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裕陵的内部建筑摆设,感悟清朝皇家威严格局

发布者:会剃头的兵 2023-5-27 02:56

裕陵的最初设计方案里是没有石像生的。望柱是石像生的附属建筑,所以当初这对望柱也可能没有,与当时景陵、泰陵都未设石像生有关。后来乾隆帝给景、泰二陵补建了石像生,裕陵才设了石像生。

乾隆帝给祖父的景陵和父亲的泰陵所补建的石像生都五对,即文士、武士、马、象、狮各一对,但给自己设的石像生却是八对,增加了骆驼。狻猊和麒麟,超过了景、泰二陵。因此说,裕陵石像生的规模仅小于孝陵而位居第二。如果稍微细心观看一下这张老照片,就会发现,裕陵的圣德神功碑亭没建在中轴线上,而是偏向了左(东)方,是工程设计上的失误,还是另有奥秘?现在还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裕陵位于顺治帝的孝陵以西的胜水峪,其靠山为昌瑞山的右翼,朝山也是金星山。裕陵地势宽阔平坦,环境优美。当时的风水家这样描述胜水峪风水:“胜水峪自昌瑞山落脉,龙势曲折蜿蜒,由天市而转天皇。起太阳金星而开钳吐唇。峡中之水个字分明。合襟紧凑。内结太极圆晕,外成万马明堂。立天屏而兼太微。龙穴向上,合三垣之格局,下乘三元之旺气。至于朝对端拱,主山尊严,罗城重环,水口紧密。诚天造地设之大地,应万年吉祥之佳名。”


民国初年,裕陵尽管地面上荒草遍地,但各建筑基本完好。可是到了1928年,原来满山的树木变成了秃岭,仪树基本无存,各建筑的门窗也都被拆走,瓦件已经不全,虽然两照片同一场面同一角度,但恍如天壤之别。


关内的清朝陵寝,无论皇帝陵、皇后陵,还是妃园寝,享殿内都设暖阁三间。如果是皇帝陵,则将皇帝和皇后的神牌供奉在中暖阁神龛内的宝床上。只有孝陵是一个特例,将孝献皇后的神牌供在了西暖阁内。


裕陵合葬了两位皇后、三位皇贵妃,所以中暖阁内供奉了一帝二后三个神牌,应该是乾隆帝的神牌居中,孝贤纯皇后的神牌居左(东),孝仪纯皇后的神牌居右(西)。可是令人奇怪的是,从这张老照片上看,居然将孝贤纯皇后的神牌放在了右边,那左边的自然就是孝仪纯皇后的神牌了。这样供放明显是错误的。如此重大的失误如果发生在清朝,陵寝官起码要撤职查办,严加治罪。

分析这张老照片,很可能是清亡后拍摄的。这也反映出清亡后,虽然根据优待清室八条,保留了原来陵寝的机构和人员,皇陵祭祀照旧举行,但这些官员早已不像以前那样认真当差了。

1928年东陵被盗之后,各陵的暖阁、神龛几乎都被拆卸一空,祭祀时,只是把神牌摆设在一张小案上,在案前的桌子上摆上为数不多的供品,其祭祀规格与场面已不可同日而语了。


清陵设石五供完全仿照明十三陵的做法。清陵石五供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主要体现在体量、摆放位置、纹饰、石质等方面。早期的石五供,体量略小,五供中的香炉、花瓶、烛台造型比较低矮;器身上没有纹饰雕刻;炉顶与香炉、蜡烛、火焰与烛台用一块石料雕成;祭台由三块石料构成;祭台上的图案多为浅浮雕,而且图案较小,吉祥图案也少;烛台位于最外侧。


到了中后期,这些都发生了变化。体量逐渐变大;香炉、花瓶、烛台变得轻秀挺拔,更接近实物;五供的器身上增加了兽面纹或万蝠流云的图案;炉顶、瓶花、烛连火焰用紫砂石雕刻;祭台上的图案不仅变大,立体感也增强了,吉祥图案也增多了;祭台改由两块石料构成。在石五供的演变中,裕陵的石五供是一个转折点和里程碑。

裕陵的石五供第一个将炉顶、瓶花、烛连火焰改用紫砂石雕刻;第一个在香炉、花瓶、烛台的器身上雕刻纹饰;该陵石五供的石祭台最后一个用三块石料构成。所以说,裕陵石五供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从这张老照片上看,方城、明楼都基本完整,没有遭到严重的破坏,方城门洞券北口的隔扇门窗虽然没有完全显露出来,但仅有的那半个月牙窗也弥足珍贵,为后来恢复月牙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令人不解的是,全陵最高处明楼正脊的两个大吻上的剑把、背兽以及铜吻链却不见了。瓦垄上固定吻链的如意铜拉扯还存在。因为明楼上有铜镀金的四条吻链,它们是陵寝建筑上最值钱的附属物。吻链的上端固定在剑把上,可能在盗取吻链时,把剑把和背兽碰掉了,仅留下了下面的如意铜拉扯。

大家都在看

返回顶部