位于维也纳的帝国政府控制,除此之外在其它方面构成帝国的两大主体奥地利和匈牙利则保持高度的自治。奥地利和匈牙利实际上成为了奥匈帝国这个二元制联盟框架内两个平等的成员。

由奥地利帝国改组而来的奥匈帝国在国土面积上位居欧洲第三,仅次于俄罗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人口同样位居欧洲第三,仅次于俄罗斯帝国和德意志帝国;机械仪器制造业和钢铁军火工业的发达程度位居世界第四,仅次于德国、英国和美国之后;资源总储备量和所能动员的总兵力位居欧洲第四,仅次于俄国、德国和法国;农产品种类和原油产量则超过了拥有精致农业的法国和以粮食出口为导向的俄罗斯位居全欧之冠。


奥匈帝国的斯柯达兵工厂生产的重炮武器雄踞世界第一。奥匈帝国在领土、人口、农业、工业、军事等各领域的实力使其被视为是与英、法、德、俄并列的欧洲五大列强。截至1913年奥匈帝国的工业产值已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4.4%。当时世界其他七大列强的工业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数据比例分别为:美国35.8%、德国15.7%、英国13.6%、法国6.1%、沙俄8.2%、意大利2.4%、日本2.0%。

此时的奥匈帝国是仅次于美、德、英、法、俄的世界第六大工业国。奥匈帝国不只是工业产值规模可观,而且经济发展速度也较为耀眼:从1870年到1913年奥匈帝国人均生产率每年约提高1.45%。这一时期其他欧洲列强的同类数据分别为:英国1.00%、法国1.06%、德国1.51%。奥匈帝国一时间成为欧洲仅次于德国的又一个高速增长的新兴经济体。可这个看似强大的帝国也有着致命的缺陷就是尖锐的国内民族问题。

奥地利帝国之所以改组为奥匈帝国就是为了安抚匈牙利人的民族情绪。尽管随着奥地利帝国改组成为二元制结构的奥匈帝国使匈牙利这个帝国境内第二大民族的地位得到了提升,然而帝国境内还有很多斯拉夫系的民族。当时奥匈帝国境内日耳曼人占其总人口23%、匈牙利人占21%、捷克人12%、波兰人占11%、乌克兰人占8%、罗马尼亚人占5%、克罗地亚人占7%、斯洛伐克人占3%、塞尔维亚人占6%、斯洛文尼亚人占3%、意大利人占3%。

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口加起来超过了奥地利人和匈牙利人的总和,但在政治上却处于一种无权的地位。他们对这种现状是不满的。尖锐复杂的民族问题使看似强大的奥匈帝国不仅难以形成合力,甚至从一开始就潜伏着分裂解体的风险。这种风险最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爆发了出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加入了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阵营。当1918年同盟国阵营战败时奥匈帝国迎来了解体的命运。

1918年10月4日奥匈帝国议会的议员宣布所有帝国的民族都享有自决权。10月28日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在布拉格成立;10月29日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在从奥匈帝国独立出来后同塞尔维亚合并组建了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并于1929年更名为南斯拉夫王国;11月2日匈牙利也宣布脱离二元制帝国;而作为帝国核心区域的奥地利事实上早在10月21日就已自行成立了“独立的德意志奥地利国家临时国民议会”。

除了上述独立建国的地区之外原属奥匈帝国的蒂罗尔州并入意大利,伏伊伏丁那并入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特兰西瓦尼亚并入罗马尼亚,加利西亚并入波兰。昔日奥地利帝国的领土面积约为65万平方公里;1918年以后奥地利只剩下83879平方公里。奥地利失去了昔日87%左右的领土。在这一过程中奥地利也失去了全部海岸线变成了一个内陆国。至此奥地利在中欧地区的霸权不复存在。奥地利从此退出了大国行列。

大家都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